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開示1句話,使老人證得阿羅漢,同樣一句話再次度化500比丘

2020-12-25 青衫文齋

佛陀開示1句話,使老人證得阿羅漢,同樣一句話再次度化500比丘 | 文 青衫文齋

佛陀作為世間的大智慧者,口舌生蓮,每一句話都有妙用無窮。當初,佛陀住在舍衛國祗園精舍弘法時,有一位名叫盤德的老人,他每天都來聽佛陀講經,來得最早,走得最晚,每次離開時都有一種戀戀不捨之情。佛陀見這位老人資質雖說稍稍愚鈍,但學習佛法比所有其他人都更用功,慈悲心一起,想找個機會點化他。

一天,佛陀講經結束,其他比丘逐漸離去,盤德老人照例是最後走的一個。他剛要轉身,佛陀便叫住他,說:盤德,你到我身邊來吧,我有話要給你說,只說1句話而已。盤德見佛陀要親自開示他,滿懷激動,畢恭畢敬地上前向佛陀施禮。佛陀用慈悲的語氣微笑著開示了一句話,然後佛陀說:雖然只有這1句話,但你牢牢記住、時時口誦,也能成佛證道。

年老的盤德對佛陀無比信賴和崇敬,哪怕只有1句話,他也每時每刻反覆誦讀,漸漸地便有了微妙感受。終於在一天早上,口中念出佛陀的教誨時,盤德猛然開悟,理解了這句話中隱含的妙法,心中豁然開朗,隨即證得阿羅漢,成為佛陀的羅漢弟子之一。

儘管盤德證得了阿羅漢,但他依然沒有心生驕傲,每天還是默默口誦著佛陀這一句話的開示,如呼如吸,息息不止,阿羅漢根基越發穩固。

到了其中一次僧團的講經日,佛陀委派盤德羅漢前去精舍為500比丘說法。大家一聽是那個愚笨的老人盤德,都心生輕視之心,不明白佛陀為何派只懂1句佛法的盤德來講經,一時間議論紛紛,直到盤德坐上蓮花座,下面的非議聲都沒停歇。

盤德謙遜地對大家說:說來慚愧,我已是一個行動遲緩的老人了,心性愚鈍,對佛法教義知之甚少,今天來為大家講經,也不過只能盡力地講好1句話罷了,別無2句。請靜心聽我說。

500比丘又是一陣譁然,只有1句話可講,那不是等於沒講!盤德見比丘們心生不滿,也不多說,隨即把佛陀開示他的同樣一句話念給500比丘聽,並細述其中的佛法至理,那句話便是「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很快,500比丘就被盤德領悟的佛理所徵服,整個道場一片靜謐。比丘們感覺到盤德的道行遠遠高過自己,大家對先前的輕視十分懊悔,紛紛跪拜在地,一臉虔誠。這一天,500比丘被度化,雜念頓除,當下紛紛證得阿羅漢道。

真實的修行只有在開悟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時候,才能說得上是修行的開始。身口意是過失之源,佛陀叮囑盤德比丘,要時時保持覺性,觀照心念的生滅。因為眾生於三界內生死流轉,不管是去往西天福地、或是深陷輪迴之苦、還是悟道解脫,這都是由於一念因心所生。

「守口攝意」就是把意念總收攝起來,不要叫它如猿似猴東奔西跑,不要因一切有情而生煩惱。其中「莫犯」的意思,是指要管住自己,不生分別之心,守持戒律。只要能清淨身、口、意三業,自然能證得涅盤解脫。

塵心如幻,不去與之對峙,一切隨緣順其自然,內心才能真正止息安住。哪怕八風三毒,一概不予理睬,行一切行,行無行行,在在處處皆為修行道場,超越身心五濁惡世,離妄想分別,才能明了佛法真諦,最終修得阿羅漢果。

