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山區調整種植結構 「一地多贏」讓貧困戶脫貧

2020-12-18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貴陽7月16日電 題:貴州山區調整種植結構 「一地多贏」讓貧困戶脫貧

新華社記者施錢貴

「地還是那些地,改變了種植方式,收益就大不一樣。」提起土地的綜合利用,種了20多年地的潘國富很有感觸。

45歲的潘國富家住貴州省興仁市回龍鎮楊家灣村,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近年來潘國富通過發展薏仁米種植,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今年,潘國富把自家連同租來的10多畝山地全部種上薏仁米,預計可收1萬多斤。「從目前的價格來看,薏仁米估計能賣3元錢一斤,一萬多斤能賣三四萬元。」盤算起今年的收入,潘國富的嘴角露出笑容。為了增加收入,他還在薏仁米地裡套種4畝左右的藠頭,每畝產值6000元左右。

潘國富家脫貧,得益於當地推進的「一地多贏」式產業結構調整。為最大限度發揮土地經濟效益,回龍鎮探索發展「薏仁米+藠頭、薏仁米+茶葉、薏仁米+茶葉+藠頭」等,促進農民增收。

「我們鎮的主導產業是薏仁米,在大力推廣薏仁米種植的同時套種藠頭或茶葉,實現『一地多贏』。」回龍鎮黨委書記陳洪志說。

「前些年由於藠頭價格低,有些老百姓種在地裡都不願意收。」陳洪志告訴記者,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是選準產業、找到銷路。為了解決群眾的後顧之憂,興仁市構建薏仁米產銷一體化產業鏈,成為全國薏仁米主產區之一。同時,當地還引進一家食品企業,採取借船出海的方式,把藠頭賣到日韓及東南亞市場。

陳洪志介紹,作為興仁市薏仁米的核心種植區,回龍鎮共種植薏仁米5萬餘畝,套種藠頭5000餘畝。薏仁米套種喜陰矮稈藠頭,因作物的產出季節不同,不會影響各自產量。通過這種方式,土地畝產值可達1萬元以上,帶動全鎮8300餘戶3.4萬人增收。

在山地和丘陵佔國土面積92.5%的貴州,土地資源彌足珍貴。為此,不少地方都在探索綜合利用土地。

雨過天晴,趁著土層未乾,盤州市保田鎮魯楚坡村村民胡成蓮忙著在自家地裡給小黃姜追肥。「我家這兩畝地種梨樹10多年了,今年套種了小黃姜,目前來看,估計再增收1萬元沒問題。」胡成蓮說,當地的小黃姜品質好,以前在田邊地角零星種了自己吃,現在價格好,於是在果園裡套種了幾畝小黃姜。

作為魯楚坡村的種植大戶,夏民金前些年種了40多畝梨樹,今年他又在果樹下套種了約20畝的小黃姜。「幾個品種一起發展,既能抵禦某一農產品價格波動的風險,也能增加土地收益。」夏民金說,按往年的行情來算,今年他套種的20畝小黃姜可增收五六萬元。

過去,林下的土地大多閒置,但今年以來,已實現整縣脫貧的安龍縣利用林下土地發展菌藥產業。根據規劃,安龍縣將發展林下菌藥2.4萬畝,涉及全縣9個鎮(街道)。林下菌藥項目實施完成後,預計可解決上萬勞動力就業。「用產業和就業鞏固脫貧成果。」安龍縣脫貧攻堅指揮部工作人員賀丹丹說。

