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愍眾生,故今我歸依,善拔眾毒箭,故稱大醫王。
世醫所療治,雖瘥還復生,如來所治者,畢竟不復發。
世尊甘露藥,以施諸眾生,眾生既服已,不死亦不生。」
——《涅槃經》
佛為大醫王,能療一切疾。近日疫情四起,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所謂:世上刀兵劫,屠門夜半聲。物物之間,彼此相害,故有生殺業報,疫病之起,未必非由此因緣。據媒體報導,此次疫情發生,有可能傳染源為野生動物,因為有人貪食,故有野味市場捕獲售賣,所以病毒得以傳入人體。良可嗟嘆。
閱之大藏經,見佛曾經於兩千五百年前留下一部《佛說灌頂召五方龍王攝疫毒神咒上品經》,藏在密教部中,甚為稀有,其中所說之事、所示之法,似正為今日之時事。其中言:「諸眾生等有智能者,各各懷忿:願我後世墮大海中,作毒蛟龍,吐種種毒氣,猶如雲霧,以害維耶離國中人民。食我肉者使病不死,萎黃困篤從死得生,殺我命者毒著便死。」則兩千年前是如此事,兩千年後仍如此事。雖物質文明進步已極,但未必能離於病苦困頓,此諸佛之所以出現於世,諸經之所以存留於世。
此經歷來似不見有註解及科釋者,今但依通行之分法,略分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並稍加解釋,以作為閱讀之助益。
序分
聞如是,一時佛遊王舍大城竹林精舍,與四部弟子眷屬圍繞,天龍八部悉來集會。
解:一般佛經以「如是我聞」開頭,此經則字面有所出入,為「聞如是」,但其意義則與「我聞如是」相同,並非缺字。
佛為說法垂欲竟時,於是阿難從坐而起,齊整衣服,稽首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維耶離國癘氣疾疫,猛盛赫赫猶如熾火,中毒病者,頭痛寒熱,百節慾解,蘇者甚少,死者無數。世尊大慈愍加群生,願為救護使得蘇息,不遭苦患,病癒熱除,復為說法,使得至道。」
解:其時佛說法已竟,則弟子可自由提問,佛陀因問作答,解釋群疑,故有阿難之問。維耶裡國即跋闍(Vji)國,印度次大陸佛陀時代十六大國(十六雄國)之一,都城為毗舍離(吠舍離Vaishali),為梵文(拉丁文轉音Vaiālī、Vaialī等,巴利文:Vesāli)的音譯。毗舍離城是當時印度次大陸的八大商業城市之一,為恆河中遊的交通中心,由於貿易發達,各種飲食也較為混雜,漁獵所獲,食用較多。佛陀曾經在《生經》卷5中講述自己的過去生曾為魚,被維耶離國人食用:「告諸比丘:「爾時魚者,我身是也;爾時食我肉者,今維耶離國人是。」(CBETA 2019.Q3, T03, no. 154, p. 107b21-22)
「中毒病者,頭痛寒熱,百節慾解,蘇者甚少,死者無數」一段是阿難對於當時疫病症狀的描述,從這裡可以看到,死亡率很高,而患者的痛苦程度也很嚴重。
在阿難的請求之中,除了希望佛陀開示救治的方法之外,也進一步希望能夠為病人解說佛法,令其能夠得到至道,究竟離苦,所以是身病與心病的雙重療治。
