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是司馬懿最大失誤?他和孔明是敵人,更是一對神交知己

2020-12-13 微醉說歷史

提起三國,半神的「諸葛亮」堪稱是當時最耀眼的巨星;如果依據《三國演義》來看,正如後世人評價的一樣「其智近乎妖」。諸葛亮的一生與其他人比起來,其實顯得頗為順風順水,先由劉備畢恭畢敬的請出茅廬,之後一路開疆裂土,為蜀漢打下千裡江山;說到這裡就必須再提另一個人,也就是諸葛亮的宿敵「司馬懿」。

相對於「諸葛亮」,司馬懿的一生就顯得頗為荊棘多磨,就連入仕為官也是在曹操毫不客氣的「威逼之下」;再之後就不必多加介紹了,幾度沉浮,幾經生死。司馬懿和諸葛亮這兩人雖名義上是兩國的仇敵,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其實這兩人應該算「知己」;明明兩人各為其主,兩國交兵之時殺得天昏地暗,又為什麼說這兩人是「知己」呢?

「各為其主」不假,但真正論起來,這兩人「有國讎,但並無家恨」;《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就是很好的佐證。當時情況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馬謖失街亭導致十餘萬蜀軍潰敗,撤軍之時司馬懿率十五萬大軍直逼「西城」;這裡又證明了司馬懿與諸葛亮的「心有靈犀」,在沒有情報的情況下,司馬懿仍能「誤打誤撞」的碰上孔明,真這麼簡單?當然,也有人覺得司馬懿真的是「誤打誤撞」才堵住了諸葛亮。但不管怎麼說,司馬懿不惜率領十五萬大軍,放著蜀軍主力不追,偏偏去攻打一個小小的「西城」;除去司馬懿料定此地乃是「囤糧之所」外,難道就沒有其他想法了?司馬懿多次表示「諸葛亮一生劫糧,但從未被人劫糧」這就說明諸葛亮最重視「糧草」的安全;這樣就很好理解了,在蜀軍大將多路出擊或戰或退的情況下,諸葛亮最有可能出現在哪裡?

正是司馬懿對諸葛亮行事的了解,這才有了「誤打誤撞」堵住諸葛亮的結果;果不出所料,當時西城多為文官,而諸葛亮正在全力指揮兵士搬運糧草。「忽然十餘次飛馬報到,言『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眾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這裡也說明了諸葛亮並未料到「司馬懿」會來,也幾乎沒有任何準備;同時從側面也反映出司馬懿料事如神,以及對諸葛亮的了解。

之後諸葛亮臨危不亂「孔明傳令,『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乍一看來,這裡諸葛亮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故意扮作十分誇張的臨陣樣式,然後煞有介事的登城彈琴;貌似「空城計」的關鍵點就在這裡。

其實這裡描寫的就有點假了,臨陣禦敵,即便是用計也追求「越像越好」,哪有故意做出如此誇張「引君入甕」的架勢?身為將帥者,尚有古時興師動眾的「明修棧道」在前,偃旗息鼓的「暗度陳倉」在後;如諸葛亮這樣擺「空城計」,別說是軍事家「司馬懿」,就是隨便一個領兵帶隊的人也能看出這「戲」太假了,因此「司馬昭」就在此時說「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

但司馬懿的回答卻是「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這話乍一看好似說的合情合理,畢竟諸葛亮一生謹慎,大家都知道,這麼大擺「烏龍」也絕非無緣無故,這個大家也能理解;但是,「宜速退。」就顯得很不合情理了。首先,「西城」並不是什麼險要大城,況且司馬懿已知蜀軍多路出擊,此時即使這小小「西城」有埋伏,諸葛亮手中尚能有多少兵力?十五萬大軍到此,即使硬碰硬的與之一戰又未嘗不可?因此,當時的「司馬懿」是有本錢的,根本不可能聽幾段琴就忙不迭的退兵。

其二,「西城」內乃是蜀漢的「頂梁柱」諸葛亮,「擒賊先擒王」的道理司馬懿比誰都清楚;手下十五萬兵馬,如果能或擒或殺諸葛亮,那就等於提前消滅了「蜀漢政權」。這樣的誘惑是很大的,如果司馬懿沒有其他想法,又怎麼可能會輕易放棄這樣的良機?況且司馬懿善守,也從不弄險,簡單的推理一下;即使當時司馬懿不敢攻城,能不能先派些許兵馬入城試探一下呢?結果司馬懿連這最起碼的軍事行動都沒做,然後一溜風的跑了,這實在太不合情理。

