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九九八年)的五月和十一月,我放下繁重的工作,兩度到麻省內觀中心作每次十天的掩關禪修,獲益良多。回來後,把兩次掩關實況以日誌形式錄下,一來作自已的反照,二來也讓讀者們略窺內觀禪修的法門。緣起
首先要感謝靈鷲山紐約道場楊雄師兄的策勵,如果沒有楊師兄的當頭棒喝,可能我沒有這次深嘗法味的禪修機會,更遑論踏上走向光明的解脫之道。
記得早在今年年初,楊師兄在一次電話中對我說,他曾經回臺北靈鷲山道場,得到住持心道法師的特別批准,與吳鐵治師兄二人參加了一個本來專為山上出家眾舉辨的十天內觀禪修。心道法師專程請印度的葛印卡老師安排兩位助理老師到山上指導(臺灣的其他道場如:嘉義香光寺及印順導師的慧日講堂都曾經舉辭過同樣的掩關內觀)。這位從九十一年開始便積極實修學佛法門的楊師兄鼓勵我,如有機會,應該實際參加一次十天的課程,把過去從聽聞所學的理論予以實修實證。但當我一想到要撥出十天時間閉關,真是談何容易,也就不置可否的唯唯諾諾。
到了三月份當如火如荼的籌備青年佛教通訊中心,每年一度的周年紀念餐會時,楊師兄又再給我一通電話,告知五月份的十天閉關課程,將會由葛印卡老師指派唯一的兩位華人助理老師李懷光及俞燕伉儷親自帶領,用中英文指導,是我們華人學習的好機會。鼓勵我趕快報名參加這一期的課程。習慣了放不下俗務的我又再退縮不前的說:「六月份的餐會是我們中心的主要活動之一,如果五月我走開十多天,可能會影響活動的成功率。」我還深深的記得楊師兄當時反問:「那麼如果你現在突然死亡,你有把握自己到那裡嗎?」這真是棒頭一喝!
我們學佛最重要的是求解脫了生死(不是了斷生命,而是要從痛苦煩惱中究竟解脫),假如一生庸庸碌碌,到頭來始終對自性的徹底淨化,毫無把握,那真是太不值得了。何況無常隨時驟至,我突然死了,地球仍然會轉,但我又會往何方去呢?當時馬上心中一凜,立即驚覺生死事大,也就即時回答:「好吧!我報名參加。我提早把一切票務、宣傳、節目等事先安排好。然後放下,好好的掩關十天,接受內觀課程的訓練。」
當下了決心之後,一切便理所當然了。在我們中國傳統的大乘佛教法門裡,內觀法門並不普遍,因為這畢竟是南傳佛教所教的。最近由於太虛大師的高足印順導師提倡學習原始佛教,南傳佛教才開始在中國大乘佛教中不受排斥,但始終未算普遍。所以當我告訴通訊中心的老菩薩們要去閉關十天時,他們都不大清楚這是什麼法門。他們聽說這次是去一個由美國人創辦的內觀中心,由一個緬甸出生的印度人葛印卡傳授法門,心中不禁存疑。如果不是我平日的正信聲譽還不錯,再加上聖嚴法師發行的「人生雜誌」、美國佛教會的「美佛慧訊」及苟嘉陵居士參予的「佛青季刊」都曾經推薦介紹這個麻省內觀中心,這群老菩薩一定會對我這次的禪修之行更加擔心。
第一次的十天掩關內觀,與靈鷲山紐約道場的護法蕭氏夫婦同行,在全營一百人中,其中華人同學約有十多位。嚴謹的戒律,認真的課程及慈悲的指導,把愚痴的我洗刷警醒,內心感動不已。當我知道十月二十八日至十一月八日的十天課程,又有中英文雙語課程,並且由李懷光及俞燕伉儷擔任助理老師時,我決定再次參加。在普願眾生分享正法的願力下,聯同了各道場朋友共十六人一起驅車前往。這次全營共六十人,華人同學約有二十多位。我很高興的在營中遇見了美佛慧訊的主編傅麗卿居士及來自德州玉佛寺的香霈尼師。傅麗卿和我一樣,這次是二度掩關,香霈尼師則是首次參加。上次護關的華人法工有目前在哥倫比亞大學進修博士的恆定尼師,今次護關的華人法工則有我認識了二十年的老朋友鄧麗珍居士。大家在關中共修,格外覺得難能可貴。
這二度的掩關內觀,實修感受完全不同,但感恩心情則一,除了感激把這內觀法門傳承下來的歷代大德之外,最要感激的便是把這人類早已遺忘的內觀法門重新發現的釋迦牟尼佛。如果沒有他老人家「不悟出究竟滅苦之道,誓不起此座」的決心,如果沒有他指導我們藉由觀察自身,不外求外道神通的人人本具法門,我們人類要切實的從痛苦根源中解脫就只是一場可言說而不可體證的幻夢。