相關焦點

  • 貴州「校農結合」助力貧困山區扶貧產業發展
    記者了解到,幹部口中的「校農結合」,是貴州省去年以來為了助推貧困山區農產品銷售探索的一項扶貧政策,主要基於全省各類學校食堂日常農產品市場採購需求,將其與山區農戶特別是貧困戶生產的農產品銷售有效銜接,實現田園直通校園,助力「黔貨出山」。
  • 撒拉溪鎮:多元布局產業發展 調整結構助農增收
    村民正在覆膜,準備種植辣椒產業興,群眾富。近年來,七星關區撒拉溪鎮不斷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通過黨建引領,合作社帶動,建立利益聯結,全力推動該鎮特色產業發展,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特色」的產業格局。撒拉溪鎮搶抓農時開展辣椒移栽,放眼望去,辣椒種植基地鋪滿了一條條黑色地膜,村民們忙著覆膜、打洞。為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今年,撒拉溪鎮計劃種植1200畝辣椒,目前村民正陸續移栽,預計8月可以採收。
  • 濟南南部山區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果 「山景小鎮」帶動200多名...
    南部山區254個行政村中有135個貧困村,佔原濟南市貧困村的15%,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有12039戶、24539人,佔原濟南市貧困人口的13%,佔原歷城區貧困人口的88%。自2017年7月扶貧工作移交至南部山區以來,南部山區堅決扛起脫貧攻堅政治責任,把解決「兩不愁三保障」作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的關鍵環節,把持續攻堅與成果鞏固統籌起來,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果。
  • 商州區:貧困戶種植菊芋 扶貧企業保護價訂單收購
    當天,共收購菊芋217噸,為貧困戶支付收購款26萬多元。 據了解,脫貧攻堅以來,商洛市商州區積極探索脫貧新思路新方法,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引進陝西森弗天然製品有限公司,採用「企業+貧困戶」的模式發展菊芋訂單種植,並統一配發種子、實行保護價訂單收購。
  • ...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精神並督導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脫貧攻堅...
    11月22日,縣委副書記、縣長潘發勇到以那鎮、板橋鎮宣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精神並督導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脫貧攻堅工作。縣直有關單位及以那鎮、板橋鎮相關負責同志參加宣講和督導。督導中,潘發勇來到以那鎮光星村黑龍潭壩區產業結構調整示範點,實地查看該示範點種植情況,認真聽取相關單位和以那鎮關於黑龍潭壩區「秋冬種」相關情況匯報,隨後,潘發勇先後深入以那鎮光星村和板橋鎮玉龍村貧困戶家中進行走訪摸底,實地查看各村危房改造、老舊房整治和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等情況,詳細了解貧困戶的生產生活、家庭成員、就業收入等情況,與他們細算收入帳,為他們講解國家扶貧惠農相關政策
  • 脫貧大決戰:貴州大扶貧系列報導之三十六
    與此同時,貴州全省上下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與對口幫扶省(市)密切合作,探索了不少具有貴州特色的成功做法,助推脫貧攻堅成效明顯。2019年,劍河縣食用菌種植規模將達到1.2億棒以上,預計年產值可達10億元,直接帶動4500名貧困人口就業,人均年增收將達3.6萬元,間接拉動1.8萬名以上貧困戶增收脫貧。​ 一是選準優勢產業,引進龍頭企業。按照「五步工作法」和對照產業發展「八要素」,縣四大班子通過深入考察學習並召開專題會議30餘次研究論證,決定將食用菌作為「一縣一業」進行打造。
  • 山區貧困戶,踏上小康路
    貨架空了,貴州晴隆縣蓮城街道火把村貧困戶黃必書的錢包則鼓了起來。因為貨架上賣出的產品裡,有他家種植的薏仁米,一家人因此增收3萬多元!將黃必書家農產品送進2000多公裡外軍營超市的,是貴州軍地有關部門協同展開的「黔貨出山進軍營」消費扶貧活動。
  • 東道村貧困戶靠種植同百參增加收入
    (原標題:東道村貧困戶靠種植同百參增加收入) 東遼縣安石鎮東道村前幾年是全縣有名的經濟落後村
  • 經營村「三寶」 助貧困戶成功脫貧 經營村究竟有哪三寶呢
    裡莊鎮經營村屬四川省冕寧縣省定貧困村,脫貧攻堅任務艱巨,近年來,經營村在冕寧縣委、縣政府和裡莊鎮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團結帶領村兩委和全體村民,以黨建工作為引領,以調整產業發展為抓手,狠抓各項脫貧攻堅工作政策的落實,使全村96戶建卡貧困戶,374人於2018年實現了全部脫貧的目標任務。
  • 大方縣穿巖村種植冬蓀促群眾脫貧增收
    大方縣穿巖村種植冬蓀促群眾脫貧增收 發布時間:2019-05-20 15:07:35      來源:畢節日報   近日,在大方縣羊場鎮穿巖村冬蓀種植基地
