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心得道——佛陀的內觀修行法門,直至看到宇宙的真相

2021-01-14 普通人看世界

我們都聽說過,佛在做王子的時候,離開家去苦修,尋求解脫。那個時代也盛行著許多的禪修方法,當時尚未成佛的他試過了所有的方法,卻都不滿意,因為他發現這些方法都無法使他完全地脫離痛苦。於是他開始探究自我,透過自身的體驗,他發現了這個能根除他生命痛苦並使他完全覺悟的內觀禪修方法。

佛陀體悟到人必須面對現實,與其逃避問題,不如面對問題。佛陀發現當時的所有禪修方法都只是在於將注意力從正在發生的痛苦轉移到其它事物,他看出這些方法實際上都只能轉移一小部分的注意力,而在內心深處,人們仍不斷地在起反應,不斷地在造作貪愛、憎惡、愚痴的業行,在心的深處,人們仍不斷地在受苦。因此,禪修所緣的對象不應該是想像出來的,它應該是如其本然的實相。你必須在當下所呈現出來的任何實相上用功,在你身體範圍內所經驗到的任何實相上用功。

在內觀修習中,你必須探究自己的身體結構與心理結構的實相,我們因強烈執著這個我們稱「我、我的」的身心聚合體而變得十分的痛苦。要修習佛陀的道路,我們就必須觀察身心的實相,禪修者應該直接地體驗身心的基本特質,從而導引出智能。

智能可以分為三種:聽聞他人的話語而得到的智能(聞慧)、透過理智分析得到的智能(思慧),及由親身體驗而培養出來的智能(修慧)。

佛陀發現,人雖然可以把玩各種智識或信仰的遊戲,但若非親身體驗實相併藉由自身的經驗開展智能,人是不可能解脫的。內觀是親身體證的智能。你可以聽聞開示或閱讀經典,你也可以試著用你的智識去理解:「對!佛陀的教導實在太棒了!這個智能實在太棒了!」,但這不是親身體證的智能(修慧)。

整個身心的範疇——六根以及其相對應的六塵,都有 無常、苦、無我的基本特質,佛陀要我們在自身當中體驗這個實相。要想在自身的架構內探究實相,佛陀選定了兩個範疇,一個是身體的結構,即物質的、肉身的;另一個是心理的結構,即認知(識蘊)、辨別(想蘊)、心感覺的部分(受蘊)、心生起反應的部分(行蘊)。為了探究這二個範疇,佛陀教我們觀身念住——觀察身體及 觀心念住——觀察心。

除非你能覺知身上的感受,否則你是無法直接經驗及覺知身體。在你的身體當中,一定有某種你能感覺到或認知到的事情正在發生著,於是你可以說:「是的,我已修習 kayanupassana(觀身念住)」。禪修者一定要能覺知身上的感受,這就是 vedananupassana(觀受念住——觀察感受)。

觀心念住也是一樣,除非心中生起某種心念想法,否則你是無法直接經驗心的實相。凡是在心中生起的都是 dhamma(法),因此,觀心念住必須涉及觀法念住——觀察心的內含。

佛陀將內觀修行方法分成幾個部分:觀身和 觀受是屬於物質結構,觀心和觀法是屬於心理結構。你可以藉由親身的體驗,了解到你的身與心是如何相互關聯的。如果你認為不必透過親身的體驗就可以了解身與心,那是妄想。唯有通過親身的體驗,才能使我們了解關於身與心的實相,這就是內觀如何開始幫助我們。

如何修習內觀,我們從安那般那——觀息開始,覺知自然呼吸的進出,不要把它變成呼吸運動或像練氣功一樣調節呼吸,我們就只是觀察鼻孔入口處的氣息。如果一個禪修者能在一個不受幹擾的合適氣氛中持續不斷地用功,在二、三天內,身體這個部位的某些微細實相就會開始自動呈現出來——自然的、正常的、身上的感受,可能是熱的或冷的、可能是抽動的或脈動的,也可能是其它的感受。當禪修者修習到第四或第五天,他會發現全身上下從頭到腳都有感受,他被要求就只是覺知那些感受,而不對它們起習性反應。就只是觀察,客觀地觀察,不要認同這些感受。

到了第七或第八天,你會往越來越微細的實相前進,法會開始幫助你。你在感受的層面,觀察整個身體的結構,這個原本看來非常堅固的身體,透過觀察、再觀察,你將會到達能夠經驗到整個身體結構都只是次原子粒子的這個階段:全身上下就只是 kalapas(次原子粒子),甚至你會發現連這些極微小的次原子粒子也不是堅固的,它們就只是振動、波動而已。透過親身的體驗,佛陀的話變得十分的清楚:整個宇宙都只是燃燒與波動。

