教育 在國內,堅持寬鬆教育有多難?

2021-02-19 三聯生活周刊


對於孩子的教育,雖然中國不少家長仍舊信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訓導,也有部分家長希望能給孩子一個寬鬆快樂的童年。四十出頭的Jenny夫婦畢業於北京大學,他倆希望孩子成長在一個寬鬆自由的社會氛圍中。可是從他們的切身體會來看,在北京的學校體系裡尋求寬鬆教育,簡直是一個人與整個體系在作戰。一旦把孩子送進學校,一系列圍繞著分數的評比標準,會不斷改寫家長判斷孩子的體系,家長容易變得焦慮而急躁,不知不覺中放棄了自己認可的教育理念。家長希望堅持寬鬆教育,卻覺得自己和學校主流觀點格格不入。

口述/ Jenny;採寫/吳琪

六年前,我兒子Harry到了上小學的年紀,作為父母,我們沒有追逐所謂的名校,而是選擇了北京西城區一所普通小學。

我和我先生都是北大畢業,我倆反而不太看重學校教育。我倆都認為,是否上一個最優秀的大學,對後續人生並不是決定性影響。每個人有自己的智商水平,如果他不是某個層面的人,即使是通過增加學習時間或其它方式而進入另一個學習競爭環境,他也會和周圍的人有差距,在這個差距中有些性格的孩子就會不自信不快樂。所以我們並沒有要求孩子必須是出類拔萃的精英,他只要做自己就好,我們也不需要他來完成父母的人生夢想。

我生長在北京一個很普通的工人家庭,小學在崇文區一個很普通的學校,周圍沒有一個人上過大學。但是我從小讀書就很輕鬆,高中考上了當時排名第一的北京四中。當我興高採烈的把這個消息告訴小學班主任時,她甚至表示沒有聽說過四中。那時,我的初中同學很多上了技校、中專,現在做會計、酒店管理等工作,不少人過得很不錯。

我考試比他們出色,後來上了北大,但我從不覺得自己的人生就高人一等,考試能力不是社會生存能力,不是財富能力,更不是幸福人生的保證書。我們這些同學裡最成功的,也不是當時學習成績最好的。

一個人學習上是否聰明,與他在社會上過得好不好,是不一樣的。雖然社會一直在變,但我深信,名校和高學歷不是唯一的出路。因此,在我看來,沒必要為此目標付出太多,順其自然就好。

可是在國內高度競爭的環境下,堅持自己的觀念是困難的。很多時候,我們夫妻想減少社會壓力對自身行為的幹擾,但這真的很難。我們也常常懷疑自己這樣的思考和行為,是否正確,會不會耽誤了孩子的未來。

像我們這樣放養孩子的教育方法,在朋友圈裡也算個異類了。我們周圍的朋友都努力讓孩子上北京實驗二小、史家小學這些名校,他們的孩子多少都有一技之長,而Harry什麼技能班、學習班都沒上,周圍的很多人都覺得不可理解。

在周圍幾乎所有父母都在給孩子加壓的時候,我發現堅持寬鬆的教育方法,在某種程度上讓孩子變得有些孤單。我兒子小的時候,周圍還有一些同齡的玩伴。他們一見面,就開心得大叫,然後瘋跑著去玩各種遊戲,歡樂洋溢。讀幼兒園大班時,情況就開始發生變化,他周圍的同學幾乎都去上各種補習班了,比如主持、朗誦、英語、識字等。

剛開始Harry還能比自己小一兩歲的孩子玩。等他再大一點,他在小區裡真的就找不到玩伴了,其他孩子都在上各種補習班、興趣班,做各式各樣的作業。

Harry是一個偏內向的孩子,比較容易感受到壓力,所以我和我先生都希望他在一個寬鬆的環境中長大。在小學報名時,我們去的H小學非常普通,孩子的家長有不少是自己做小生意的外來居民,或者是極為普通的勞動者。我覺得他們很淳樸,也很看重孩子的教育。Harry能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成長挺好。

我們希望孩子不要有太多的課業壓力,這樣他能有更多時間去觀察和探索世界。孩子在自由行的遊歷中獲得很多對不同文化的體驗,也許這比單純的知識學習更能激發思考和擴展視野。

平均每年,我們會帶兒子旅遊一兩次,有時候會向學校請假一個月之久。兒子的班主任是語文老師,她教學水平很好,也理解我們對孩子的態度,會很順利地準假。但是數學老師會表示擔憂,因為不少老師很看重孩子的分數,自己也有考核壓力,非常不願意學生請假,怕影響總體成績。