正宗分
火災與瘟疫的發生原因及救護法
佛告阿難:「維耶離國中所以遭此疫毒病者,是其國人多殺群生,無有慈心,以殺獵為業,是諸麞鹿麋塵禽獸熊羆之屬,有智能者作是誓願:願我來世墮鬼神中,願為鬼殃銜火燒人,有犯觸我者若殺若縛,強取我者我當放火,燒其山野及所居村舍,於我有怨悉令被害,令諸眾生不得藏匿。是故阿難,當化導一切令其慈仁,勿殺群生普慈一切,受持禁戒行於十善,若能如此可得至道。」
佛又告阿難:「其世間人遭諸火殃,或燒一家乃至五三十家,或燒一裡乃至五三十裡,或燒百裡乃至五三百裡,或燒千裡乃至五千萬裡,如此因緣不可稱數。與此眾生有業緣者,必為火殃之所燒害,是故不得避藏得脫。以是因緣勿行殺獵,化行十善可得至道。」
解:本節佛陀略說火災之因緣,及救護法。世間大火多起於森林地區,如中國大興安嶺火災、澳洲火災等,無不如是,而考其因緣,則多因殺獵而起。城市中火災雖未必然,但也多與結怨懷恨而故意縱火有關,故「化導一切令其慈仁」、「受持禁戒行於十善」之教宜同遵,其理亦當昭然。
佛又告阿難:「此國中人又網水中黿鼉魚鱉,雜類眾生不可稱數,而噉食之以為美饍。諸眾生等有智能者,各各懷忿:願我後世墮大海中,作毒蛟龍吐種種毒氣猶如雲霧,以害維耶離國中人民。食我肉者使病不死,萎黃困篤從死得生,殺我命者毒著便死。我今先敘彼諸因緣,然後請召五方諸大龍王。勅語之曰:莫令諸小毒龍害於人民,各使攝毒還其處所,解於罪福攝取惡毒,不復為害令一切人民,得離病惱無復厄難,拔度生死得涅盤道。」
解:以下佛陀再進一步說瘟疫的發生以及救治方法。瘟疫的發生,多通過空氣進行傳播,而溼毒的氣體更加容易產生毒害,所以與水中的魚類關係較為密切。
但此處要注意的是,雖然佛陀在開示火災的時候只提及森林中的走獸一類,而在開示瘟疫的時候只提及水中的魚鱉之類,但這是就當時的情況作特別的說明。事實上,也有可能由走獸而引起瘟疫,又由魚鱉之類而引起火災。因為嗔恨之心,可以為火,也可以為毒。佛陀之所以此處阿難未曾問到火災,但卻也將火災發生因緣進行解說,其用意或許在此。也正體現了佛陀說法的方便與究竟。
五方龍王的名字
阿難白佛:「唯願速說五方龍王名字,隨方所攝諸小龍輩,吐惡毒氣害於人者,使其檢校不行諸毒。惟耶離國受苦如是,唯願世尊一一解說,令彼眾生得脫厄難,解脫彼苦得聞法音。」
解:果報既然已經顯現,則因緣已經成就。所謂「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但佛陀有大慈悲力,能施大方便法,救治眾生。所以阿難請佛說五方龍王名字,令其攝屬小龍,不令毒氣害人。故本經屬密教部收。
佛告阿難:「汝當諦聽諦受。東方青龍神王,其上首者名曰阿修訶,七七四十九龍王,典領東方小龍伴侶七十萬億。山精雜魅毒病厄難,皆當說其名字護病者身,能使小龍攝毒不害病者,使身中諸毒自然消滅,病癒熱除平復如本。