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成書於元末明初之際,為羅貫中先生所創作,並流傳至今,已有600餘年。「劉關張桃園三結義」「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火燒赤壁」等故事我們早已耳熟能詳,但是整部小說在筆者看來,其中的「平衡之道」更值得我們探討。
最能體現「平衡之道」的,就是整個三國的格局。魏、蜀、吳三個國家為什麼會鼎立近60年,因為三個國家的三角關係,以一種微妙的關係一直存在著。
三國鼎立
對於魏國來說,他佔領了北方廣闊的領土,一來可以大面積的播種糧食,二來有了糧食,人口也會源源不斷的增加。縱觀整個中國古代史,唐宋之前,中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都在北方,對於整個北方地區的開發,從夏商周時期就開始了。這也意味著,當時魏國的綜合實力是三國之中最強的,而這也需要吳蜀兩國共同抗衡,缺一不可。
曹魏廣闊的領土
對於吳國來說,它佔據著長江天險,可以有效抗衡來自北方魏國騎兵的衝擊。但是對於整個南方的開發,才剛剛開始,當時的南方更是被譽為「蠻夷之地」,所以不管是經濟實力還是人口,都不如魏國。守業可以,但是要反守為攻,卻心有餘而力不足。
孫吳的長江天險
對於蜀國來說,其實它是三國之間最弱勢的一家。蜀國只佔領了益州,也就是現在的四川,當時的益州,山高路遠,資源匱乏,後面諸葛亮六出祁山,攻打魏國,其中有兩次都是因為糧草缺乏,導致本來可以更進一步的諸葛亮,最後只能無奈退回蜀國。而糧草沒到位的根本原因就是山高路遠,交通不便嗎,「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蜀國領域最小
但是蜀國也是最有潛力的一國,鼎盛時期,武有五虎上將,他們的武力值在整個三國時期都能排前十五,文有諸葛亮,諸葛亮的聰明才智想必我也不用多說,另外還佔領了益州,荊州,漢中三地,關羽在當時從荊州進軍,水淹七軍,更是威震華夏,嚇的曹操一度想要遷都。可惜蜀國的強盛讓吳國忌憚不已,最後讓呂蒙白衣渡江,奪得了荊州,蜀國也一蹶不振。
關羽水淹七軍
所以當時的蜀國和吳國必須要聯合起來,抗擊魏國。但是吳國和蜀國也要相互防範,如果蜀國打敗了吳國,那麼在資源方面就不用擔心,攻打魏國會更有把握。如果吳國打敗了蜀國,那麼吳國進攻魏國,也會多一條選擇。吳蜀兩國這種唇亡齒寒但是又同床異夢的關係,也詮釋了之前的「平衡之道」。
除此之外,諸葛亮擔任軍師和空城計也可以說明這種「平衡之道」。
諸葛亮擔任軍師
公元219年,劉備與曹操在漢中決戰,劉備最終打敗了曹操,取得了漢中之地。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當時的劉備集團掌握東西兩川和荊州之地,應該是勢力最鼎盛的時候。而後,劉備自立漢中王,拜法正為尚書令,諸葛亮為軍師,封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人為五虎上將,關羽為五虎上將之首。在這裡稍微解釋下,尚書令後來的丞相,也就是當時文官裡面職位最大的,協助君王處理國家所有的事務,而軍師這個職位就好理解了,就是負責當時劉備集團裡面所有的軍事事務。但是這也讓人產生了疑惑,諸葛亮在劉備最落魄的時候就跟隨劉備,為他制定「隆中對」,聯吳抗曹,而後在進攻益州時,也是出謀劃策,這才讓劉備有了爭霸天下的資本。
而法正則是劉備入川後,主動投誠劉備的。雖然在後面劉備取得漢中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一個是雪中送炭,一個是錦上添花,劉備難道看不出來?