在國內的公立學校,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學習是孩子的唯一出路。如果一個孩子學習成績差,是非常難在公立學校獲得寬容和尊嚴的。

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其他孩子也會以老師的喜好和評價標準,來形成自己衡量他人的標準。好在Harry學習成績好,是那種比較聽話的孩子,他對公立學校的體制還是比較適應的。

但是競爭的壓力無處不在,學校會在每個學年的末期,用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勸退學習最差的學生。兒子班上總會有一個被老師定性為「最不好」的孩子。

小學生的價值觀很容易受老師影響,老師如果孤立某個孩子,其他同學也很容易孤立他。可是,在某個所謂「最不好」的孩子離校後,就自然而然冒出來另外一個「最不好」的孩子。這是一個永不停止的遊戲。

這些被勸退的孩子到底去了哪裡,我們也不再知道。在公立學校的體制裡,一個成績不好又不守規矩的孩子,真是很難獲得友誼和尊重。

北京絕大部分公立小學,課間是不讓孩子出教室的,怕孩子出安全問題。學校也不會直接禁止學生去操場。但是老師會要求:學生如果要去操場,要麼走路,要麼圍著操場老老實實地跑圈,不可以追跑打鬧。

孩子們覺得只走路或圍著操場跑圈很傻很無聊,所以也就不願意去了。於是孩子們課間就在教室裡玩,可是老師只讓孩子們玩「安靜文明」的遊戲。

有一陣Harry和同學們喜歡疊青蛙,疊完了之後要比誰的青蛙跳地遠,老師覺得這樣孩子們會很激動,又喊又叫,也可能撞到東西,明令禁止了。

經過幾輪不同遊戲的嘗試,最終孩子們玩起來一種叫「波波仔」的遊戲,它有醫生系列、外星人系列等,這個遊戲在北京小學生裡流行很廣。他們一說到某個系列,就圍成一圈,同時叉腰同時伸手,做出一系列動作來比試,還可以完全不發出聲音。孩子們很高興地玩,但我看了覺得很悲哀的,本來孩子們處在最活潑的年紀,卻連基本的天性都給限制了。可是從學校的立場來說,這也是無奈之舉。

除了北京幾個非常有名的學校比較強勢,能夠另設機制外,其他的學校都在各種考核壓力下,在沒有相應機制保障的時候,選擇了最安全的管理方式,儘管這種方式是不符合孩子天性的。

雖然我們家長不想給孩子壓力,可是難以抵擋大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我兒子到了小學三年級末期,隨著考試的壓力臨近,主課老師佔用大量的時間,甚至是眼保健操時間和課間休息時間,讓孩子猛攻考試的科目。

幾周下來兒子的視力迅速降低。也許長期缺少戶外活動,已經使得視力不好,而密集的題海戰術,更加速了這個過程。Harry近視這件事情對我來說觸動非常大,因為我們一直希望他輕鬆的成長,不給他報任何補習班,也不讓他過度學習。但社會的壓力依然雕塑著孩子,影響著他們的價值觀,影響著他們的身體健康。

我們能夠抵擋住家人給他的壓力,可是實際上我們抵擋不住整個社會給孩子的壓力。有時候,想選擇一種成長環境,並不簡單是選擇一個學校,也不是選擇是否去上學習班,而是要選擇一個社會體系。也許這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環境選擇,也是我們自己的生活環境選擇。

於是我們有了移民加拿大的想法和行動。我們的移民過程很順利。拿到移民紙的那一刻,我們都有表面的欣喜和內心深處的無奈的嘆息。

2013年秋天,我們全家到了加拿大的蒙特婁。行前,在我們剛和兒子提出移民想法時,他不同意,他說自己在國內語文是班裡最高分,如果到了蒙特婁,法語變成了語文,那他的語文就是最低分了。但是到了蒙特婁第三天,他突然主動說很想留下來上學,到現在我們也不知道是什麼促使了他的這個改變。

從Harry在加拿大上學的第一天到現在,一個學年過去了。他也從小學六年級變成了初中一年級。從不會說任何一個法語詞,到現在已經可以比較流利的和別人用法語交流。他每天上學都是高高興興的,沒有我們預想的在陌生語言環境下的巨大壓力和不自信。

