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2020-12-20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四川省統計局



  2016年是決勝全面小康和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一年來,全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系統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和人社部的決策部署,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改革創新、紮實工作、穩中求進,全面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

  一、勞動就業

  堅持把穩定和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著力推動實現更加充分和更高質量的就業,全省就業形勢總體保持穩定。

  2016年末,全省城鄉勞動力資源總數達到6583.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0.0萬人。年末城鄉就業人員4860.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3.0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1603.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7.0萬人;鄉村就業人員3257.0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4.0萬人。城鄉就業構成比由上年的32.3%:67.7%變為33.0%:67.0%,城鎮就業比重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按產業劃分,第一產業1827.4萬人,減少43.5萬人;第二產業1302.5萬人,增加13.2萬人;第三產業1730.1萬人,增加43.3萬人。三次產業就業結構由上年的38.6 %:26.6%:34.8%變為37.6%:26.8%:35.6%。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04.1萬人,比上年增加2.1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26.9萬人,比上年增加1.1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8.4萬人,比上年減少0.1萬人。全年共幫助504戶零就業家庭每戶至少1人實現就業。年末實有城鎮登記失業人員56.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15%,比上年末上升0.03個百分點。年末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2491.5萬人,比上年增加12.6萬人。其中省內轉移1354.7萬人,增加15萬人;省外輸出1133.9萬人,減少2.3萬人,外派勞務2.9萬人,減少0.1萬人;全年實現勞務收入3833.4 億元,增加256.4億元,增長7.2%。

  2016年,我省共實名登記2016屆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5.7萬人,實現就業5.3萬人,佔登記總數的92.6%,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累計促進1.3萬名大學生實現創業,從省級高校畢業生創業補貼和專項資金中發放創業補貼1.2億元。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2120個,比上年增加38個。全年有4866名高校畢業生參加就業見習,招募1288名「三支一扶」人員到農村基層服務。2013級藏區「9+3」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98.9%,超過目標任務3.9個百分點。

  全年組織11.4萬人參加創業培訓,與上年基本持平。全年新增小額擔保貸款12.7億元,期末貸款餘額29.0億元。扶持自主創業人員1.2萬人,帶動(吸納)就業4.1萬人。全年促進農民工回鄉創業7.1萬人,創辦企業1.8萬戶,創造產值140.5億元。

  全年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123.2萬城鄉各類求職人員辦理求職登記,累計提供職業指導、職業介紹、創業服務等服務181.1萬人次。

  全年爭取中央財政就業專項資金23.8億元,比上年增加0.3億元;省級財政就業專項資金2.4億元。

  二、收入分配

  認真落實中央深化工資制度改革的總體部署,優化機關事業單位工資結構,健全工資收入分配宏觀調控體系,注重發揮工資收入分配的激勵導向作用,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關係。

  貫徹落實基本工資標準正常調整機制,全面完成機關事業單位調整基本工資標準工作。積極推進法官檢察官工資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深入推進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著力破除束縛科研人員創新活力的分配機制障礙。推進規範公務員津補貼工作,全面落實駐蓉省直機關津補貼屬地化,並同步同幅度提高駐蓉省直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水平。完善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增長機制,調整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標準。根據國家政策規定,調整了人民警察警銜津貼、農業有毒有害保健津貼、畜牧獸醫醫療衛生津貼、環境保護監測津貼等標準,並完成實施兌現工作。

  穩妥推進省屬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制定出臺《四川省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監督檢查辦法》等9個改革配套文件,基本完成省屬企業負責人2015年度薪酬考核兌現工作,指導市(州)穩妥推進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完善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明確最低工資標準由兩年至少調整一次調整為三年至少調整一次。制定發布2016年企業工資指導線,基準線為8%、上線(預警線)為13%、下線為3%。分析發布2016年四川省人力資源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和行業人工成本信息。

  2016年,全省城鎮全部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54425元,比上年增加3959元,增長7.8%,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5.7%。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63926元,比上年增加5011元,增長8.5%。城鎮全部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55115元,比上年增加4026元,增長7.9%;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65781元,比上年增加5261元,增長8.7%。