你一旦親身經驗這個實相,你的觀身念住和觀受念住便會引領你到達你所經驗的整個物質世界都只是波動的這個階段。然後觀心念住)和觀法念住對您而言就變得十分的容易了。

佛陀的教導,是要我們從粗糙的、表面的實相到微細的、究竟的實相,表面的實相一直都在我們的心中製造錯覺妄想,透過分離、剖析表面的實相,你會到達究竟的實相。當你經驗到物質的實相都只是振動時,你也會開始體驗到心的實相:識蘊)、想蘊、受蘊及行蘊。如果你透過內觀的修行正確地體驗到這些實相,你將會明了它們是如何起作用。

假設你已經達到你所經驗的整個物質結構都只是振動的這個階段,當有聲音接觸到你的耳朵時,你會注意到這個聲音就只是振動,心的第一部分「識蘊」開始作用了:耳識認知到在耳朵這個根門有事情發生,就像敲擊銅鑼的某一個點,整個銅鑼都會跟著振動,因此任何一個根門一旦有所接觸,都會產生振動並遍布全身。最初這只是一個中性的振動,既不是愉悅的,也不是不愉悅的。

心的第二部分「想蘊」開始辨別及評價這個聲音:「這是一句話,怎樣的話呢?是讚美的話,啊!太美妙了!太棒了!」由此而生起的感受、振動將會變得非常的愉悅;相同的,如果這些話是辱的話,這個振動就會變得非常的不愉快;振動隨著心的想蘊所給予的價值評斷而產生不同的變化。接著,心的第三部分「受蘊」便會開始感覺到愉悅或不愉悅的感受。

然後,心的第四部分「行蘊」開始作用了,行蘊的工作就是起習性反應。如果生起的感受是愉悅的,它就起貪愛的反應;如果生起的感受是不愉悅的,它就起瞋恨的反應。當有愉悅的感受時:「我喜歡它,太好了!我還要,我還要!」;同樣的,當有不愉悅的感受時:我不喜歡它。我不要它!心的第四部分「習性反應」就像這樣不斷地在造作貪愛或憎恨的業行。

要明白,這樣的過程一直都持續不斷地在這個或那個根門進行著,每一刻都有這樣或那樣的事情在某個根門發生。每一刻「識蘊」都在認知,「想蘊」都在辨別,心的「受蘊」部分都在感受,心的「行蘊」部分都在起貪愛或憎恨的習性反應,這樣的過程不斷地在我們的生命中發生著。在表面的層次上,我似乎是在對外在的事物起貪愛或憎恨的反應,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佛陀發現,我們是在對我們的感受起習性反應,這就是佛陀覺悟時的發現,他說:六根緣觸,觸緣受,受緣愛。雖然我們試著從智識的層次去了解貪愛和憎恨,然而大多數時候我們其實都只是在壓抑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我們不斷地在貪愛或憎恨中翻滾,苦無出路。

每一個感受生起之後就會滅去,沒有恆常不變的事物,當你修習內觀時,你會開始經驗它。無論感受有多不愉悅,它生起之後就一定會消失;無論感受有多愉悅,它只是一種振動,生起之後又消失。無論是愉悅的、不愉悅的或中性的感受,無常的特質都是一樣的。

唯有體驗無常才能改變心的習性模式。覺知身上的感受並了知每件事物都是無常的,你保持平等心,不起貪愛或憎恨的習性反應,如此持續不斷地練習,就能在心的最深層面改變習性反應的模式。當你不再產生任何新的貪愛和憎恨的習性,舊有的習性就會就生起然後消失。如實觀察實相,你就會從所有的貪愛和憎恨的習性中解脫出來。

透過內觀修習,人們開始淨化各種心的雜染-憤怒、激情、恐懼、自我等等,在幾個月內或幾年內,人的這個改變會變得十分明顯,這就是內觀的益處—此時此地的益處,你會在這一生中就能體驗這個益處。當一個人體驗到涅盤實相時,他會到達超越整個感官範疇的這個階段,所有的六根就會停止作用,不可能與外境有任何接觸,因此感受就會停止,到了這個階段,他便從所有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相關焦點

