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李乙文團隊《Science Advances 》:讓人造黑色素與聚...

2020-12-20 騰訊網

黑色素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色素材料,廣泛存在於人與動物的皮膚和毛髮中,在諸多生理活動中都起到核心調節作用。聚多巴胺是由貽貝蛋白啟發製備的仿生高分子材料,因其具有與天然黑色素相似的化學與物理性質,被認為是一類典型的人造黑色素材料。不同於蛋白、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製備往往依賴於序列可控的逐級合成反應,無論是天然還是人造的黑色素材料的合成過程都要複雜很多,一方面包含了中間體分子(如5, 6-二羥基吲哚等)的無規聚合反應,另一方面也涉及這些中間體分子的超分子堆積過程。這樣複雜且不可控的合成路徑導致黑色素/聚多巴胺材料往往都不具有精確的化學結構,人們也難以對這類材料的結構與性能進行有效的調控。這也是該領域公認的幾個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

針對這個難題,四川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李乙文團隊在之前的工作中已經成功實現了對人造黑色素材料的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能力的理性調控和有效提升(CCS Chem., 2020 2, 128)。近日,對於更為重要的光學性質,他們又提出了一種調節材料吸收光譜和光熱行為的新方法。即利用氮氧自由基化合物來影響多巴胺單體的聚合過程,在產物的大分子體系中有效引入電子給-受體對結構,從而減小了材料的能帶隙,並顯著提升了材料對於可見/紅外光的吸收能力和光熱轉化效率,功獲得了比天然材料更「黑」的人造黑色素與聚多巴胺材料,該成果近日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2020, 6, eabb4696)。

圖1:四川大學李乙文團隊成果刊發於Science Advances。

天然與合成的黑色素材料在一個寬泛的波長範圍內具有逐級遞減的吸光性質決定了材料一系列有趣的物理化學性質,對材料在特定波長範圍的吸收能力進行理性的調控兼具重要的科學興趣和實際應用意義。研究人員對一系列具有不同氮氧自由基分子(如TEMPO)摻雜量的聚多巴胺型人造黑色素粒子的吸收光譜和光熱效應進行了系統的評估和分析。在可見光和紅外光區域,TEMPO摻雜的聚多巴胺粒子的吸光能力顯著強於天然黑色素和傳統方法製得的聚多巴胺型人造黑色素粒子。比如其摩爾吸光係數可增加2-3倍,總的光熱轉換效率也可增加90%以上,黑度值也會得到顯著的降低(黑度值越低,黑度越大)。TEMPO摻雜的聚多巴胺材料因具有更多的醌式結構和電子給-受體對結構,從而表現出更窄的材料能帶隙,這一猜想在實驗和理論計算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證明。隨著TEMPO摻雜含量的增加,聚多巴胺型人造黑色素粒子的吸光強度和光熱效應也隨之逐漸增強。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TEMPO的摻雜並不會影響材料的能量耗散行為模式。當聚多巴胺材料被光激發後,激子動力學軌跡都會衰減到1ns左右,且無光致發光現象產生,體系吸收的光能幾乎都會被轉化為熱量。因此,提高材料在可見光和近紅外光的吸收能力也是改善其光熱行為的合理方法。

圖2:人造黑色素與聚多巴胺材料吸收光譜和光熱行為調節的新策略。

綜上所述,該研究提供了一種對人造黑色素與聚多巴胺材料的吸光能力和光熱轉換行為進行理性調節的新方法,也為解決「(類)黑色素材料的結構與性能調控」這一領域難題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並在黑色素材料的色素化(如染髮和皮膚增黑)以及光熱器件應用等方面具有樂觀的前景。廈門大學的楊曄教授與湖北文理學院的梁桂傑副教授完成了材料超快光譜的測試和分析工作。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四川大學高分子學院一年級博士生鄒元,通訊作者為李乙文教授。此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經費支持。

李乙文教授課題組近年來一直從事人造黑色素材料和多酚功能材料的基礎與轉化研究,發表了百餘篇學術論文,獲得授權專利5項,實現技術轉讓1項。目前正在和MARUBI丸美、國頤堂、長發小寨等公司緊密合作,積極進行下遊的產品化研究,其中長發小寨公司還在川大設立了專項獎學金來激勵和推動黑色素材料在化妝品領域的轉化研究。