  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72980元,增長9.7%;城鎮集體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52180元,增長6.7%;內資外資和港澳臺投資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57243元,增長7.2%;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37763元,增長7.5%。

  分企事業機關類型看,國有企業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74738元,增長7.4%,其中:中央企業91514元、增長6.6%,地方企業59449元、增長7.9%;國有事業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72673元,增10.1%,其中:中央事業99477元、增長5.6%,地方事業70957元、增長10.6%;國有機關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71838元,增長11.6%,其中:中央機關83376元、增長13.4%,地方機關71545元、增長11.6%。

  分行業門類看,農、林、牧、漁業40087元,增長5.4%;採礦業50006元,增長4.5%;製造業46228元,增長6.7%;電力、燃氣、水的生產和供應業79969元,增長9.7%;建築業44151元,增長6.8%;批發和零售業43622元,增長5.9%;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62903元,增長5.6%;住宿和餐飲業34491元,增長3.4%;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72527元,增長6.9%;金融業82847元,增長3.3%;房地產業51720元,增長9.7%;租賃和商務服務業47585元,增長6%;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82348元,增長4.5%;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43431元,增長8.3%;居民服務、修理和其它服務業36218元,增長8.9%;教育業68597元,增長9.9%;衛生和社會工作78874元,增長11.2%;文化體育和娛樂業54297元,增長8.6%;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71074元,增長11.6%。

  三、社會保險

  堅持更加公平、更可持續,健全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織密扎牢社會保障安全網,增強群眾獲得感。全年社會保險基金徵繳總收入達到2632.5億元,比上年增長37.8%,其中五項社會保險基金徵收2509.2億元,比上年增加701.5億元,增長38.8%。年末全省離退休人員總數792.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4.5萬人。其中,離休人員1.1萬人,退休(含退職)人員791.4萬人。

  (一)養老保險

  在全國率先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實現了管理到縣統收統支的省級統籌,首次實現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同步調整。年末全省參加城鄉基本養老保險總人數已達5210.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50.9萬人,其中: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157.6萬人,增加218.6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3052.4萬人,增加32.2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中,參保職工1379.8萬人,增加129.7萬人;參保離退休人數777.8萬人,增加88.9萬人;參保女性1062.8萬人,增加133.3萬人;參保農民工115.1萬人,增加7.2萬人;執行企業養老保險制度1881.1萬人;執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276.6萬人,其中退休人員93.3萬人。年末企業退休人員社區管理服務率96.5%,比上年上升1個百分點。

  全年共有684.5萬參保企業離退休人員領取了養老金,比上年增加34.0萬人,全年月人均領取水平達到1886元。有1174.7萬人享受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比上年增加25.7萬人,月人均基礎養老金101.5元。

  從2016年5月1日起,將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階段性降低至19%,期限暫為兩年,全省全年養老保險為企業減負約17.4億元。

  全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2743.0億元,比上年增加1062.3億元。其中徵繳收入1902.1億元,增加650.2億元;中央財政轉移收入384.2億元,增加61.5億元;各級地方財政補貼企業基本養老保險2.1億元。全年基金總支出2679.9億元,比上年增加1152.4億元,其中發放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2617.4億元,增加1134.2億元。年末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2226.3億元。

  其中: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1685.5億元,比上年增加120.9億元,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徵繳收入1213.8億元,較上年增加63.9億元,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中央財政轉移收入372.7億元,比上年增加50億元。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支出1602.7億元,比上年增加186.6億元,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支出1544.9億元,比上年增加171.4億元。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2158億元,比上年增加82.8億元。

  2016年9月全面啟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1057.3億元,其中改革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基金收入988.8億元,原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試點基金收入68.5億元;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徵繳收入688.2億元,其中改革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徵繳收入637.9億元,原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試點徵繳收入50.3億元;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中央財政補助收入9.7億元。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1077.3億元,其中改革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基金支出999.6億元,原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試點基金支出77.7億元;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金支出1072.5億元,其中改革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999.6億元,原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試點養老金支出72.9億元。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71.2億元,其中:改革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10.7億元,原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試點基金累計結存81.9億元。