我很慶幸,我不但從聞、思的過程中得知脫苦的妙境;我現在還可以從修學的過程中逐步體驗這脫苦的妙境。我堅定的相信,藉由佛陀指導的內觀實踐,可以使我離苦得樂;我又那麼熱切的希望;經由佛陀指導的內觀實踐,眾生都可以究竟的離苦得樂。
關中的戒律
所有由葛印卡老師指導的內觀閉關中心(分布全世界八十多個國家和城市)都要求學員在課程中嚴守下列的戒律:一、三皈──發願以佛(十方三世圓滿的解脫者)、法(真理實相的自然法則)、僧(依著實相法則淨化心靈的聖賢大德)的特質為歸依 處。二、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不妄語、不飲酒。三、八關齋戒──(首次參加課程者可豁免)過午不食。不作感官方面的娛樂及身體裝飾、不用高大豪華的床。(舊學員在下午五時休息時間,可以喝草茶或果汁。) 四、禁語──指身、口、意的靜默。禁止學員之間任何形式的溝通;不管是手勢、手語、眼神,便條等都禁止。(但學員可以找老師發問題,也可以與護關的事務法工反映他們在食物、住宿及健康等方面的需要)書寫、閱讀、運動、音樂、宗教物品(包括念珠,護身符等)都在禁止之列。
五、保持獨身生活──男眾與女眾必須完全隔離,不論結婚與否的伴侶在課程進行期間都不應彼此有任何接觸。不論是同性或異性,在課程進行期間都不能有任何身體的接觸。在閉關期中,就像是自己一個人獨自靜修。
六、簡單的素食──中心為學員安排均衡、健康、適合禪修的素食菜單,如有因健康不佳而須要的特別飲食,要在申請參加前告知內觀中 心。七、與外界的接觸──在課程進行期間,學員都必須留在整個禪修課程的範圍內,在課程結束前都不能與外界接觸,但如有緊急情況,家人或親友可以與中心管理人員聯絡而接受通知。
八、費用──根據純淨的內觀傳統,課程的進行完全靠舊生捐獻繼續運作。由於只接受舊生捐獻,所以新生的第一次課程是不用任何捐獻的。而且不論舊生捐獻多少,都應懷著感恩的心情,回饋幫助未來課程繼續進行的心願。
這些關中守則在未入關之前,中心已經寄發給每位準備參加的學員,學員同意遵守才可以參加課程。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這些戒律太過嚴格,但我卻認為非常清淨莊嚴。如果閱讀過中國天台宗智顗大師的小止觀的禪修前行種種項目,自然會覺得葛印卡老師傳承的內觀中心是同樣的莊嚴如法。我今年二月間曾經到印度朝聖,參拜了佛陀修道成佛之地的菩提伽耶道場及說法與靜修的靈鷲山峰,佛陀當日那种放下外緣,反觀自性為眾生找出滅苦之法的決意與莊嚴,我都可以在麻省內觀中心的課程環境中感受到。
我也帶著法喜洋溢的決意與莊嚴,兩度參加了這十天的內觀課程,追隨佛陀的腳印,找尋究竟離苦得樂的解脫之道。入關前的三皈五戒及求法 在未開始十天的禪修前,所有學員都在前一天的黃昏到達中心報到安單。在吃過營養均衡的晚餐(因為課程未開始,所以都可以用晚餐)之後,男女眾隔離,由不同的走廊走進靜坐大廳,盤膝而坐在編好位置的坐墊上。
這一期的助理老師李懷光與俞燕兩位安詳平和的入座,和所有學生一樣都是盤膝而坐。在全體靜默幾分鐘之後,開始播送葛印卡老師的唱頌與開示。葛印卡老師師承緬甸內觀大師烏巴金,以巴利文唱頌大藏經的經文,引用阿含經為主。雖然我聽不懂巴利文,但葛印卡老師那發自內心的慈悲柔和,是不立文字的教外別傳,我可以感受到那以心傳心的和平安詳。
以葛印卡為導師的所有內觀中心,內觀課程全年不間斷的進行,除了特別安排由葛印卡老師親臨指導之外,主要是用葛印卡的指導錄音帶及錄影帶作為教材藍本。世界各地由數百位經葛印卡指派的助理老師協助學員正確的修習傳承清淨的內觀正法。
