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導在家菩薩的理財之道

2021-02-15 觀音淨蓮

原文網址:https://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48783430

 

(20201218)之前在2013年引用 佛陀在《雜阿含經》中講到得到財物的時候,要分成四等分,一份用於生活所需,兩份用來投資營生事業,最後一份存起來以備貧乏等不時之需。

《雜阿含經》卷48:「始學功巧業,方便集財物,得彼財物已,當應作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營生業,餘一分藏密,以擬於貧乏。」(CBETA, T02, no. 99, p. 353, a28-b3)

這就跟我們假設拿到薪水時,也是分四等份,其中一半要拿去投資,四分之一生活費,四分之一存起來!

投資可以投資S&P五百指數的ETF,或臺灣五十ETF,或者上證50的ETF,這種都永遠不會倒的!除非世界末日或國家滅亡!或者像之前我寫的保守型投資法,按比例投資股票ETF與美國公債ETF,30歲就是70%股票+30%美國七到十年公債ETF,五十歲就各半。

退休金永遠領不完的投資方法:以一千萬退休金帳戶,每年領五十萬為例https://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30162043

 被動投資:保守型投資法(25%股票+75%公債)可度過金融海嘯 @ 佛法長興 :: 痞客邦 :: (pixnet.net)

https://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30107924

==================================================

(20130517)一般人對佛法的觀念就是覺得什麼都要舍,錢財也要舍,要布施眾生!的確佛法教導我們要熄滅貪瞋痴,但也要樂善好施、樂於助人當菩薩!而佛陀也教導說菩薩也要學習世間工巧明,尤其在家菩薩也要學習理財之道,要先能安居樂業,才能安身立命乃至開悟解脫。在家菩薩可以經營事業投資理財,因為賺了錢才能供養三寶、布施眾生,而我們對財物的觀念就是不要貪,但也要用合法的方便善巧得到財物才能布施!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卷39〈9施品〉教導我們要:「少用功力,多集財寶施諸眾生。」(CBETA, T30, no. 1579, p. 508, a14-15)所以我們如今也學 勝鬘菩薩一樣發了大願,《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卷1:「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自為己受畜財物,凡有所受悉為成熟貧苦眾生。」(CBETA, T12, no. 353, p. 217, c2-4)我們菩薩應該如此不貪財物,而學習理財之道賺了錢是為了供養三寶、布施眾生,當然首先要先孝養父母,照顧好家庭!

    記得 平實導師也教導過我們說,在家菩薩雖然不貪財物,但也要適當的投資,讓錢不會變得越來越薄,尤其現在全球是貨幣寬鬆政策,全世界各國都在努力印鈔票,因此我們的財富會被通貨膨脹吃掉,所以還是要學習投資理財!其實 佛陀在經典中也有教導過要如何理財?在《雜阿含經》中,有天人來問 佛陀要如何用智慧來求財?因此 佛陀有教導如何理財之道,並且教導我們用財物來布施照顧親人眷屬。

《雜阿含經》卷48:「](一二八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云何人所作,智慧以求財,等攝受於財,若勝若復劣?」爾時,世尊說偈答言:「始學功巧業,方便集財物,得彼財物已,當應作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營生業,餘一分藏密,以擬於貧乏。營生之業者,田種行商賈,牧牛羊興息,邸舍以求利,造屋舍床臥,六種資生具,方便修眾具,安樂以存世,如是善修業,黠慧以求財,財寶隨順生,如眾流歸海。如是財饒益,如蜂集眾味,晝夜財增長,猶如蟻積堆。不付老子財,不寄邊境民,不信奸狡人,及諸慳悋者,親附成事者,遠離不成事,能成事士夫,猶如火熾然。善友貴重人,敏密修良者,同氣親兄弟,善能相攝受。居親眷屬中,摽顯若牛王,各隨其所應,分財施飲食。壽盡而命終,當生天受樂。」時,彼天子復說偈言:「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CBETA, T02, no. 99, p. 353, a21-b24)

    佛陀說我們應該要學習方便善巧來投資理財,得到財物要分成四等份,一份自家生活使用,兩分用來投資營生事業,最後一份存著以防不時之需以面對貧乏之時。佛陀說投資營生之業有分為六種

一、可以種田農耕;(如農業或園藝業。)