  全年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190.4億元,比上年減少1.6億元。其中個人繳費收入69.2億元,比上年增加4.5億元;中央財政轉移支付95.9億元;地方各級財政補貼18.1億元。基金總支出141.6億元,比上年減少2.5億元,其中支付養老金138.0億元,比上年減少2.3億元。年末基金累計結存351.8億元。

  (二)醫療保險

  積極推動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整合,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擴大異地就醫聯網結算範圍,城鄉居民醫保待遇水平穩步提高。截至2016年底,全省21個市(州)均實現城鄉居民醫保制度統一。年末全省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含城鄉統籌)參保人數已達5662.8萬人,參保覆蓋率98.0%;其中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1445.6萬人(含其他形式農民工),增加62.1萬人,參保覆蓋率98.0%;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4217.2萬人,增加2945.1萬人,參保覆蓋率98.0%;農民工93.4萬人,增加3.6萬人。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中,女性792.6萬人,增加23.6萬人;退休人員439.4萬人,增加20.6萬人;私營企業214.4萬人,增加12.4萬人。年末參加補充醫療保險1294.9萬人,增加88.2萬人;列入公務員醫療補助範圍158.4萬人,增加5.9萬人。

  全年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待遇人數1212.3萬人,比上年增加442.2萬人;享受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待遇人數1237.1萬人,比上年增加850.8萬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封頂線平均達到23.5萬元,比上年提高0.6萬元;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封頂線平均達到13.6萬元,比上年提高0.3萬元。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住院費用政策範圍內報銷比例分別為82.0%、72.4%,大病保險報銷後,城鄉居民住院費用政策範圍內報銷比例可達到76.7%。

  全年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總收入493.8億元,比上年增加63.7億元。其中徵繳收入479.7億元,增加65.6億元;統籌基金收入280.9億元,增加47.6億元;各級地方財政補貼0.8億元。全年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總支出387.3億元,比上年增加36.2億元,其中統籌基金支出219.6億元,增加12.2億元。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年末累計結存689.6億元,其中統籌基金426.3億元。

  全年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總收入214.3億元,比上年增加61.7億元。其中繳費收入54.1億元,中央財政補貼110.6億元,各級地方財政補貼44.8億元。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補助水平420元,比上年增加40元。全年基金總支出180.6億元,比上年增加46.1億元。基金年末累計結存134.4億元。

  (三)失業保險

  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費率,落實失業保險穩崗補貼,失業保險工作成效明顯。年末全省參加失業保險人數(含失地農民)702.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1.0萬人。其中:女性306.7萬人,增加21.2萬人;農民工87.0萬人,增加7.0萬人。

  全年共為40.7萬名城鎮失業人員提供了失業保障,月人均領取失業金水平1002.2元,比上年增加50.5元,增長5.3%。有18.5萬名失地無業農民被納入失業保險範圍並領取失業保險金。

  全年失業保險基金總收入(含失地農民)95.3億元,比上年減少7.3億元。其中徵繳收入(含失地農民)84.7億元,減少10.2億元。全年基金總支出75.6億元,比上年增加16.1億元,其中支付失業保險金39.0億元;醫療補助金支出12.4億元。年末基金累計結存341.6億元。

  (四)工傷保險

  積極推動建築業職工參加工傷保險,不斷完善工傷保險政策制度,及時調整工傷保險定期待遇。年末全省參加工傷保險人數799.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 45.9萬人;其中:女性293.9萬人,農民工140.0萬人,高風險企業194.6萬人。全年有7.7萬人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全年工傷保險基金總收入29.3億元,比上年減少1.4億元。其中徵繳收入27.0億元,減少2.4億元。全年基金總支出23.8億元,比上年增加0.5億元。年末基金累計結存60.9億元。

  (五)生育保險

  積極推進生育保險工作。年末全省參加生育保險人數713.1萬人,其中女性320.1萬人;農民工78.9萬人,增加了2.7萬人;私營企業140.7萬人。全年有31.8萬人次享受生育保險待遇,比上年增加6.9萬人次。