佛圖那龍王 三物都路龍王 娑攬摩龍王 三物弗路龍王 因臺羅龍王 婆伽樓龍王 摩伽婁龍王 難陀那龍王 優缽難陀龍王 修陀利舍龍王 婆修只龍王 德叉迦龍王 阿婁盧龍王 婆婁盧龍王 伽婁盧龍王 沙梁瞿龍王 思利曼陀龍王 思利健陀龍王 思利婆慄陀奴龍王 思梨颰陀龍王 阿婆盧龍王 思婆盧龍王 修婆睺龍王 須彌睺龍王 修彌弗多羅龍王 旃陀羅弗多羅龍王 那慄陀奴龍王 伽慄闍奴龍王 苾闍陀奴龍王 思普陀奴龍王 婆梨沙奴龍王 毘摩婁龍王 阿梨伽思梨沙龍王 婆伽梨思龍王 竭波思梨沙龍王 伽婆思梨沙龍王 無勒思利龍王 害坻思梨沙龍王 竭陀羅婆梨俱龍王 闍那慄陀龍王 質多斯龍王 質多勒叉龍王 那某旨龍王 阿羅婆婁龍王 某旨鄰陀龍王 阿勒伽浮龍王 思利龍王 思梨祇吉龍王 攬菩盧龍王。」
解:佛先說東方龍王。東方屬木,主生,故為青色。先說東方以開生門。其所攝屬龍王數量為七七四十九,此等數字皆含義理。
佛告阿難:「南方赤龍神王,其上首者名曰那頭化提,五七三十五龍王,典領南方五十萬億諸山精魅鬼,二十萬億弊小龍輩,吐毒氣者害於人民,令其攝毒莫復害於人民。有得毒病者皆當呼此龍王名字,令諸萬姓休息安寧病消熱除,龍王施命平復如本。只利彌龍王 阿那俱龍王 阿難陀婁龍王 害多蓋朱龍王 慢陀俱龍王 氷伽婁龍王 伊羅颰陀羅龍王 傷瞿龍王 阿婆羅婁龍王 阿多俱龍王 優婆伽多俱龍王 波羅提浮龍王 那羅耶龍王 達婆婁龍王 毘無龍王 阿勒叉龍王 思羅婆睺龍王 強伽那龍王 思度龍王 薄芻龍王 思陀龍王 茫伽婁龍王 毘大都龍王 修波羅坻度龍王 毘羅婆奴龍王 陀羅難陀龍王颰陀羅龍王 尼彌陀婁龍王 修颰陀羅龍王 修梵陀羅龍王 波羅旃陀羅龍王 慢陀奴龍王 摩根陀羅龍王 陀婆伽羅龍王 徒菩北多俱龍王。」
解:次說南方龍王。南方屬火,故為赤色。
佛告阿難:「西方白龍神王,其上首者名曰訶樓薩叉提,三七二十一龍王,典領西方九十萬億諸小龍輩,及山精魅鬼二十萬億,有疾急者喚是龍王名字之時,是諸小龍各攝毒惡,不害萬民長得歡樂,眾病除愈平復如本。徒菩魯嘻多俱龍王 摩那利龍王 斯為多俱龍王 阿勒多龍王 敗兜多羅龍王 颰陀羅波兜龍王 肫頭毘龍王 安婆羅坻陀羅龍王 半陀修都龍王 提梨坻賴兜龍王 毘婁勒俱龍王 毘婁博叉龍王 毘舍羅摩龍王 奢伽某伽龍王 旃陀婆那龍王 瞿陀無那龍王 半闍婁龍王 半闍周婁龍王 波羅獨都龍王 便頭龍王 優婆便頭龍王。」
解:次說西方龍王。西方屬金,故為白色。
佛告阿難:「北方黑龍神王,其上首者名曰那業提婁,四七二十八龍王,典領北方百億諸小龍輩,及山精魅鬼十三萬億,毒病疾厄恐怖之日,喚是龍王名字之時,諸小龍輩各攝毒氣,不復害人萬民安樂,病苦消除眾善補處,平復如本龍王力也。波利俱龍王 只遮尼俱龍王 伽闍那俱龍王 深林婆俱龍王 某慄那瞿曇龍王 某羅摩奴須龍王 慰多羅摩婁龍王 阿摩婁龍王 佉伽婁那龍王 曼陀羅俱龍王 慰多祺龍王 阿羅婆羅龍王 摩羅摩龍王 毘住龍王 伊他婆婁龍王 摩那思龍王 只羅哆俱龍王 伽毘盧龍王 思婆婁龍王 慰婆婁龍王 恆伽懼龍王 颰陀摩龍王 木叉俱龍王 婆羅木叉龍王 俱佛提龍王 甘婆羅思和婁龍王 伊羅彌丘龍王 難陀優婆難陀喻龍王。」
解:次說北方龍王。北方屬水,故為黑色。以上各神龍王所統領龍王眾皆為奇數,分別為七、五、三,而此處與以下黃龍神王則為偶數,同為四。