諸葛亮「空城計」擺的誇張,司馬懿十五萬人馬逃的同樣誇張,正因這兩人「配合」的太默契,以至於諸葛亮身邊的官員都懵了「眾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這裡說的就很清楚了,這種違背常理的事情實在讓人難以理解;必須強調一下,這些人既能隨軍徵戰,雖不至於像諸葛亮這樣足智多謀,但多少軍事常識還是有的,這裡就很明顯的再次指出,「空城計」中司馬懿和諸葛亮這兩位「智者」幹的事兒太不合情理。

既然「空城計」漏洞這麼多,「司馬懿」又佔絕對優勢,為什麼還要做這被貽笑千年的事?要解釋司馬懿這一行為,就不能單純的從軍事方面去分析了;「司馬懿」在臨死前說過一句話,用這句話來解釋「空城計」再恰當不過「吾事魏歷年,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常懷驚駭」。這句話其實概括了司馬懿的一生,雖有雄才大略,卻一直被曹魏之君猜忌,以至於常常面臨生死之關。

最初「司馬懿」本不願為曹操服務,為此不惜裝病許久,結果還是被曹操硬逼著出仕當官;但從此曹操就給司馬懿戴上了「不可信任」的帽子。儘管「司馬懿」為官忠心耿耿,為曹魏立下多少汗馬功勞,但曹操的態度卻一直保持著「用才不信」的態度,甚至一度將司馬懿逼入絕境;若不是「司馬懿」為了保命選擇侍奉太子「曹丕」的話,恐早已命喪曹操手中。

雖然「曹丕」算是司馬懿的救命恩人,但此人也並非庸才,和他父親一樣,對司馬懿也是「用才不信」;甚至為了考驗司馬懿,不惜安插在司馬懿身邊一個長期臥底。可就是這樣,司馬懿仍舊如履薄冰的苟活於世,仍舊顯示出俯首帖耳的恭順態度。且不說司馬懿幾經沉浮,單是這份「隱忍」就足以稱讚;同時也能看出,「司馬懿」已經成為了曹魏政權不可或缺的立國保障。

可問題也來了,「司馬懿」是曹魏政權的保障,而「諸葛亮」是蜀漢政權的保障,這兩位重要人物的碰面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按照常理來說,司馬懿深知除掉「諸葛亮」就等同於滅了蜀國,這在軍事國政上絕對是大功一件;但是,如果從「司馬懿」當時在朝中面臨的危機來分析呢?司馬懿滅掉蜀國,是不是就變成「功高蓋主」了?曹氏一族本就對他猜忌,又會怎麼對待「功高蓋主」的司馬懿呢?

正如當年「華容道」上諸葛亮故意讓關羽放走曹操一樣,不是不想滅曹,而是還要留曹操來平衡三國;此時的司馬懿也一樣,不是不想殺諸葛亮,只是形勢所逼,情非得已。其實想必「司馬懿」能準確判斷出「西城」的重要性,面對諸葛亮也一定能猜出「空城計」;諸葛亮亦然,不過也是出於對司馬懿的了解,大膽的判斷出司馬懿不會殺自己,這才敢擺下「裝樣子」的空城計。