  • 佛陀為什麼不解釋宇宙的真相?佛陀的一生只講了這一件事!
    佛陀是世間偉大的覺者,流傳下來的覺悟法門,讓無數眾生離苦得樂。許多人都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佛陀在菩提樹下深觀緣起,徹悟世間真相,可是在流傳下來的佛經中卻很少記載關於宇宙真相的內容,那麼佛陀真的明白了世間宇宙的真相嗎?
  • 兩次掩關內觀禪修日誌
    世界各地由數百位經葛印卡指派的助理老師協助學員正確的修習傳承清淨的內觀正法。唱頌之後,開示中詳細解釋,要求大家三皈五戒,守八關齋戒等戒律的用意,主要是遵從推之四海皆準的「戒、定、慧」三無漏學。因為內觀的修行是經由專注的訓練(定)而達到完全淨化(慧),所以必須以戒律作為保護種子發芽成長的圍牆。不滲入其他宗教派別法門的規定,主要是給予內觀法門一個公平的判斷。
  • 佛陀對文殊菩薩的回答 就是對圓覺法門的開示
    在上一章,文殊菩薩首先向佛陀提出,禪修者如何才能在與外物一接觸時,就生起內心的清淨。要如何修行,才不會墮入對佛法的邪見之中呢?佛陀在聽了文殊菩薩提出的問題以後,感到非常高興。立即回答文殊菩薩,有無上的圓覺法門,能夠讓禪修者當下就生起清淨心。
  • 宗喀巴,藏族人心目中的「第二佛陀」,顯密並重的修行法門
    這一篇我們簡單的介紹一下顯密的區別,紅教,花教,最重要是黃教以及被藏族人稱為「第二佛陀」的宗喀巴大師,最後再略微提及一下一世班禪和一世達賴——這其實都是他的弟子。02顯宗和密宗其實顯宗和密宗是相對而言的,它們都看重「身口意」的修煉方式,但具體法門又有所不同。
  • 阿字月輪觀亦稱阿字觀秘法
    阿字素色如水晶,白光遍映宇宙。阿字下有一蓮花。並隨呼吸默念"阿"字。如此反覆觀想,直至閉目後圖像晰現眼前。    第二步,觀想自己的額前天目穴處亦有一梵文阿字,並放射出比月輪、蓮花更強的白色。隨呼吸默念阿字,意念白光愈加強烈。同時觀想自身中亦現一阿字,阿字下承月輪及蓮花,並放出光芒遍照全身。    第三步,觀想身外阿字、蓮花及月輪進入己身,與自性之蓮花、月輪、阿字共存於腹中。
  • 藥師法門:是有福之人所修的(忠明法師藥師法門專修開示連載1)
    大家看到的「鷲峰峰秀」這幾個字,便是康熙皇帝為我們寺院題寫的。這裡所謂的「秀氣」源出哪裡呢?其便是從印度靈鷲山延續而來。 靈鷲山簡稱「靈山」,其風景秀美、靈氣煥發,是當初釋迦牟尼佛說法的聖地。福泉寺的秀氣便是這靈山遺傳而來。有人說晚上在密壇可以看到對面山上點了很多香,這香火閃爍不斷 ,猶如有人正在點香拜佛。
  • 葛印卡老師內觀十日課程開示系列(10/11)
    這兩種特質在悉達多.喬答摩,也就是人類歷史上的佛陀(釋迦摩尼佛)身上,十分明顯。他完全經由自己的努力達到開悟,但他對眾生滿懷悲憫,因此致力將他所發現的修行方法教給別人。 所有修習這個修行方法,並將自我的舊習氣根除到某種程度的人,都會有相同的特質。
  • 【內觀課程】內觀十日課程開示:前言和第一天開示
    因此內觀課程總是特別強調實際的修行練習,而不允許哲理的辯論或學術的討論,當然也不問與實修無關的問題。學員應儘可能經由自身的領悟去尋找答案。老師會提供實修中所需要的各種指導,但一切還是要靠學員自己去實際地應用:自己的仗必須要自己打,要努力才能解救自己。
  • 佛說:一切心不可得,是怎麼樣的心,讓佛陀講了49年的法?
    心究竟是什麼在佛陀講法之前在眾生的腦海裡面都是一片空白的。佛陀開功開悟之後,看到了宇宙的真相,佛法的真相。了解到眾生沉迷於世間就是因為內心無明,無法真正地認識到自我。從而在無名之中產生無盡的煩惱,碌碌一生終究是為煩惱所驅動而產生的因果,陷入了無盡的因果糾纏無法解脫。佛說:一切心不可得,究竟是什麼樣的心,讓佛陀講了49年法。
  • 十日內觀實修回顧
    觀呼吸、觀手心等方法,先把心穩定下來。 我不禁會跟奇蹟課程比較一下,雖然方式不同、各有千秋,但是因為奇蹟課程主修心法,揭示罪疚懼產生的最終源頭/根本原因,告訴我們分裂從未發生這一終極答案,所以我個人感覺奇蹟學員會少很多這樣的困惑。 所以個人的感悟是:奇蹟和內觀結合(一個修心法,一個修行為),修行極佳。
  • 《佛陀傳》全世界影響力最大的佛陀傳記——3、當牧童初次遇上佛陀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修悟人生」,再點擊「關注」,我們可以每天與您分享宇宙智慧。
