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中,諸葛亮為何要讓4名士兵在門前掃地?難怪司馬懿看後立馬撤兵

2020-12-18 騰訊網

《三國演義》一書中蘊含著很多兵法,裡面的一些故事也被納入了課本,譬如「草船借箭」、「桃園三結義」、「空城計」等等。諸葛亮是裡面最機智多謀的人。魏國派司馬懿攻打打蜀國,諸葛亮守城失敗,司馬懿直攻蜀國的中心城區,諸葛亮在兵臨城下的情況下臨危不亂,下令士兵打開城門,自己則登上了城樓一邊彈琴一邊唱曲,十分悠閒。司馬懿見此情況便懷疑諸葛亮設了埋伏,立馬撤兵。

很多人會感到納悶,司馬懿也是一代豪傑,他當時擁有十萬大軍,怎麼會這麼輕易就撤兵了?司馬懿當然有自己的考量。當時他剛成為驃騎大將軍,位高權重難免會受到曹操的猜忌。這時候諸葛亮也到處散布司馬懿狼子野心的謠言,曹操就把司馬懿貶為了庶人。司馬懿再次被任用還是在魏國連續戰敗的情況下。

當時諸葛亮打開城門派出了4名士兵清掃門前的土地。司馬懿思考了片刻就退兵了。派人清掃城門就是為了告訴司馬懿各掃門前雪,他們二人就是唇寒齒亡的關係,哪一方被消滅對方都不會有好下場。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司馬懿當時剛剛官復原職,他對魏國皇帝唯一的價值就是抗蜀。諸葛亮一旦被滅,蜀國就就沒有了軍事根本不足為懼,魏國就沒有了威脅。

再無利用價值的司馬懿肯定會被皇帝殺掉。司馬懿也是個聰明人,他立馬知道了諸葛亮的用意於是果斷撤軍,故意讓諸葛亮有捲土重來的機會。對司馬懿來說,給諸葛亮一次機會,就是給自己一個前程,諸葛亮蜀國一日不滅,他就能一直得到重用。

歷史上還有很多人利用空城計逃過一劫。例如西漢時期的李廣,當時李廣帶著100多名騎兵深入匈奴內地刺探軍情,突然遭到了1000多名匈奴騎兵,李廣下令所有部下卸下馬鞍,躺在草地休息,必須做出一副悠閒的樣子。匈奴的人看到如此場面,就覺得李廣肯定叫了救兵,於是趕緊撤兵逃走了,最終李廣和他使騎兵化險為夷安全回到了軍營。

唐朝也出現了空城計的運用,唐高宗李淵的兒子李元軌遇到突厥的軍隊南下攻打定州。李元軌急中生智,沒有選擇出兵應戰,也沒有關閉城門躲起來。他下令把城門打開,同時在城牆上面敲鼓。殺過來的突厥士兵看不清形勢,不敢隨意進攻,沒多久就撤兵了。這跟李廣,諸葛亮的計謀一樣,都是利用空城計得以嚇退敵軍。