唱頌之後,開示中詳細解釋,要求大家三皈五戒,守八關齋戒等戒律的用意,主要是遵從推之四海皆準的「戒、定、慧」三無漏學。因為內觀的修行是經由專注的訓練(定)而達到完全淨化(慧),所以必須以戒律作為保護種子發芽成長的圍牆。不滲入其他宗教派別法門的規定,主要是給予內觀法門一個公平的判斷。要學生放下萬緣的規定,是希望學員全心全意的努力修行,金科玉律是:要像自己獨處時那樣禪修。不要打擾別人;不要理會別人所引起的任何幹擾。只管回到內心的專注。
接著所有學員求三皈五戒(舊學員加上求八關齋戒),並正式求授安那般那(Anapana),又譯作安般守意法,亦即觀息法。這種學生問老師求授法門的儀式,並不是在玩儀式的把戲,而是要保存清淨法承的延續。釋迦牟尼在當時的印度四姓階級時代,是一位鼓勵平等,以此去除我執,我見執取及戒禁見執取的聖者。除非深深了解儀式的涵意內容,及發自內心的清淨,否則只是在陷入另一次儀式的把戲而不是延續佛陀清淨的本懷。
安那般那是觀息法,經由對呼吸的注專觀察,把習慣向外攀緣的心識平靜下來,這是內觀法門的最開始身一步。在指導觀息方法之後,全體學員靜坐練習約半小時,約晚上九時左右,大家各自回宿舍休息,以準備明天凌晨四時打板起床,開始十天密集的修行課程。
猶記得我第一次入關時,由於缺乏長時間盤坐的訓練,一小時的盤坐要在很高的決意力下才安然度過。但在第二次入關時,放鬆全身,以誠懇與尊敬的心情聆聽開示及靜觀呼吸,一小時在霎眼中便過去了。
麻省內觀中心的女生宿舍有六個房間,大概可容納三、四十人。每人都有自己的單人床,一張椅子及共同放置雜物的衣櫥。宿舍簡樸實用,在禁語專注的肅穆氣氛裡,特別顯得清淨平和。
第一天──脫韁野馬 凌晨四時打板(用的是木搥敲銅板),利用共同的浴室洗手間,以最快的速度洗臉刷牙更衣,四時三十分前到達靜坐大廳,依照昨晚指導的觀息法作一小時三十分的自我修練。第一次入關時,早上雖然依時修練,但精神不佳,還未習慣四時起床。座上容易昏沉,妄想紛飛,心識跑掉了都不自覺。只好耐心的一次又一次把注意力拉回鼻端下,嘴唇上的微小區域,老老實實的感覺呼吸的進出、快慢、通塞。對於自己的昏沉散亂,有點煩惱。腿上功夫不夠,常常轉換坐姿,因為三月份清晨天涼受寒,鼻水流個不停,這些身體上粗重的表現,使專注力更加微弱。
第二次入關,精神有了很大的進步。即使早起,精神仍然清爽,心識比較清明,但是妄想依然像脫強的野馬,不受控制的縱橫奔跑。雖然十月末的天氣比上次三月的天氣還要冷,但卻呼吸暢順,沒有流鼻水的情況。腿上功夫比較進步,放鬆入座之後,可以輕易的維持四十五分鐘不變坐姿。雖然身體仍然粗重,專注仍然未穩定,但懂得接受這個粗重的我的事實。
五時四十五分,助理老師來到靜坐大廳,六時播出葛印卡老師唱誦的早課,我很珍惜這早課的時間,兩次關中,我都沒有錯過聆聽這早課的唱誦。低沉的音聲流露了對眾生的慈愛與祝福,語言音只是一種符號,是一種可以打破有限隔閡的符號。
每天修練時間達十一小時,其中早、午、晚各一小時的修練必須在靜坐大廳共修,其餘時間可以在靜坐大廳,宿舍或經由老師指派的獨立關房內修練。晚上七時至九時是聆聽葛印卡老師的開示,也是盤膝而坐(有特別情形的學生可以坐在有靠背的坐墊上)。中間有充裕的時間吃飯、休息、洗衣、沐浴及在指定的戶外園地散步。時間表設計得非常密集而又考慮到學員的身心需要。
猶記得第一次入關的初幾天,每天總爭取休息時間睡覺,好像睡都睡不夠,後來才慢慢改善。
第二度入關,也是爭取時間休息,但不一定是睡覺,只是躺在床上讓背部靠一靠已經很足夠,精神一直都保持著充沛清明。
晚上七時至九時的開示,往往就是一天內疑問的解答。這位教授內觀法超過二十年,學生數以萬計的葛印卡老師的確是一位善巧的導師。第一天晚上的開示除了強調遵守關中各種規條的重要性之外,還提出了每位同學心中的疑問:為什麼有意識地去觀察呼吸的如實面目── 長或短、重或輕、深或淺、就是一種引領我們踏上離苦得樂的解脫道的修行呢?