佛告阿難:「中央黃龍神王,其上首者名曰闍羅波提,四七二十八龍王,典領中央諸小龍輩六十萬億,及山精雜魅鬼十二萬億,若諸人民悲憂衰惱,變怪眾災水火之厄諸怪屢生,亦當應寫上龍王名字,各隨所主,厭除萬怪令其消滅。呼是龍王名字之時,是諸小龍山精雜魅,即便隱毒不復害人,萬民歡樂國土安寧,雨澤以時民無荒亂,人王喜悅稱善無量。 阿周都龍王 波利伽留龍王 修某丘阿陀含龍王 健陀阿婁龍王 僧伽婁龍王 提梨彌阿婁龍王 周修訶龍王 那頭伽提那龍王 訶數薩伽提龍王 那僕提婁龍王 那速提龍王 薩迦陀那龍王 優耨薩龍王 禪然薩龍王 阿宿提龍王 娑伽羅龍王 和修吉龍王 阿那婆達多龍王 薩迦陀那伽龍王 優耨達龍王 禪然薩龍王 阿宿羅龍王 娑伽羅龍王 和修周龍王 阿那婆達龍王摩那斯龍王 難陀龍王 颰難陀龍王。」
解:最後說中央黃龍神王。中央屬土,故為黃色。
佛告阿難:「是為請召龍王名字如是,我勅諸方大龍王等,及山精魅鬼攝諸小龍,五色之氣雲霧毒害侵陵萬民,我以勅竟,龍王受教魅鬼亦然,便攝小龍使不行毒害於人也。龍王歡喜受吾教命歡喜奉行。」
解:以上說各龍王名號、攝眾、功德等,此處佛說敕令之法。
禪提比丘受命前往維耶離國施法救治
佛告阿難:「我說是五方龍神王竟,於此眾中誰能施行,召五方一百六十一諸龍王名,逐諸小龍及山精魅鬼,使攝其毒不復得行嬈於人民,使諸國土無諸苦者,毒氣既除人民歡樂我法興隆,魔道隱閉諸毒消滅,聖眾能化靡不受行。」
解:有法而更待於人,故此處佛再詢問眾中誰人可行此法。
時佛世尊唱是語已,大眾寂然默無言者。於是眾中有一少年比丘名曰禪提,從坐而起,胡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阿難今日於大眾中請於如來,說是五方召龍神呪,世尊以說召龍王竟,欲令諸比丘輩宣天尊言,使此法言流演世間。禪提比丘不以愚憃,今當承佛威神之力,往彼維耶離大城之中,說今如來所說龍王無上神呪。」
解:「大眾寂然默無言者」,並非當時與會眾人皆不能行此法,而是欲顯當機之人,故示現「寂然默無言」。故本經以阿難為請問之人,以阿難有問法之機,而以禪提為行法之人,以禪提有行法之機。宜各有當機。
說是語已,受天尊教禮佛而去。於是禪提比丘往彼維耶離大國之中,救治人民諸疾病者悉得除愈,百姓歡樂喜慶無極。如是漸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豪姓之屬,悉皆供養為起精舍,四事供養無所乏少,人民無憂毒氣不行。
爾時是禪提比丘住是國中二十九年,以佛世尊所說召龍摩訶神呪,化導人民悉皆奉受,常為四輩之所供養,乃至命終未曾休息。
解:從禪提去往維耶離之後的所作來看,正可見其與此國人民有因緣,所以凡諸事業皆得成就。
是禪提比丘命終已後,諸弟子輩以香樵薪焚燒其身,收取捨利起於塔廟。
禪提比丘命終之後,毒氣復興疫病眾多,死亡者無數無人救療,是諸人民作是念言,憶我本昔有禪提比丘,誦說如來召龍神呪,設有病苦皆悉除愈。今已命過,我今遭諸厄難誰救我者,即便奔趣往至禪提先精舍所,往彼住處,見禪提比丘所嚼楊枝,擲地成樹樹下有清泉水,諸人民輩即禮拜此樹,如見禪提在世無異。折此楊枝取下泉水還歸到家,以楊柳枝拂除病者,以水灑諸病人輩悉得休息,身體清涼百病除愈。