二、是做商業貿易;(就是做生意!賣東西。)

三、牧牛羊來生息(牛乳或羊乳、羊毛;不是賣牛肉宰殺業喔!現今社會可以投資股票、債券..等來生股息、債息)

四、買房地產來求得利益;(不動產投資)

五、蓋房子舍宅;(也就是建築業、室內設計業);

六、作床鋪臥具;(工業、製造業,現今的科技業也算是製造業。)

      佛陀說用智慧善巧方便來求財,日子自能過得平安又喜樂,用智慧來求財,財富就會自然而然增加,如同許多河流匯歸大海。錢財增加,就猶如蜜蜂去聚集各種花蜜;晝夜財富不停增加,就像許多螞蟻積聚成一堆。

   而管理錢財的方法,佛陀也說:

1.不可將財富委託給太過年老、或太年幼的人保管。

2.也不可將財富存放到太遠的地方,也不可託付給不認識或不熟識的人保管。

3.不可聽信奸詐狡猾之徒的意見,也不可倚靠貪婪及慳吝自私自利的人。

4.要有識人之明,應器重有辦事能力的人,遠離那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之輩。

5.要選擇能相知相惜的善友,而所謂的善友或知己,至少必須具備聰明及有品德等兩種基本的條件,彼此如同志同道合的親兄弟一般互相攝受,如此便能從善友中獲得極大的利益。

6.在家人及親屬中,應扮演如牛王照顧牛群的角色,對於親人及家屬,應各隨其所需,給予錢財及飲食。一個在家人如果在平時能做到以上的修行,那麼當他壽命結束以後,一定可以生天,享受無法言喻的歡樂。」

結論:所以我們當菩薩的除了努力供佛、供養三寶、孝順父母,還有布施眾生累積福德之外,還要學習正確的投資理財方法;菩薩對財物不貪著。

   如 佛在《增壹阿含經》卷5〈11 不逮品〉中的開示:「諸比丘!財物染著甚為難捨,令人墜墮三惡道中,不得至無為之處!是故,諸比丘!已生此心,便當舍離;設未生者,勿復興心染著財物。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CBETA, T02, no. 125, p. 566, c27-p. 567, a2)

     佛陀說我們不要染著於財物,但又教導我們是在家菩薩的話也要學習投資理財,如此把錢財用來供佛和布施眾生,福德和解脫功德同時修集,將來必定早成佛道!

================================

以下引用自:佛教的理財之道《Siṅgālasuttaṃ》 (charity.idv.tw)

http://www.charity.idv.tw/1/a47.htm

本經與《別譯雜阿含經》第281經、《中阿含經》第135經、《長阿含經》第16經、巴利聖典《長部》第31經《辛額勒經》(《 Siṅgālasuttaṃ》)等經文的內容皆完全相同。四阿含經與巴利聖典的內容多相應,皆為佛所說,應平等受尊重與重視。

      很多人誤會佛陀不關心入世疾苦,以為佛法的重心在出世解脫煩惱。事實上,佛陀也非常關心在家人現實的生活問題,尤其重視理財之道,畢竟一個在家人都照顧不好自己,使自己的人生一團混亂,又如何侈談解脫?本篇即是非常難得的一篇經文,經中是由一位天神的發問,而導引出佛陀教導在家人的安身立命之道。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一二八三)篇

喬正一白話譯於公元二○○四年二月一日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古印度的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林內。當時有一位天神,容貌俊美絕倫,整個園林都籠罩在他身上所散發的祥光之中。他在約凌晨兩點至六點的時間來到了佛陀面前。

  他恭敬的頂禮佛足後,便問道:「佛陀啊,請問一般在家人該怎麼做,才是以智慧謀取財富?又為什麼同樣都是理財,有人能因此致富,有人卻仍貧乏拮据?」

    佛陀回答:「一開始,應該要努力學習並充實專業技能,以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來賺取財富。

    獲得財富後,應該將它們分成四等份:

    第一份,作為自己日常生活或家用所需;

    其中兩份,用來作為營業的資本或投資;

    最後一份,要好好的儲存起來,以備將來遇到貧乏或急需的時候可以應急。

    在營生事業方面,一般來說,依士農工商等職業區分,又可分為:

一、農耕園藝事業;

二、商務貿易事業;

三、畜養牛羊以生孳息;