相關焦點

  • 佛陀指著木桶,說出3句話,使羅睺羅當下開悟,證得阿羅漢
    佛陀指著木桶,說出3句話,使羅睺羅當下開悟,證得阿羅漢 | 文 青衫文齋佛陀作為一個心懷無疆大愛的覺悟者,以其無上智慧度化眾生,使眾生出離人間苦難解脫涅槃。佛陀也將度世的思想,傳給了出家前與妻子耶輸陀羅共育的兒子羅睺羅,使他走上覺悟之路。
  • 恭迎佛陀涅槃日|佛陀涅槃前最後一次開示
    佛陀涅槃「佛陀涅槃前,為弟子做最後一次開示」佛陀入滅時,眾弟子公推阿難陀請問佛陀四個問題:1、佛陀在世時,我們依佛為師,佛陀涅槃後,我們依誰為師?2、佛陀在世時,我們依佛陀安住,佛陀涅槃後,我們依什麼安住?3、佛陀在世時,惡性的比丘有佛陀調伏,佛陀涅槃後,惡性的比丘,如何調伏?
  • 佛陀告訴新婚弟弟,出家修行可得到仙女,最後4句話開示真意
    佛陀告訴新婚弟弟,出家修行可得到仙女,最後4句話開示真意 | 文 青衫文齋佛陀座下有兩個弟子,經常讓人分辨不清,一個叫「難陀」,另一個叫「阿難陀」。難陀是佛陀的親弟弟,阿難陀是他的堂弟。關於難陀證道,還有一件趣事。佛陀經過六年苦修,在菩提樹下一夜成佛,經大梵天王勸說後,決定出世弘法,教化眾生聖人之學。
  • 四念住課程開示集要---第二天
    畢竟,佛陀自己教導的是:Attahiattanonatho---你是自己的主人。這件事顯示,有一群對正法不感興趣的人,已經混入了僧團。他們加入僧團為的是可以獲得在其它地方得不到的身份地位,舒適的生活,和較多的供養及尊敬。我很感激這位比丘。為什麼呢?
  • 尊者在桃花林中修行900天,無法證悟,佛陀開示:先要做好5件事
    尊者在桃花林中修行900天,無法證悟,佛陀開示:先要做好5件事 | 文 青衫文齋妄想和執念是修行的障礙,當修行到證得聖果,慧根顯現,一切妄想和執念便全部消失,念念不留。執念長住是不能領悟到佛學真諦的,因為,欲領悟佛學真諦,就需祛除一切假象和幻想,一如《金剛經》所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 佛陀開悟後的一句話,讓佛法盛傳的時間只有500年
    佛陀在菩提樹下開悟之後,感嘆眾生皆有佛性,但是佛陀在當時並沒有傳法度人的想法,於是在眾天神的不斷請求下佛陀才出來度人。佛陀在一生49年的講法中,單單講出世間的般若智慧的法就足足用了22年,可見般若智慧在佛教中修行的重要性,因為要讓自己達到空相就必須具備那樣的智慧。
  • 佛陀弟子中這個比丘,是什麼樣的因緣可以手中生金!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則佛教小故事,講述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發生的一件事情,佛陀弟子中,金財比丘手中生金的故事,世尊講述了這裡面的因緣!金財是出生在佛陀住世的時候,金財聽說有位大覺大悟的人天導師———佛陀,能為眾生解除一切苦難,他長大後就請求父母,允許他去跟隨佛陀出家修行,後來得到父母的同意後,金財獨自來到佛陀的住處。當時新落髮的比丘在受戒時都必須向師兄作禮,金財也不例外。金財來到師兄面前頂禮,兩手按地,都有兩枚金錢留於地面。受戒完畢的金財,精進修行,不久的功夫,就證得了羅漢果位。
  • 佛陀的三個兒子:兩個成為大阿羅漢,一個墮入阿鼻地獄!
    佛陀的三個兒子中,羅睺羅最有出息,修行成就最高,廣為人們所知。儘管他在做沙彌時,也有過種種不如法的行為,為此還受到佛陀的訓誡;但他後來嚴守戒制,精進修道,得阿羅漢果,位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密行第一」著稱。所謂密行,就是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羅睺羅都能了知,都能奉行。關於優波摩那的事跡,佛經中記載不多。他亦隨佛出家修行,後來成為得道的阿羅漢。
  • 佛陀與父親的因緣,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迦旃延的教化
    佛陀與父親的因緣 當佛陀在舍衛城的時候。有一次,佛陀在去祇陀園的路上遇到一位婆羅門老人。這位老人一見到佛陀,就情不自禁地喊:「我的兒子,我的兒子!」還朝著佛陀撲過去,想抱住佛陀。這時,旁邊的比丘上前阻攔,不讓他這麼做。
  • 佛陀開示:尋求生命的究竟解脫
    直到又一次雨季後,舍利弗在王舍城遇到了被佛陀派出弘法的馬勝比丘(聽聞佛陀初次講法的五位比丘之一)。在聽聞了因緣之法後,他們知道覺者已然出現。皈依佛陀後,舍利弗在王舍城附近修行,而目犍連則去往摩揭陀國,善知識村坐禪經行。然而當地酷熱的氣候,加上經年累月的跋涉,讓目犍連深感睏倦,儘管他努力保持身姿的端正,仍不免沉入了夢鄉。
  • 佛法小知識16:為何《法華經》中說阿羅漢仍有我慢心?
