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諸葛亮空城計的弦外之音到底是給誰聽?其中深意讓人醒覺

2020-12-18 歷史盟主

《三國演義》,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成書於元末明初之際,為羅貫中先生所創作,並流傳至今,已有600餘年。「劉關張桃園三結義」「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火燒赤壁」等故事我們早已耳熟能詳,但是整部小說在筆者看來,其中的「平衡之道」更值得我們探討。

最能體現「平衡之道」的,就是整個三國的格局。魏、蜀、吳三個國家為什麼會鼎立近60年,因為三個國家的三角關係,以一種微妙的關係一直存在著。

三國鼎立

對於魏國來說,他佔領了北方廣闊的領土,一來可以大面積的播種糧食,二來有了糧食,人口也會源源不斷的增加。縱觀整個中國古代史,唐宋之前,中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都在北方,對於整個北方地區的開發,從夏商周時期就開始了。這也意味著,當時魏國的綜合實力是三國之中最強的,而這也需要吳蜀兩國共同抗衡,缺一不可。

曹魏廣闊的領土

對於吳國來說,它佔據著長江天險,可以有效抗衡來自北方魏國騎兵的衝擊。但是對於整個南方的開發,才剛剛開始,當時的南方更是被譽為「蠻夷之地」,所以不管是經濟實力還是人口,都不如魏國。守業可以,但是要反守為攻,卻心有餘而力不足。

孫吳的長江天險

對於蜀國來說,其實它是三國之間最弱勢的一家。蜀國只佔領了益州,也就是現在的四川,當時的益州,山高路遠,資源匱乏,後面諸葛亮六出祁山,攻打魏國,其中有兩次都是因為糧草缺乏,導致本來可以更進一步的諸葛亮,最後只能無奈退回蜀國。而糧草沒到位的根本原因就是山高路遠,交通不便嗎,「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蜀國領域最小

但是蜀國也是最有潛力的一國,鼎盛時期,武有五虎上將,他們的武力值在整個三國時期都能排前十五,文有諸葛亮,諸葛亮的聰明才智想必我也不用多說,另外還佔領了益州,荊州,漢中三地,關羽在當時從荊州進軍,水淹七軍,更是威震華夏,嚇的曹操一度想要遷都。可惜蜀國的強盛讓吳國忌憚不已,最後讓呂蒙白衣渡江,奪得了荊州,蜀國也一蹶不振。

關羽水淹七軍

所以當時的蜀國和吳國必須要聯合起來,抗擊魏國。但是吳國和蜀國也要相互防範,如果蜀國打敗了吳國,那麼在資源方面就不用擔心,攻打魏國會更有把握。如果吳國打敗了蜀國,那麼吳國進攻魏國,也會多一條選擇。吳蜀兩國這種唇亡齒寒但是又同床異夢的關係,也詮釋了之前的「平衡之道」。

除此之外,諸葛亮擔任軍師和空城計也可以說明這種「平衡之道」。

諸葛亮擔任軍師

公元219年,劉備與曹操在漢中決戰,劉備最終打敗了曹操,取得了漢中之地。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當時的劉備集團掌握東西兩川和荊州之地,應該是勢力最鼎盛的時候。而後,劉備自立漢中王,拜法正為尚書令,諸葛亮為軍師,封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人為五虎上將,關羽為五虎上將之首。在這裡稍微解釋下,尚書令後來的丞相,也就是當時文官裡面職位最大的,協助君王處理國家所有的事務,而軍師這個職位就好理解了,就是負責當時劉備集團裡面所有的軍事事務。但是這也讓人產生了疑惑,諸葛亮在劉備最落魄的時候就跟隨劉備,為他制定「隆中對」,聯吳抗曹,而後在進攻益州時,也是出謀劃策,這才讓劉備有了爭霸天下的資本。

而法正則是劉備入川後,主動投誠劉備的。雖然在後面劉備取得漢中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一個是雪中送炭,一個是錦上添花,劉備難道看不出來?

其實這還真不是劉備昏庸,只是說劉備集團的陣營比較複雜,讓法正擔任尚書令,只是一種平衡的手段。當時的劉備集團共有三個陣營,最早跟隨劉備的,我們稱之為劉備的嫡系,如關羽,張飛;隨後在劉備取得荊州時,加入劉備集團的,我們稱之為荊州系,如諸葛亮,黃忠;最後在劉備取得益州時,加入劉備集團的,我們稱為為益州系,如法正,許靖。

對於一個合格的領導,在安排職務時,不能做出偏袒某一方的事情,如果做了,對於偏袒的一方來說,就會恃寵而驕,對於沒有偏袒一方的來說,就會心生不滿,最後肯定會大大影響內部穩定性。所以即使劉備更加信任諸葛亮,但是當時的益州才是劉備爭霸天下的資本,劉備肯定不能虧待益州系的人馬,畢竟給足了甜頭,人家才能更賣力的做事。