  全年生育保險基金總收入16.2億元,比上年減少1.3億元。其中,徵繳收入15.7億元,減少1.4億元。全年基金總支出22.7億元,比上年增加6.1億元。年末基金累計結存19.0億元。

  (六)社會保險基金監管

  建立查處和防範社會保險欺詐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推進行刑銜接。建立社保基金監督專家庫和會計師事務所(第三方)儲備庫,培育社保基金第三方監督力量,提高監督檢查專業化水平。推進網絡監管手段在五大保險各經辦環節全域監控。探索利用社會第三方力量實施內控監督。組織開展網絡監督、專項檢查和問題整改,全年歸墊或收回社保基金2.4億元。強化舉報案件查處、交辦和督辦,全年受理舉報案件402件,收回基金447.5萬元、處罰 5.3萬元。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社保欺詐案件17件,比上年增加13件,其中醫療保險14件,增加13件。

  加強企業年金基金監管,全省建立企業年金制度企業360家,比上年增加36家;參加企業年金職工34.5萬人,比上年增加1.6萬人;領取待遇人數7811人,比上年減少363人;支付受益人待遇4.5億元,比上年增加1.2億元,增長36.0%。年末企業年金基金累計結餘181.9億元,比上年末增加36.1億元,增長24.7%。

  四、人才隊伍建設

  深入實施《四川省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1—2020年)》「十大工程」,統籌推進重大人才政策制定和重大人才項目實施。立足於向用人主體放權,研究擬定《四川省關於擴大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醫療衛生機構人事自主權十條政策》。為加強基層特別是艱苦邊遠地區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研究擬定《關於加強基層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突出領軍人才隊伍建設,研究出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評定管理辦法》、《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評定管理辦法》。新規劃設立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25家,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工作)站、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331個,在站博士後研究人員1850人,設站規模和在站人數均居全國前列。加大職稱制度改革力度,研究擬定《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完善人才評價標準,積極推進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制定《四川省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及配套辦法》,召開全省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工作部署會,指導全省貫徹實施。對照國務院決定取消的108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目錄,組織26個相關行業主管部門進行落實。圍繞精準扶貧,深入推進專家下基層行動工程。開展四川省專家服務團精準扶貧——大小涼山彝區行、甘孜高原藏區行、巴中秦巴山區行和「萬名專家服務基層行動計劃」暨「海外赤子為國服務行動計劃」走進中國(綿陽)科技城四次活動。省內外37所高校院所的56位知名專家深入涼山、甘孜、巴中和綿陽基層企事業單位,組織開展大型義診9次,破解技術難題78個,開展學術研討56場,舉辦專題講座118場,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和座談交流260場次,接待諮詢和看病群眾2000多人次,21名專家所在單位與項目單位達成長期合作協議。制定印發《關於〈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規定〉的貫徹實施意見》。圍繞「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五大新興先導型服務業」等發展重點,2016年共舉辦國家、省級高研項目36期,人社部西部地區高層次人才援助項目2期。首次組織開展全省「四大片區」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研修項目8個,共培訓801人。21個市(州)、30個省直部門通過崗前培訓、高研項目等培訓高層次、急需緊缺和骨幹專業技術人才4萬名,大幅提升了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素質。

  2016年,實施「高端外國專家項目」、「天府高端引智計劃」等各類引進外國高層次人才項目155項,資助用人單位引進「高精尖缺」外籍專家445人次。首次與以色列駐成都總領事館開展合作在西部地區實施馬沙夫項目。實施引智成果示範推廣項目36項,新增國家級引智基地和示範單位2家。規範管理因公出國(境)培訓工作,全年實施因公出國(境)培訓項目37項(不含成都市),派出培訓666人,其中專業技術類項目24項,422人,人數佔比63.4%。向國家外專局報送培訓成果27項。