相關焦點

  • 空城計最大的疑點,其實是城樓上的書童?難怪司馬懿看後立馬撤兵
    但要論最特別、最能體現兩人智慧的戰爭當屬空城計。諸葛亮巧妙利用空城計脫身,司馬懿也明白空城計中的含義,找了個臺階下。而此計最大的疑點,也是最關鍵的轉折點不是諸葛亮本人,而是諸葛亮身後那倆書童。空城計始末諸葛亮南徵結束後開始著手北伐,此時曹魏雍涼大都督是曹真,諸葛亮利用曹真剛愎自用的性格,命令漢中太守魏延帶兵佯攻上庸,聲稱蜀漢要從上庸方向突擊,佔領襄陽、宛城。曹真信以為真,從長安調兵走宛城支援上庸,諸葛亮趁機領兵出祁山,大將不費吹灰之力奪下曹魏隴西3座郡城,隨後又大肆嘲諷曹真。
  • 司馬懿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要假裝上當?其中原因諸葛亮心知肚明
    關於三國的經典橋段有很多,比如桃園三結義、煮酒論英雄、火燒赤壁等等,無不精彩紛呈,但其中最為扣人心弦的當屬諸葛亮的「空城計」,可謂將心理戰運用到了極致。諸葛亮之所以冒險使用空城計,前提是因為他的得意學生馬謖狂妄自大,導致戰略要地街亭失守,諸葛亮進軍失去落腳點,只得著手撤軍漢中。
  • 三十六計之第三十二計空城計,諸葛亮空城計為何能嚇走司馬懿
    魏國司馬懿大軍魏國的探子回來向司馬懿報告說,諸葛亮所在陽平城中兵力不多,力量虛弱,都是些老弱士兵,沒啥戰鬥力的。又命士兵把四面城門打開,派人在門前撒水掃地,諸葛亮自己則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陣仗,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著說:「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趕緊騎馬前去觀看。
  • 諸葛亮布下空城計,安排5人在城門前掃地,司馬懿一看就明白用意
    百姓的生活裡也是安居樂業和民心安穩,劉備去世後囑託諸葛亮一定要幫自己的兒子成就大業,諸葛亮不負皇恩,一直選擇堅持,不管是面對年老的身軀還是面對強大的敵人,他知道:這就是他的使命和任務,是他選擇從茅廬出來後的一生的所在。
  • 諸葛亮空城計!司馬懿看到後為何直接撤兵?只因這兩人露出了破綻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廣為人們流傳,而上演這場空城計的人物,在三國的亂世中,也是鼎鼎有名。諸葛亮不僅僅是著名的軍事家,大謀略家,還有一出眾的口才,出色的外交才能。
  • 諸葛亮空城計是假的,司馬懿為什麼還那麼害怕?看背後童子的臉
    空城計是三十六計當中的第三十二計,意指虛虛實實兵無常勢,以虛而示虛的疑兵之計跟敵人打心理戰,只要對方稍有疑心此計就能成功。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一次空城計,就曾嚇退司馬懿15萬大軍。這演這齣空城計之前,諸葛亮錯用了馬謖,使戰略要地街亭丟失,同時諸葛亮所在的西城僅僅五千人馬守城,而且只有一班文成,一個大將也沒有,如果司馬懿此時攻城,城門必失,就連諸葛亮的性命也保不住了。然而正當眾人著急的時候,諸葛亮顯示出了一代謀士的淡定,從容不迫的要求手下的人大開城門,自己帶著兩個童子到了城門上,一副邀君進門暢談的姿態,等著司馬懿的到來。
  • 空城計為何能成功?拿扇子的兩琴童是關鍵,難怪司馬懿撤軍
    空城計,民間流傳千古的三十六計之一。意指虛虛實實,恍惚不定,兵無常勢。這是一種需要依靠強大的心理準備方可使用的險招。《三國演義》中介紹的是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錯失街亭,而諸葛亮的老對手則領兵十五萬來攻取這隻有兩千五守軍的西城。故此諸葛亮便使出空城之計,大開城門,自己獨領兩個書童,然後於望敵樓前焚香彈琴。
  • 三國:諸葛亮空城計的弦外之音到底是給誰聽?其中深意讓人醒覺
    空城計的弦外之音「空城計」想必大家已經是耳熟能詳了,大致講的是諸葛亮大意失街亭後,無奈退回漢中,但是由於撤退不及時,被司馬懿的15萬大軍包圍於西城,而諸葛亮身邊當時只有2500員人馬,巨大的人數差距,很多人都覺得在劫難逃。
  • 諸葛亮的空城計其實已被識破?司馬懿思考再三,沒有殺諸葛亮!
    《三國》這部電視劇被眾人熟知的則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機智過人,這兩個人在打仗上面來說,都有自己的策略,雖然兩個人不在一個國家,但他而人都互相賞識,同時他們也非常的熟悉對方。而《三國》裡有一出空城計廣為人知,講述了諸葛亮在馬謖丟掉街亭後身處險境,而司馬懿率領15大軍趕到諸葛亮面前,諸葛亮攜帶兩個學童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卻不敢入城。
  •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空城計太假,有人卻擺出了不用城池的空城計
    《三國演義》第95回合,講述了馬謖失街亭後,諸葛亮擺空城計,嚇退司馬懿15萬大軍的故事。司馬懿在街亭擊敗馬謖後,決定立即進攻西城。司馬懿本來是想斷了蜀軍的輜重補給,誰知道結果逮住了諸葛亮這條大魚。西城內的蜀軍只有2500人,不到3千人對15萬人,稍懂數學的人都知道會有什麼結果。
  • 諸葛亮空城計是假的,為什麼琴弦斷了,司馬懿15萬大軍反而驚慌?