  • 葛印卡老師內觀十日課程開示系列(04/05/06)
    這也就是悉達多喬達摩成佛的方法,他看清楚真理實相,而任何人若照著他所做過的去修行也可看清楚,整個宇宙,自身內外,全都是不斷地改變著。沒有什麼是最後的成品,每一件事物都是在因緣和合的過程中-bhava(形成、有)。而另一個真相也會變清楚:沒有任何事是偶然發生的。每一個改變都有成因,而這改變會產生結果,而這結果又成為將來改變的原因,如此形成無止盡的因果鏈。
  • 《金剛經》的智慧 凡夫痴迷外相所以不見如來 佛陀要我們破妄相
    佛陀在世時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普通人見到佛陀時內心就會升起恭敬,所以佛陀問須菩提,見到如此美好具足的外相,是不是就可以判斷見到如來真實本性了。這裡的如來指的是眾生本來之法身,並非指的是佛陀具足美好的身相。固然佛陀所現的身相可以讓大眾升起恭敬心,但美好具足的佛陀身相併不是大眾本來之法身,僅是外相。
  • 佛陀在圓覺經裡直接說了 要想覺悟就得打坐修行
    圓覺經是佛陀和十二大菩薩,為天下眾生解說的,具體的、系統的、全面的、完整的佛法修行手冊。所有人只要依據佛陀在圓覺經裡講解的方法進行禪修,都能得到圓滿清淨的解脫。在莊嚴的圓覺法會上,文殊菩薩首先問佛陀:所有眾生要覺悟解脫,要想實現內心的徹底清淨,應該怎樣修行呢?佛法的禪修者,發下覺悟解脫求清淨的決心以後,應該如何遠離對佛法的錯誤看法和修法呢?如何才能使遠離佛法的末世眾生,在求證覺悟解脫的禪修之路上,不會墮入對佛法的邪見之中呢?
  • 佛陀為眾生離苦傳了八萬四千種法門 為什麼還要盤腿打坐呢
    當說到佛法修行要打坐禪修時,總有人會說,打坐禪修只是佛陀所傳的,八萬四千種法門裡面的一種方法而已。學習佛法,不一定就要打坐禪修,這種說法是否正確,是否有道理呢。在整個佛法的學習中,的確有很多種方法,讓我們進行修行。
  • 什麼才是真正修持往生法門?(下)
    文章內容節選自於曉非老師在淨名精舍德國讀書會直播現場的文稿念阿彌陀佛法門的人需要不需要深入經藏學習佛陀的教理?現在有一種說法叫不能雜修,念阿彌陀佛,連觀世音菩薩都不能念。真正學習阿彌陀佛的法門,阿彌陀佛最希望看到的是什麼?是我們能夠在娑婆世界,在娑婆世界還有佛陀正法流布的時期,你要抓住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機遇,要深入經藏,要努力學習,要提高自己的見解,就像我剛才講的,我們努力在娑婆世界提高我們的學歷。如果我們在娑婆世界,你都能夠領受了甚深的般若波羅蜜的法門,能夠領受了「萬法唯識、識外無境」的甚深法義。
  • 十日內觀小記
    如果你已經看到這篇文章,固然是很有福祉的,但請務必保持平常心,通篇閱讀後經過認真思考再決定是否要去修習。我最早了解內觀是去年聽夏老師(微博:@教書匠小夏)隨口說過,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個廟,廟裡可以與世隔絕,修行個十天半個月再放出來;接著在微博看見@奶牛denny和@蕾拉小姐關於修行的文章,對內觀有了一點了解。
  • 甘肅慶陽內觀中心投入使用【內觀簡介及課程的行為規範】
    這是甘肅省和西北地區的首個內觀中心,近期的課程安排如下:  內觀是一種源自古印度的身心訓練方法。在佛陀的教法中,內觀的方法一直流傳至今,持續地利益著全世界的人們。內觀禪修的課程是借著觀察自然的呼吸來提升專注力,並且通過練習如實觀察你的身體感受來了解自身身心不斷變化的本質,以發展出提高個人素質和增進生活和諧的方法。
  • 禪樂《觀心自在》
    觀心龔自珍結習真難盡,觀心屏見聞。燒香僧出定,話夢鬼論文。《青華秘文》裡說「觀心得道」;其次,是「觀想」;再次是「存神」。 要點總結如下。 1、「觀心」得道,化解煩惱。觀心是安心法門,人要能覺察自己 的起心動念,由此向善去惡;進一步,悔過省己;再進一步;念頭空明。 人有很多糾結,就在於不能,這些糾結會成為煩惱,煩惱會成為病因病根,最終,煩惱會成為疾病。即便煩惱不成為身體上的疾病,也會降低幸福指數,因為你活得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