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箭頭處「光澤在線」,關注我們哦!!
一望平整開闊的原野,虎頭山、牛頭山、馬鞍山、鷹仙山等低山丘陵環立,旁邊北溪水歡快地穿行而過。
河對面是著名商周文化遺址的馬嶺遺址,這邊一條明清古街完整地立在前面,格外引人注目。
這裡就是閩北光澤縣崇仁鄉的崇仁村,是縣最早的古村落之一,2003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稱號。
崇仁村位於縣城北部,離城7千米處,為崇仁鄉所在地。從東到西與池湖、洋塘、金陵和仙華洲等村場交界,面積246平方千米,下轄3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有人口1500餘人。據清版《光澤縣誌》等記載,宋年間就有「崇仁裡」,明清有稱「崇仁市」,都是指現在的崇仁村。村口的千年老樟樹,就是自古光澤開村栽風水樹之舉的活化石,標誌著村悠久的歷史。當地《邱氏家譜》中記載,邱姓在宋年間從河南遷到北路司前,後於元代遷到崇仁,元末修建邱氏宗祠。此之前這裡就有周姓、遊姓人家,後來還有龔姓、王姓、黃姓、裘姓、吳姓等。這裡歷史悠久,山清水秀,地勢開闊。光澤於公元979年建縣,此前這裡為邵武的洋寧鎮,推測可能就是在離這不到10裡的洋寧村所在地。民間一直有傳說,當年「稱土定縣城」,是說光澤建縣時縣城選址是在杭川還是在崇仁村所在地,一直爭執不下。於是採取相等容積的土罐來裝土稱重,卜求福地。杭川人精明,將土中摻入鹽水,增加質重,所以後來縣城定在杭川。還有說是用鬥量土稱重,官府被杭川人買通,用鬥稱杭川土,在鬥中加板稱崇仁土,所以崇仁人輸給了杭川人。更有說是神仙挑山定縣城趕到這裡聞雞叫,以為天亮了,所以心一慌,身一抖,將扁擔抖斷了,兩座山扔錯一杭川,就是今天縣城的九龍峰和九墩山。然而這些僅僅是傳說,但這裡曾定縣城也不毫無根據。當年的崇仁村建有城牆,團團環繞崇仁村。村頭立有張公廟,紀念唐時「守城之神」張巡。臨河城牆東面開有水門,立有關羽塑像的關聖廟,也是城池守護神。村尾有福善王廟,紀念隋朝忠臣歐陽佑。
今天,來到崇仁村,你會發現,一條古街從北到南橫貫村中央,一條街也記錄了整個村的歷史。崇仁村以明清古街的歷史文化價值而著稱,享譽遠近,為此榮獲全縣唯一一個「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稱號。
據光澤有關史料記載,該村建於宋年間,歷史有一千多年。而古街完整形成始於明末,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古街至今保留明清時代的風貌,其建築工藝上的造詣,深厚的文化內涵,古樸的民風氛圍,一直為考古學家所推重,倍受人們的青睞。古街在20世紀90年代就列入縣文物保護單位,古街以及裘氏宗祠和福字樓民居,2009年都被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街說是明朝年間山東省渤海龔姓人在朝做官,得罪權貴而被治罪,家中三個兒子分頭逃難。一兒子跑到光澤與江西交界的增坊村定居躲避。幾十年後家族中一人考舉做官,於是開始發達,移居到這有山有水地處平坦交通方便的崇仁來買地蓋房居住,繁衍子孫,家業興旺起來。與當地的邱姓、王姓、黃姓、吳姓、裘姓等房子對接,建房居住,從而慢慢形成一條街。據年過半百的村民邱端恆介紹,他小時就看到古街完好,村子以南為村頭,北為村尾,街也是呈南北走向進出。在古街四周有城牆為長圓形,長約近萬米,高約3米,寬約2米,團團包裹著整個古街,分東西南北四個門,後在「文革」中被毀。現在東西兩端還有數十米和10來米的老城牆遺址屹立在那裡。而且古街以城牆劃分,以北城門為界,以南算城內,有邱、王、黃、吳等姓居住;以北為城外,主要是龔姓和裘姓等居住,但街是一個整體。
古街長100多米,寬約5米,古時「號稱5裡長街「。街坊建築面積
