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獲得者Anthony. J. Leggett教授訪問中科院上海應物所

2020-12-14 中國科學院

近日,20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教授Anthony J. Leggett作為中國科學院「愛因斯坦講席教授」,在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進行為期兩天的學術訪問,成為上海應物所首位「愛因斯坦講席教授」,也是首位正式訪問該所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3月2日上午,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在張江園區舉行「愛因斯坦講席教授」證書授予儀式,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朱志遠主持儀式,上海應物所副所長胡鈞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並向Leggett教授頒發榮譽證書。儀式之後,Leggett教授以 「Superfluid 3-He: the early days as seen by a theorist」(氦3超流之謎-理論家的探索之旅)為題作了精彩的學術報告,詳細介紹了氦3超流現象的研究歷程及高溫超導的最新進展。上海應物所200餘名科研人員及研究生出席儀式及報告會。

3月2日下午,Leggett教授與上海應物所青年科研人員及研究生座談,就「如何成為一名好的研究者」進行了既輕鬆愉快又深入細緻的交流。隨後,Leggett教授應邀主持了「物理學與交叉科學研討會」,聽取了上海應物所學科介紹,並參觀了上海光源。

3月3日下午,Leggett教授在上海應物所嘉定園區做了題為「Does the everyday world really obey quantum mechanics?」(日常生活中的世界真的遵從量子力學嗎?)的精彩報告,向廣大科研人員介紹了宏觀量子力學現象,闡述了量子力學可能不適用於宏觀世界的觀點,並列舉了可以檢驗量子力學正確性的實驗方案。

Leggett教授對應物所在核物理、同步輻射等學科的研究表示了極大的興趣,並表示通過雙方的進一步交流和互訪,推動多個研究方向上的合作。此次學術交流活動,由於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吸引了大批科研人員及研究生參加,大家普遍表示受益匪淺,意猶未盡。

Leggett教授在此次訪問中國期間,還應邀訪問了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上海計算生物研究所、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多所研究機構與著名高校,與廣大師生與科研人員開展了多層次的學術交流。

中國科學院 「愛因斯坦講席教授」計劃,目的是加大對戰略科技專家和將帥人才的培養力度,加強中科院科技人才同世界頂尖科學家的聯繫與交流,引進前瞻科學思想和開拓新興學科領域,提升中科院科技人才的創新能力。此計劃每年將邀請20-30名活躍在科學前沿的世界頂尖科學家,來中科院進行1~2周的學術訪問。

A. J. Leggett教授現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尚佩恩分校物理系教授,由於在氦3超流理論的貢獻,與Alexei A. Abrikosov and Vitaly L. Ginzburg共同獲得了20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Leggett教授同時也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知識學會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院院士,並擔任了多個國際學術組織的重要職務。2004他因在物理學上的貢獻被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授予爵士稱號。