所以劉備自封漢中王以後,拜法正為尚書令,許靖為太傅,這兩個官位實際上就是文官集團的一二把手。當然劉備也留了一手,武官職位最高的前後左右四大將軍,關羽和張飛就佔了兩個,而諸葛亮也擔任了軍師,相當於在軍事這塊,劉備還是比較放心交給跟隨已久的老部下。憑藉著這種平衡,劉備也很快站穩了腳跟。

空城計的弦外之音「空城計」想必大家已經是耳熟能詳了,大致講的是諸葛亮大意失街亭後,無奈退回漢中,但是由於撤退不及時,被司馬懿的15萬大軍包圍於西城,而諸葛亮身邊當時只有2500員人馬,巨大的人數差距,很多人都覺得在劫難逃。

但是此時的諸葛亮反而不慌不忙,打開城門,讓士兵扮演成老百姓在城外掃地,自己則登上城樓,燃香彈琴。很快就到城門外的司馬懿見到這個陣勢,不由疑心四起,最後下令撤兵,當別人問起原因時,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用兵,如今大開城門,城裡必有伏兵,我們進去,就中了埋伏了。

空城計是一種典型的心理戰,它不僅展示了諸葛亮的「智慧近妖」,司馬懿的「謹慎求穩」,更向人們展示了一種平衡的藝術。當時的司馬懿雖然貴為魏國大將軍,但是整個曹家卻一直盯著司馬懿。

因為曹操還在世時,就已經發現了司馬懿不甘為人下的心思,但是一來,司馬懿所在的家族本來就是名門望族,不分青紅皂白就將司馬懿拿下,肯定會寒了士族集團的心,對曹魏的統治大大不利。

司馬家族龐大的關係網

二來,曹操當時正值用人之際,司馬懿的才能並不遜於曹魏集團的其他謀士。三,司馬懿本人也十分小心謹慎,曹操也並沒有證據證明司馬懿想謀反。所以在曹操彌留之際,也再三囑咐曹丕,可以用司馬懿,但是不要大用,曹丕也牢記了曹操的意思,在位時並沒有重用司馬懿,同樣的話,曹丕也傳給了他的兒子,魏明帝曹叡。

早期稱曹睿,現在一般稱曹叡

曹叡一開始也並沒有重用司馬懿,但是無奈當時的諸葛亮攻勢太猛,再這麼下去,諸葛亮就會攻佔整個隴西地區,對於魏國來說,隴西地區就是它的門戶,得了隴西,都城洛陽也就朝不保夕。所以不得已的情況下,曹叡最終啟用了司馬懿,而啟用後的效果也非常迅速,諸葛亮大意失街亭,被困西城。

曹叡和司馬懿

其實對於司馬懿來說,當時可以不用撤軍,畢竟自己手握15萬大軍,先將西城牢牢圍住,然後派出一萬大軍探探虛實,就算真的有埋伏,最後撤退也損失不大。但是一旦拿下諸葛亮,蜀國的半壁江山就沒了。

不過司馬懿卻想的更深,拿下諸葛亮後再進攻蜀國,確實是輕而易舉。但是沒有了諸葛亮,其他人一樣也可以進攻蜀國,自己的價值就是為了抗衡諸葛亮。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所以最後下令撤兵,保全諸葛亮,同時也是保全自己,而撤兵的理由也只是藉由其他人之口說給曹叡聽罷了。

諸葛亮和司馬懿

諸葛亮顯然也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他才如此不慌不忙,設下空城計。而他為什麼會選擇彈琴,而不是下棋或者與別人閒談了?這也是諸葛亮想要表達的意思。彈琴是給十五萬大軍聽,但是這「弦外之音」,卻只是彈給司馬懿聽的。