約2萬平方米,由民宅、祠堂、廟宇、書院、牌坊、戲樓、道路等組成,現居有200多戶人家。主街地面為鵝卵石路面鋪設,一溜平整過去。還有20多條巷道,當年也是鵝卵石地面。民宅是街北保留較好,兩排一色老式民宅厝房,除幾幢坍塌外,完好的有20多幢。部分完好的也有20多幢,大部分還住有人家。房子古色古香,都保留明清時代古建築的風格,由此可見當年街的繁華景象。過去街上相比都是看誰家房子的氣派,有幾進房幾個天井,顯貴人家天井多,一般人家二至三個天井。民宅都為古式的幾進幾出,磚木結構,由門牆、影壁、天井、耳房、廳堂、廚房等組成。有的過去還有假山、花園,池塘、石橋、戲臺等。通風、防火、美觀,集中原建築文化和閩越建築文化為一體。街中的「福字樓」古宅是明末清初建,建築面積為830平方米,造型獨特,由門廳、正廳、後廳、廂房、後屋組成。內部廳堂迴轉,後廳圍繞天井分東西南北四廳,被稱為「十字廳」,建築風格今人罕見。柱基屋簷門窗花雕精美,紋飾考究,顯現明清工匠高超的技藝,所以會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街北頭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裘式祠堂最有氣派,高過全街的房子,為清雍正年間興建。正門上方有三層牌樓,上面雕磚花牆,磚花上花蟲鳥魚、龍鳳騰翔,八仙人物,花園院落,山水美景等,形態逼真,栩栩如生。這高水平的建築造型和匠人的精湛的技藝,在當時手工建築時代可謂難能可貴。大門兩旁有倚樓,下方為影壁,中間大門呈八字形,當時官宦人家才能這樣建造。兩旁石階石墩石柱,進門為五進五個天井,一個天井一個臺階一個正廳堂兩廂耳房,屋頂建築都是雕梁畫棟,勾簷鬥角,下面是嵌格花窗,盤腳圓柱,互相對稱,造作非常精巧。過去每個正堂上方還有先人手跡和名人字畫的牌匾,惜於「文革」時期損毀,可見當時這些人家顯貴的氣派。
古街最突出的建築是祠堂,走到這裡一眼可看到三四個龔姓人家的祠堂團團包圍裘氏祠堂。說是當年裘姓後來這裡,家族中不斷有人出仕做官,龔姓人認為是佔去了原先這裡龔姓人家的地氣風水,因此馬上起了這些祠堂形成合圍之勢,以此壓住裘姓的風水,而不使高過龔姓。可是風水並沒有奏效,裘姓在清末民國時家業發達,人才輩出,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還有邱氏祠堂、王氏柯堂等,時間都是元明清年代的建築。現在雖然破敗,但可以看出當年建得都很有氣派。沿街還有一座有賜的性門樓式孝牌坊,也為縣最後一座門樓式的節孝牌坊,具有較高的建築文化保留價值。正門上方是牌樓建築,中間石匾雕塑有金龍,以示皇恩,下題「恩榮」二字,再下有一石匾上書「乾隆二十五年禮部題:奉旨旌表儒士龔文宗、妻李氏『節孝』。」龔姓家譜中記為當年黃文宗讀書出後早逝,遺下年邁雙親和年輕妻子及兒子。妻李氏嫻慧溫良,守節立志,含辛菇苦,奉養公婆,撫養兒子後來都長大讀書,考取功名。當地人人稱頌,推薦朝廷而受此旌表,在她家立此牌坊。李氏的墓今天還在古街附近的山上.後人時時不態條把古街的廟字也是一大特色全街頭尾中有三座古廟,前面的張公廟,立在村頭,建於宋代後期,清中葉時重修。廟字佔地面積300多平方米,門宇寬大高挺,是紀念唐朝安史之亂中的河南雎陽太守張巡而建。他堅守睢陽城而拒叛軍,死後被稱為「守城之神」。廟後有棵千年的風水古樟樹,樹冠宏偉,部如傘,幾平蓋整個廟字,街中臨河水門上的關帝廟建於清代,供奉的關公也是忠義之神。街尾也是村尾立有福善王廟,建於明清年間,是紀念隋末泉州太守忠臣歐陽佑。旁有一棵風水老樟樹依廟而立,與街頭的風水樹相呼應。
古村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在明清時古街上建有崇仁書院,至今舊址尚在。這裡歷史上出過不少傑出的人物,過去中科舉出仕做官的大有人在,讓古街人為之驕傲。古街至今還保留濃厚的民俗文化氛圍,街兩旁都有石板石凳,每天工餘飯後大家都在這裡坐,談天說地,拉扯家常,夏日趁涼,冬曬太陽。晚上人在街頭的老樟樹下聚集,聽老人「講古」,有聲有色,吸引許多外人來聽。平時人家喝擂茶、打餈粑、烤花餅和紅白喜事等古樸的風俗非常引人注目。廟會文化也引人注目,每年三座廟中都有舉辦廟會,幾乎每月都有活動。本村和各地信眾在這裡聚會,香菸繚繞,湧經聲聲。加上表演當地茶燈舞、三角戲、馬仔燈等地方藝術,過去龍燈龍舟年節都見表演,這些等等,從而奠定了古街的歷史文化地位,吸引無數人前來觀賞。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這裡也是紅色蘇區,縣委、縣蘇維埃政府曾遷過這裡。也建過崇仁區蘇維埃政權,開展打土豪分田地運動。紅色遊擊隊也經常活動在村裡,為古村注入一抹鮮豔的紅色,使崇仁村後來成了革命老區村。
哦,古老的崇仁村,是歲月留下的一部古村落歷史文化發展史。從中可以透視光澤古村演變過程的輪廓,從而觸摸到我們的前人生產生活的真實印跡。
走在閩北光澤縣的崇仁村中,讓人感到如走進了一部厚重的古村落文化歷史。這裡保留下來的古建築、人文歷史、民俗風情處處會讓你感到古村的魅力所在,讓你品嘗不盡,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