原來這種對呼吸的觀察(不是練習呼吸或控制呼吸)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容易。每一個經過了一整天練習觀察呼吸的學生都發現到要把心定在呼吸上,是何期的困難。經過實際體驗,我們才體會到我們的心是如此的千變萬化,無法掌握,不斷轉變注意的對象,跑離所要觀察的實相。
如未經過這老實的訓練,我們大概總會多多少少自欺欺人的以為自己是個有定力的人。其實這種在外面看得見的定力是如此的膚淺,即使身體坐定不動,內心思潮卻是如潮水般,一浪接一浪,因為這是我們凡夫心的習性──生生世世,心就是如此的惶惶不定,妄念不斷。我們常常被這習性的心識之流左右了而不自知,因而往往知悔而不能改過,讓自己生生世世陷於懊喪中而不能回頭走向解脫之道。
我很慶幸我如實的知道自己的心性是如此的未受訓練,以後必須痛下功夫!慈悲的葛印卡老師一再的,如有他心通的,在開示中說:「我們一生的習慣是不可能在幾分鐘之內改變的,需要有耐性,心平氣和的,一再把注意力轉回呼吸上。這就是培養如何覺知實相的方法。」
晚上九時半就寢,睡得十分安詳,兩次都沒有陌生的感覺,只是第一次入關時得比較昏沉;第二次入關時,睡中也保持自然的覺醒。
第二天──盲目反應的瘋子
也是凌晨四時半便到靜坐大廳去依老師的指導內觀。雖然每天有超過十小時靜坐內觀,但似乎時間都不大足夠。因為心識不受控制的東闖西竄,能夠真正定下來注意到呼吸實相的時間實在很短。
我感覺到自己多少就像老師在開示中所說的那個盲目反應的瘋子──瘋子往往做出異乎正常人的行為,因為瘋子對錯亂心識有盲目的習性反應而不自知。當一個瘋子咬著麵包走在街上,突然心識以為是在浴室中,他會盲目的反應把衣服脫下,然後把麵包當作肥皂去擦身體;突然心識以為旁邊有強盜,他會為了保護自己,拿起麵包當作石頭去擲退強盜。
我們的心識何嘗不像這個瘋子呢?在靜坐觀呼吸時,心識卻走到另一個空間──到公園去散步,看見紅花錄草,還碰到多年不見的老朋友 ……於是注意力便不期然離開鼻端的呼吸,隨著心識跑去公園與老友攀緣敘舊……到突然發覺時,才回復觀察呼吸,但不到一分鐘,又跑到另一個空間去了──小時候的學校,以前住過的地方等等……雖然我不至於像個瘋子在實際行為上作盲目反應;但在心識上卻像個瘋子般未能活在當下。
兩度掩關內觀禪修日誌
聞與思的智慧往往造成了所知障。實修給我們的智慧是帶領我們進入深一層次──不是在文字思巧上去了解心識妄念的瀑流;而是在實際接觸上去了解妄念的瀑流面貌!!
晚上的開示又再解答我一天的疑惑──佛陀給予眾生們「八正道」的指示,讓眾生止息因妄念而生的種種煩惱。「八正道」也就是戒、定、慧三方面的訓練。「八正道」的正語、正業、正命都是「戒」的訓練,我們在關中要守五戒、八關齋戒,就是增強訓練的步驟。「八正道」中的正念、正定、正精進,是「定」的訓練,內觀就是定學的訓練,訓練專注力,培養念念分明的能力,讓我們可以逐步控制自己的心念,做自己心念的主人。
我很慶幸我已如實的認識自己的心識像個瘋子,不受控制的盲目反應。現在要好好的予以訓練,把握佛陀給我們的內觀指導,做回自己心念的主人,那才有機會得大自在呀!
