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雅小組在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中能互相幫助,討論熱烈、展示精彩,累計獲得35顆星,恭喜你們從『舵手』晉升為『水手』!」近日,湖北省漢川市麻河小學四(2)班王老師對班級小組進行晉級評價後,將漂亮的「小組晉升星」張貼在「逐浪而歌」學生評價晉級展示欄裡。
這是該校為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而開展的奪星晉級成長評價活動。長期以來,農村新課改面臨著觀念轉變不到位、教師素質不高、課改內容與農村實際相脫離等問題。漢川市是如何從根本上破題的?
把課堂主動權還給學生
「農村要想進行新課改,首先應該轉變以升學率為主、趕鴨子上架的觀念。」漢川市華嚴農場中學校長楊劍說。
在該校九(2)班一節數學課上,雲海組小組長王彤發言說:「我同意你的觀點,我要為你補充……」整個過程流利大方、頗具特色。王彤向記者介紹,這種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她已經歷了3年,在小組中,每個學生都是課堂的主人,都有交流及展示自己的機會。
這種課堂形式的變革源於3年前。該班班主任李偉是華嚴農場中學課堂改革的見證者,他說自己是2014年9月從宜昌學習回來後開始行動的,「當時我們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態度、能力、性格、性別等各種因素後,拉開了課桌,將學生分為6個學習小組。教師做課堂的引導者,把課堂主動權還給學生」。
據了解,從2014年8月開始,漢川市按照「先試點、後普及」的步驟,在全市逐步推進基於「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高效課堂教學改革試驗,26所學校主動申請開展先期試點,152個班級、655名教師參與其中。截至目前,該市170多所中小學中,所有專任教師和學科全部參與課改實踐。
從「要我改」到「我要改」
教師是課堂改革的主要實踐者。為了有效落實改革進程,農利小學每位教師都全程參與其中。「剛開始的確有困難,內心也有掙扎,後來覺得還是應該跟上課改的步伐。從陌生到熟悉,從抗拒到接納,從模仿到入模,一路摸索實踐,自己也學會了很多東西。」該校六(2)班數學教師劉翠蘭說,「課堂改革實踐首先得從自身做起。」
漢川市推進高效課堂建設之初,提供了7方面範式供教師學習借鑑。記者在多所中小學採訪時發現,各校並不是「拿來主義」,而是選擇了一條「臨模—入模—出模—建模」之路。同時,各校要求試點班級不關後門,教師全部按時流動聽課。
「現在,許多農村學校的教師真正從『要我改』轉變為『我要改』,夜學夜議、假日互學互幫的熱情不斷高漲。學校電教設備過去是放壞,現在是用壞,教師們搶著設計電子導學案。」漢川市教育局局長李文華感嘆。
讓農村孩子享受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
「很多時候,新課改的內容與實際不相符。我們的選擇是打造新的平臺,讓農村孩子享受到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寓教於樂的教育活動。」漢川市馬口鎮高湖小學校長黃正光說。
「咚嗒,咚嗒,咚嗒咚……」紅綢飄若流雲,鼓聲鏗鏘有力,該校小學生腰鼓隊在操場上展示著柔美靈動的舞姿。據了解,學校依託「鄉村學校少年宮」,堅持「特色+特長+普及」的運行模式,開設了舞蹈、足球、繪畫、器樂、腰鼓等15個興趣活動小組,學生主動參與率達到100%。
在被問及是否看好現行課堂改革時,華嚴農場中學七(2)班學生朱周的爸爸這樣講道:「以前兒子成績一般、說話靦腆,現在他性格開朗、尊重長輩,學習和行為習慣有了明顯提升。」
「經過兩年多探索,課堂、教師、學生都發生了顯著變化。課堂氣氛活躍了,教師觀念轉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合作意識、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不斷被激發。」李文華表示,社會對新課改期望頗深,「我們不搞花架子,會一直踏實走下去」。 (本報記者 程墨 通訊員 戴濤)
《中國教育報》2017年02月08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