四、投資不動產以求利潤;

五、從事建築或景觀設計業。

       以上只是約略舉例,但不管在家人從事何種行業,都應該要把握一種原則,那就是敬業的態度使專業技能精益求精便能贏得他人的信任與尊重,日子自能過得平安又喜樂,如此財富將猶如群蜂逐蜜,眾蟻聚窩,滾滾而來。

       累積了財富以後,要好好的守住,不可揮霍浪費,切不可將財富委託給太過年老、或年幼無經驗、或無知無識的大老粗保管。

       也不可將財富存放到太遠的地方,也不可託付給不認識或不熟識的人保管。

        不可聽信奸詐狡猾之徒的意見,也不可倚靠貪婪及自私自利的人。

        要有識人之明,應器重有辦事能力的人,遠離那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之輩。

        要選擇能相知相惜的善友,而所謂的善友或知己,至少必須具備聰明及有品德等兩種基本的條件,對待他們必須如同親兄弟一般,如此便能從善友中獲得極大的利益。

      在家人及親屬中,應扮演如牛王照顧牛群的角色,對於親人及家屬,應各隨其所需,給予錢財及飲食。

    一個在家人如果在平時能做到以上的修行,那麼當他壽命結束以後,一定可以生天,享受無法言喻的歡樂。」

       這位天神聽完佛陀的啟示以後,心中非常的歡喜,便誦出以下的偈言讚美佛陀是一位完美的智者,也是一位徹底熄滅煩惱的聖人: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天神頂禮佛足以後,即隱沒消失不見。

更多閱讀推薦:

聰明人,這樣修福德!

世尊的開示:同性戀的因緣和回頭方法

謝謝您,我的護法神!

莫非如來意

 

 