老師在開示中說,至於「慧」的訓練,內容十分豐富,明天再談。雖然我已兩次聽「慧」的開示,事實上我已請了老師開示的中文翻譯帶在家中聆聽。但是我還是很渴望在法堂中,經過一天的修證後,與各位同修一起聆聽開示,不同的經歷、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法侶,會有更進一步的體驗與學習。
第三天 ─ 淨化妄心的智慧
已經進入觀息法的第三天,覺得自己的進步仍然很慢,專注力敵不過妄念的瀑流。回心一想,反正我己得到第一個利益──知道自己的粗重不定,今後我就朝這個方向去訓練自己的正念正定。如此一來,比較沒有那麼懊惱,定心的效果比較好點了。
在今天晚上的開示中,老師把八正道中的慧學部份剖白得清楚扼要。八正道中的「正見」,「正思維」都是屬於慧學的部份。老師說:在佛陀時代的其他外道都有很嚴格的戒律及甚深禪定,但佛陀卻仍然不認為戒與定足以讓人徹底除去苦惱。不錯,戒與定是很重要的基礎,但如果沒有發展出淨化內心的洞見,戒律與禪那只能讓人在心的表層發展出安祥喜悅,仍未能淨化心底深處的習氣。
淨化內心的洞見就是佛陀告訴我們的慧學。經由對呼吸的覺知,我們才平靜的去接受一個事實──我們是那麼的執著,執著於過去的貪愛或憎惡,也執著於未來的欲望與恐懼,卻往往不願意去覺察當下的實際真相。
我們的習氣是執取我與我所有的一切;執取我的見解,我信仰的宗教的儀式;執取習定俗成的戒律,不管這些執取可能來自貪婪,瞋恨或愚痴,均盲目的執取接受。
這三天來,在觀息修練中,洞見我執的愚痴是初部開發的智慧。而這個洞見並非來自文字的聞思,而是來自自身實修後的洞察。若只沉醉於一念不生的定境中而沒有洞見我執的妄心,那只是自我麻醉的定,是無法開啟淨化妄心的智慧的。
第四天 ─ 求授內照正觀(毘砵舍那VIPASSANA) 進入第四天,正式教授內觀-內照正觀。
仍依照清淨的傳承,所有學生都聚集在靜坐大廳中,正式求授內照正觀,也就是佛陀教授的四念處訓練──「觀身而住,正知正見;觀受而住,正知正見;觀心而住,正知正見;觀法而住,正知正見。」
四念處的訓練,首先從觀照自身感受入手,因為感受是我們經驗世間所有身心現象的關鍵,藉著觀察身體上的感受,我們也同時觀察了自己的內心。訓練的方法是對全身有系統地移動注意力,先從頭到腳,然後從腳到頭,從一端移到另一端,如實的觀察身體當時的感受── 冷、熱、輕、重、癢、痛、脹、緊等等。(筆者按:讀者們千萬不要按自己對本文的見解去內觀,如要學習內觀正法,必須正規的掩關,參加十日內觀課程。本文只是一種心得參考,不是指導。)
我在第一次課程時,由於習慣用眼睛去看東西,於是也企圖用眼睛去「看」身體各部位的感受,「看」得眼睛累極了。其實,感受又豈能用眼看呢?但未受過發展覺知訓練的我,就習性地用「眼」去看感受,這種愚痴在第二次課程中才被自己發現。
在第二次課程中,覺知比較精明些了,儘量用沒有位置的覺知,去感覺有位置的覺知,去感覺有位置的身體各部份的感受。但仍然未夠老實:遇到粗重的感覺,便沮喪不前;遇到通暢的感受,便暗自歡喜。不夠客觀的觀察,老是把「身心」的我與覺知混在一起。在覺照過程中,湧進過去未來妄念瀑流的情形更加明顯。
晚上的開示,老師把慧學的洞見另一章打開,讓我對內觀有進一步的信心。老師說:當我們勤於修行,很快就會領悟到一個根本的事實:那就是我們的感受幻變無常。這也就是身心的真相:變化無常(ANICCA)。經由修持體驗,原來身體的每一個分子,內心的每一個過程,都是不斷變遷,「我」不過是一個不斷變動過程的組合體吧了。除了「無常」的本質外,另外一個基本的實相是「無我」。但是我們卻往往執著於這些無常、無我,妄想這些執著永不會消失,當「我」執著的東西消逝時,便讓自己陷入失落的痛苦之中。
變化、無常、虛幻、無我,這就是洞見身心世界的慧見。金剛經的四句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已是耳熟能詳,但藉由觀察自身的感受,我切實體驗了這首偈的真意。
第五天─以平等心對待無常
很快的又進入第五天了。每天早上四時打板,四時半開始一天的內觀修習,早飯、午飯、散步、下午茶、洗澡、上課聽開示。作息定時,放下外緣,照顧當下,一天很快便過去,是非常密集專心的修行課程。同房共六人,我到今天,尚未認清楚是那幾人共房。人生能有幾回這麼殊勝的修習機會?一心不二用的用功用功,才不負師長及一切護法大德的護持。
今天開始,老師要我們在早上八時至九時,下午二時半至三時半及晚上六時至七時的三座內照正觀修練時,不得變換坐姿。也就是說要維持一小時持續的閉眼、不放腿、不放手的坐姿,這是為了磨練我們的精進意志力。猶記得第一次課程時,我因腿疼常常改變坐姿,幾天下來都未找到最持久的坐姿,我心中暗叫不好。但為了給自己精進的訓練,決意堅持到底。腿因姿式不好,暗暗作疼,也不知過了多少時候,腿疼已經增加至無法忍受的程度。我當時心想,我現在不單要流眼淚了,而且要放聲一哭,因為太痛了。(我從來眼淚不輕流,更極少放聲大哭)即使這是嚴肅的法堂,我也只好做個不及格的小學生了。幸好在我忍耐到最後一分鐘的時候,老師慈悲的唱誦聲從擴音器傳來了。噓!我抹一把汗,幸不辱使命,未在法堂出醜!接下來,每天三座的精進課,我都能維持一小時不換坐姿,終於把自己磨練過了關!