《三國演義》裡面的平衡之道不止於此,每個人讀《三國演義》都會讀出自己的見解,這也是為什麼《三國演義》能歷經上百年,經久不衰,最後成為四大名著之一。

相關焦點

  • 司馬懿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要假裝上當?其中原因諸葛亮心知肚明
    關於三國的經典橋段有很多,比如桃園三結義、煮酒論英雄、火燒赤壁等等,無不精彩紛呈,但其中最為扣人心弦的當屬諸葛亮的「空城計」,可謂將心理戰運用到了極致。諸葛亮之所以冒險使用空城計,前提是因為他的得意學生馬謖狂妄自大,導致戰略要地街亭失守,諸葛亮進軍失去落腳點,只得著手撤軍漢中。
  • 諸葛亮的「空城計」是假的,「假」諸葛亮的「空城計」是真的
    然而,據專家們(比如易中天)考證,諸葛亮設「空城計」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只是後來人們為了神化諸葛亮,才編出了這樣一個近似神話的故事。諸葛亮的「空城計」真假與否,這裡不去討論。但是後來到了清朝,有一個人,自稱諸葛亮,並且在戰場上使出了「空城計」。
  • 諸葛亮真的上演了《空城計》嗎?真相原來如此
    《三國演義》把諸葛亮描繪成了智慧的化身,奇計迭出,神鬼莫測,火燒博望、草船借箭、祭東風、氣周瑜、智算華容道、巧布八陣圖,無怪乎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評價《三國演義》「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諸葛亮上演空城計智退司馬懿的故事更是婦孺皆知,那麼諸葛亮的空城計歷史上真有其事嗎?本文將試著從三個角度為你探尋史實真相。
  • 諸葛亮的空城計其實已被識破?司馬懿思考再三,沒有殺諸葛亮!
    三國時期,各個國家都是人才眾多,無論是武將還是智者,他們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三國》這部電視劇被眾人熟知的則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機智過人,這兩個人在打仗上面來說,都有自己的策略,雖然兩個人不在一個國家,但他而人都互相賞識,同時他們也非常的熟悉對方。
  • 三十六計之第三十二計空城計,諸葛亮空城計為何能嚇走司馬懿
    下面上戰例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司馬懿腦補退兵三國時期,蜀國魏國經常交戰,諸葛亮北伐那真是至死方休 。有一次,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駐紮在陽平關,派魏延等人率主力東進,只剩下萬餘人守城。諸葛亮給人的印象一直都是用兵謹慎,而今天竟然擺出這種虛弱的姿態,因此司馬懿腦補出了這樣的場景:「諸葛亮與城中埋伏重兵」,於是率領大軍退往北山去了。計策總結在諸葛亮之後,用這條計策的人也不少,例如如張守圭守瓜州等。不過,空城計仍然是一種被動作戰的被動行為。
  • 諸葛亮空城計是假的,司馬懿為什麼還那麼害怕?看背後童子的臉
    空城計是三十六計當中的第三十二計,意指虛虛實實兵無常勢,以虛而示虛的疑兵之計跟敵人打心理戰,只要對方稍有疑心此計就能成功。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一次空城計,就曾嚇退司馬懿15萬大軍。這演這齣空城計之前,諸葛亮錯用了馬謖,使戰略要地街亭丟失,同時諸葛亮所在的西城僅僅五千人馬守城,而且只有一班文成,一個大將也沒有,如果司馬懿此時攻城,城門必失,就連諸葛亮的性命也保不住了。然而正當眾人著急的時候,諸葛亮顯示出了一代謀士的淡定,從容不迫的要求手下的人大開城門,自己帶著兩個童子到了城門上,一副邀君進門暢談的姿態,等著司馬懿的到來。
  •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空城計太假,有人卻擺出了不用城池的空城計
    《三國演義》第95回合,講述了馬謖失街亭後,諸葛亮擺空城計,嚇退司馬懿15萬大軍的故事。司馬懿在街亭擊敗馬謖後,決定立即進攻西城。司馬懿本來是想斷了蜀軍的輜重補給,誰知道結果逮住了諸葛亮這條大魚。西城內的蜀軍只有2500人,不到3千人對15萬人,稍懂數學的人都知道會有什麼結果。
  • 真假「空城計」——《三國演義》中「空城計」是你想的那樣嗎
    自《三國演義》問世以來,"空城計"就一直是書中一段精彩的敘事,受到廣泛之好評: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馬謖失了街亭,司馬懿提大軍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縣殺來,諸葛亮身邊無兵無將,卻叫大開城門,自己坐於城樓上撫琴,與司馬懿玩起了心理戰。
  • 諸葛亮空城計是假的,為什麼琴弦斷了,司馬懿15萬大軍反而驚慌?
    說《三十六計》之空城計,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真假對決《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傳承下來的三十六個兵法策略,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 諸葛亮空城計!司馬懿看到後為何直接撤兵?只因這兩人露出了破綻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廣為人們流傳,而上演這場空城計的人物,在三國的亂世中,也是鼎鼎有名。諸葛亮不僅僅是著名的軍事家,大謀略家,還有一出眾的口才,出色的外交才能。