在這裡我們依然選擇的是普通公立學校,周圍依然有很多朋友的孩子去上各種補習班和私校。但是整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不認為高學歷是孩子的唯一出路。實際上很多博士畢業生的工資也未必比大專生高多少,可能只是2-3倍的差距,而不像國內也許是10倍的差距。

就業機會也不和學歷高低或學校排名成正比,甚至大專生是更容易找到工作的,因為他們的技能和素質已經勝任大部分企業的需要。

現有社會的收入體系和就業機會,深刻影響著教育體系,影響和包容著父母們的選擇。我們的寬鬆教育觀念,不再是孤立的,也不是唯一的。教育觀念多元,互相尊重,沒有必須如何如何做的壓迫感。

這裡的各種課外班,選擇很豐富,不再以學到某些知識或拿到某些等級證書為主流。戶外活動非常受重視,課間時間有充分保障,無論是陽光普照還是大雪紛飛,孩子們都有充足的時間在戶外玩耍和追逐。

學校的任何一次考試都不排名,也不打聽別人的成績。我發現孩子最大的變化是,雖然他成績不是最好的,但是他仍舊覺得自己很好,變得比過去自信多了。他提到班上的同學,會告訴我誰誰誰做了一件什麼事情,但是不會去刻意評價別人聰明還是笨。他對人的評價變少了,他開始覺得,隨便評價人是件不禮貌的事情。

各教育局之間似乎沒有太多的比較信息。每個地區教育局,都是靠這個地方居民的校稅來維持,教育不好,房價就低,校稅就少,教育局的日子就不好過。所以教育局都很努力,目標也很清晰,爭取進入正向循壞。他們不是靠血汗換來的業績晉升,而是靠服務好本地居民來生存。

公校的教育資源與設施,在同一個教育局內力求平等。我感覺公校的職責首先是培養好普通人,而私校的目標是培養出精英。

在社會壓力降低的情況下,孩子會有怎樣的童年,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父母的態度。我雖然希望孩子較為輕鬆,可我自己畢竟是應試教育系統培養出來的,還是會不經意間給孩子造成壓力。

比如在北京時,Harry語文考了97分,我脫口而出的問題是:「小學的考試多簡單,這還得不了100分?」他的身體協調能力不太好,有幾次在平地上走路也會摔跤,有時我表現得非常不耐煩。後來我意識到自己的內心藏著一個苛刻挑剔的父母。當我意識到這點後,我就開始調整心態,去接受自己的孩子,也接受自己。

教育永遠都有新問題,有新焦慮,無論何時何地。但所有的問題與焦慮其實都是社會和父母內心世界的一個縮影。

在北京,孩子巨大的學習壓力是社會財富分配和就業現狀的縮影;孩子較少的戶外體育時間,是社會醫療機制(孩子在學校受傷誰承擔醫療責任)、獨生子女以及價值觀的綜合結果。在家裡,孩子體會到的要求和苛責,是父母成長過程和心理模式的體現。選擇東方還是西方,很多時候是在選擇自己而不只是孩子的生存環境。能否允許孩子做好自己,是在和自我內心對話,而不僅僅是對孩子的陟罰臧否。

