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開示乘業而來,隨遇隨緣隨喜,驕慢的業力

2020-12-17 善知解

人生無常乘業而來

有一天佛陀和阿難出去託缽,他們所居住的地方和人群聚居的地方有一段距離,當走到樹林和鄉村交界處時,地上有很多斷落的樹枝和竹刺,佛陀一不小心腳底刺到斷裂的樹根,痛徹心肺。弟子們趕快把他扶回居住的精舍中。

他們用土方為他敷傷,可是佛陀的腳仍然是又痛又腫。很多弟子都非常的擔心,在家的居士也很驚慌,怕佛陀就因此而消失在人間。一位大臣匆匆忙忙的跑住王宮內向國王報告:「不得了啊!佛陀的腳被樹枝刺傷,現在非常的危急。」

國王聽了這個消息,心中非常著急,等到心定下來時說:「我們現在趕快去探望佛。」車子到精舍門口時他就趕快下車,並把王冠拿下,衣服整理好,以表對佛的敬重。

他恭恭敬敬的趕到佛陀的床前,看到佛陀仍舊是昏迷不醒,他就屈膝在床前,牽著佛的手說:「佛啊!我是阿闍世,我聽到你受了重傷馬上趕來。佛陀!您一定要憐愍眾生,您走不得啊!世間國家都需要您啊!」

佛陀睜開眼,握著國王的手說:「你起來坐著。」國王就坐在床邊,佛陀也由弟子扶著坐了起來,弟子們全都圍靠過來,佛陀又開始為他們說法了。佛陀向四眾弟子說:「人在世間,總是乘業而來;帶業而去卻又乘業而來。

過去生中,我雖然生生為行善道,但難免也有一些觀念錯誤;一念差錯,千劫難逃啊!所以每一世我都歡喜的消業,雖然該消的業消了,但未消的餘業猶存,所以我還繼繼在消受餘報啊!」

隨遇 隨緣 隨喜

寺院裡的地是枯黃的,很難愛。

小和尚看不過去,對師傅說:師傅,快撒點種子吧!師傅曰:不著急,隨時。

種子到手了,師傅對小和尚說,去種吧。不料,一陣風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小和尚著急地對師傅說,師傅,好多種子都被被吹飛了。師傅說,沒關係,吹走的淨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隨性。

剛撒完種子,這時飛來幾隻小鳥,在土裡一陣刨食。小和尚急著對小鳥連轟帶趕,然後向師傅報告說,糟了,種子都被鳥吃了。師傅說,急什麼,種子多著呢,吃不完,隨遇。

半夜,一陣狂風暴雨。小和尚來到師傅房間帶著哭喪著臉腔對師傅說,這下全完了,種子都被雨水衝走了。師傅答:衝就衝吧,衝到哪兒都是發芽,隨緣。

幾天過去了,昔日光禿禿的地上長出了許多新綠,連沒有播種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頭。小和尚高興地說,師傅,快來看吶,都長出來了。師傅卻依然平靜如昔地說,應該是這樣吧,隨喜。

驕慢的業力

釋迦牟尼佛在鳩羅國說法的時候,途中遇到一個老婦人,名叫啖蔗樂,孤苦無依,給人做婢女,每天都要從井中汲水。佛陀讓阿難向老婦人乞一點兒水。

因為她曾於五百生中做過佛陀的母親,所以在為佛端水的時候,禁不住把缽放到地上,上前擁抱佛陀。

佛陀徵得主人同意,讓老婦人剃度出家,成為一名比丘尼。

她很快就證得了阿羅漢果,在佛陀的弟子中被稱為通經第一。

老夫人能如此快地證道,而出家之前又如此貧賤,許多弟子都感到疑惑,於是就請教佛陀。

佛陀開示說:「迦葉如來在世的時候,這位老婦人曾經出家修道,才智過人,這是她今生能很快成道的勝因。但她妄自尊大,常常譏諷長老們,因為這個惡緣的業力,她今生生於貧賤之家。」