第二次課程在早有訓練的準備下,一小時不換坐姿只是小測驗,不再是大難題了。上座前及小休時,看見許多第一次參加課程的同學,爭取時間在走廊彎腰伸腿,磨拳擦掌,大有接受少林寺木人巷挑戰的味道。課程認真的訓練,一絲不苟的實修也真的像少林寺木人巷。通過這關考驗,才算有點拳腳功夫。內觀中心的課程也算是修行路上的少林寺一關。
老師在開示中,指出要平穩的過渡這不變坐姿的一小時,有一個竅門 ──不起習性反應,以一顆平等、平衡的心,客觀地觀察每個現象─ ─包括腿上的疼楚。就像醫生檢查病人的疼痛一樣,痛苦便不再擊倒我們,控制我們了。
在指導修習時,老師常說:「變化、消失、再生、再滅、無常、無常……」發展覺知固然重要,但若缺乏了平等心的培養,覺知只會對痛苦越來越清楚,但並沒有驅走痛苦的能力;唯有以平等心,對待無常,貪瞋習性反應止息,痛苦才能被徹底瓦解。
培養平等心是內觀修練的重點,我在第二次課程中才略能把握,不致偏於覺知而成為欠缺翅膀的飛鳥。
第六天 ─ 十二因緣還滅門
今天起,舊生陸續被分配到自修的關房。我在第二次掩關課程中,也被分派一個在自修時間用的小關房──麻省內觀中心在成立十六年後的今天,已經設有約二百多個獨立關房,每個關房大約是六尺乘三尺半,像一個小衣櫥,有通風及擴音系統,以便行者在不受幹擾的情況下用功。這些小關房的設備,使我回憶起今年較早時在印度參訪那爛陀大學遺址,那裡也有許多小關房的遺蹟。當時我還是內觀的門外漢,所以不了解這些既不像睡房也不像書房的小房間有什麼作用。現在才豁然了解內觀在古印度的佛教道場是必修的一科。
這幾天都是內照正觀的修練,依次序不遺漏地觀照身份各部分的感受,越是靜修,心識之流越是浮湧。這是退步呢?抑或是進步了?老師在晚上的開示中指出,這些浮湧的心識之流,也就是我們身心累積的習性反應。除非我們懂得以平等心去對待,讓心識不再起「習性反應」,否則舊有的貪瞋習性反應會一刻一刻的延續下去。
這種貪瞋習性反應就是佛陀在十二因緣中告訴我們的由「無明」而產生的「行」。「行」也是四種心法之一。四種心法乃「識、想、受、行」,即根據過去累積的經驗,分別判斷對身心世界的感受,再起錯誤習性的反應。很不幸的是,錯誤(無明)習性的反應(行)又再依次的延續為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人類因無明而生的煩惱痛苦永無解脫之日。要根除習性反應,必須以洞見的智慧,停止慣性的盲目反應,才可以反向的運作,以達到淨化的過程。
許多佛教徒都熟讀十二因緣的名目,也明白十二因緣還滅法門的理論。但真正深入自己內心深處去體驗這身心的連鎖繫結,卻必須實踐由佛陀指導的四念處法門。很多年前讀苟嘉陵居士著的「四念處今論」引述佛在「念處經」的一句話:「比丘門!如修行人慾潔淨眾生,超越憂悲苦惱,行正道而證涅槃,這是唯一的途徑,也就是四念處。」
我的心識浮湧正是淨化的過程,無論是多麼的粗淺,我起碼已開始淨化過程的步伐。
第七天 ─ 五個敵人
告示板的指標告訴我,今天已經是課程的第七天,只剩下兩三天的時間可以精進修習。課程已進行了一大半,我們為自己的心靈動的開刀手術正進行得如火如茶,內心深層的毛病再沒有掩藏的暴露,現在需要的就是以客觀的平等心去治療主觀的習性反應。
說來容易,做起來卻並不容易。在第一次課程時,腿疼往往令人分心,腳趾麻痺不通,也是令觀身的進行受到阻滯。我還記得當時助理老師分批小參垂詢狀況,我問:「觀照程度有深有淺,是深好呢?還是淺好呢?」俞燕老師快捷的回答:「沒有好與不好的。」在平等心下,那裡有好與不好呢?但慣性的反應卻老是在好與壞,順與逆方面斤斤計較。第二次課程時,比較可以掌握到覺知與平等心的重要性,但無始以來的無明心識,老是把客觀的覺知拉走,絮絮叨叨的加上主觀意見,破壞了平等的心鏡。只有三天可以專注修練,日子不多啦,心情焦急起來,就更加不注專了。
教導經驗豐富的老師,在晚上的開示又再安撫了我們這群學子的心。他指出在修練內觀時,有五個敵人常作抗爭,要把我們的客觀覺知與平等心驅走,這五個敵人就是:貪、瞋、昏沉、掉舉、狐疑。對輕安靜暢的感受貪著,對粗重不順厭惡,昏沉的不知所謂,左思右想的攀緣不安,都是潛伏在我們內心的敵人,在靜修時更加活躍的拼死一戰,以保存他們的地位。至於疑心更是最可怕的勁敵,他會驅使我們對內觀法及指導老師的質疑,使我們放棄以前一切的努力,躲回無明的巢穴。