於是國中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四輩人民,病苦者悉皆往彼故精舍所,取此楊枝並取泉水,浴洗病者灑散五方,諸魔惡鬼毒鬼消亡,闢除眾惡萬事吉祥。
解:禪提比丘命終之後,毒氣復興,由此可見眾生之福緣薄而業障深,禪提在世時候,定能說法令其行五戒十善等法,所以毒氣不能興起。而其命終之後,便「毒氣復興疫病眾多」。然《法華經》中言:「一稱南無佛,即已成佛道。」故佛法有不可思議之因緣感應。此國中人,能起一念憶念於禪提比丘,有感必有應,故有不可思議之示現。
後世有「柳枝淨水」的習俗,也是從這裡得來。據《釋氏要覽》卷3記載:「柳枝淨水:比人風俗每至重午等毒節日皆以盆盛水。內插柳枝。置之門前闢惡按灌頂經雲。昔維耶黎城民遭疫。有一年少比丘名禪提奉佛教。持摩訶神呪。往為闢之疫人皆愈。其禪提住彼國。二十九年。民安。至其遷化。民復遭疫。民思禪徥。遂往其住處。但見所嚼齒木擲地成林。林下有泉。民酌其水。折楊枝掃拂灑。病者皆愈。毒氣消亡。闢除眾惡。萬事吉祥故。」(CBETA 2019.Q3, T54, no. 2127, p. 305a7-15)
阿難另說求若先居士於迦羅葉國行法之事
賢者阿難語諸四輩言:「不但禪提比丘行是神呪有效驗也,昔南天竺有一居士名曰求若先,奉持五戒守行十善,亦復誦是如來所說召龍神呪。時世飢窮,求若先居士遊他國土以求衣食,漸漸遊行至迦羅葉國中,往釋印迦羅越舍。時是長者家門之中一百餘口,為此雲氣毒病所羅,得病之人有死有蘇,居士既到諸有病者悉得除愈。釋印迦羅越耳自得聞諸鬼神輩,更相語言我前本時,欲令此國疫氣流行,病者使死不令得活,今者遠方有神人居士從天竺來,口中誦習如來所說召龍灌頂微妙法術,我今當往無人之處,攝取毒氣不能得行。一鬼語言何故爾乎。一鬼答言迦羅越舍車屋之中有此神人誦習呪術,本欲行毒而今不能,不去何待。若留在此,為彼神人之所傷害。於是以後諸鬼神輩各各惶怖,兩兩相牽三三相隨,五五相逐馳走而去,往彼山谷無人之處,各自隱藏不現身形。於是以後毒氣不行,國中人民有病苦者悉得差愈。」
解:此處阿難更說「南天竺有一居士名曰求若先」,則不但禪提比丘在維耶離國行此法有效,在別處、由別人,行此法,同得其效驗。且禪提比丘為比丘眾,而求若先則為居士,可見此法無論在家出家,四眾皆可施行,皆得效驗。
「國王流聞迦羅越舍有是神人,即便嚴駕車乘往到其所,到已前拜而問訊言:何來居士乃有如此微妙聖術?居士答言:南天竺來。居士名何?答言:求若先。王將居士往到宮中,七日七夜作倡妓樂而娛樂之,設種種美膳金銀珍寶衣服數通而施與之,求若居士為王說法示教利喜。王聞法音喜踴無量,國中人民無不獲福。王於是後遂與居士相將往到竹林精舍禮拜世尊,作禮畢訖,卻坐一面。佛為說法。王及臣民靡不歡喜,各隨本緣悉得道跡。」
解:求若先行此法也不但為救治其身之病,亦為了廣演佛法,開示解脫要道,所以由此因緣而有「為王說法示教利喜」之事。此處阿難更說「南天竺有一比丘名曰求若先」,則不但禪提比丘在維耶離國行此法有效,在別處、由別人,行此法,同得其效驗。