  • 諸葛亮的空城計是假,空城計自身卻是真,唐朝名將張守珪用過
    所謂「空城計」,其實就是一種讓敵人疑中生疑的戰術。大概意思就是在己方空虛且已經被敵人有所懷疑的情況下,還要給敵軍展現出一副自己很強的樣子,從而讓敵人懷疑自己的判斷是假的。相信絕大多數人對於「空城計」的認識其實都是來源於《三國演義》這部古典名著,諸葛亮也正是憑藉空城計智退司馬懿,解了西城之危。但是在正史《三國志》之中,其實是沒有這個橋段的。
  • 空城計為何能成功?拿扇子的兩琴童是關鍵,難怪司馬懿撤軍
    空城計,民間流傳千古的三十六計之一。意指虛虛實實,恍惚不定,兵無常勢。這是一種需要依靠強大的心理準備方可使用的險招。《三國演義》中介紹的是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錯失街亭,而諸葛亮的老對手則領兵十五萬來攻取這隻有兩千五守軍的西城。故此諸葛亮便使出空城之計,大開城門,自己獨領兩個書童,然後於望敵樓前焚香彈琴。
  • 發生在陝西省安康市的空城計,專家:假的,你們被騙了!
    學過歷史的小夥伴都知道三國時期的著名戰役《空城計》。無論是看過《三國演義》書籍還是其翻拍的電視劇,都對這一段記憶猶新,甚至當時是熱血沸騰!但是你們都被騙了!我們先大概來捋一下《空城計》。在離城門不遠處,他果然看見諸葛亮帶著兩書童在城樓上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裡拿著拂塵。四個城門口,都有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此時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
  • 鬚生之首馬連良,千古絕唱《空城計》!
    馬連良《空城計》 音配像 主要角色 諸葛亮:老生 司馬懿:淨 司馬師:淨
  • 票友下海唱京劇,撫琴退兵《空城計》!
    《空城計》 《空城計》又名《撫琴退兵》,京劇傳統經典劇目,取材於《三國演義》第95回。 《資治通鑑》記述諸葛與馬是知己:「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深加器重……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及出軍祁山,以謖督諸軍在前,與張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措煩擾,舍水上山,下不據城,張郃斷其水道大破之。亮進退無所據,乃拔西縣千餘家回漢中,收謖下獄殺之,亮自臨祭,為之流涕」。
  • 不愧是司馬懿,走一步看十步,解釋了空城計的真意!
    三國時代,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各種智慧近妖的智將、武力逆天的戰將層出不窮,其中智將以諸葛亮、周瑜、司馬懿為代表。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一起說說司馬懿。司馬懿,字仲達,。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謀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 諸葛亮布下空城計,安排5人在城門前掃地,司馬懿一看就明白用意
    諸葛亮輔佐下的蜀國戰爭皆捷,處處傳來賀報。百姓的生活裡也是安居樂業和民心安穩,劉備去世後囑託諸葛亮一定要幫自己的兒子成就大業,諸葛亮不負皇恩,一直選擇堅持,不管是面對年老的身軀還是面對強大的敵人,他知道:這就是他的使命和任務,是他選擇從茅廬出來後的一生的所在。
  • 諸葛亮用空城計,為何一定要在城樓上彈琴,而不是下棋或者讀書?
    諸葛亮用空城計,為何一定要在城樓上彈琴,而不是下棋或者讀書?這裡面難道有什麼深奧玄機?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為什麼諸葛亮要在城樓上彈琴呢?我覺得也應該是可以的,試想一下,如果諸葛亮真的在城樓上若無其事的烤串,司馬懿來了,直接叫司馬懿進城來吃一串,司馬懿敢進來嗎?當然不敢。又或者諸葛亮找個人來一起下棋,見司馬懿來了,請他上來下一局,司馬懿敢嗎?當然不敢。再或者諸葛亮一邊搖著鵝毛扇,一邊讀書,司馬懿一樣不敢冒進。那為何一定要選擇彈琴呢?這裡面有沒有什麼深奧的玄機呢?答案是肯定的。
  • 「空城計」是司馬懿最大失誤?他和孔明是敵人,更是一對神交知己
    提起三國,半神的「諸葛亮」堪稱是當時最耀眼的巨星;如果依據《三國演義》來看,正如後世人評價的一樣「其智近乎妖」。諸葛亮的一生與其他人比起來,其實顯得頗為順風順水,先由劉備畢恭畢敬的請出茅廬,之後一路開疆裂土,為蜀漢打下千裡江山;說到這裡就必須再提另一個人,也就是諸葛亮的宿敵「司馬懿」。
  • 諸葛亮真有雄才大志麼,司馬懿與諸葛亮才智究竟誰更勝一籌
    諸葛亮真有雄才大志麼,司馬懿與諸葛亮才智究竟誰更勝一籌在三國裡有個近乎神話的人物諸葛亮。被羅貫中貶低這個、蹭點那個人的熱度給捧到天上的一個人。諸葛亮真的有才麼?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不出門就知道天下是怎麼樣的形式,剛出山就把周圍的強國打了一頓,合適麼?不過也不能說諸葛亮毫無作為。諸葛亮也不算普通人,只不過要結合歷史來看待這個人物。這樣的話就不是高高在上那種需要仰望的人物了。三國裡,赤壁之戰諸葛亮借著周瑜可是風光了一把,這個跟諸葛亮卻是沒什麼關係,火計是周瑜的部下黃蓋提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