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既種類繁多,可書於一切材料,則其施用之法也不拘一格,不限一式。在道法的歷史上,常用的方式有服符,貼符(包括直接書於法器等),焚符三種。
服符,又可分為服食與佩帶兩種,服字,本有此二義,服食符歷代也有變化。
歷史上曾經有過直接將符吞服的做法。
《世說新語》卷下之上《術解》:
「郗愔信道甚精勤,常患腹內惡諸醫不可療。聞於法開有名,往迎之。既來,便脈雲:『君侯所患正是精進太過所致耳。』合一劑湯,與之一服,即大下,去數段許紙如拳大,剖看乃先所服符也。」
吞服過量,欲速而不達反而致病。
大多數的服符,乃取符灰衝水或對水畫符造成符水飲之。
初期道教的符水治病應取此法,後世的方法,也有直接畫符於食品上的。
如以虎骨調硃砂書去瘧符於雲片糕上,與病人食用。
至於佩符,使用極為普遍,最著名者莫過於護身符。
正一道士自入道之始便受有護身符,隨身攜帶,符上書「本命神將,本命星君,常垂陰佑,衛護身形」,可以看出服符的用意。
至於在科儀中法師本人服符或將符與病人等佩帶,也很普遍。
貼符和置符,將書好的符粘貼於必須召集神將之處,或有災變怪異出現之處,貼或置的目的在於安鎮。
比較常見的,是用紙繪的符鎮貼,如敦煌卷子中有專用於家宅的「護宅神歷卷」,包括各類貼於門、戶、室乃至地窖口的符。
各大法中更都有系統的用於鎮貼的符,其變格有直接畫於該用符的地方,或以符鐫刻在相應位置、方所、器物。鐫刻之後可以長久保存,反覆使用。
比如各類法器,大多鐫有符,天蓬法中常用尺,雲此尺「指山山裂,指海海竭,久久護持,神無不利」,尺上便有符敕。
在造尺時又用召護尺神王符,召神王來入神尺中,雷法中令牌例鐫有雷篆,清微令牌鐫有清微令符形。
唐代以靈寶派的《元始靈書中篇》又稱《諸天內音》符書刻石,先用於遷神儀,又用於鎮墓。
焚符,焚符是用符的重要方式,服、貼可以由法師主持,也多由信士自己執行,而焚符一般都由法師親自或指導助手執行。
焚符,不是將符毀滅完事,而是要讓符上神將去執行命令,或直接造成符對外物的感應。
以焚燒某種祭品、信物溝通人神的做法由來已久。
古代祭祀儀式中有燎、燔、煙、柴等法,都是企求焚燒後的氣息,馨香達於神明,轉致祭祀者的願望、祈求。
後來,這些祭法中發展出專用的香,道門稱為信香,認為其煙可以通真達靈。
焚符之法不必與祭法相同,但其用意相通。
焚符的結果,據說即是讓符上的神將現身,且派他們去執行諸如通報消息,傳遞章奏,召攝亡靈,抓妖捉鬼,等等。
符被焚後,下次再用,可以再繪。
道教的法術,十分繁雜,舉其大類、有祈禳、考召、殺伐(收捉邪魅兇神)、治病、變化、隱、濟度幽魂。
每一類中又可分成若干小類,凡患災、患病問題較小,那麼只要用符鎮貼或吞、佩即可。
但問題較大,則須請法師舉行儀式。
主持道法儀式稱為行持,考各類法術,為符、咒、訣、步以及各類法器依一定程序的綜合運用,其中符的作用常重於其他因素。
在大多數情形下,施法常以符為中心,以其他方法、手段配合之。
道法用符,範圍十分廣泛,具體施行,繁簡不一,這兒只舉一隅,讀者可以舉一反三。
施法需要結法壇,法壇四周,須用鎮壇符,需要樹幡,幡上例有符文,需用令牌、天蓬尺、元帥帝鍾等法器,法器上亦例有符。
這些上面俱已述及,可以不贅,道法中常須拜章奏。章奏封時常要蓋上符文,或發符遣將捧送天庭。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四解釋章奏所以能即時上達,「蓋緣得三天合同太上符契,自然更無邀阻」。
《上清五元玉冊九靈飛步章奏秘法》載章奏用符二十餘幅,有些系法師佩帶及鎮壇之用,有些用於章奏的燻、裹、發放及護持。
其中包括《三元朝元符》、《升度罡風符》、《通天升真大券》、《上章飛神符》、《通真達靈符》、《開天門符》等名目。
可以想見系考慮到神將(法師元神)上章時須得有上天資格,有穿破剛風(裹地託天的勁風,凡人無法穿越),叩開天門的能耐。
在祈禱的法事中,鬚髮符遣將,或將章奏送達天庭,或直接受令去救治災難。
例如神霄派的《神府祈雨秘法》,用《興雲布雨符》、《倒海符》、《鎮海符》、《九龍符》、《召龍符》等。
結壇後,祀神發符,便以錢馬酒果祭雷神,做法時先開天門:
「萬神助雲,天丁助力,鬼涉江湖,為吾保日。三將換宮,諸神急出。天地粟粟,日月暗暗,流星趕退,群魔真見,吾文直日,急急如上帝律令!」
右用左手亥訣念七遍。將皂旗向天門搖動擺撼,立下劍尖劃地,噴灑七噴,次結天門印直上朝天門,吹一聲,然後念《開門咒》要風雨上可各念七遍。
接著發《興雲布雨符》,發時要念咒:
「五方五帝,五龍之君。上方行令,布雨興雲。天魔李靖,地魔楊卿,五丁都部,天元應龍,同共行雲。急急如上帝律令。」
也可用《倒海符》,符用生鐵打板朱書於一面或兩面,投入被認為有龍所在的河中。
投符時須步罡,手掐五雷訣,口誦遣符咒:
「六丁六甲,五雷將吏,風伯雨師,雷部聖眾,久愆雨澤,願賜救護。天符一到,普濟焦枯。急急如上帝律令。」
認為如此投其符,「使雨立致」。
上述只是用符的幾個例子。這些例子說明符在道法中經常處於核心地位,同時也看出它的使用。
綜合地運用了咒語、掐訣、步罡等方法,並以存想為主腦,以氣法為根本,這些都關係到法師平時的修為,不單純是亦步亦趨的程序。
授籙又稱授符籙,但符與籙為兩樣東西。
不過,符籙連稱習慣了,用符就想到籙,授籙就想到符。
使用在科儀中,表現在前臺的是符,而隱藏於後臺的是籙。
因為如果沒有授過籙,重要的符是沒有資格使用的。
在壇場上用符的,不是一般的道眾,而是高功法師,有時由道眾來焚符,實際上是高功指揮下進行的,高功才是用符的主體。
而正如在討論授籙儀式的那一章裡我們說過的那樣,授籙是受者的身份建構,沒有經過這樣的建構,不能行法,即使上了壇場,做起法來也不會靈。
授籙儀生產的是儀式的主體,主體不存,會不夠格,便無法保證行持過程的有效。
不僅如此,還會招致冥譴,所以拿我們這裡用符來說,需要有籙的支撐,才能靈驗,籙是用符的後臺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