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聽說過,佛在做王子的時候,離開家去苦修,尋求解脫。那個時代也盛行著許多的禪修方法,當時尚未成佛的他試過了所有的方法,卻都不滿意,因為他發現這些方法都無法使他完全地脫離痛苦。於是他開始探究自我,透過自身的體驗,他發現了這個能根除他生命痛苦並使他完全覺悟的內觀禪修方法。
佛陀體悟到人必須面對現實,與其逃避問題,不如面對問題。佛陀發現當時的所有禪修方法都只是在於將注意力從正在發生的痛苦轉移到其它事物,他看出這些方法實際上都只能轉移一小部分的注意力,而在內心深處,人們仍不斷地在起反應,不斷地在造作貪愛、憎惡、愚痴的業行,在心的深處,人們仍不斷地在受苦。因此,禪修所緣的對象不應該是想像出來的,它應該是如其本然的實相。你必須在當下所呈現出來的任何實相上用功,在你身體範圍內所經驗到的任何實相上用功。
在內觀修習中,你必須探究自己的身體結構與心理結構的實相,我們因強烈執著這個我們稱「我、我的」的身心聚合體而變得十分的痛苦。要修習佛陀的道路,我們就必須觀察身心的實相,禪修者應該直接地體驗身心的基本特質,從而導引出智能。
智能可以分為三種:聽聞他人的話語而得到的智能(聞慧)、透過理智分析得到的智能(思慧),及由親身體驗而培養出來的智能(修慧)。
佛陀發現,人雖然可以把玩各種智識或信仰的遊戲,但若非親身體驗實相併藉由自身的經驗開展智能,人是不可能解脫的。內觀是親身體證的智能。你可以聽聞開示或閱讀經典,你也可以試著用你的智識去理解:「對!佛陀的教導實在太棒了!這個智能實在太棒了!」,但這不是親身體證的智能(修慧)。
整個身心的範疇——六根以及其相對應的六塵,都有 無常、苦、無我的基本特質,佛陀要我們在自身當中體驗這個實相。要想在自身的架構內探究實相,佛陀選定了兩個範疇,一個是身體的結構,即物質的、肉身的;另一個是心理的結構,即認知(識蘊)、辨別(想蘊)、心感覺的部分(受蘊)、心生起反應的部分(行蘊)。為了探究這二個範疇,佛陀教我們觀身念住——觀察身體及 觀心念住——觀察心。
除非你能覺知身上的感受,否則你是無法直接經驗及覺知身體。在你的身體當中,一定有某種你能感覺到或認知到的事情正在發生著,於是你可以說:「是的,我已修習 kayanupassana(觀身念住)」。禪修者一定要能覺知身上的感受,這就是 vedananupassana(觀受念住——觀察感受)。
觀心念住也是一樣,除非心中生起某種心念想法,否則你是無法直接經驗心的實相。凡是在心中生起的都是 dhamma(法),因此,觀心念住必須涉及觀法念住——觀察心的內含。
佛陀將內觀修行方法分成幾個部分:觀身和 觀受是屬於物質結構,觀心和觀法是屬於心理結構。你可以藉由親身的體驗,了解到你的身與心是如何相互關聯的。如果你認為不必透過親身的體驗就可以了解身與心,那是妄想。唯有通過親身的體驗,才能使我們了解關於身與心的實相,這就是內觀如何開始幫助我們。
如何修習內觀,我們從安那般那——觀息開始,覺知自然呼吸的進出,不要把它變成呼吸運動或像練氣功一樣調節呼吸,我們就只是觀察鼻孔入口處的氣息。如果一個禪修者能在一個不受幹擾的合適氣氛中持續不斷地用功,在二、三天內,身體這個部位的某些微細實相就會開始自動呈現出來——自然的、正常的、身上的感受,可能是熱的或冷的、可能是抽動的或脈動的,也可能是其它的感受。當禪修者修習到第四或第五天,他會發現全身上下從頭到腳都有感受,他被要求就只是覺知那些感受,而不對它們起習性反應。就只是觀察,客觀地觀察,不要認同這些感受。
到了第七或第八天,你會往越來越微細的實相前進,法會開始幫助你。你在感受的層面,觀察整個身體的結構,這個原本看來非常堅固的身體,透過觀察、再觀察,你將會到達能夠經驗到整個身體結構都只是次原子粒子的這個階段:全身上下就只是 kalapas(次原子粒子),甚至你會發現連這些極微小的次原子粒子也不是堅固的,它們就只是振動、波動而已。透過親身的體驗,佛陀的話變得十分的清楚:整個宇宙都只是燃燒與波動。