  實施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新建4所技師學院、2所高級技工學校。評定5個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5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推進技師培訓項目和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試點,全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6.0萬人,其中技師、高級技師1.1萬人,年度新增量和任務完成率均創歷年新高。組織遴選優秀高技能人才參加國家和省級優秀人才評選表彰,2人榮膺中華技能大獎,12人獲評全國技術能手,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另有70名四川省技術能手、20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單位和10名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個人受到表彰。參加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全國選拔賽,有6個項目進入前十名,17人進入國家集訓隊。參加第7屆全國數控技能大賽,獲得團體總分第五,個人項目1金1銅10優勝的成績,創下參賽以來的最好記錄。

  大力開展職業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進一步健全職業培訓體系,截至2016年底,全省共有技工院校81所,其中高級技工學校9所、技師學院14所,有在校學生12萬人,當年招收新生4萬人,畢業學生3萬人,就業率98.0%;另有民辦職業培訓機構1358個,就業訓練中心117個。組織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春潮行動」、「青年勞動者技能培訓行動」等專項培訓行動,全年共開展政府補貼職業培訓64.3萬人,其中開展農民工培訓43.5萬人。全年為76.7萬名城鄉勞動者提供職業技能鑑定服務,69.2萬人獲得職業資格證書。

  五、人事管理

  深入實施縣以下機關公務員職務與職級並行制度,指導市(州)加快推進首次職級晉升及轉入常態化實施工作,全省首次職級晉升63685人。開展公開遴選工作,省、市(州)機關全年面向基層公開遴選公務員464人。安全平穩實施各項考錄工作。全年共考錄公務員20150人。在艱苦邊遠地區實施「四個放寬、兩個面向」傾斜政策,即放寬學歷、開考比例、專業、年齡,面向本地戶籍、藏區可面向退役士官士兵和事業編制人員考錄,適當降低進入門檻,招人難問題明顯緩解。推進公安機關招警改革,公安院校公安專業畢業生入警率得到提高。規範開展評比達標表彰工作,全省共開展表彰活動24項,1199個集體、2296名個人受到表彰。繼續推進平時考核試點工作,會同有關部門對在承擔脫貧攻堅專項工作和完成急難險重任務中做出顯著成績和貢獻的公務員和公務員集體,按規定程序及時給予了獎勵。紮實開展提能培訓,全省行政機關公務員共約50萬人次參加了各類培訓。在全省行政機關開展以「提升扶貧攻堅能力,做人民滿意公務員」為主題的網絡全員培訓,舉辦9期公務員大講堂、4期「四大片區」脫貧攻堅示範培訓班、2期省政府部門新錄用公務員初任培訓班、2期「富民安康」培訓班和1期布拖縣文秘工作人員能力提升培訓班。制定《四川省公務員局行政機關公務員培訓項目實施管理辦法(試行)》。配合省委組織部對全省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間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國家工作人員受處分情況進行了排查清理,會同相關部門聯合出臺《四川省黨紀政紀處分決定執行工作實施辦法》。

  深入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貫徹中央《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精神,按照「向用人主體放權,給人才鬆綁」要求,進一步完善公開招聘、崗位管理、人員流動、人才引進位度,支持事業單位和基層人才隊伍建設。優化崗位管理制度,印發《關於事業單位接收安置軍隊轉業幹部和退役士兵崗位聘用有關問題的通知》。結合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對全省中小學崗位設置和聘用管理工作進行部署。新核准84名事業單位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聘用專業技術二級崗位。完成省級機關和省直垂管單位公車改革司勤人員安置方案及19個參改市(州)司勤人員安置辦法審核。按照省政府辦公廳下達的計劃,會同省軍區政治部開展2016年駐蓉部隊隨軍家屬定向招聘工作,20人達成定向招聘意向。

  認真做好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期間軍隊轉業幹部安置工作,圓滿完成2849名軍隊轉業幹部安置任務。加強人事考試突發事件應急處理能力和考試各環節的管理,確保人事考試安全,全年組織人事考試77項,參考人數達244萬人次。