論文連結: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36/eabb4696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相關焦點

  • CCS Chemistry | 摻雜破壞有序結構——人造黑色素抗氧化和自由基...
    四川大學李乙文課題組提出了在聚多巴胺型人造黑色素材料中摻雜胺基酸分子的方法,來有效破壞聚多巴胺中有序緻密的層狀結構,從而大大提升材料的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能力,實現對人造黑色素材料結構與性能的理性調控。黑色素是一類重要的生物高分子,廣泛存在於人與動物的皮膚和毛髮中,在諸多生理活動中(如抗氧化、防紫外、色素化等)都起到核心調節作用。
  • 新聞丨我校「挑戰杯」獲獎團隊(電子墨水團隊)接受華西都市報記者採訪
    胡心豪:四川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大四學生。目前正在對氧化法合成聚多酚納米粒子進行研究。鄒元:2017年6月,本科畢業於四川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2017年9月進入李乙文教授課題組讀碩士一年級。目前正在對可降解的聚多巴胺納米粒子合成及應用進行研究。
  • 【創新前沿】Science Advances報導我校在高分子自組裝領域新突破
    圖1.多圓環結構的製備方法及電鏡圖通過對多圓環結構形成過程的動力學研究,證明此自組裝體的形成遵循獨特的途徑,並且PFS(聚二茂鐵矽烷)嵌段的結晶過程在此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但在PFS55-b-PI500(聚二茂鐵矽烷-b-聚異戊二烯)晶種存在時,PFS-b-PS( 聚二茂鐵矽烷-b-聚苯乙烯)的自組裝被限制在囊泡內,最終得到環形的結構。同時,在此混合溶劑中加入第三種溶劑,此介孔組裝體的形態也會發生變化,可得到球形度更高的介孔結構,或者形成多環薄膜等。
  • ...學院李學義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於國際知名期刊Science Advances...
    2020年11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李學義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Trappc9 deficiency in mice impairs learning and memory by causing imbalance of dopamine D1 and D2 neurons」於《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 。
  • CCS Chemistry | 低分子量陽離子聚多酚,siRNA實現細胞內遞送的...
    華東師範大學程義雲課題組和四川大學李乙文課題組合作,設計和製備了一系列低分子量的陽離子聚多酚材料,通過篩選發現基於鄰苯二酚的聚合物結合siRNA能力最強,胞內遞送效率最高,基於這類聚多酚材料成功實現了小鼠慢性腸炎的基因治療。小幹擾RNA(siRNAs)藥物能特異性地沉默細胞內的靶基因,在生物治療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人造感覺神經問世!鮑哲南團隊最新突破:人造皮膚已可識別盲文
    圖丨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最近,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首爾大學 Tae-Woo Lee 教授、南開大學徐文濤教授團隊宣布聯合研發出一種人造感覺神經(也可稱為人造傳入神經),能夠以類似於生物神經的方式發揮作用,感知觸摸過程並與其他神經溝通。
  • 航海學院胡海豹教授等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原創研究結果
    西工大新聞網9月2日電(李淼)日前,航海學院胡海豹教授與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周峰研究員團隊、英國帝國理工大學Daniele Dini教授團隊等合作,在美國科學促進會出版的《Science Advances》(Science子刊,是涵蓋所有學術領域的開放性、綜合性科學刊物)發表了題為「Significant
  • 醫療機器人研究院院長楊廣中教授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發表微米...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院長楊廣中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Liquid seal for compact micropiston actuation at the capillary tip」(DOI: 10.1126/sciadv.aba5660)。
  • Science子刊重大突破!皮膚中的細菌竟然可以對抗皮膚癌!
    在一項近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中,來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告了皮膚中一些細菌的新功能:對抗癌症。這個研究團隊發現表皮葡萄球菌會產生一種叫做6-N-羥氨基嘌呤(6-HAP)的化學物質。皮膚中有不會產生6-HAP的這種細菌的小鼠暴露在致癌紫外線下後會患上許多癌症,但是攜帶正常細菌的小鼠就不會患癌症。6-HAP是一種可以阻止DNA合成的物質,可以防止轉化的癌細胞轉移,並抑制紫外線誘導的皮膚癌。