⊙ 本文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 回復以下 關鍵詞 查看過往精彩內容 |

釋永信 | 侯孝賢 | 美食閱讀 | 孤獨之書 | 天津爆炸 | 下午茶 | 寧澤濤 | 黃渤 | 邪教殺人案 | 一人食

長按二維碼 即關注

相關焦點

  • 國外寬鬆教育到底有多「寬鬆」
    ,他們比國內更強調學習能力的培養,而這種培養是多方面的。因為駐外將女兒帶到東京上學的半月談記者華義表示,對比日本和中國小學教育情況,日本的公立小學學習明顯寬鬆。日本的公立小學無需考試,就近入學即可,私立小學入學則需要考試且學費較高,在小學階段選擇公立學校的家庭佔絕大多數,到了中學階段,為了考上好大學,選擇上私立學校的家庭比例大幅提高。
  • 日本寬鬆教育下的「平成廢物」,原來是這樣養成的,值得深思
    於是一些家長把目光轉向了他國的教育,日本的教育環境就十分寬鬆,日本政府早在2002年的時候就開始實行所謂的寬鬆教育,為了減輕日本孩子的學習壓力,這與中國的填鴨式教育形成顯明的對比,我們一起來看下日本實行寬鬆教育下的後果。從1989年到2019年,被稱為平成時代,留給日本人的不是什麼美好的回憶。
  • 日本的「填鴨式教育」與「寬鬆教育」
    【三、填鴨教育與寬鬆教育】現在,在網絡上會經常看到國人對國內「填鴨式教育」教育的批評,並同時讚美海外其他國家所施行的「寬鬆教育」。在這兒,我想特別強調一下:海外國家的「寬鬆教育」是分流的。例如日本,「寬鬆教育」主要指公立學校的義務教育而言。而私立學校則不然。當然私立學校也可以「寬鬆教育」為辦學方針,但除非在硬體或是其他方面擁有相當的特色與吸引力,否則很難招收到學生。
  • 日本「寬鬆教育」——真相與思考
    但是去年日本文部省對「寬鬆教育」政策的改革,引起了國內對這一問題的熱議,在傳播較為廣泛的觀點中,認為日本的「寬鬆教育」對日本造成了種種惡果,是失敗的教育改革政策,這也成為了部分人反對「減負」的理由。事實如何呢?這篇文章將為你理清。背景:日本為什麼要提出「寬鬆教育」?
  • 該不該寬鬆教育?
    該不該寬鬆教育?當前最流行的教育理念,就是寬鬆自由。打又打不得,罵又罵不得,管又管不得,說又說不得……寬鬆教育下的孩子成了「土皇帝在電視劇上更是出現了痛批寬鬆教育的臺詞:有天賦的人,尚且需要幾十年如一日的努力與堅持。
  • 今天,你給孩子寬鬆教育,明天,社會替你狠狠教育他
    現在的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投資越來越大,而對孩子的管教反而越來越寬鬆。教育孩子「寬」了尺度卻「松」了力度。日本曾推行過寬鬆教育。上世紀50年代,日本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經濟的高速增長需要大批工業領域的工廠工人。為了推動理工科人才的培養,日本政府逐步加強了學校理工科人才的學習內容。
  • 寬鬆教育失敗!日本教育重回「填鴨式」
    日本文部科學大臣馳浩上月在談到將於2020年度之後實施的新學習指導要領時,明確表示日本將和施行已久的「寬鬆教育」政策訣別,但承諾不會削減學習內容,同時提高教學質量。 馳浩的這番言論讓民眾的目光再次投向「寬鬆教育」這一話題,以及圍繞「寬鬆教育」的種種是非爭議。
  • 日本「寬鬆教育」失敗的啟示
    日本實施寬鬆教育政策時的教育發展階段與我國當前實施的減負政策非常相似,汲取日本的前車之鑑,可以為我國探究科學減負問題提供有效的參考路徑。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曾全面推行「寬鬆教育」,2016年政府發表「去寬鬆化」宣言,承認寬鬆教育失敗。總結起來,其失敗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第一,在政策理念上,沒有形成統一思想。
  • 日媒對比中日高等教育:中國開始反思填鴨式教育,日式「寬鬆教育...
    可以說這是全社會重視高考的體現,另一方面也有人開始反思灌輸式教育的弊端。一考定勝負中國的大學入學考試基本上是高考一考定勝負。各大學和學院幾乎不實施自主考試,也沒有二試。雖然有保送生制度,但名額很少。對於考生來說,2-3天的考試將決定一切。2018年全國高考人數達975萬人。
  • 寬鬆教育下日本的零售業
    輿論普遍認為學生負擔太重所導致,需要減負,呼籲從歐美引入ゆとり教育,中文翻譯為寬鬆教育,ゆとり一詞還有休閒、放鬆和舒適的意思。在中國稱之為素質教育,美國稱之為Liberal education,以前翻譯為自由教育,名聲不好,現在翻譯為通識教育。
  • 蘭迪少兒英語:日本寬鬆教育給中國素質教育的啟發