面對勁敵,只有更耐心、不屈不撓的重新培養更深的專注力;不要為自己增加壓力,從容不迫持續努力,習性的反應才會慢慢消融。其實,敵人也好,朋友也好,都是我們自己的內心感受。我們並不是要趕走誰,迎接誰,我們是要淨化自己的內心,達到常樂我淨。
第八天 ─ 十個朋友
今天仍然按照老師的指導內照正觀身體的感受,在專注的靜觀下,身體有各種不同的反應:麻、脹、冷、熱、暢、塞等等。在第一次課程時,鼻水總是流個不停,呼吸也不暢順。在第二次課程時感受完全不同,背部僵硬,好像麻木了一樣。記得在第二次掩關分組小參時,我告訴助理老師俞燕說:「背部僵硬不通。」俞老師耐心的指示:「要保持逐部分觀察,放鬆一些!」一言警醒了我太緊張的 毛病。
心情緊張,背部的肌肉也自然僵硬起來;就如憤怒的時候,呼吸也會突然急促、青筋暴現一樣,原來我們的身與心是如此的密切相依!當我們內心起變化,身體各部份的細胞便會依著起變化;同樣的,身體有不同的感受,也會紀錄在我們的心理上。但是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卻往往忽略了心身的相互依存運作的事實,而無法找出煩惱毛病的 根源。
葛印卡老師在錄音的開示中說,有一次內觀課程在長年積雪的喜馬來拉山區舉行,有一位學員在靜坐內觀時,竟然全身發熱,衣服都要脫掉。試想喜馬拉亞山那麼冷的天氣,竟然敵不過他內心中發出的火元素份子。這些火熱從那裡來?
我們一般人都知道,物質的組成基本元素是地(軟硬性)、水(黏著性)、火(冷熱性)、風(動性)。這四種元素此弱彼強的形成了每一物質的特性。這些元素的成因除了來自我們吃的食物及所居住的環境之外,也來自當時心中的念頭或過去的習性反應。譬如:多吃了咖喱,會覺得火燥,但憤怒也會火燥。來自心念及習性反應而形成的元素特質,遠比來自食物及環境形成的強得多。那位在寒冷山區中靜坐內觀的朋友攪動了潛意識中的憤怒習性,反應在身體上便是熱氣沖天。我們細微觀察身體,也就是觀察自己的內心。身體各種苦樂感受,其實也源自我們現生與過去的一切業力。
正觀自身煩惱的根源,也就是淨化煩惱的開始。老師鼓勵我們,有十個朋友可以幫助我們淨化煩惱的工作,他們也就是十波羅蜜(即十種不以協助我們從煩惱此岸到淨化彼岸的美德):
一、舍─────無分別心,平等心。凡事正面積極,不對立消極。二、慈─────幫助別人而不求回報的善意與愛心。三、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的行動。四、持戒────五戒十善,保護自己少貪少欲,也保障他人的自由 。五、忍辱────有耐心承擔的堪忍,不衝動而安住平穩。六、精進────四正勤,努力的止惡行善。七、堅毅意志力-果敢勇猛,百折不回的決意。八、安住實相──接受如實的狀況,無覆藏機心。九、信心────有淨信心,相信自己能內淨其意。十、禪定般若──常住寂靜,止觀雙運。在我們修行的道路上,有這十位善友相隨,必得衝破重重魔障,到達涅槃彼岸。
第九天 ─ 把內觀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已經是可以心無旁鶩,全神貫注修練內觀的最後一天了。明天便解除禁語限制,環境氣氛自然有改變,分心在所難免,所以必須爭取今天的獨自修行環境!背部僵硬的情況仍然沒有太大的改變,即使懂得放鬆,也不可能在幾天時間內把過去的業障統統瓦解消除。慶幸的是有「安住實相」的好朋友,如實接受事實。並提高平等心及覺知,以堅決意志力一小步的前進,期能逐步淨化無始以來貪、瞋、痴的煩惱習氣。
十天時間只佔了我們人生旅程的極微少部份,但要抽出這十天的時間來靜修,又像是破天荒的難能之舉。離開內觀中心,我們走出去要面對的是人生旅程的其餘極大部份的人、事、環境;假如我們在課程中所學對以後的人生毫無實益的話,豈不是辜負了這難得的十天光陰?如果對生命中的人與事沒有幫助的話,那麼我們參加的課程,豈不只是另一次徒具形式的典禮而已?!