相關焦點

  • 封神榜元始天尊最厲害的三大弟子,一個化身,一個佛陀,一個菩薩
    在元始天尊眾多弟子中,最厲害的當然要數十二金仙之首的,九仙山桃源洞的廣成子。然而在東晉葛洪的《神仙傳》中記載,廣成子原來是太上老君下凡,為了點化黃帝,所用的一個化身。點化的時候,臨時拜元始為師,日後黃帝飛升,廣成子就和元始沒什麼關係了。而在這眾多弟子中,天尊的第二個弟子,也十分厲害。他去往西方佛界,最後成為佛陀。
  • 農曆七月二十四:恭迎「佛陀第二」龍樹菩薩聖誕
    龍樹是公元一世紀左右的人,他是大乘佛教的創始人,他的理論著作很多,有"千部論主"之稱。由於他對佛教進行了系統化的整理工作,對後來影響很大,被稱為"佛陀第二"。而且還被稱為"八宗之祖",佛教中有八個宗派都把龍樹稱為是自己的祖宗。下面就從這幾個方面來對大乘佛教的創始人,龍樹菩薩進行一番探索,以期更好地了解聖龍樹,更好地了解大乘佛教。
  • 佛陀對文殊菩薩的回答 就是對圓覺法門的開示
    在上一章,文殊菩薩首先向佛陀提出,禪修者如何才能在與外物一接觸時,就生起內心的清淨。要如何修行,才不會墮入對佛法的邪見之中呢?佛陀在聽了文殊菩薩提出的問題以後,感到非常高興。立即回答文殊菩薩,有無上的圓覺法門,能夠讓禪修者當下就生起清淨心。
  • 《沙門果經》佛陀教導「三學修持」 止息生命之「苦」
    佛法教導止息苦的方法佛陀的教法引導人們止息生命的「苦」—煩惱的苦及生死輪迴的苦。集諦—苦的原因是什麼呢?「無明為父,貪愛為母。」透過三學的修持,我們將得以淨除煩惱,解脫輪迴之苦,得證滅諦。《沙門果經》中停止輪迴的方法首先,修學須以信、戒為基,作為引入定慧的方便。戒(梵ZIla,音譯尸羅)是善的習性。它是人類自覺應該做的,不論有沒有佛出世,不論有沒有受戒,都有「尸羅」(如《大智度論》卷十三說:「尸羅(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
  • 講法華05:其實修行沒有那麼多的複雜,什麼三乘的果位,其實就是成佛之道.這些是佛陀在成佛之道過程當中設立了三個休息站,如此而已
    你修的是人天乘,你修的是二乘的空性,你修的是菩薩道,都沒關係。也就是說,如果沒學《法華經》,成佛之道對我們來說可能是三階段。我們一般可能就是先修人天乘,然後在人天果報裡面享受一下人世間的榮華富貴;來覺得不對了,這個富貴有過失,開始發出離心,修空性,從安樂道到解脫道;最後再慢慢慢慢到菩薩道。所以對我們一般人來說,如果你不學《法華經》,成佛之道對你來說是三個階段。
  • 諸佛菩薩誕辰成道紀念日
    我們學佛的人,在佛菩薩的誕辰、成道、紀念日都應該做功德,即供養三寶。功德不論大小,儘自己的力量就好,但是心裡也不要總想著功德這回事,以免著相有礙功德利益。在佛菩薩聖誕紀念日的時候做的功德要比平時做的功德大百千萬倍。下面我們就按我國陰曆月份的順序來簡述諸佛菩薩的聖誕紀念日。
  • 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菩薩道,佛法教我們如何踐行菩薩道
    蓮花盛開菩薩,是古代印度的稱謂,是「菩提薩埵」之音譯略稱,梵文為bodhi-sattv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意譯作:道眾生、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眾生。意即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覺、智、道之意;薩埵,眾生、有情之意。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密行,於未來成就「如來藏」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此外,由於菩薩是佛位的繼承人,因此也稱之為「法王子」,這個語詞的音譯為「究摩羅浮多」,意譯又稱為「童真」。
  • 讀《凡人佛陀的參悟之道》有感:佛陀曾是凡人,他的偉大在於超越
    美國作家迪帕克·喬普拉寫了一本書,名字叫做《凡人佛陀——從塵世到不朽的悟道之旅》,該書認為佛陀其實也是凡人,只不過他擁有凡人所沒有的超遠卓識,通過自己的修煉和堅持,才最終成就了偉大和不凡。在我們的普通認識裡,佛陀是神,為何成凡人了呢?這本書講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呢?看完下面的文章,你自會明白。宗教的雙面性:作者認為宗教往往導致兩種人,一種是為了宗教陷入到深深的狂熱崇拜中,不能自拔。;另一種是反其道而行之,不斷地對宗教進行批判和修正,希望還原深藏在其中的具有普遍性的人類智慧結晶。
  • 佛學知識:晚上在家的時候,可以誦讀《地藏經》嗎?
    功德殊勝,導人向善的《地藏經》,在坊間卻有著各種何樣的傳聞,比如晚上在家不能誦讀《地藏經》就是其中的一個說法。話又說回來了,這部經書到底能不能在晚上誦讀呢?以下有兩種情況,說明了晚上在家能否誦讀《地藏經》。第一,正信佛法使然。佛陀住世時,僧團依制修行,佛將一天分為上午、下午、第一時夜、中時夜和後夜。
  • 《入菩薩行論》第一品第五講(上)(6)