你一旦親身經驗這個實相,你的觀身念住和觀受念住便會引領你到達你所經驗的整個物質世界都只是波動的這個階段。然後觀心念住)和觀法念住對您而言就變得十分的容易了。
佛陀的教導,是要我們從粗糙的、表面的實相到微細的、究竟的實相,表面的實相一直都在我們的心中製造錯覺妄想,透過分離、剖析表面的實相,你會到達究竟的實相。當你經驗到物質的實相都只是振動時,你也會開始體驗到心的實相:識蘊)、想蘊、受蘊及行蘊。如果你透過內觀的修行正確地體驗到這些實相,你將會明了它們是如何起作用。
假設你已經達到你所經驗的整個物質結構都只是振動的這個階段,當有聲音接觸到你的耳朵時,你會注意到這個聲音就只是振動,心的第一部分「識蘊」開始作用了:耳識認知到在耳朵這個根門有事情發生,就像敲擊銅鑼的某一個點,整個銅鑼都會跟著振動,因此任何一個根門一旦有所接觸,都會產生振動並遍布全身。最初這只是一個中性的振動,既不是愉悅的,也不是不愉悅的。
心的第二部分「想蘊」開始辨別及評價這個聲音:「這是一句話,怎樣的話呢?是讚美的話,啊!太美妙了!太棒了!」由此而生起的感受、振動將會變得非常的愉悅;相同的,如果這些話是辱的話,這個振動就會變得非常的不愉快;振動隨著心的想蘊所給予的價值評斷而產生不同的變化。接著,心的第三部分「受蘊」便會開始感覺到愉悅或不愉悅的感受。
然後,心的第四部分「行蘊」開始作用了,行蘊的工作就是起習性反應。如果生起的感受是愉悅的,它就起貪愛的反應;如果生起的感受是不愉悅的,它就起瞋恨的反應。當有愉悅的感受時:「我喜歡它,太好了!我還要,我還要!」;同樣的,當有不愉悅的感受時:我不喜歡它。我不要它!心的第四部分「習性反應」就像這樣不斷地在造作貪愛或憎恨的業行。
要明白,這樣的過程一直都持續不斷地在這個或那個根門進行著,每一刻都有這樣或那樣的事情在某個根門發生。每一刻「識蘊」都在認知,「想蘊」都在辨別,心的「受蘊」部分都在感受,心的「行蘊」部分都在起貪愛或憎恨的習性反應,這樣的過程不斷地在我們的生命中發生著。在表面的層次上,我似乎是在對外在的事物起貪愛或憎恨的反應,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佛陀發現,我們是在對我們的感受起習性反應,這就是佛陀覺悟時的發現,他說:六根緣觸,觸緣受,受緣愛。雖然我們試著從智識的層次去了解貪愛和憎恨,然而大多數時候我們其實都只是在壓抑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我們不斷地在貪愛或憎恨中翻滾,苦無出路。
每一個感受生起之後就會滅去,沒有恆常不變的事物,當你修習內觀時,你會開始經驗它。無論感受有多不愉悅,它生起之後就一定會消失;無論感受有多愉悅,它只是一種振動,生起之後又消失。無論是愉悅的、不愉悅的或中性的感受,無常的特質都是一樣的。
唯有體驗無常才能改變心的習性模式。覺知身上的感受並了知每件事物都是無常的,你保持平等心,不起貪愛或憎恨的習性反應,如此持續不斷地練習,就能在心的最深層面改變習性反應的模式。當你不再產生任何新的貪愛和憎恨的習性,舊有的習性就會就生起然後消失。如實觀察實相,你就會從所有的貪愛和憎恨的習性中解脫出來。
透過內觀修習,人們開始淨化各種心的雜染-憤怒、激情、恐懼、自我等等,在幾個月內或幾年內,人的這個改變會變得十分明顯,這就是內觀的益處—此時此地的益處,你會在這一生中就能體驗這個益處。當一個人體驗到涅盤實相時,他會到達超越整個感官範疇的這個階段,所有的六根就會停止作用,不可能與外境有任何接觸,因此感受就會停止,到了這個階段,他便從所有的痛苦中解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