相關焦點

  • 上海應物所陳金輝博士獲美國物理學會
    在4月14日的美國物理學會年會上,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陳金輝博士獲得2012年美國物理學會George E Valley Jr.獎。美國物理學會理事長Michael S. Turner教授授予陳金輝證書和獎金,以表彰其在發現第一個反超核和利用φ介子研究相對論重離子碰撞中部分子物質的研究中所做出的重要貢獻。
  • 大連化物所研究生參加第59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會
    6月26至7月12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生紀娜、申強、任澤峰作為「中國優秀博士生代表團」成員赴德國參加了第59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會,與來自世界各地近60個國家的500多名博士研究生和青年學者一起,與諾貝爾獎得主近距離接觸,聆聽大師們的精彩演講,並於會後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參觀訪問。
  • ...網】圖靈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姚期智教授受聘為同濟大學名譽教授
    【光明網】圖靈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姚期智教授受聘為同濟大學名譽教授 來源:光明網   時間:2020-08-12  瀏覽:
  • 不是吹,一所中國大學出過兩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比清華北大還厲害
    接下來要說的這所讓清華北大都望塵莫及的大學,也如曇花一現,留在了時代的記憶裡。西南聯大教師合影真不是給你吹牛,這所大學不僅走出過兩個諾貝爾獎獲得者,還為祖國培養出許許多多的科學家,文學家,比如汪曾祺,比如中科院院士潘際鑾,翻譯家楊苡等。
  • 美國布蘭迪斯大學教授鄧力訪問上海有機所
    6月14日,美國布蘭迪斯大學教授(Brandeis University)、中科院海外評審專家鄧力訪問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並作了題為Activation of Nucleophiles for Asymmetric Reactions with Organic Molecules的學術報告。中科院院士丁奎嶺主持了本次報告並為鄧力頒發了榮譽證書。
  • 諾貝爾獎獲得者與深圳的科研情緣
    諾貝爾獎獲得者厄溫·內爾教授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今年3月,深圳內爾神經可塑性實驗室在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授牌。至此,深圳已有9家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掛牌,將進一步提升深圳基礎科學研究水平,搶佔未來科技競爭制高點,助力加快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創新之都。
  • 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教授Dwight Viehland訪問上海矽酸鹽所
    應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羅豪甦邀請,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教授Dwight Viehland於3月3日至3月12日期間訪問上海矽酸鹽所,並作了題為Mesoscale Interfacial Dynamics in Magnetoelectric Nanocomposites的學術報告。
  • 國家核電(上海核工院)與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2021年1月12日,國家核電(上海核工院)黨委書記、董事長盧洪早帶隊赴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應物所」)交流,就先進燃料研發、核技術應用等合作進行會談,並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 諾貝爾獎獲得者利根川教授及團隊成功製造「錯亂記憶」
    諾貝爾獎獲得者利根川教授及團隊成功製造「錯亂記憶」實驗流程  人民網東京7月26日訊 據日本《讀賣新聞》報導,26日發行的《科學》雜誌上,刊登了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理化研究所諾貝爾獎獲得者利根川進及其團隊的一項最新實驗成果
  • 中科院創辦了3所大學,報考任何一所都前程似錦
    中國科學院創辦了3所大學。其中最熟悉的在安徽合肥,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屬985/211大學;還有一個在首都北京,叫中國科學院大學;另外一個在上海,是由中科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創辦的,叫上海科技大學。所謂名師出高徒,3所大學的師資力量雄厚,被任何一個錄取都前程似錦。
  •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2017考研招生簡章
    上海應物所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光源(SSRF)工程的承建和運行單位,2014年初,上海光源國家重大科學工程榮獲「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並建有「中國科學院核輻射與核能技術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微觀界面物理與探測重點實驗室」、「上海市低溫超導高頻腔技術重點實驗室 」。
  • 圖靈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姚期智教授受聘為同濟大學名譽教授!
    8月11日,圖靈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教授受聘為同濟大學名譽教授。受聘儀式在同濟大學四平路校區舉行,校黨委書記方守恩、校長陳杰等校領導出席。方守恩為姚期智院士頒發同濟大學名譽教授聘書,佩戴同濟大學校徽;陳杰致辭並介紹姚期智院士的學術簡歷。受聘儀式後,姚期智院士作了題為「人工智慧淺談」的學術報告。在報告中,他闡述了人工智慧的科學基礎,介紹了作為神經網絡研究新視角的神經拓撲結構、隱私保護學習以及可控的超級人工智慧三個新方向。
  • 3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視頻祝賀 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揭牌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麥可·萊維特教授昨天(24日)專門為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揭牌發來視頻祝賀。他說:「相信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能夠引領細胞免疫治療的快速發展,為未來醫學發展奠定理論和實踐基礎。這次上海細胞治療集團與上海大學共建附屬醫院具有重大的積極意義。」
  • 美國麻省大學教授邢寶山訪問南京土壤所
    美國麻省大學教授邢寶山訪問南京土壤所 2017-06-13 南京土壤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6月8日,應中國科學院土壤環境與汙染修復重點實驗室主任周東美邀請,美國土壤學會、農學會會士,美國麻省大學教授邢寶山訪問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讓學校成為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搖籃
    讓學校成為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搖籃——駝人新城學校對「錢學森之問」的回答
  • 專欄:日本的小學課本與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權威
    事實上,蔬菜專家也只是對他所學的領域有所感悟而已,對其他領域也是不敢奢談什麼的。但是,權威的光輝頂多了,科學家也會忘乎所以,認為自己什麼都懂。比較有名的是2008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法國的蒙塔尼耶教授竟然說新冠病毒是人工培養出來的。雖然在2012年就有約40名諾貝爾獎獲得者聯名發出警告說,蒙塔尼耶教授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的隨意發言,實際上都是沒有科學性和醫學性的謊言。
  • 美國韋恩州立大學教授施巍松訪問瀋陽自動化所
    8月13日,應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工業控制網絡與系統研究室主任曾鵬和宋純賀的邀請,美國韋恩州立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施巍松訪問研究所,並作了題為Edge Computing: State-of-the-Art and Future Directions的學術報告。曾鵬主持報告會,相關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參加了本次學術交流活動。
  • 專訪中科院國際科技合作獎得主Jan-Christer Janson 教授:我非常...
    Jan-Christer Janson教授是瑞典Uppsala大學生物醫藥中心物理和分析化學系退休教授,曾任Pharmacia Biotech(現GE醫療集團生命科學事業部)科學總監和首席科學家,現任中國多所知名大學如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高等學府的名譽教授,每年多次來中國進行技術講座和學術交流。
  • 上海交通大學李少遠教授訪問天津大學
    本站訊(通訊員趙超)5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李少遠到天津大學進行交流訪問,並受邀為我院師生做了題為「Learning-based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的學術報告
  • 挪威科技大學陳德教授訪問金屬所
    應中科院金屬研究所邀請,2014年李薰講座系列研究獎獲得者、挪威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系陳德教授於7月7日至16日訪問該所並開展學術交流。  來訪期間,陳德教授為金屬所科研人員和研究生作了題目為Pave the way for improving carbon nanomaterials supported catalysts: learning from natural catalysts的學術報告。報告前,副所長張健代表金屬所為陳德教授頒發了李薰研究獎獎牌。報告和頒獎儀式由催化材料研究部主任蘇黨生研究員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