    佛法認為凡夫如果能降服貪嗔痴慢疑就可以離苦得樂、證得阿羅漢果,但是,在《法華經》中卻有「五百阿羅漢仍有我慢心」的記載,為何會出現這種矛盾的說法呢?《法華經》中所記載的五百阿羅漢所生的我慢與凡夫所生的我慢並不是同一個概念,可以肯定的是,不論是法華經中所記載的五百阿羅漢還是其他任何阿羅漢,他們都是斷盡一切三界見、解脫了煩惱、受人崇拜敬仰的聖人,他們是沒有凡夫的我慢心的,他們在法華經中所產生的「我慢」是增上慢,增上慢的意思是自己證得增上之法(妙法)而起慢心,阿羅漢是自身有所證悟之後而生「我慢心(增上慢)」,是一種對自身修持經驗的肯定(也可以說是對自己所證悟的佛法的執著
  • 宏海法師開示佛陀十大弟子之舍利弗的故事(二)
    無意中,在途中的時候,聽到當時佛陀的有一弟子叫阿說是,就是最初那五比丘其中之一。他看見他們覺得很有威儀,法相莊嚴。就說「你師父是誰?」說是佛陀。說「他都說些什麼法?」,他就給說了一個偈子,說「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我師就是我的師父大沙門常是這樣說的,常作如是說。就這一個偈子被舍利弗聽了以後,馬上就知道說,宿世的因緣顯發了。
  • 揭秘佛陀十大弟子 個個都是曠世奇才
    佛陀涅槃後,迦葉尊者為保存佛法,召集了499名已證得阿羅漢的佛弟子結集佛法,阿難因未證得聖果被拒絕在外。他為此生大慚愧,便於當夜勇猛精進,終於在一夜之間證得阿羅漢果,加入了結集佛法的隊伍。在結集大會上,阿難誦出了包括《四阿含經》、《譬喻經》、《法句經》在內的全部修多羅(修多羅是梵語,意為佛經)聖典。他對佛陀一生言教的結集和後世傳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 學習筆記 | 我的串講:佛陀十大弟子的生平故事(二)
    佛陀涅槃後,迦葉便擔起了住持佛法的重任。在他的領導和主持下,開展了對佛陀言教的結集工作。這次結集地點在王舍城,由500名已證得阿羅漢果的大比丘參加,會上阿難誦出經藏,優婆離誦出律藏,結集出經和律兩大部佛典。
  • 佛陀涅槃前,接受了最後一人的供養,卻被害得病但這個人卻有功德
    佛陀涅槃前,接受了最後一人的供養,卻被害得病但這個人卻有功德。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49年,渡化了很多人,有不少人證得阿羅漢。不久,魔王波旬現身佛前,請問佛是否不想入涅槃?佛告訴波旬:「別急,我自知何時當入涅槃,現在還不是時候」。
  • 佛典故事:賢哲比丘具足九法
    佛陀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有一天世尊對比丘眾開示:孔雀鳥具足九法。是哪九種呢?孔雀鳥外貌端正,聲音清澈,行步有次序,知道時節而行,飲食也知節制,常念知足,意念不散亂,不貪多睡眠,少欲且知往返之道。比丘們!
  • 比丘痴迷於蓮花香味被訓斥
    一位比丘飯食完畢之後,信步走出講堂,到蓮花池畔經行,走呀走的,突然一陣輕風徐徐吹來,吹得一池的蓮華翠搖綠墜,亭亭清絕,空氣裡瀰漫著蓮華沁人心扉的淡淡香氣。比丘俯下身體,忘情地嗅著蓮華,如醉如痴。突然從蓮池中竄出一位身材魁梧巨大的護池神,鐵青著臉,努著銅鈴般的眼睛,指著比丘的鼻頭,疾言厲色地罵道: 「你是個證得阿羅漢果位的聖弟子,早已斷除了一切的煩惱,超越了五塵六欲的纏縛,對於世間色聲香味觸法的一切欲望已經不沾不滯,為什麼小小的香欲就引發你的貪婪之性,耽溺其中,無法自拔呢?你平日的修持工夫還是不究竟啊!
  • 佛陀故事:佛陀三滴眼淚為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
    1《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故事》頂禮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頂禮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頂禮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2《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故事》3《佛陀進村乞食,村霸竟用荊棘鋪滿路面,佛陀的做法》     其中有人證得須陀洹果,有人證得斯陀含果,有人證得阿那含果,有人證得阿羅漢果,這樣的人不計其數。此時,佛陀臉色無有光彩,像是特別憂愁的樣子。阿難問佛是何緣故。佛陀說:「就像是商人,持價值千萬珍寶外出經商,路上遇到盜賊被洗劫一空,赤裸身體呆在路上,你說愁不愁?」阿難回答:「很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