  六、勞動關係與勞動者權益維護

  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的意見》精神。出臺《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的實施意見》,召開全省構建和諧勞動關係暨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電視電話會議。積極推進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綜合試驗區建設。截至目前,新都區綜合試驗區已建成「勞動關係創新實踐基地」1個,開展實踐課題研究成果3個並順利通過部、省專家評審。同時在成都市高新區、武侯區陸續啟動了省級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綜合試驗區建設。繼續依託協調勞動關係三方機制推動和諧勞動關係創建活動向縱深發展,創建覆蓋面繼續擴大,創建標準得到進一步完善,全省共有214個工業園區、683個鄉鎮和街道開展了創建活動。依法規範勞動用工管理,深入推進集體合同攻堅計劃,促進勞動合同制度得到全面實施。2016年,全省全部企業勞動合同籤訂率達到94.5%,企業集體合同籤訂率達到90.5%。加強基本勞動標準貫徹工作,推動落實帶薪年休假制度,做好特殊工時、高溫勞動保護、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勞動保護工作,促進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

  仲裁機構和調解組織建設取得新進展。2016年,全省205個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全部建成,共建立各級各類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4.2萬個。進一步完善調解仲裁工作機制,工作方式方法不斷改革創新。建立健全專業性勞動爭議調解工作機制,強化各部門責任,形成工作合力,切實發揮調解在爭議處理中的基礎性作用。出臺了《關於建立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三方駐會」制度的意見》,積極推動「三方駐會」制度落實。出臺了《關於在各級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派駐法律援助工作站的通知》,進一步為申請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經濟困難人群暢通更加便捷的法律援助渠道。出臺了《關於創新勞動人事爭議裁審銜接工作機制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的意見》,要求各地在勞動人事爭議案件多發、條件成熟的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設立巡迴法庭,同時進一步建立健全長效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巡迴法庭的作用,確保裁審銜接工作高效運行。出臺印發了《四川省勞動人事爭議仲裁代理規定》,進一步規範全省勞動人事爭議仲裁代理行為,依法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和仲裁辦案秩序。加強重點行業勞動爭議調解組織建設指導,深入開展「送法進企業」活動,提高企業依法用工意識,預防和減少勞動爭議發生。2016年,全省各級仲裁機構和各級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分別受理勞動人事爭議4.3萬件和3.1萬件,仲裁結案率和調解成功率分別為97.2%和63.7%。

  加大監察執法力度,有效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和勞動關係和諧穩定。2016年,全省主動監察用人單位5.6萬戶次,依法查處勞動用工違法案件2.3萬件,取締非法職業中介機構數25戶,糾正違反職業資格和職業培訓規定52戶,查處勞務派遣機構32戶,督促用人單位與5.4萬名勞動者補籤了勞動合同,為農民工等勞動者追發工資待遇24.4億元,欠薪人數和金額同比下降21.0%和90.0%,督促用人單位補繳社會保險費1.0億元。建立完善欠薪治理體系。全年勞動保障監察舉報投訴案件結案率達99.9%。出臺《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實施意見》,強化和完善以責任制為核心的治理體系,健全解決企業拖欠工資問題聯席會議制度。加大日常巡查、季度排查、專項檢查、聯動執法和欠薪犯罪打擊力度,推動欠薪治理可防可控、常態長效。兩網化管理取得新發展。全面部署推進網格化網絡化建設工作,推動監察執法向主動預防和統籌城鄉轉變。全省建立勞動監察基層網格1300多個,多數市(州)實現了網格全覆蓋。建成以省級大集中為模式的勞動保障監察信息管理系統,勞動監察日常工作和案件辦理信息化、動態化、透明度逐漸增強,建成執法人員和用人單位基礎信息庫,為「雙隨機」的開展奠定了基礎。加強執法能力建設。組織開展行政處罰案卷評查工作,推動各地規範執法程序,加強執法監督,提升勞動保障監察執法水平。落實企業勞動保障誠信等級評價、重大違法行為社會公布、雙隨機抽查等制度規定。積極推動舉報投訴案件省級聯動處理建設,確保到2017年底在全省基本實現「一點舉報投訴,全網聯動處理」。

  七、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法制建設

  進一步完善行政複議行政應訴工作機制,加強機關內部層級監督,主動接受司法監督,糾正違法或不當行政行為,妥善解決行政爭議、化解社會矛盾。全年共接到行政複議申請256件,比上年減少13件;行政複議案件結案決定維持率80.5%,比上年下降2.8個百分點。發生行政應訴案件1246件,比上年增加365件;行政應訴案件結果判決維持率70.7%,比上年下降6個百分點。

