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開示:尋求生命的究竟解脫

2020-12-25 明月天心

正法由佛說出,藉弟子們向四方傳播,向後世傳承,他們以自己的身、口、意為示範,續佛陀慧焰於他人,令佛法有了生命,令正法能夠長存人間。今天小編帶領大家一起走近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神通第一」——目犍連。

目犍連尊者自幼便與鄰村的舍利弗相識,成為了形影不離的夥伴。一日,他們相約去參加王舍城的年度慶典,眼前是盛宴歡騰,但他們的心卻逐漸沉鬱。那是佛陀也曾困惑的問題——如何從「生老病死」的輪迴中「解脫」。

為了尋求答案,或是找到能夠解惑的覺悟者,他們週遊印度,自北向南,由東至西。他們攀上了一座又一座高峰,穿越了一處又一處樹林,但沒有一位智者,能回答這個終極的問題。直到又一次雨季後,舍利弗在王舍城遇到了被佛陀派出弘法的馬勝比丘(聽聞佛陀初次講法的五位比丘之一)。

在聽聞了因緣之法後,他們知道覺者已然出現。皈依佛陀後,舍利弗在王舍城附近修行,而目犍連則去往摩揭陀國,善知識村坐禪經行。然而當地酷熱的氣候,加上經年累月的跋涉,讓目犍連深感睏倦,儘管他努力保持身姿的端正,仍不免沉入了夢鄉。

佛陀用天眼看到了昏睡的目犍連尊者,便運用神通來到他的身前,為尊者開示「對治昏沉的十種辦法」。只聽佛陀說到:目犍連,如果你在修行時昏昏欲睡,不要順從這個睏倦的意識,想著要去睡眠,或是胡思亂想,從而脫離了定境。

若這樣做以後仍然昏沉,你可以反覆讀誦、溫習那些聽說過、誦習過的經典,隨後檢視自我是否身體力行,並為他人講說這些經典。你可以用冷水擦洗眼睛及身體四肢,或用雙手揉搓耳垂,你可以走出講堂、環視四野,仰望羅布夜空的星宿,你還可以在空曠處經行、跑香、盤腿正坐,或是心懷正知、正念右脅而臥。

作為僧團中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連尊者也經常運用神通來幫助弘揚教法。一日,目犍連與迦葉、阿那律、賓頭盧四位尊者,來到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想要教化羅閱城中不信三寶的跋提與難陀兄妹。

這對兄妹有著無法估量的豐饒財寶,但他們生性慳貪不肯布施。為了拒絕化緣者,他們的家中設有七重門,每一道門都派專人看守。同時,為了防止鳥雀飛入庭院,又用鐵製的籠子覆蓋住中庭。

而當兄妹二人看到目犍連尊者身披僧袍,手持缽盂,打破鐵籠,穿七重門,飛騰虛空,結跏趺坐時,瞠目結舌,顫聲問道:您是天人?是鬼?是羅剎?還是護法龍天?尊者輕輕搖頭,我是和你一般的人類。

我師從佛陀,名叫目犍連,來為你宣說佛陀的布施法門。一個是財施,一個是法施,但我們今天只說法施。跋提長者聽到宣講的是不需要付出財寶的法施,心下歡喜,連連請教。尊者於是開示法施之中的五種大施,即「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雖然有著無人企及的神通,但正如佛陀在故鄉被攻陷之際,對目犍連尊者的開示所說——「神通無法轉移宿世的因緣(業力)」。尊者也因此被外道毀滅了色身,此時距舍利弗尊者歸鄉、安然涅槃不過數周,當再次聽聞目犍連尊者涅槃後,佛陀召集了弟子們,再次為他們做了近似的開示。

他敷座而坐,看著沉默環坐的弟子們,沉穩的聲音裡也不免有些傷悲。「舍利弗與目犍連都入滅了,這個集會也已經空了」。(我觀大眾,見已虛空,以舍利弗、大目犍連般涅槃故)他頓了頓,繼續說到:「這世間有兩種財物,一者為錢財、一者為法財,自出家後,我就已經遠離錢財,如今我的法財也已經不復存在了」。(有二種財,錢財及法財。錢財者從世人求,法財者從舍利弗、大目犍連求,如來已離施財及法財)。

似乎是看到了弟子們悲戚的神情,佛陀安慰到:你們也不用憂愁苦惱,因為世間的一切,有生就有滅,連我也將在不久後涅槃。所以比丘們,你們應當以自己為皈依處,以法為皈依處。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目犍連尊者摩訶薩。