所謂「示教利喜」為示、教、利、喜之並稱,是指佛陀說法教化之四種次第。又作示教贊喜、示教照喜。(一)示,即顯示其義,如示人之善、不善,示事之應行、不應行,或分別生死與涅盤,三乘與六波羅蜜等義。(二)教,即教導其行,如教導眾生舍惡行善。(三)利,即獲得義利,謂眾生未得善法之味時,為免其心退,遂導之勤苦修行,則可得法味大利益。(四)喜,即歡喜行成,謂隨眾生所行而讚嘆之,使其心喜。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下本(大四四二七二中):「能起厭苦之心,信有涅盤,修習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則值諸佛菩薩示教利喜,乃能進趣向涅盤道。」即此義。
佛說本經意在後世,正為今時
於是阿難又告四眾:「今佛世尊說是灌頂召龍神呪不但為今維耶離也,標心乃在像法之中,千歲之末,佛法欲滅,魔道興盛,當有惡王斷滅三寶,使法言不通,破塔滅僧,五濁亂時。為是當來諸眾生輩,演說此法,示於未聞,普使宣傳,流布世間。人民受者不遭患難,眾病除愈,死得升天。」
解:所以這裡阿難提到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佛陀說本經不但是為當時說法,更是為後世說法。所謂「像法之中,千歲之末」,按照佛教的分時,有正法、像法、末法之說,具體時間不同經論說法有所出入,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六、摩訶摩耶經卷下謂像法為一千年;賢劫經卷三、卷七、大乘三聚懺悔經、悲華經卷七、大乘悲分陀利經卷五等則載為五百年。一般多取一千年說法。所以如果從時間上來說,大約是佛滅後一千五百年,然當時已經如此,何況而今。因此,這個時代的特徵是「佛法欲興,魔道興盛」。佛陀說法,正為今時。
阿難又言:「諸四輩弟子,若有國土有疾厄者,橫為邪神諸惡龍輩及諸山精銜火燒人,又吐惡毒氣侵陵萬姓,有此災變不吉祥時,當澡嗽口齒清淨受行齋戒,不食五辛不得飲酒噉肉,當禮敬十方諸佛。懸繒旛蓋請召眾僧,一日七遍轉是召龍大神呪經,邪氣雲除眾善集身,解釋病者熱毒消除。病苦得愈得吉祥福。」
解:此處主要是說助他之法,以及預防之法,其中「澡嗽口齒清淨受行齋戒,不食五辛不得飲酒噉肉」從一般衛生學上來說,也有其作用,而更重要的當然仍在於慈心不殺,行五戒十善等。
賢者阿難又復告言:「諸四輩弟子若疾厄之日,當以香泥泥地,然十方燈散雜色華,燒眾雜香、兜婁婆畢力、伽瀋水、膠香、婆香、安息香等,燒是香時,亦能使魔隱藏不現,不復害人,即得吉祥,萬病除愈。」
解:此處主要是說自救之法,以及救他之法,涉及密教的部分儀軌,也包括護理環境的設置,護理的方法等。
流通分
佛說經竟,四眾人民無不歡喜。釋梵諸天以好香華,供散佛上以為供養。
阿難問佛言:「說是語已,當何名之?云何奉行?」
佛言阿難:「此經名為《灌頂召龍大神呪經》,又名《行經之人因緣本事經》,如法受持。」
大眾人民天龍鬼神聞經歡喜,作禮奉行。
解:一部經竟,則有受持奉行之事,此為說法常儀。
轉發增長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