其實這還真不是劉備昏庸,只是說劉備集團的陣營比較複雜,讓法正擔任尚書令,只是一種平衡的手段。當時的劉備集團共有三個陣營,最早跟隨劉備的,我們稱之為劉備的嫡系,如關羽,張飛;隨後在劉備取得荊州時,加入劉備集團的,我們稱之為荊州系,如諸葛亮,黃忠;最後在劉備取得益州時,加入劉備集團的,我們稱為為益州系,如法正,許靖。
對於一個合格的領導,在安排職務時,不能做出偏袒某一方的事情,如果做了,對於偏袒的一方來說,就會恃寵而驕,對於沒有偏袒一方的來說,就會心生不滿,最後肯定會大大影響內部穩定性。所以即使劉備更加信任諸葛亮,但是當時的益州才是劉備爭霸天下的資本,劉備肯定不能虧待益州系的人馬,畢竟給足了甜頭,人家才能更賣力的做事。
所以劉備自封漢中王以後,拜法正為尚書令,許靖為太傅,這兩個官位實際上就是文官集團的一二把手。當然劉備也留了一手,武官職位最高的前後左右四大將軍,關羽和張飛就佔了兩個,而諸葛亮也擔任了軍師,相當於在軍事這塊,劉備還是比較放心交給跟隨已久的老部下。憑藉著這種平衡,劉備也很快站穩了腳跟。
空城計的弦外之音「空城計」想必大家已經是耳熟能詳了,大致講的是諸葛亮大意失街亭後,無奈退回漢中,但是由於撤退不及時,被司馬懿的15萬大軍包圍於西城,而諸葛亮身邊當時只有2500員人馬,巨大的人數差距,很多人都覺得在劫難逃。
但是此時的諸葛亮反而不慌不忙,打開城門,讓士兵扮演成老百姓在城外掃地,自己則登上城樓,燃香彈琴。很快就到城門外的司馬懿見到這個陣勢,不由疑心四起,最後下令撤兵,當別人問起原因時,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用兵,如今大開城門,城裡必有伏兵,我們進去,就中了埋伏了。
空城計是一種典型的心理戰,它不僅展示了諸葛亮的「智慧近妖」,司馬懿的「謹慎求穩」,更向人們展示了一種平衡的藝術。當時的司馬懿雖然貴為魏國大將軍,但是整個曹家卻一直盯著司馬懿。
因為曹操還在世時,就已經發現了司馬懿不甘為人下的心思,但是一來,司馬懿所在的家族本來就是名門望族,不分青紅皂白就將司馬懿拿下,肯定會寒了士族集團的心,對曹魏的統治大大不利。
司馬家族龐大的關係網
二來,曹操當時正值用人之際,司馬懿的才能並不遜於曹魏集團的其他謀士。三,司馬懿本人也十分小心謹慎,曹操也並沒有證據證明司馬懿想謀反。所以在曹操彌留之際,也再三囑咐曹丕,可以用司馬懿,但是不要大用,曹丕也牢記了曹操的意思,在位時並沒有重用司馬懿,同樣的話,曹丕也傳給了他的兒子,魏明帝曹叡。
早期稱曹睿,現在一般稱曹叡
曹叡一開始也並沒有重用司馬懿,但是無奈當時的諸葛亮攻勢太猛,再這麼下去,諸葛亮就會攻佔整個隴西地區,對於魏國來說,隴西地區就是它的門戶,得了隴西,都城洛陽也就朝不保夕。所以不得已的情況下,曹叡最終啟用了司馬懿,而啟用後的效果也非常迅速,諸葛亮大意失街亭,被困西城。
曹叡和司馬懿
其實對於司馬懿來說,當時可以不用撤軍,畢竟自己手握15萬大軍,先將西城牢牢圍住,然後派出一萬大軍探探虛實,就算真的有埋伏,最後撤退也損失不大。但是一旦拿下諸葛亮,蜀國的半壁江山就沒了。
不過司馬懿卻想的更深,拿下諸葛亮後再進攻蜀國,確實是輕而易舉。但是沒有了諸葛亮,其他人一樣也可以進攻蜀國,自己的價值就是為了抗衡諸葛亮。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所以最後下令撤兵,保全諸葛亮,同時也是保全自己,而撤兵的理由也只是藉由其他人之口說給曹叡聽罷了。
諸葛亮和司馬懿
諸葛亮顯然也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他才如此不慌不忙,設下空城計。而他為什麼會選擇彈琴,而不是下棋或者與別人閒談了?這也是諸葛亮想要表達的意思。彈琴是給十五萬大軍聽,但是這「弦外之音」,卻只是彈給司馬懿聽的。
《三國演義》裡面的平衡之道不止於此,每個人讀《三國演義》都會讀出自己的見解,這也是為什麼《三國演義》能歷經上百年,經久不衰,最後成為四大名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