說來說起,與其說司馬懿和諸葛亮兩人都是「智者」,倒不如更直白點說,《三國演義》中這兩人不過是借「空城計」來掩人耳目的一對「神交知己」。

相關焦點

  • 三十六計之第三十二計空城計,諸葛亮空城計為何能嚇走司馬懿
    計策理解空城計是一種心理戰術,在我看來更是一種「腦補戰術」,己方通過做出一系列動作,讓敵人腦補出我方有埋伏,自己嚇自己而退兵。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而復奇。——《三十六計·空城計》直譯:空虛的讓他空虛,使敵軍在疑惑中更疑惑,使剛和柔相互結合在一起,可以產生出神奇而又奇妙的效果。那啥意思呢?用兵虛虛實實,是沒有什麼固定模式的,你如果空虛的就顯示空虛給敵人看好了。
  • 諸葛亮布下空城計,安排5人在城門前掃地,司馬懿一看就明白用意
    諸葛孔明和司馬懿可謂是鬥智鬥勇,在軍事戰略和軍事能力方面,她們一直在展現著自己最優秀最機智的一面。諸葛亮輔佐下的蜀國戰爭皆捷,處處傳來賀報。百姓的生活裡也是安居樂業和民心安穩,劉備去世後囑託諸葛亮一定要幫自己的兒子成就大業,諸葛亮不負皇恩,一直選擇堅持,不管是面對年老的身軀還是面對強大的敵人,他知道:這就是他的使命和任務,是他選擇從茅廬出來後的一生的所在。
  • 司馬懿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要假裝上當?其中原因諸葛亮心知肚明
    在那個風起雲湧、爾虞我詐的時代,智慧和勇氣相伴,正義與奸佞並存,形形色色的人物各顯神通,留下許多故事被後世所津津樂道。關於三國的經典橋段有很多,比如桃園三結義、煮酒論英雄、火燒赤壁等等,無不精彩紛呈,但其中最為扣人心弦的當屬諸葛亮的「空城計」,可謂將心理戰運用到了極致。
  • 諸葛亮空城計!司馬懿看到後為何直接撤兵?只因這兩人露出了破綻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廣為人們流傳,而上演這場空城計的人物,在三國的亂世中,也是鼎鼎有名。諸葛亮不僅僅是著名的軍事家,大謀略家,還有一出眾的口才,出色的外交才能。
  • 空城計最大的疑點,其實是城樓上的書童?難怪司馬懿看後立馬撤兵
    但要論最特別、最能體現兩人智慧的戰爭當屬空城計。諸葛亮巧妙利用空城計脫身,司馬懿也明白空城計中的含義,找了個臺階下。而此計最大的疑點,也是最關鍵的轉折點不是諸葛亮本人,而是諸葛亮身後那倆書童。書童表現過於淡定其實司馬懿剛剛看見這一幕時也不知道諸葛亮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但魏軍士氣如虹而且西城很矮小,司馬懿並不擔心遭遇諸葛亮的伏擊,這也是他敢於策馬上前的原因。他以為諸葛亮會和他說話,甚至可能會開出條件,但諸葛亮只是耐心地彈琴,這讓司馬懿更加疑惑。知道他看見了諸葛亮身後的兩個書童後終於明白了用意。
  • 諸葛亮的空城計是假,空城計自身卻是真,唐朝名將張守珪用過
    所謂「空城計」,其實就是一種讓敵人疑中生疑的戰術。大概意思就是在己方空虛且已經被敵人有所懷疑的情況下,還要給敵軍展現出一副自己很強的樣子,從而讓敵人懷疑自己的判斷是假的。相信絕大多數人對於「空城計」的認識其實都是來源於《三國演義》這部古典名著,諸葛亮也正是憑藉空城計智退司馬懿,解了西城之危。但是在正史《三國志》之中,其實是沒有這個橋段的。
  • 諸葛亮空城計是假的,司馬懿為什麼還那麼害怕?看背後童子的臉
    空城計是三十六計當中的第三十二計,意指虛虛實實兵無常勢,以虛而示虛的疑兵之計跟敵人打心理戰,只要對方稍有疑心此計就能成功。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一次空城計,就曾嚇退司馬懿15萬大軍。這演這齣空城計之前,諸葛亮錯用了馬謖,使戰略要地街亭丟失,同時諸葛亮所在的西城僅僅五千人馬守城,而且只有一班文成,一個大將也沒有,如果司馬懿此時攻城,城門必失,就連諸葛亮的性命也保不住了。然而正當眾人著急的時候,諸葛亮顯示出了一代謀士的淡定,從容不迫的要求手下的人大開城門,自己帶著兩個童子到了城門上,一副邀君進門暢談的姿態,等著司馬懿的到來。
  • 空城計可能是假的,司馬懿臨死前的遺言,留下了側證
    多疑的曹操覺得這說不定是上天給他的暗示,叫他小心司馬懿一家。他也確實這麼幹了,並且還帶上他兒子一起不信任司馬懿。 司馬懿這人呢也聰明,他懂得裝傻和收斂野心,顯示自己的謙卑。與此同時呢,他也不過分藏拙,在曹氏家族需要他的時候就為他們效力。這就是明擺著告訴曹操,你放心,我不是那種要奪你天下的人,而且你看,我還是很有用的。
  • 諸葛亮的空城計其實已被識破?司馬懿思考再三,沒有殺諸葛亮!
    《三國》這部電視劇被眾人熟知的則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機智過人,這兩個人在打仗上面來說,都有自己的策略,雖然兩個人不在一個國家,但他而人都互相賞識,同時他們也非常的熟悉對方。而《三國》裡有一出空城計廣為人知,講述了諸葛亮在馬謖丟掉街亭後身處險境,而司馬懿率領15大軍趕到諸葛亮面前,諸葛亮攜帶兩個學童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卻不敢入城。
  • 發生在陝西省安康市的空城計,專家:假的,你們被騙了!
