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主任,快請家裡坐。我家今年茶葉收入5500元、茭白22000、蠶繭收入9500元……」嶽西縣青天鄉界嶺村大堰組貧困戶王一平向結對幫扶幹部——青天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汪文勝分享著自家的勞動成果。
青天鄉位於嶽西縣西北部,地處江淮分水嶺北坡,淠河源頭,總面積117平方公裡,轄8個行政村、177個村民組、2978戶1149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40戶3894人。全鄉山場面積14.4萬畝,耕地面積只有7995畝。為了讓村民真正實現「靠山吃山」「不砍樹能致富」的美好願望,作為服務「三農」和脫貧攻堅主力軍的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汪文勝感到肩上擔子沉甸甸的。但一看到那一雙雙期盼的眼神,身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母親河獎」獲得者、省第十屆黨代表和全國先進工作者,汪文勝夜以繼日地奔波在脫貧攻堅最前線。
綠色發展圓了村民脫貧增收夢
青天鄉是嶽西縣的林業大鄉、重點林區。30多年來,汪文勝一直工作在基層,帶領農林技術人員踏遍全鄉的山山水水,走村串戶、訪民情、聽民聲,不斷探索「林業增效、農民增收、綠色發展、林區和諧」的發展之路,和大家一起大力植樹造林,培育支柱產業。因地制宜地實施了退耕還林、農業特色產業、杉木用材林基地、森林撫育、國家重點公益林等項目建設,使山場成為百姓增收的有效途徑。
今年初,為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汪文勝取消春節假期和休息日,帶領中心人員進村入戶宣傳新冠肺炎防控知識,排查涉及湖北武漢返鄉務工人員;並深入林區巡邏值守,嚴厲打擊非法獵捕、運輸、收購、出售野生動物等一切違法犯罪行為,阻斷野生動物疫源疫病向人類傳播途徑。疫情過後,汪文勝加班加點組織林農、企業積極開展復工復產。今年,新建茶園406畝,茶園改造930畝,發展茭白434畝,桑園改造61畝,發展林下中藥材1400畝,冬桃250畝,紅心獼猴桃190畝,藍莓220畝。如今,青天鄉先後建立了杉木速生豐產林、油茶科技示範、林下中藥材、毛竹示範園、茭白和茶桑豐產園等9個科技示範基地,發展經果林41220畝,直接受益群眾達6700餘人;組建農林專業合作社52家,覆蓋3300多農戶。2019年,全鄉從事種養業的農戶達85%,人均增收8200元。
林下經濟奏響山區群眾致富歌
「青天鄉森林覆蓋率達88%,良好的生態是幾代人艱苦奮鬥的成果。我們既要保護好這方綠水青山,又要讓農民『靠山吃山』、不砍樹能致富,這就是我的初心和使命。」汪文勝信心百倍地說。
為了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汪文勝立足鄉情、林情,進一步深化農村「三變改革」,引導村民、大戶和農業合作組織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今年,開展科技培訓班13批、750人次,讓他們掌握髮家致富的一技之長。
青天鄉同心村今年以「公司 農戶」的發展模式,投資75萬元在光明林場的杉木林下種植美國西洋參100畝,目前長勢良好。據項目負責人嶽西縣明心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汪長江介紹:「西洋參1-3年為生長期,3-5年後進入盛產期。正常情況下,每畝產量366公斤左右,現在市場上新鮮的西洋參一般是40到80塊錢一公斤,除去管護成本每年每畝的淨利潤是3000元左右,100畝西洋參年純利可達30萬元。」
在談到項目建設成效時,同心村村委會主任儲為國如數家珍:「林下種植西洋參既保護了森林,又增加了集體和村民收入,同時還吸引了我村和周邊80餘人在家門口就業,其中我村就有16戶貧困戶在此務工,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到了盛產期,村集體年增收3萬元以上。」
森城生態農林發展有限公司是青天鄉林下經濟發展的又一示範點。據公司總經理王璠介紹,近年來已投資400多萬元,在青天鄉流轉山場2500多畝,種植蒼朮、白芨、重樓、金銀花等中藥材500畝。這些藥材明年將進入豐產期,估計年收入可達80萬元,除去支付當地村民的勞務工資20多萬元,純利在60萬元左右。
「該公司投資山場開發以來,不僅讓當地林農從林權流轉中獲得直接收益,還吸收周邊鄉村60多人在這裡務工,其中貧困戶就有40多人。同時還帶動附近鄉鎮農民加入到林下中藥材種植行列。」汪文勝如是說。
在藥材基地務工的頭陀鎮虎形村廟崗組貧困戶陳桃紅說:「這兩年我都在汪總基地打工,去年領了15000多塊錢;今年疫情過後,我在這做了6700元,中午還免費提供中餐。」
在汪文勝的支持和引導下,該鄉戶均發展高山蔬菜2畝、林下中藥材1畝。林下種植成為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新引擎。
結對幫扶激發貧困戶奔小康鬥志
汪文勝認真貫徹中央、省市縣脫貧攻堅工作部署,積極帶領中心工作人員,深入推進全鄉「四帶一自」產業扶貧,哪裡有惠農項目實施,哪裡就有他和同事們奮鬥的身影。除積極參與全鄉脫貧攻堅外,他個人還結對幫扶了界嶺村六戶貧困戶。汪文勝經常利用節假日,深入結對戶家中,宣傳黨的扶貧政策,鼓勵他們戰勝貧困的勇氣,幫助謀劃增收發展項目、申報公益崗位、跟蹤進行技術服務。
界嶺村響堂組的劉作正家有四口人,自己右眼失明,妻子手殘疾,母親患精神病,該戶對脫貧一度失去信心。汪文勝耐心宣傳扶貧政策,仔細講解政府幫扶措施,指導茶桑產業發展、幫助申報農機手等。該戶於2017年脫貧,去年家庭收入達到36000多元,在青天街上新建了面積240多平方米的三層樓房。
「我家能有現在的幸福生活,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感謝鄉黨委政府派來了汪主任這樣真心幫助我的好幹部。我家春季有茶葉,夏季在看蠶,四季光伏發電,農閒時節拉拉磚,天天有收入。」劉作正對生活充滿信心。(殷瑛 餘方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