相關焦點

  • 捐助四原則:隨喜、隨緣、隨分、隨力
    在華嚴,第一布施歡喜行與第五離痴亂行是同時的,你認為這個該給就給,能給該給可以給就給,就這麼簡單的事,我們講隨喜,隨緣,隨分,隨力,這個是我喜歡做的,我有這個因緣,也有這個能力,拿去嘛,沒負擔,這還問嗎?
  • 隨喜功德、你很有善根、隨緣就好,這些佛教常用語你了解多少?
    無論是平時的生活、修行還是通過觀看電視、電影亦或是去佛教景區旅遊我們總是能聽到下面這些詞語隨喜功德、隨喜讚嘆師兄,你很有善根啊隨緣吧、放下吧積累福報、淨罪集資多多發心、多多發願.舊指遊覽寺院,隨人遊玩等,出處《懺悔文》。我們早課時,會念到《普賢十大願王》,其中一願就有「隨喜功德」。「隨喜功德」意指隨順他人的歡喜,成為自己的歡喜,或見他人所做的功德善事,自己心生歡喜無比讚嘆,就好像是自己在做一樣,盡力去助他成功。
  • 恭迎佛陀涅槃日|佛陀涅槃前最後一次開示
    「佛陀涅槃前入禪定中,再授永恆真理」佛陀示現生滅的真相釋迦佛祖百千億劫來屢屢的示生示滅,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中,世尊把他方便示現生滅的真相揭示出來了: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所以者何。
  • 佛陀開示:尋求生命的究竟解脫
    今天小編帶領大家一起走近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神通第一」——目犍連。目犍連尊者自幼便與鄰村的舍利弗相識,成為了形影不離的夥伴。一日,他們相約去參加王舍城的年度慶典,眼前是盛宴歡騰,但他們的心卻逐漸沉鬱。那是佛陀也曾困惑的問題——如何從「生老病死」的輪迴中「解脫」。
  • 佛陀開示1句話,使老人證得阿羅漢,同樣一句話再次度化500比丘
    佛陀開示1句話,使老人證得阿羅漢,同樣一句話再次度化500比丘 | 文 青衫文齋佛陀作為世間的大智慧者,口舌生蓮,每一句話都有妙用無窮。他剛要轉身,佛陀便叫住他,說:盤德,你到我身邊來吧,我有話要給你說,只說1句話而已。盤德見佛陀要親自開示他,滿懷激動,畢恭畢敬地上前向佛陀施禮。佛陀用慈悲的語氣微笑著開示了一句話,然後佛陀說:雖然只有這1句話,但你牢牢記住、時時口誦,也能成佛證道。
  • 法華經講記 123 : 聽聞法華經而產生一念的隨喜,功德超越大施主圓滿的財法布施
    當你的心落入生滅門的時候,你那個生死的輪迴的業力是非常強大的,而淨土宗往生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叫作帶業往生,我們必須把過去所造的所有的善惡的業力,必須把它處在種子位,你不能不斷地去刺激它,不可以的。業力,當它是活動的狀態是不能帶走的,只有在種子位,在調伏的狀態才可以帶走。
  • 佛陀教導在家菩薩的理財之道
    居親眷屬中,摽顯若牛王,各隨其所應,分財施飲食。壽盡而命終,當生天受樂。」時,彼天子復說偈言:「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CBETA, T02, no. 99, p. 353, a21-b24)    佛陀說我們應該要學習方便善巧來投資理財,得到財物要分成四等份,一份自家生活使用,兩分用來投資營生事業,最後一份存著以防不時之需以面對貧乏之時。佛陀說投資營生之業有分為六種,一、可以種田農耕;(如農業或園藝業。)
  • 業力是宿命還是非宿命?
    正如Rita Gross所說:「業因果」字面意思是指一個人的行為。若只重視行為導致的後果,就好比只看重馬車(果)而忽略了馬匹(因),因此也會看不到佛陀教理中的革命性意義。「業因果」被視為心靈成長的關鍵,它揭示了怎樣通過改變一個人當下行為的動機來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狀態。
  • 可以修隨喜心
    如果你正被這件事困擾,不妨嘗試一下「隨喜法門」何為「隨喜」,有何用? 在寺院和志工團體中,我們最常聽見的一個詞就是「隨喜」。「我報名了皈依法會。」「隨喜您發心皈依!」「我昨天救了只小鳥。」「隨喜您慈悲護生!」隨喜的真正內涵和作用是什麼?我們首先要弄明白。「隨」就是隨同,「喜」就是歡喜。
  • 《隨喜功德》的福報無窮無盡!
    佛教四大菩薩之一的普賢菩薩有十個修行大願,其中第五大願就是『隨喜功德』。所謂隨喜就是隨是隨順、隨事隨理、隨權隨實。具體來講,隨事就是隨順事相,隨理就是隨順理性;理就是實相的理體,法界的本性。喜是喜慶,慶因慶果,慶幸奉行佛法、弘揚佛法。現前一念心,隨喜法界眾生的功德,所以稱隨喜功德。
  • 楞嚴經講解199:地水火風空如果變成一種業力的話,眾生是循業而來就會死在這五種果報
    [阿難,當知]若[世]間[人]於[一處執鏡]取火,則於此[一處]隨緣而有[火生];若[遍法界]到處都有眾生[執]鏡取火,則[滿世間]到處都有火隨緣而[起],此業火,應心隨量[起遍]於[世間]各處,如來藏中眾生幻化之業感如是,此火[寧有]一定之來源[方所]?實乃九法界眾生皆各[循]其本[業]而開[發]顯[現]如來藏中如幻之火大。
  • 佛典故事:佛陀威德折服外道
    但是六師卻想:「佛陀是出於王宮貴族,照理說本來就該長得端正莊嚴,這沒有什麼好奇怪的。」於是六師又派一人,前去觀看佛陀的威儀氣度,是否急躁而局促不安?卻發現瞿曇在眾人中,如同群獸中的獅王,沒有一絲的畏懼之色。他們心想:「這是眾人愚昧,因為貪著佛陀的光明,所以才會圍繞在其四周,這也是平常不過的事。
  • 業力的秘密,全都在這裡!
    只要我們了解「業力」這個觀念,三世因果就會徹底明白。1、什麼是「業」佛教的基本教義及其簡單,佛教對世界的總結可以概括為「緣起性空」四個字。「業」就是「作業」「業障」等意思。因此,所謂「業」就是眾生「身、口、意」三方面的行為。
  • 佛說:一切隨緣!
    佛說:隨緣自在。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心自在,隨喜而作,是為生活的密行。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世間自在人。我們生在人世間,必須得學會接受現實,雖然有時候現實很殘酷 。我們要學會隨緣一世,這樣才能活得自在。
  • 心得分享:安守本分,微小自己,一切隨緣自在——學生信遠修學感悟分享
    恩師開示的「微小、柔軟、奉獻」是這樣去落實嗎?我真的發自真心去做了嗎?沒有啊,如果真的發自真心去做,還哪有這麼多自我主觀的認知啊。 學生對境所表現出來的都是自私自利、自我尊崇、自以為是、固執己見……沒有真正做到去微小自己,奉獻自己。 自己來到這個世間,本來就是來償債了業的,來無私奉獻的,那還為何要不斷的抓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