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智慧 凡夫痴迷外相所以不見如來 佛陀要我們破妄相

2020-12-14 德元空道

佛陀問須菩提:須菩提,見到美好具足,令人恭敬的身相時,是否可以判斷已經見到了如來真實本性?須菩提回答:不可以,不可以用見到美好具足的令人恭敬的身相,來判斷是否見到如來真實本性,因為,所具足的身相僅僅是外相,不能代表如來真實本性。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這一段經文著重強調要破妄相,我們世人大多著相,雖有不同,也只是深淺的不同,在本質上還是執著於外相。佛陀在世時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普通人見到佛陀時內心就會升起恭敬,所以佛陀問須菩提,見到如此美好具足的外相,是不是就可以判斷見到如來真實本性了。

這裡的如來指的是眾生本來之法身,並非指的是佛陀具足美好的身相。固然佛陀所現的身相可以讓大眾升起恭敬心,但美好具足的佛陀身相併不是大眾本來之法身,僅是外相。佛陀問須菩提的意思,也是對大家說,如來本來之法身不可用外在的形象來判斷。

佛陀

凡夫迷相,所以不識本來面目,尤其是見到佛陀莊嚴美好具足的外相,內心裡更加確信如此美好的外相必是如來本身。痴迷外相也是貪的一種,只是世人早已習慣,甚至認為外相是區分好壞的標準。佛陀在這一段經文中就明確告訴世人,外相不代表大眾如來之本性。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佛陀明確肯定的指出,世間一切外相只是虛妄,不是實相,如果大眾可以不再執著於外相,即見諸相非相時,即見如來。這裡的見諸相非相,是法門,是修持的法門,這裡的字有的意思,我們後世有諸多法門,是一大類,觀呼吸觀念頭觀空,白骨觀等等都是法門。

觀是修行法門之一

見諸相非相,我們可以理解為世間的各種外相的隨緣生滅。世間種種造作一切遷流變化,皆是因緣和合之相,條件具足時種種相生,因緣離散時種種相滅,如幻如化虛妄不實。凡夫著相,認假做真,參與其中所以悲悲喜喜高高低低。

佛陀開示

當我們大眾可以不追逐虛妄的時候,可以認清世間虛妄不實的幻相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有真,知道有真即見如來,在這裡,我們可以簡單地把虛妄不實的幻相的反面理解為真實,當然,這樣理解其實是不究竟的,甚至是錯誤的,但作為最初的轉變暫時一用。

靜修中的佛陀

回到觀,觀是法門,暫時可以解為觀察之意,觀察世間生生滅滅,分分合合。觀察世間一切所有相的假合變幻,暫時的跳出世間萬相,不參與,也不拒絕,只是觀察。在觀察時,不評判也不生出各種情緒,無對無錯不生喜悲時,此時是離相的狀態,雖然還不是佛陀所講的即見如來,但已經在修行的路口了。