    「善逝」,這裡指佛陀。「善」就是良好、善妙的意思;「逝」就是逝去、亡故的意思。佛陀也是從凡夫開始初發大願,中間行菩薩道,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集積資糧,最終斷證圓滿、成就佛的果位,所以稱為善逝。佛陀已經徹底斷除了煩惱障和所知障,一切業力都已經消除,一切的地道功德都已經究竟證得。凡夫的「地」和「菩薩的地」不一樣,哪個廣?哪個快樂?
  • 恭迎「八宗共祖」龍樹菩薩聖誕,願菩薩之光永照世人,眾生開佛知見!
    意思是,他的母親在樹下生他,因名周那即樹的意思;他的成道與龍族有關,所以號為龍樹。 龍樹菩薩在佛教史上具崇高地位,公認他是釋迦牟尼之後,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論師,有第二佛陀之說,其著作甚多,有「千部論主」的稱譽,被中國大乘八宗奉為「八宗共祖」。 佛
  • 農曆七月廿四(9月3日)「第二佛陀」 龍樹菩薩聖誕日功德不可思量
    他,被稱為「第二佛陀」9月3日,農曆七月廿四,是佛教龍樹菩薩聖誕日。龍樹菩薩是公元二、三世紀間的南印度人,一生著作頗豐,有「千部論主」之稱。在印度,龍樹菩薩被譽為「第二佛陀」,為佛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漢地,他被具舍宗、成實宗、律宗、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天台宗、真言宗八大宗派尊為「八宗共祖」。
  • 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你知道是什麼嗎?
    《華嚴經》是經中之王、經中之海,但七十餘萬字的體量對於在家修學者而言卻過於浩瀚,少有機緣能夠完整誦持。有賴佛陀慈悲,將一部《華嚴經》在最後一品濃縮提煉,供廣大修行者受持讀誦。本篇文章,小編要帶大家了解的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的「普賢菩薩十大行願」。首先簡要介紹一下「普賢菩薩」。
  • 佛陀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的是哪位
    阿難陀提出三個條件:一、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我不要穿。二、如有信眾請佛陀應供,我不侍奉前去。三、不該見佛陀的時候,我不去見。舍利弗、目犍連將阿難陀條件告訴佛陀。佛陀非常歡喜地嘆說:阿難是一位品格優秀的人,他提出的條件是為了避免譏嫌,生怕別人批評說為了穿衣和吃食物,才侍奉佛陀的。西元前513年佛陀五十三歲時,十九歲的阿難,在竹林精舍正式被選為佛的侍者,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跟著佛的身後,到各地弘化。
  • 為什麼佛陀十大弟子中的須菩提,不是菩薩只是阿羅漢?
    《金剛經》主角,十大弟子解空第一人須菩提,是個對生活質量頗有追求之人!在他修行的無數日月裡,有一條不可動搖的準則,那就是只向土豪化緣,修得個油光滿面。可是,在西天定尊會上,這位入選佛祖十大弟子的須菩提祖師卻糗大了。
  • 佛教:在家能否供地藏菩薩?不要再迷信了!
    漢傳佛教有文殊、觀音、普賢、地藏四大菩薩,相較於前三者,地藏菩薩可能是被誤解最多的一位。譬如,很多人覺得地藏菩薩久住幽冥,如果修學地藏法門,乃至在家供奉地藏菩薩,會招感厄運。還有人以訛傳訛,認為地藏菩薩,就是民間神話中的「土地公」。
  • 佛學「方便」智慧|佛陀為何以「神通力」折服崇火外道三迦葉?
    這樣的誤解,往往會令很多有志學佛的同修,心生恐懼,而退卻行菩薩道之心。然而,發菩提心度眾生之願,在宗教信仰上是否等同實踐「苦行」?佛陀教導眾生成就正覺,必須具備大福德與大智慧,此二者都須歷經無量時間的修習,然而,大智慧才是克服成佛過程中的種種困難,亦是使到菩薩堅持不退心的基石。何以方便智慧能夠幫助菩薩持續自覺覺他?
  • 科普佛教中菩薩的分類
    01 一、菩薩的分類 按照佛教的修行層次,菩薩分為脅待菩薩和供養菩薩。 脅侍菩薩是修行層次最高的菩薩,其修行覺悟僅次於佛陀或等同於佛陀。
  • 了解三寶·之一·佛教誕生(人物主線紹介佛陀的一生)
    ……如是任何之沙門或婆羅門,若不離身欲;且又於彼等之欲,欲貪、欲愛、欲昏睡、欲渴望、欲焰熱,於內不善舍之,不善令滅之;若彼等沙門、婆羅門受激苦痛烈之受者,彼等不得知、見、無上等正覺。若彼等沙門婆羅門雖不受激苦痛烈之受,彼等亦不能到達知、見、無上等正覺。」於是,菩薩放棄苦行,另尋解脫之道。
  • 【慈濟論壇】靜思堂舉行菩薩道與當代漢傳佛教之發展、佛教全球化...
    綜合座談一菩薩道與當代漢傳佛教之發展<淑世理想>(左起安虎生先生、江萬裡教授、德悅法師、常輝法師、明毓法師)江萬裡教授在發言中指出,菩薩不離社會,社會需要菩薩,進入網絡時代之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個人觀念與社會觀念越發相互影響,當代漢傳佛教必須以佛陀的慈悲本懷為出發點,體證三輪體空為要務,唯有以慈悲本懷,才能心無嗔念,處處以眾生利益為考慮,唯有體證三輪體空,才能積極而正確地從事利他大行,致力於社會人心的善念培養,使善念與善心成為善的循環,終於抵至人間即淨土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