    近年來,我國開展了一系列「減負」運動,推行素質教育,引發了公眾的熱議。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也進行過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中,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推行的「寬鬆教育」,和減負運動相似,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借鑑。
  • 日本「寬鬆教育」真的是一場徹底的失敗嗎?| 一周精讀
    日本「寬鬆教育」的理念和中國的「素質教育」不乏相同之處。在中國,反對應試教育、呼喚素質教育的討論持續了七八年;日本「寬鬆教育」中對「德、知、體」的要求,也和素質教育「德、智、體、美、勞」的口號高度相似。素質教育的核心,首先是「減負」。然而,「減負」措施帶來的實際效果卻一直為人非議。
  • 寬鬆教育失敗了?為何日本要與之「訣別」
    日本文部科學大臣馳浩上月在談到將於2020年度之後實施的新學習指導要領時,明確表示日本將和施行已久的「寬鬆教育」政策訣別,但承諾不會削減學習內容,同時提高教學質量。  馳浩的這番言論讓民眾的目光再次投向「寬鬆教育」這一話題,以及圍繞「寬鬆教育」的種種是非爭議。  什麼是日式「寬鬆教育」?
  • 學者有馬朗人去世,他在日本推行「寬鬆教育」結果如何?
    其實教育中的「寬鬆「一詞,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日本教職員工會」(又稱日本教育工會,涵蓋了全日本公私立大中小學校教職員工)有提出過。當時該工會指出日本教育中存在劃一、僵硬等缺陷,他們希望早日能夠實施「學校五日制」(當然這也意味著教職員工上班五日制),將兒童從灌輸式教育中解放出來。
  • 比起中國義務教育,日本寬鬆教育輸在哪?
    [摘要]有理由相信,全面廢除「寬鬆教育」後,日本學生的綜合素質會有極大的恢復。日本的義務教育看似經過反覆折騰一無是處,然而我們也要看到日本大學教育的成功。1982年,改革後的《學習指導要領》正式在日本的高中實施(1980年在小學實施,1981年在初中實施),這被稱之為「寬鬆教育」的開始。改革的主要有以下幾點:1. 教學內容的削減與課時減少;2. 以「寬鬆且充實」和「寬鬆且豐富」為口號;3. 不上課的「寬鬆時間」開始了。第一次《學習指導要領》改革雖然削減了課時和教學內容,但沒有通過在草案時期被提起的「學校五日制」。
  • 美國和歐洲所謂的寬鬆教育,是徹頭徹尾的階級分層
    大多數剛到歐美發達國家的國人,通常會感慨其教育的寬鬆——隔三差五的假期、三點鐘就下課的學校、近乎於遊戲的課堂教學以及老師們體貼耐心的鼓勵,似乎只要孩子表現得不那麼弱智,就可以輕鬆得到老師的肯定。作為一個家長,你會情不自禁地覺得,在歐美讀書太輕鬆了、太容易了、太簡單了。大多數在歐美短期待過幾年的家長,都會把這種印象帶回國內,作為他們與朋友們閒聊時的重要談資。
  • 日本寬鬆教育造就了「平成廢物」,西方早已推崇精英化教育
    在日本,一直存在兩種極端化的教育方式,寬鬆教育和精英化教育,其實不僅僅是日本,歐美也都是如此,出身社會中上階層家庭的孩子,從一出生就接受了精英化教育,他們無論是上升到哪一個階段,家長都會不惜血本為他們搜索與之匹配的教育師資和資源,各種家庭教師教育和課外補習班教育多到讓人踹不過氣來。
  • 談資| 寬鬆教育失敗了?為何日本要與之「訣別」
    馳浩的這番言論讓民眾的目光再次投向「寬鬆教育」這一話題,以及圍繞「寬鬆教育」的種種是非爭議。  什麼是日式「寬鬆教育」?  據新華社駐東京記者華義介紹,戰後日本在極為重視教育的背景下實現了經濟奇蹟,科技文化等也開始擁有全球影響力。
  • 【薊門決策】潘妮妮:「寬鬆教育」變「格差教育」,日本是否早已淪為階級社會?
    我主講的內容會有三個部分。第一,「寬鬆政策」在日本造成的負面效果,2016年日本宣布廢除「寬鬆教育」政策,重新回到加強基礎教育的路數上,說明日本已經承認這個政策失敗了。第二,「寬鬆教育」啟動時日本的政治與社會狀況。第三,「寬鬆教育」變成「格差教育」,格差就是一種差異很大,結構性的分化,這是「寬鬆教育」最大的失敗、最負面的社會影響。
  • 從博物館又見熊孩子,看教育孩子到底有多難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經常有一種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感覺。我想,這種誠惶誠恐、左右徘徊的狀態,不見得不好。保持適度的緊張,會讓我們更謹慎地對待孩子。因為教育孩子實在是太重要、又太複雜。養育孩子6年多,感受越來越深的是:教育孩子真是太難了!我特別害怕教育不好孩子,也特別害怕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眼裡的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