相關焦點

  • 恭迎佛陀涅槃日|佛陀涅槃前最後一次開示
    涅槃,並非世人理解的生命的終結或者開始。《涅槃經》云:「若見佛性能斷煩惱,是則名為大般涅槃。」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讓我們一起憶念佛陀,祈願眾生煩惱不現、清涼寂靜!「佛陀涅槃前入禪定中,再授永恆真理」佛陀示現生滅的真相釋迦佛祖百千億劫來屢屢的示生示滅,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
  • 佛陀開示人生本無常,善有善報的故事,從根本上解脫
    佛陀開示人生本無常一位從小出家修道的婆羅門,用功修學到六十歲,仍無所成,便依規定回家當居士。他娶了妻子,並生下一個可愛的男孩。但男孩七歲時,突然得重病而死去。這個婆羅門為此哀慟欲絕,決定去祈求閻羅王,讓兒子活過來。於是,他離家而去,沿途詢問路人在哪裡可找到閻羅王。就這樣走了數千裡的艱辛路程。
  • 佛陀開示1句話,使老人證得阿羅漢,同樣一句話再次度化500比丘
    佛陀開示1句話,使老人證得阿羅漢,同樣一句話再次度化500比丘 | 文 青衫文齋佛陀作為世間的大智慧者,口舌生蓮,每一句話都有妙用無窮。他剛要轉身,佛陀便叫住他,說:盤德,你到我身邊來吧,我有話要給你說,只說1句話而已。盤德見佛陀要親自開示他,滿懷激動,畢恭畢敬地上前向佛陀施禮。佛陀用慈悲的語氣微笑著開示了一句話,然後佛陀說:雖然只有這1句話,但你牢牢記住、時時口誦,也能成佛證道。
  • 諸大德開示緣起咒的重要
    大圓滿系解脫咒中說這也是能獲得化生安住相續解脫的心咒。總之,一切如來得手印,猶如諸法的生命一般,功德不可思議。大圓滿系解脫咒中說這也是能獲得化生安住相續解脫的心咒。總之,一切如來得手印,猶如諸法的生命一般,功德不可思議。緣起咒可以清淨不好的緣起。一切都是緣起。如果念誦經文、儀軌、咒語時,有不好的緣起,就不會有成就和效果。念誦緣起咒後,所有不好的緣起都能消盡,一切都會吉祥、圓滿。緣起咒的內容也包含了所有佛法的內容,功德特別大。
  • 尊者在桃花林中修行900天,無法證悟,佛陀開示:先要做好5件事
    尊者在桃花林中修行900天,無法證悟,佛陀開示:先要做好5件事 | 文 青衫文齋妄想和執念是修行的障礙,當修行到證得聖果,慧根顯現,一切妄想和執念便全部消失,念念不留。執念長住是不能領悟到佛學真諦的,因為,欲領悟佛學真諦,就需祛除一切假象和幻想,一如《金剛經》所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 佛陀告訴新婚弟弟,出家修行可得到仙女,最後4句話開示真意
    佛陀告訴新婚弟弟,出家修行可得到仙女,最後4句話開示真意 | 文 青衫文齋佛陀座下有兩個弟子,經常讓人分辨不清,一個叫「難陀」,另一個叫「阿難陀」。難陀是佛陀的親弟弟,阿難陀是他的堂弟。關於難陀證道,還有一件趣事。佛陀經過六年苦修,在菩提樹下一夜成佛,經大梵天王勸說後,決定出世弘法,教化眾生聖人之學。
  • 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四句話,看了你會受用一生,大安法師開示
    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四句話,看了你會受用一生,大安法師開示。佛陀釋迦牟尼佛放棄王子的地位,拋棄人間的榮華富貴。跟隨很多人學道修行,都沒有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最後修到非想非非想處,認為不是究竟,也放棄了。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四句話,看了你會受用一生: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金剛經》裡的一句話,當年六祖慧能大師,就是聽到這句話而大徹大悟的。大安法師開示應無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實相境界。既悟實相無相,一無所得,還有什麼我執、煩惱、生死、無明可住?
  • 四念住課程開示集要---第二天
    當大迦葉尊者 Mahakassapa,一位睿智的上座比丘,完全解脫的阿羅漢,佛陀的大弟子之一,聽到了這話後,就決定要保存佛陀的真正教導,以免將來被這樣的一群人扭曲。四十五年來,佛陀日以繼夜地教導正法,夜間睡不到兩三小時,而且甚至不是正式的睡覺,只是具足著智能的覺知和平等心。他講了八萬二千個開示,而他的主要阿羅漢弟子講了另外二千個。總共是八萬四千個開示。