    說《三十六計》之空城計,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真假對決《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傳承下來的三十六個兵法策略,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 諸葛亮的「空城計」是假的,「假」諸葛亮的「空城計」是真的
    這是根據《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北伐,在街亭這個地方被司馬懿打敗的故事改編而來。這個故事中的重頭戲,是諸葛亮手中沒有兵沒有將,面對司馬懿的大軍,是出了傳唱千古的「空城計」。傳說中,面對大軍壓境,諸葛亮大開城門,坐在城頭,安然撫琴,一派神仙風範,把多疑的司馬懿鎮住了,最終司馬懿猶豫不決退兵而去,諸葛亮全身而退。
  • 諸葛亮真的上演了《空城計》嗎?真相原來如此
    《三國演義》把諸葛亮描繪成了智慧的化身,奇計迭出,神鬼莫測,火燒博望、草船借箭、祭東風、氣周瑜、智算華容道、巧布八陣圖,無怪乎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評價《三國演義》「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諸葛亮上演空城計智退司馬懿的故事更是婦孺皆知,那麼諸葛亮的空城計歷史上真有其事嗎?本文將試著從三個角度為你探尋史實真相。
  • 不愧是司馬懿,走一步看十步,解釋了空城計的真意!
    曹操也很欣賞司馬懿的才能和眼光。然而曹丕登帝執政之後,因郭嘉、程昱、荀彧的相繼老去,司馬懿在所有大臣中是謀略智慧最高的一個,如同鶴立雞群。很受重視,被委任為尚書,又連續擔任起曹魏戰場前線的大都督。因諸葛亮的屢次率軍北伐,曹魏政權自然就吃不消。於是諸葛亮與司馬懿又開始了對壘。
  • 諸葛亮用空城計,為何一定要在城樓上彈琴,而不是下棋或者讀書?
    諸葛亮用空城計,為何一定要在城樓上彈琴,而不是下棋或者讀書?這裡面難道有什麼深奧玄機?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為什麼諸葛亮要在城樓上彈琴呢?難道他不可以找個人下下棋,又或者假裝讀書,再或者找幾個士兵,大家一起烤個串,一邊吃一邊還可以招呼司馬懿:「仲達,進城來吃一串呀」!這樣做可不可以呢?我覺得也應該是可以的,試想一下,如果諸葛亮真的在城樓上若無其事的烤串,司馬懿來了,直接叫司馬懿進城來吃一串,司馬懿敢進來嗎?當然不敢。又或者諸葛亮找個人來一起下棋,見司馬懿來了,請他上來下一局,司馬懿敢嗎?
  • 發生在陝西省安康市的空城計,專家:假的,你們被騙了!
    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僅僅只有2500名士兵在城裡。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於是,諸葛亮傳令:第一: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第二: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第三:諸葛亮自己身披風衣,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和一張琴,到城門上的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 諸葛亮真有雄才大志麼,司馬懿與諸葛亮才智究竟誰更勝一籌
    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不出門就知道天下是怎麼樣的形式,剛出山就把周圍的強國打了一頓,合適麼?不過也不能說諸葛亮毫無作為。諸葛亮也不算普通人,只不過要結合歷史來看待這個人物。這樣的話就不是高高在上那種需要仰望的人物了。三國裡,赤壁之戰諸葛亮借著周瑜可是風光了一把,這個跟諸葛亮卻是沒什麼關係,火計是周瑜的部下黃蓋提出來的。
  • 諸葛亮的空城計是假,空城計自身卻是真,唐朝名將張守珪用過
    相信絕大多數人對於「空城計」的認識其實都是來源於《三國演義》這部古典名著,諸葛亮也正是憑藉空城計智退司馬懿,解了西城之危。但是在正史《三國志》之中,其實是沒有這個橋段的。也就是說,諸葛亮的空城計其實是虛構的,但這不代表「空城計」本身是虛構的,因為在正史上,確實是有人曾使用過「空城計」,而且還使用成功了的。這個人便是唐朝名將張守珪。
  • 真假「空城計」——《三國演義》中「空城計」是你想的那樣嗎
    自《三國演義》問世以來,"空城計"就一直是書中一段精彩的敘事,受到廣泛之好評: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馬謖失了街亭,司馬懿提大軍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縣殺來,諸葛亮身邊無兵無將,卻叫大開城門,自己坐於城樓上撫琴,與司馬懿玩起了心理戰。
  • 司馬懿一眼看穿空城計,為何還是要撤軍?老謀深算不是白來的!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當中是一個被神話了的存在,仿佛他就是無所不能的象徵,草船借箭,空城計,諸葛連弩等等一系列的著名的些東西都是出自於他的手。可是他真的有這麼厲害嗎,《三國演義》當中所有的一切都是真的嗎?很顯然只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