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由佛說出,藉弟子們向四方傳播,向後世傳承,他們以自己的身、口、意為示範,續佛陀慧焰於他人,令佛法有了生命,令正法能夠長存人間。今天小編帶領大家一起走近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神通第一」——目犍連。
目犍連尊者自幼便與鄰村的舍利弗相識,成為了形影不離的夥伴。一日,他們相約去參加王舍城的年度慶典,眼前是盛宴歡騰,但他們的心卻逐漸沉鬱。那是佛陀也曾困惑的問題——如何從「生老病死」的輪迴中「解脫」。
為了尋求答案,或是找到能夠解惑的覺悟者,他們週遊印度,自北向南,由東至西。他們攀上了一座又一座高峰,穿越了一處又一處樹林,但沒有一位智者,能回答這個終極的問題。直到又一次雨季後,舍利弗在王舍城遇到了被佛陀派出弘法的馬勝比丘(聽聞佛陀初次講法的五位比丘之一)。
在聽聞了因緣之法後,他們知道覺者已然出現。皈依佛陀後,舍利弗在王舍城附近修行,而目犍連則去往摩揭陀國,善知識村坐禪經行。然而當地酷熱的氣候,加上經年累月的跋涉,讓目犍連深感睏倦,儘管他努力保持身姿的端正,仍不免沉入了夢鄉。
佛陀用天眼看到了昏睡的目犍連尊者,便運用神通來到他的身前,為尊者開示「對治昏沉的十種辦法」。只聽佛陀說到:目犍連,如果你在修行時昏昏欲睡,不要順從這個睏倦的意識,想著要去睡眠,或是胡思亂想,從而脫離了定境。
若這樣做以後仍然昏沉,你可以反覆讀誦、溫習那些聽說過、誦習過的經典,隨後檢視自我是否身體力行,並為他人講說這些經典。你可以用冷水擦洗眼睛及身體四肢,或用雙手揉搓耳垂,你可以走出講堂、環視四野,仰望羅布夜空的星宿,你還可以在空曠處經行、跑香、盤腿正坐,或是心懷正知、正念右脅而臥。
作為僧團中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連尊者也經常運用神通來幫助弘揚教法。一日,目犍連與迦葉、阿那律、賓頭盧四位尊者,來到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想要教化羅閱城中不信三寶的跋提與難陀兄妹。
這對兄妹有著無法估量的豐饒財寶,但他們生性慳貪不肯布施。為了拒絕化緣者,他們的家中設有七重門,每一道門都派專人看守。同時,為了防止鳥雀飛入庭院,又用鐵製的籠子覆蓋住中庭。
而當兄妹二人看到目犍連尊者身披僧袍,手持缽盂,打破鐵籠,穿七重門,飛騰虛空,結跏趺坐時,瞠目結舌,顫聲問道:您是天人?是鬼?是羅剎?還是護法龍天?尊者輕輕搖頭,我是和你一般的人類。
我師從佛陀,名叫目犍連,來為你宣說佛陀的布施法門。一個是財施,一個是法施,但我們今天只說法施。跋提長者聽到宣講的是不需要付出財寶的法施,心下歡喜,連連請教。尊者於是開示法施之中的五種大施,即「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雖然有著無人企及的神通,但正如佛陀在故鄉被攻陷之際,對目犍連尊者的開示所說——「神通無法轉移宿世的因緣(業力)」。尊者也因此被外道毀滅了色身,此時距舍利弗尊者歸鄉、安然涅槃不過數周,當再次聽聞目犍連尊者涅槃後,佛陀召集了弟子們,再次為他們做了近似的開示。
他敷座而坐,看著沉默環坐的弟子們,沉穩的聲音裡也不免有些傷悲。「舍利弗與目犍連都入滅了,這個集會也已經空了」。(我觀大眾,見已虛空,以舍利弗、大目犍連般涅槃故)他頓了頓,繼續說到:「這世間有兩種財物,一者為錢財、一者為法財,自出家後,我就已經遠離錢財,如今我的法財也已經不復存在了」。(有二種財,錢財及法財。錢財者從世人求,法財者從舍利弗、大目犍連求,如來已離施財及法財)。
似乎是看到了弟子們悲戚的神情,佛陀安慰到:你們也不用憂愁苦惱,因為世間的一切,有生就有滅,連我也將在不久後涅槃。所以比丘們,你們應當以自己為皈依處,以法為皈依處。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目犍連尊者摩訶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