  • Science Advances:石墨烯納米片在細胞雙層磷脂膜間的輸運機理
    西安科技大學翟嘯波教授對冷凍電鏡的重構提供了協助。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清華大學人才啟動基金等項目的資助。近年來,燕立唐課題組致力於複雜大分子體系及其粒子多層次結構與統計力學行為的理論計算與模擬研究。
  • Science Advances|3D列印個性化可穿戴口腔給藥裝置
    Kun Liang團隊使用3D列印技術製造出了一種可穿戴的個性化口腔給藥裝置,該裝置可定製設計,以護齒器形式穿戴並調節釋放速率,隨後,首次在人體研究中評估了該裝置在原生環境下的性能。此研究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 Science:重大進展!構建出人造葉綠體,比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更高效!
    如今,由Tobias Erb主任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成功地創建了一種平臺,用於自動構建細胞大小的光合作用區室---人造葉綠體(artificial chloroplast),所構建出的人造葉綠體可以用光來捕捉和轉化溫室氣體二氧化碳。
  • Science Advances|浙江農林大學揭示大氣氮沉降對毛竹林固氮能力及淨碳匯效益的影響特徵和作用機制
    浙江農林大學亞熱帶森林培育國家重點實驗室宋新章教授課題組於Science Advances
  • Science Advances:玻璃是如何形成的?玻璃化過程新機制!
    論文連結: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17/eaay1454諸如粘性液體和膠體懸浮液等一系列不同的材料,都可以在非平衡狀態下凝固,然而這種狀態目前還沒有被完全了解。
  • 染髮愛好者福音,用合成的黑色素聚多巴胺模仿自然頭髮色素沉著
    近日,有研究人員在ACS Central Science上發表了報導,他們研發了一款比傳統染髮劑更為溫和安全的合成黑色素染髮劑。黑色素是一組天然色素,可以賦予我們的頭髮和皮膚多種顏色。黑色素存在於頭髮中,並嵌入角蛋白纖維中,隨著年齡的增長,黑色素會從角蛋白纖維中消失,從而導致頭髮變白。現在市場上大多數的永久染髮劑使用氨水、過氧化氫、小分子染料和其他成分滲透頭髮的表皮實現染色。這些刺激性的物質不僅會使得頭髮的蛋白質變性失去纖維彈性,使得頭髮乾枯毛躁,還可能會造成過敏反應或引起其他健康問題。
  • 浙江大學顧臻團隊發明「死細胞療法」,構建藥物遞送新平臺
    2020年12月9日,浙江大學顧臻教授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了題為 Cryo-shocked cancer cells for targeted drug delivery and vaccination 的研究論文
  • Science advances|3D列印具有雙因子釋放和梯度結構的軟骨組織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的戴克戎院士課題組最近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發表了「3D bioprintingdual-factor releasing and gradient-structured constructs ready to implant for anisotropiccartilage regeneration
  • Science|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合作揭示...
    之前的黃病毒治療靶標和疫苗設計主要聚焦在病毒囊膜表面的E蛋白,如高福院士團隊於2016年解析了靶向E蛋白且能交叉保護寨卡病毒的單克隆抗體2A10G6的作用機制1,並從中國寨卡康復病人體內鑑定出高效、特異的靶向寨卡病毒E蛋白的單克隆抗體2。
  • Science:重大進展!首次發現組蛋白H3-H4四聚體是一種銅還原酶
    2020年7月11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組蛋白H3-H4四聚體是一種銅還原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7月3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histone H3-H4 tetramer is a copper reductase enzyme」。
  • 納米顆粒模仿黑色素
    為了合成這種黑素體,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將多巴胺(一種在大腦和人體其他部位發現的這一步驟產生了類黑色素納米顆粒,這些納米顆粒的外殼與內核由聚多巴胺(一種多巴胺基聚合物)組成。    「這些角質細胞能夠處理合成的納米顆粒,將它們轉化成蓋在細胞核上的『帽子』,」該項研究的作者、目前就職於美國西北大學的生物化學家內森·詹內斯基(Nathan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