  • 嘉察仁波切開示【聽即解脫咒】
  • 佛法開示:萬遍彌陀不知義,合掌即禮一切佛
    佛陀在《雜阿含經》中說偈言:如有大石山,高廣無缺壞,周遍四方來,磨迮此大地;非兵馬咒術,力所能防禦,惡劫、老、病、死,常磨迮眾生。很多時候,我們對於世間無常,生、老、病、死、意外這樣的事情,總是不知不覺到後知後覺。
  • 《心經·解讀經題》還原佛陀本懷,破除執著,達致解脫!
    我們學佛,應該要了解佛陀在世說法四十五年的目的何在?佛陀一生說法,弟子得以悟道解脫者無數。佛陀在晚年屢屢教誡弟子「以自為洲,以法為洲」,又說:「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佛陀入滅後數百年間,在佛弟子中,有些因為懷念佛陀而展開對佛的崇拜;有些從追思佛陀的生平而發展出傳記文學「本生譚」等;有些更加作出反省:究竟釋迦牟尼的本懷是否如當時各部派的大德所描述的一樣?反省的結果是否定的,因為當時除了佛教教義僵化之外,教團更遠離了群眾,佛陀的教化演變成為繁瑣的經院哲學。
  • 心理學秘籍:楞嚴經隱藏大秘密,證悟萬法清淨,將體驗解脫大自在
    心理學秘籍:楞嚴經佛「棄」因緣和合開示實相,萬法歸一又名:楞嚴經隱藏大秘密,證悟萬法清淨,將體驗到大解脫大自在學佛修行者大都知道,若能證悟不生不滅的真心自性,那麼此心不論在任何處境下,皆能隨處而安,哪怕身毀在即,當下也能自在入定,思想出入全然無礙。
  • 佛陀對文殊菩薩的回答 就是對圓覺法門的開示
    在上一章,文殊菩薩首先向佛陀提出,禪修者如何才能在與外物一接觸時,就生起內心的清淨。要如何修行,才不會墮入對佛法的邪見之中呢?佛陀在聽了文殊菩薩提出的問題以後,感到非常高興。立即回答文殊菩薩,有無上的圓覺法門,能夠讓禪修者當下就生起清淨心。
  • 十四無記--佛陀的十四個不答
    有一天,比丘終於忍不住了,帶著自己的衣缽走到佛陀的住處,跟佛陀說:「佛陀,請為我解答十四難的問題,如果我明白了,就繼續留在僧團。如果您無法為我解答,我就要離開您,另尋名師了。」《佛說箭喻經》   經中說: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
  • 佛陀的十四個不答(著名的「十四無記」問題)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比丘喜好思惟「十四難」的問題,他每天反覆思考著這些問題,卻無法找出答案,這令他寢食難安。有一天,比丘終於忍不住了,帶著自己的衣缽走到佛陀的住處,跟佛陀說:「佛陀,請為我解答十四難的問題,如果我明白了,就繼續留在僧團。如果您無法為我解答,我就要離開您,另尋名師了。」《佛說箭喻經》經中說: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
  • 歸於本心,當下即在彼岸,這就是「無我」的解脫境界
    事實上,放下才能真正感到解脫、輕鬆與舒暢,這時才會了解心中的煩惱、垃圾,是多麼沉重的負擔。美學大師蔣勳曾提及一件往事。70年代,他赴法國留學,課餘時在旅行社打工當導遊。有一次在「米羅的維納斯」雕像前講解維納斯的故事時,突然有位家鄉的婦人用問他:「這到底哪裡美?」剎那間蔣勳愣住了!
  • 觀心得道——佛陀的內觀修行法門,直至看到宇宙的真相
    我們都聽說過,佛在做王子的時候,離開家去苦修,尋求解脫。那個時代也盛行著許多的禪修方法,當時尚未成佛的他試過了所有的方法,卻都不滿意,因為他發現這些方法都無法使他完全地脫離痛苦。於是他開始探究自我,透過自身的體驗,他發現了這個能根除他生命痛苦並使他完全覺悟的內觀禪修方法。佛陀體悟到人必須面對現實,與其逃避問題,不如面對問題。
  • 佛陀在兩千五百年前對疫病及救治方法所作開示
    解:其時佛說法已竟,則弟子可自由提問,佛陀因問作答,解釋群疑,故有阿難之問。維耶裡國即跋闍(Vji)國,印度次大陸佛陀時代十六大國(十六雄國)之一,都城為毗舍離(吠舍離Vaishali),為梵文(拉丁文轉音Vaiālī、Vaialī等,巴利文:Vesāli)的音譯。
  • 【內觀課程】內觀十日課程開示:前言和第一天開示
    前言葛印卡老師說過:「惟有實修才能解脫,光是討論沒有用。」參加內觀課程是跨出堅實步伐,邁向解脫之路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