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5555幸福,喜歡徒步、爬山、攝影、做美食、愛旅遊,我願盡已所能把所有遇見的美好與大家分享互動!
大汖古村位於山西省盂縣梁家寨鄉深山溝谷中,整個村子的50餘座小院修建在一整塊山體上,依山就勢,由下而上,形成了獨特造型。
2013年,大汖古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被某生態旅遊景區有限公司開發。2019年1月,大汖古村又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這是一個建在一整塊山石上的村落。50多座小院建在一整塊凸出的山體上,依山就勢,由下而上,層層疊疊,密密麻麻,造型別致。遠遠望去,屋瓦相連,參差錯落,相依相偎。
大汖村是個被刻意神化的地方,1500多年的歷史古村被稱作了太行山深處的「布達拉宮」,兩者的相同點無外乎都依山而建,別的方面完全不相同,它不是宮殿,只是石屋,不高大,布局上也不大氣,有小巷子串連著各家各戶,沒有佛教的殿堂,村後的廟宇據說有,只是現在找不到了。
村裡沒有商店、沒有飯店、沒有藥店,只有破敗的房屋和零星見到的幾個老人。惟一的娛樂活動,是在夏日的傍晚,老人們捧著飯碗聚在大槐樹下,回味過去的時光。
如今大汖村自從上過電視後,成了不少城裡人心目中的「詩和遠方」,不少攝影家慕名而來,但這一切並不是大汖年輕村民的追求,在這裡掙不到錢,上不了學,娶不上媳婦,他們不得不和古村「訣別」,走出另謀生路。
行走在大汖村,大部分院落大門緊鎖,不少房屋坍塌,磚瓦檁梁散落一地,散發著衰敗的氣息。除了進出不便,在村裡種地收入也不高。村裡人喜歡蒸米麵窩窩吃。這種用小米麵、玉米面加上南瓜蒸熟的饅頭,顏色金黃,吃起來帶甜頭。 村裡的老人冬天起得晚,許多人一天只吃兩頓飯,睡醒後半上午吃一頓,下午吃一頓。
村中人煙稀少,50餘座小院年久失修已幾乎成了危房。夜幕降臨,偌大的村莊只有幾處零星燈火,忽明忽暗,像是隨時會被黑暗吞噬一般。
翻檢舊照,當年的大汖古村安詳沉靜,一塊塊石頭,壘起歲月滄桑;一間間屋舍,這樣的場景,大可以安放現代人的鄉愁與鄉思。然而,如今的大汖古村幾乎淪落為「十室九破」,實在讓人心疼。
2019年1月,大汖村剛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而這一年,村子的空心化進一步加劇,村子裡的老人相繼去世,村子裡僅存的幾位老人,為村子裡原生住戶,他們目前的營收來源,除了搬出去的子女,主要仍為延續了幾千年的農耕方式。不願離開的老人,幾乎成為了被孤島隔絕的小群體。
與村裡的老人同樣堅守村子的,是一家生態旅遊的公司,山西歸語大汖古村生態旅遊景區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為大汖古村生態旅遊景區的運營商,也是「圈」起村子收售門票的受益者。 但面對村裡大部分的危房,該景區的運營商卻並沒有進行維修和保護。
古村落的自然衰敗,本就是一種不可逆的現實。但既然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大汖古村非但沒有得到保護,反而愈發破敗,被隨意拿捏,成為遊客眼中的過度商業化開發,連帶當地居民也背上了「窮上惡水出刁民」的名聲,處境尷尬又悲涼。
傳統村落,單從個體講,可能承載了一個特定地域的歷史文化,本身就是歷史地理研究、地方經濟研究、民俗文化研究的重要現場。聽任傳統村落在風霜雪雨中頹敗,是對歷史、時代的不負責任。
大汖不大,村也無名。但它就像一扇古老的窗口,透過它,我們可以窺視人類農耕文明的足跡,獲取許多歷史信息;它也是一個活的古村樣本。
總結:
大汖古村,為什麼會建在一整塊山體上,從建築科學上有哪些值得現在借鑑的地方,其在美學上有何價值等,這些內容都有待進一步發展,
出去的村民說,即便現在旅遊火起來了,村民們重新回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恐怕也難以為繼了。而對於如何修復和保護那些傾倒、破敗的房屋,目前也沒有明確的思路。
去過的遊客都反映,自從央視在這拍了部紀錄片後,就被當地圈起來收費了,而且房子越來越破,房屋坍塌問題嚴重,失望之情溢於言表,一切向錢看,最後會毀掉的是中華文化,最後歷史會說今天就是斷層開始。
交通
高鐵直接到陽泉北,出站右手方向有公交車801路坐車到交警隊下車十字路口加油站對面(或者高鐵站打的到交警隊下車十字路口
村裡只有一家民宿,只提供簡單的飯菜
歡迎留言,不足之處,還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