    學過歷史的小夥伴都知道三國時期的著名戰役《空城計》。無論是看過《三國演義》書籍還是其翻拍的電視劇,都對這一段記憶猶新,甚至當時是熱血沸騰!但是你們都被騙了!我們先大概來捋一下《空城計》。司馬懿聽後,笑著說:「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帶領少數士兵騎馬前去觀看。在離城門不遠處,他果然看見諸葛亮帶著兩書童在城樓上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裡拿著拂塵。四個城門口,都有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
  • 「典故新解」諸葛空城 「五音八卦陣」空而不虛
    司馬懿面對四門大開的空城,與陸遜面對空無一人的石陣,他們倆的心態是那麼的相似:如臨大敵,困惑猶豫,急忙撤退。陸遜為何撤軍十裡?因為他看到了陣陣沖天而起的殺氣。那司馬懿呢?他沒有看到殺氣,可是他聽到了動人心魄的琴聲。
  • 諸葛亮空城計是假的,為什麼琴弦斷了,司馬懿15萬大軍反而驚慌?
    說《三十六計》之空城計,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真假對決《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傳承下來的三十六個兵法策略,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 空城計為何能成功?拿扇子的兩琴童是關鍵,難怪司馬懿撤軍
    空城計,民間流傳千古的三十六計之一。意指虛虛實實,恍惚不定,兵無常勢。這是一種需要依靠強大的心理準備方可使用的險招。《三國演義》中介紹的是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錯失街亭,而諸葛亮的老對手則領兵十五萬來攻取這隻有兩千五守軍的西城。故此諸葛亮便使出空城之計,大開城門,自己獨領兩個書童,然後於望敵樓前焚香彈琴。
  • 不愧是司馬懿,走一步看十步,解釋了空城計的真意!
    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一起說說司馬懿。司馬懿,字仲達,。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謀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他善於計謀,聰明善謀略,懂得隱忍。也正如此才被曹操收為麾下賣命。曹操也很欣賞司馬懿的才能和眼光。然而曹丕登帝執政之後,因郭嘉、程昱、荀彧的相繼老去,司馬懿在所有大臣中是謀略智慧最高的一個,如同鶴立雞群。
  •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空城計太假,有人卻擺出了不用城池的空城計
    《三國演義》第95回合,講述了馬謖失街亭後,諸葛亮擺空城計,嚇退司馬懿15萬大軍的故事。司馬懿在街亭擊敗馬謖後,決定立即進攻西城。司馬懿本來是想斷了蜀軍的輜重補給,誰知道結果逮住了諸葛亮這條大魚。西城內的蜀軍只有2500人,不到3千人對15萬人,稍懂數學的人都知道會有什麼結果。
  • 真假「空城計」——《三國演義》中「空城計」是你想的那樣嗎
    自《三國演義》問世以來,"空城計"就一直是書中一段精彩的敘事,受到廣泛之好評: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馬謖失了街亭,司馬懿提大軍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縣殺來,諸葛亮身邊無兵無將,卻叫大開城門,自己坐於城樓上撫琴,與司馬懿玩起了心理戰。
  • 鬚生之首馬連良,千古絕唱《空城計》!
    馬連良《空城計》 音配像 主要角色 諸葛亮:老生 司馬懿:淨 司馬師:淨
  • 票友下海唱京劇,撫琴退兵《空城計》!
    《空城計》 Gifts 《空城計》 《空城計》又名《撫琴退兵》,京劇傳統經典劇目,取材於《三國演義》第95回。
  • 諸葛亮的「空城計」是假的,「假」諸葛亮的「空城計」是真的
    這是根據《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北伐,在街亭這個地方被司馬懿打敗的故事改編而來。這個故事中的重頭戲,是諸葛亮手中沒有兵沒有將,面對司馬懿的大軍,是出了傳唱千古的「空城計」。傳說中,面對大軍壓境,諸葛亮大開城門,坐在城頭,安然撫琴,一派神仙風範,把多疑的司馬懿鎮住了,最終司馬懿猶豫不決退兵而去,諸葛亮全身而退。
  • 空城計中,諸葛亮為何要讓4名士兵在門前掃地?難怪司馬懿看後立馬撤兵
    《三國演義》一書中蘊含著很多兵法,裡面的一些故事也被納入了課本,譬如「草船借箭」、「桃園三結義」、「空城計」等等。諸葛亮是裡面最機智多謀的人。魏國派司馬懿攻打打蜀國,諸葛亮守城失敗,司馬懿直攻蜀國的中心城區,諸葛亮在兵臨城下的情況下臨危不亂,下令士兵打開城門,自己則登上了城樓一邊彈琴一邊唱曲,十分悠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