本人會持續更新學佛心得,願與大家共同交流,共同進步。

相關焦點

  • 《金剛經》:這4個四句偈,蘊含了如來的最高智慧!
    《金剛經》作為佛教的大乘經典,是流傳最廣、最重要的經典之一。禪宗更是將《金剛經》視為至寶,許多上根利器之人因受持《金剛經》而迅速成就。佛陀在《金剛經》之中,多次提到「四句偈」。說明了受持《金剛經》的福德巨大,即使是受持四句偈福德亦是不可估量。不過,《金剛經》中雖然多次出現四句偈,但是沒有明確指出是哪個四句偈。其實深入考察《金剛經》,佛陀的本意沒有限定四句偈是哪句,而可以是多句。《金剛經》中確實有多個四句偈,且都是經典至極,可謂蘊含了佛陀如來的最高智慧。以下4個四句偈,在《金剛經》中甚為著名。
  • 讀《金剛經》|說說如來三十二相
    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佛陀這樣問須菩提,已經很多次了。在這裡,佛陀還是繼續問:「可以通過如來的三十二相,見到如來嗎?」三十二相通常是指佛陀所具有的莊嚴德相,就跟我們常說的面相風水一樣,人的面相體格,往往也顯示了該人的富貴窮通。佛陀的三十二相是由長劫修習善行而感得的。
  • 金剛經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也是不能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如果一定要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話,「阿彌陀佛」其實就是實相般若的代名詞,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要想證得這個般若智慧,只有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方可證得。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佛時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妄想執著而不得證」。如來智慧德相就是實相般若,那麼我們有這個實相般若,為什麼我們自己不知道呢?我們這個智慧啊,被我們的分別、妄想、執著遮蓋著,所以不能顯現出來。
  • 佛學:金剛經的即見如來,就是我們平凡的道心
    文章作者:悟心明理(學習佛學文化,領悟佛學智慧、傳遞正能內容) 在上一章節《金剛經》第四品中,我們了解到佛陀告誡須菩提,菩薩行布施時,不執著世間無常變化的分別心,用這無所住的真心實相去行布施,其功德福報之大,就如同這十方虛空一樣無法估量。
  • 《金剛經》的智慧 我們的每一次起心動念 如來悉知
    佛頭所謂的名為心,意思為這樣的名相叫做心,名即為名相之意,整部《金剛經》強調不可著相,這名相也不可著,如果著相,那麼這個著了名相的心,就不是佛陀說的本心,因眾生所生心,皆著於名相,若沒有著相,眾生不會動念,動念即生心。著相即動念,動念即著相,互為因果,源於攀援,情愛,源於種種的執著為有,以為世間萬物皆可得,所以著相動念。
  • 金剛經中佛陀反覆提及的四句偈,究竟是哪四句
    我理解的金剛經中的四句偈應該是下面這四句,分別代表了離四相,去三心,生正信,破有為,都有著非常高深的智慧,咱們一起來看看,也相當於做一次複習。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這裡面的所有相,其實指的就是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在我們心中反映出來的虛相,就像是照鏡子一樣,又可分為四種——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 再說《金剛經》四句偈
    昨天的時候,我們說到《金剛經》結尾有四句非常著名的偈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今天我們接著說。這四句偈,在《金剛經》中甚為著名。故而究根結底,一切著相的有為法,都似夢幻轡影一般。
  • 鮮為人知的金剛經心咒及金剛經修持心要
    (一)無相為宗在《金剛經》裡開宗明義就是要我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我們修學《金剛經》者,首先就要在念頭裡如此地了知,並斷除這四相——我、人、眾生、壽者相。再來,同樣是屬於無相的法門,在《金剛經》裡佛陀說:「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 讀《金剛經》|為何說受持《金剛經》者,如來悉知?
    如來說:「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但是,習慣了將「心」依靠在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法相上,若沒有了這些相來依靠,則「心」歸依何處呢?也許天機就在這裡,能悟到者,得大智慧。繼續讀第十四品 《金剛經·離相寂滅分》。
  • 《金剛經》:「空」的真正奧秘,不在於相,而在於心!
    可以說,只要讀懂了《金剛經》中的「空」的奧秘,那麼,你也就懂得了如何去修行。但是,我們縱觀整部《金剛經》,裡面卻無一個「空」字,又要從何看起呢?以下是《金剛經》中的三句話,為大家分享「空」的奧秘!第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 讀《金剛經》|若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
    那就念《金剛經》吧。「如來說寒冷,即非寒冷,是名寒冷。」如此這般的觀想過幾遍之後,仿佛真的不那麼冷了。這種「如來說……,即非,是名」的句式,是《金剛經》中貫穿始終的句式。佛陀從多個角度來闡明這句話,從不住於相,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到一切法皆是佛法等等,其目的只有一個,希望眾生能正確理解佛之所說,不謗佛。繼續讀第二十一品《金剛經·非說所說分》。「須菩提!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什麼意思?《金剛經》在教我們什麼?
    從字面理解,金剛指無堅不摧,堅若磐石的,「般若」是開悟的智慧,也就是佛法的意思,「般若密」是指到達彼岸的意思,我們知道佛陀的世界觀裡是有六道輪迴的,到達彼岸就是脫離六道輪迴達到涅槃。那麼《金剛經》就是教人堅若磐石的開悟智慧。1、何為「破相」?
  • 佛陀反覆強調 金剛經智慧高於世間一切
    在金剛經第八品中,佛陀說,領悟到金剛經的般若智慧,得到的益處,比裝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還要多。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 讀《金剛經》|一念生淨信者,如來悉知悉見
    見到《金剛經》,能生信心的持戒修福者,是些什麼人呢?佛陀繼續說到:「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 佛陀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言下之意,他證得了。釋迦牟尼因此悟道成佛。當下他就想進入涅槃,驚動了天人,紛紛請求他留形住世,廣化眾生,他曾對天人們說過:「止止,我法妙難思。」正是因為他這麼一說,使我們可以了解到佛法的奧妙,釋迦牟尼悟的是道,道不可說,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所謂佛者,覺也。
  • 《金剛經》的啟示,見緣起空性,即見如來
    《金剛經》是佛為廣大佛子開示的解脫斷惑智慧法要當下流通最廣的《金剛經》漢文譯本,要屬姚秦法師鳩摩羅什所譯。《金剛經》中的六如偈頌,佛子應至心持誦,信受觀修關於《金剛經》,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的譯本是這樣的:「一切有為法,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在「不能見如來」這句裡,菩提流支的譯本中,還寫明了不能以色相音聲見如來的原因,那就是「彼如來妙體,即法身諸佛,法體不可見,彼識不能知。」
  • 《金剛經》:如是降伏其心,則生清淨心
    今天,讓我們共同緬懷偉大的佛陀,感恩佛陀的教誨,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一心受持、讀誦、探討佛陀留下的經典,增添般若智慧,體悟佛陀的真實妙義,慈悲為懷,自利利他,是對佛陀最好的感恩,最好的緬懷。下面探討「如是降伏其心,則生清淨心。」
  • 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三個詞都有什麼殊勝含義?
    02金剛——其體最堅,其相最明,其用最利我和《金剛經》的結緣非常非常早,就在我小時候看86版《西遊記》最後一集的時候,如來佛祖就讓阿難和摩柯迦葉兩位侍者把唐僧師徒取走的佛經報一遍名字體就是本體,相就是外相,用就是作用,比如說金剛玉的本體是全世界最堅固的物質,沒有一種東西能夠摧毀它,而它的外相則最為光明,一小粒就能照亮周圍一大片地方,它的作用最鋒利,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阻擋。
  • 《金剛經》中的三個佛偈,告訴你答案!
    也就是說,《金剛經》中的空,就與這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關。第一個佛偈: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什麼是心無所住?我們所有看到的事物,佛陀稱之為「相」。但是這所有的相,都是因緣聚合而成。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隨緣而生,隨緣而滅。
  • 大乘《金剛經》,顛覆你的人生觀,捂得大智慧!
    如用簡單的用佛家用語來說,開悟就是懂得佛理,捂得智慧。所以,佛家的開悟,即是讓人懂得佛理智慧,離苦得樂的方法。中國的禪宗文化史上,禪宗祖師開悟的人許多,悟道的人許多。而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聽到《金剛經》悟道,進入佛門,成就了中國又一聖人。其中,他的雕塑,佛家稱之為法相,就豎立在英國的大不列顛博物館,被西方人稱為東方三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