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問須菩提:須菩提,見到美好具足,令人恭敬的身相時,是否可以判斷已經見到了如來真實本性?須菩提回答:不可以,不可以用見到美好具足的令人恭敬的身相,來判斷是否見到如來真實本性,因為,所具足的身相僅僅是外相,不能代表如來真實本性。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這一段經文著重強調要破妄相,我們世人大多著相,雖有不同,也只是深淺的不同,在本質上還是執著於外相。佛陀在世時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普通人見到佛陀時內心就會升起恭敬,所以佛陀問須菩提,見到如此美好具足的外相,是不是就可以判斷見到如來真實本性了。
這裡的如來指的是眾生本來之法身,並非指的是佛陀具足美好的身相。固然佛陀所現的身相可以讓大眾升起恭敬心,但美好具足的佛陀身相併不是大眾本來之法身,僅是外相。佛陀問須菩提的意思,也是對大家說,如來本來之法身不可用外在的形象來判斷。
凡夫迷相,所以不識本來面目,尤其是見到佛陀莊嚴美好具足的外相,內心裡更加確信如此美好的外相必是如來本身。痴迷外相也是貪的一種,只是世人早已習慣,甚至認為外相是區分好壞的標準。佛陀在這一段經文中就明確告訴世人,外相不代表大眾如來之本性。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佛陀明確肯定的指出,世間一切外相只是虛妄,不是實相,如果大眾可以不再執著於外相,即見諸相非相時,即見如來。這裡的見諸相非相,是法門,是修持的法門,這裡的見字有觀的意思,我們後世有諸多法門,觀是一大類,觀呼吸觀念頭觀空,白骨觀等等都是法門。
見諸相非相,我們可以理解為觀世間的各種外相的隨緣生滅。世間種種造作一切遷流變化,皆是因緣和合之相,條件具足時種種相生,因緣離散時種種相滅,如幻如化虛妄不實。凡夫著相,認假做真,參與其中所以悲悲喜喜高高低低。
當我們大眾可以不追逐虛妄的時候,可以認清世間虛妄不實的幻相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有真,知道有真即見如來,在這裡,我們可以簡單地把虛妄不實的幻相的反面理解為真實,當然,這樣理解其實是不究竟的,甚至是錯誤的,但作為最初的轉變暫時一用。
回到觀,觀是法門,暫時可以解為觀察之意,觀察世間生生滅滅,分分合合。觀察世間一切所有相的假合變幻,暫時的跳出世間萬相,不參與,也不拒絕,只是觀察。在觀察時,不評判也不生出各種情緒,無對無錯不生喜悲時,此時是離相的狀態,雖然還不是佛陀所講的即見如來,但已經在修行的路口了。
本人會持續更新學佛心得,願與大家共同交流,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