  八、就業社保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實施基層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建設,2016年納入國家項目的縣級項目7個、鄉鎮級項目28個,其中藏區165個鄉鎮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所建設項目納入國家支持四川藏區發展「十三五」項目。

  積極開展基層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設施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全省街道(鄉鎮)、社區(村)基層服務平臺機構(窗口)建成率達到84%,標準化、規範化建設達標率85%;街道、鄉鎮、社區、行政村機構(窗口)共有工作人員6.0萬人,其中編制人數0.9萬人,購買服務人數3.2萬人。

  社會保險經辦管理服務和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省本級及20個市(州)均由社保局統一徵收社會保險費。參保群眾可通過省級平臺在全省各級社保經辦機構辦理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係轉移業務。在絕大部分鄉鎮(街道)實現了參保、繳費等業務就近辦理。退休人員可通過省級系統在大部分鄉鎮(街道)和社區基層平臺辦理社會保險待遇資格認證;取消了異地參保證明和社會保險登記證換證周期,提供企業「五證合一、一照一碼」服務,在全國率先開展個體工商戶「三證整合」;推行「綜合櫃員制」,建立網上大廳,開通微信、微博公眾服務號、手機APP;建成全省統一的業務財務一體化的機關事業單位信息系統,職業年金與基本養老保險同步設計開發。截至2016年底,全省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達4862.8萬人。社會保障卡在身份識別、繳費、領取待遇、醫保結算、信息查詢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實現社會保障卡省內異地激活和密碼修改、重置。

  (註:本公報各項統計數據為正式年報數,故有部分統計數據與在此之前公布的數據略有出入。)