  • 貴州農業下足「精」功夫:精準調度生產 精細對接產銷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精心調整結構 精準調度生產 精細對接產銷 貴州 農業下足「精」功夫53歲的陳開江,種了大半輩子田,一直沒個聲響。自從兩年前村裡開始大面積種植韭黃,他便成了「網紅」。老陳的家,在貴州安順市普定縣焦家村,地處石漠化山區,海拔高,雲霧重,光熱不足,莊稼收成不好。「過去日子過得緊巴,哪有心思拍視頻?」農閒時節,老陳就去鄰縣挖煤賺點錢。前些年,生薑行情好,老陳拿出半畝地試種。早出晚歸,精心侍弄,好不容易盼來豐收,銷路卻又成了問題。
  • 牛欄江流域脫貧掃描之七|玉龍,貴州西極之最
    全鎮總人口一萬餘戶3.9萬多人,13個行政村有8個是貧困村,通過精準識別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為1975戶8583人。  截至2019年底,8個貧困村都已出列,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24.3%降至2.91%。對剩餘的327戶貧困家庭1030人,13個村黨支部領辦的「村社一體」合作社,通過種植養殖分紅,計劃今年實現全部脫貧。
  • 《人民日報》關注:車行山水間 滿是貴州脫貧奔小康的美好前景
    11月7日,《人民日報》刊登歐陽黔森一文《車行山水間》,歐陽黔森寫道,美麗壯觀的自然資源是貴州的生態優勢,而國家精準脫貧的政策幫扶、當地人們努力實幹的拼搏士氣,是貴州大地脫貧致富的政策優勢和人力優勢。這些優勢,都將換來貴州脫貧奔小康的美好前景。
  • 「我的脫貧故事」從建檔貧困戶到產業帶頭人丨德江縣穩坪鎮金莊村...
    我叫張小強,貴州銅仁德江縣穩坪鎮金莊村村民,今年39歲。對於脫貧攻堅,我最大的感受是,脫貧攻堅讓像我一樣願吃苦、沒路子的農民告別了有勁無處使的窘境,不僅讓我們吃飽穿暖,還讓我們看到希望、充滿信心。村幹部們看到我種植花椒頗有心得,人也上進,年底的時候鼓勵我自己領頭種植花椒。
  • 脫貧了,貧困戶遞交入黨申請書
    一個多月前,廉江市石頸鎮白坭村的貧困戶李永珍向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在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幫助下,昔日的貧困戶搖身一變,成了村裡有名的「養豬專業戶」——李永珍的脫貧逆襲,是「黨建帶扶貧、扶貧促黨建」帶來的神奇效果。在白坭村,還有許多類似的「脫貧故事」在田間地頭生動上演。
  • 「貴州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晴山隆地「戰貧」記丨晴隆縣脫貧...
    「選派14名縣級領導擔任鄉鎮(街道)黨(工)委『第一書記』,選派96名村(社區)『第一書記』,263名駐村幹部、1253名網格員,駐村蹲點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全縣6951名幹部結對幫扶貧困戶。」  林下種植的黑皮雞樅(李允鳳 攝)抓兩業穩增收  晴隆縣認真貫徹落實省委關於「來一場深刻的農村產業革命」的決策部署,對照「八要素」補短板強弱項,算好土地帳、產業帳、資金帳、責任帳「四本帳」,提前謀劃推進2020年產業結構調整工作。
  • 「夏秋決戰」再作為 貴州各地農村產業革命如火如荼
    要對照「八要素」找差距強弱項,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全力打好「2019夏秋決戰」,為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更加有力的產業支撐。為帶動更多的群眾發展李子種植,六馬鎮採取「黨支部(村委)+合作社+農民」的發展模式,村(居)合作社建立實現全覆蓋,100%貧困戶實現全加入。堅持培育扶持種植大戶,帶動群眾自覺投入。
  • 貴州稅務部門積極決戰脫貧攻堅-新華網
    ,特別是基層稅務機關,大部分幹部都參與了駐村幫扶或結對幫扶,其中駐村幹部1782名、第一書記536名,水城縣86%的幹部參與脫貧攻堅,沿河縣稅務局106人中除生病、上掛的7人外全部參與幫扶工作……他們在貧困山區真蹲實駐、真抓實幹,用真情與汗水帶領群眾共同書寫著脫貧攻堅新篇章。
  • 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5097戶16659人全部達到脫貧標準
    梁瑞文上任該村黨總支書記後,選優培強「兩委」幹部,結合南安村地理位置、產業特色探索出一條產業結構豐富、增加村民收入來源、適合南安村長遠發展的道路。從制定沙田水鄉現代生態「微假遊」創新發展模式,到發展總面積800畝的農業種養連片示範區,將土地確權與精準脫貧相結合,實現有能力黨員幫助困難黨員、產業大戶帶動貧困戶,通過產業幫扶和金融扶持形成先富帶動後富,紮實做好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
  • 閩侯縣大坪村貧困戶的脫貧故事
    記者 鄭帥 攝  福州日報記者 蔣雅琛 通訊員 陳建鋆  凌晨4點,閩侯縣大湖鄉大坪村,月光流淌在田野,四下一片靜寂,忽見一個跳躍的光點,那是村民陳嚇娓頭頂著電筒,準備去地裡採摘。腳下的田埂只有腳掌寬,60歲的她卻能在夜色中靈巧地行走,那是多年與土地親近練就的本領。  同一時刻,馬路的另一邊,村民潘仙妹早已在自家的絲瓜地裡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