相關焦點

  • 2019年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四川省統計局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全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和全國全省人社工作會議決策部署,把握最大民生部門、經濟發展重要助推部門的職能定位,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民生為本、人才優先,積極應對多重矛盾疊加、多種因素交織的複雜局面,推動全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實現了新發展。
  •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政府信息主動公開基本目錄》(川辦發﹝2014﹞96號) 辦結後20個工作日內集中公開 規劃統計 年度統計公報 人社事業發展年度就業、社保、勞動關係等主要統計數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
  • 石家莊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石家莊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十三五」時期是實現黨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勝期,制定和實施好「十三五」發展規劃,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局。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提出加快轉型升級、跨越趕超、建設幸福石家莊的步伐,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轉型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第三極」,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為編制我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了定位,指明了方向。按照國家、河北省關於制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要求,依據《石家莊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
  • 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主要職責、領導簡介和機構設置
    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簡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是四川省人民政府組成部門。主要職責(一)擬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政策、規劃,起草相關地方性法規、規章草案。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會同教育廳等部門擬訂。高校畢業生離校前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由教育廳負責;高校畢業生離校後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 「十三五」巡禮:臺山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勞動關係管理體系逐步改善,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和經濟發展和諧協調。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依託企業用工及人力資源服務平臺,加強失業就業動態監測,指導基層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提供「一對一」就業幫扶服務,舉辦各種類型的招聘活動,發揮「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大工程引領作用,以創業孵化基地、扶貧車間、公益性崗位、見習基地等促進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十三五」期間,兌現各項就業創業補貼惠及勞動者2.67萬人次,全市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2.4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均控制在
  • 2016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發布
    2016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2016年,全國民政系統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推進改革創新,加強法治建設,切實履行保障基本民生、加強和創新相關社會治理、支持國防和軍隊改革、提供相關基本公共服務職責,民政事業得到了新發展。
  • 國家稅務總局四川省稅務局 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四川省...
    按照社會保險費徵收體制改革工作要求,為進一步便捷靈活就業人員繳費,自2021年1月1日起,四川省靈活就業人員直接通過稅務部門提供的渠道選擇繳費檔次並繳費。二、繳費方式及期限自2021年1月1日起,靈活就業人員在社保、醫保經辦機構辦理參保登記後,不再通過社保、醫保經辦機構選擇繳費檔次,直接通過稅務部門提供的渠道選擇繳費檔次,按月或按年向稅務部門繳費,具體繳費期限按照各險種統籌區政策執行。
  • 2016年韶關市新豐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統招高薪專業人才
    廣東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廣東人事考試招聘信息:2016年韶關市新豐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統招高薪專業人才,報名時間:,請考生多加關注。更多關於韶關市事業單位招聘,事業單位招聘,新豐縣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招聘,廣東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的內容,請關注(廣東事業單位招聘考試頻道/廣東人事考試網)!
  • 快來為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建言獻策!
    從明年起到2025年的「十四五」時期,是浙江省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開啟全面高水平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的第一個五年。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浙江「努力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標新定位。研究和編制好「十四五」規劃,是浙江在新時期建立發展新優勢、建設「重要窗口」的必然要求,對推動浙江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綜合管理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綜合管理 【概  況】全市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6個,其中,市局1個,縣(區)5個;下轄9個直屬單位,分別是市就業局、市社保局、市醫保局、市人才服務中心、市轉業軍轉培訓中心、市勞動保障監察支隊、市人事局考試中心、市勞動爭議仲裁院、市勞動保障信息中心,副縣級單位5個,參照公務員法管理事業單位4個。
  • 2016年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16年,全市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各項決策部署,以服務保障G20杭州峰會為圓心,主動把握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定不移打好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著力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全市經濟實現了持續穩定增長,發展質量效益同步提升,經濟社會發展保持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良好態勢,實現了「十三五」發展良好開局。
  • 攀枝花市檔案局攀枝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關於轉發《四川省...
    各縣(區)檔案局、檔案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直各部門,各人民團體:現將《四川省檔案專業技術人員職稱申報評審標準條件(試行)》轉發你們,請遵照執行
  •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1]、國務院決策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堅定推進改革,妥善應對風險挑戰,引導形成良好社會預期,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
  • >> 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市人力社保局是主管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的市政府工作部門。主要職責:   (一)貫徹執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的法律法規規章。起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地方性法規、規章草案。編制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規劃,擬訂相關政策、改革方案並組織實施和監督檢查。負責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相關領域的統計工作。
  • 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發布
    中國教育新聞網北京7月24日訊(記者 趙秀紅)教育部今天發布了《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對去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各項數據做了全面的統計。
  • 眉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關於擬對2020年用人單位勞動保障守法...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意見》(國辦發〔2016〕1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建築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7〕19號)和市勞資小組《關於開展企業勞動保障守法誠信等級評價工作的通知》(眉勞資化組〔2018〕7號)要求和2020年11月19日的公示情況,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補充評出
  • 鞍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領導工作分工
    中共鞍山市鐵西區委副書記、保留正局級待遇2016.02-2018.12  鞍山市委臺灣工作辦公室(市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2018.12-2019.10  鞍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副書記、局長2019.10--2019.12  鞍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副書記、局長、二級巡視員2019.12--       鞍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
  • 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2020下半年四川省考準考證列印入口
    2021江蘇公務員考試公告職位表報名信息匯總2020下半年四川公務員各市州考試公告及職位表已發布,準考證列印時間為:2020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登錄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官網「人事考試」專欄列印本人準考證(使用a4紙列印,黑白、彩色均可,保證字跡、照片清晰
  • 慶陽市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表5 2019年全市交通、郵電、通訊事業發展情況全年接待國內外旅遊人數131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1%;實現旅遊收入72億元,增長30%。全市大專以上高考錄取人數15939人,比上年減少213人,下降1.3%;錄取率82.81%,比上年提高3.11個百分點。全市事業單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4744人 ,其中高級技術人員3263人。全年共組織實施農業、工業、醫療衛生和社會公益事業等各類國家、省、市科技計劃項目28項,共投入科技經費209萬元。
  • 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2021四川省公務員考試準考證列印時間...
    』2020下半年四川公務員各市州考試公告發布,準考證列印時間為:2020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登錄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官網「人事考試」專欄列印本人準考證(使用a4紙列印,黑白、彩色均可,保證字跡、照片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