葛印卡老師在晚上的開示中,特別強調我們內觀的修行人,應該把所修所學的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最起碼的,我們應該有一顆安祥的心,微笑地接納生活中的一切。慢慢我們發覺自己再也沒有以前那麼容易發怒,沒有以前那麼依賴惡習。周圍的環境,家人,同事,朋友都因為我們的改變而隨著安祥快樂起來。
葛印卡老師說了一個買油的故事,訓勉我們內觀者的起心動念應該樂觀積極而實際,他說:一個母親叫兒子取十盧比去買油,兒子在回家途中打翻了油瓶,只剩半瓶,兒子哭著說:「我打翻了半瓶油!」母親叫第二個兒子再去買油,也是在路上打翻了油瓶,只剩半瓶。兒子興奮的跑回來告訴母親:「瓶子打翻了,幸好我救了半瓶油。」母親再叫第三個兒子去買油,同樣在途中跌倒了,這個修練過內觀的兒子回家很高興的對母親說:「我救了半瓶油!但可惜另一半流失了,我會去市場工作,賺錢把那半瓶油買回來!」
不悲觀,也不逃避。樂觀、實際、實踐就是內觀修練者面對生命的態 度。
第十天 ─ 慈悲觀
今天在早上八時至九時的靜坐內觀之後,禁語便解除。九天半不說話,全神貫注於內照正觀之後,突然要與外界溝通,實在有點不習慣。記得第一次閉關的第十天,我聽到同學們興高彩烈的高談闊論時,我覺得很吵耳。自己像沾不上邊的,不懂得說什麼,只是客套的寒暄與微笑。在第二次閉關的第十天,比較有點準備,不管別人多吵,不必心煩意躁;只管在需要時說些有意義的話,或者與同學交流一下心得 。有一位男同學告訴我,他在關中天天利用午間去找助理老師談話,因為他恐怕十天不說話,出關時會不懂說話了。但事實證明,那些十天都不說話的人,第十一天依然聲浪明晰得很。
另一位女同學告訴我,她每天都想著「咖喱雞」,希望出關之後,吃一頓咖喱雞,她說平時偶而吃一次素,她會覺得自己很清淨。但想不到天天吃素,便不習慣,老是惦念咖喱雞的美味。
其實,這不都證明了我們活在疑惑及過去的習性中嗎?即使我們平時覺得自己行為還不錯,在關中靜修時,埋藏在潛意識深處的惡種子及習性便顯露無遺,這個時候也就是培養我們淨信心,平等心,慈悲心的最好機會了。
內照正觀的方法是從觀息,觀身下手,但它的逐步發展乃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內觀法從淨化自己開始,但絕不把淨化自己作為唯一目的。卻因具平等心(舍),而希望眾生都能與自己一樣獲得涅槃之樂(喜),同情別人的失敗與痛苦(悲);幫助別人而不求回報,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成就與功德(慈)。葛老師傳授的內觀法不是自了的小乘法,卻是為發菩提心而堅固基礎的大乘共法。
老師最後一天教授的,就是愛心慈悲觀的發展。老師要求我們在每天早晚一小時的內照正觀修練後,把一切功德回向給眾生,願眾生都快樂,得到解脫。我還牢牢的記得老師幽默而慈悲的指示,他說:
「在印度有一個優良的傳統,就是學生向老師學習之後,必須送一些禮物給老師,否則學生所學的東西便無法保持不失。我這個胖老師嘛,一定也要收到份量較大的禮物,所以你們每天內觀之後,記著要把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我這個胖老師也是眾生之一,我必能分享你們所回向的,這將是一份給我的大禮物!」
老師的無私慈悲讓我感動落淚,我不但要遵從把功德回向眾生的慈訓,同時我也向老師學習了他的懺悔禱文:「請原諒我,那些在無始以來,曾經被我的身、口、意,有意或無意傷害過的一切眾生,我懇求你們的寬恕。我也同樣的寬恕,那些曾經有意或無意,以他們的身、口、意、傷害過我的眾生,我統統寬恕他們。並願眾生分享我的成就、功德及快樂,願眾生都能獲解脫!解脫!」
出關 ─ 微笑面對人生
第十一天的早上,聆聽中文開示的同學在凌晨四時十五分便齊集中文開示法堂,助理老師與我們一樣的早起,播放老師開示的中文翻譯聲帶。六時再齊集靜坐大廳看葛印卡老師的錄影帶(英文)。
在臨別的囑訓中,老師除了重覆總述指示如何修內觀法,必須早晚精勤修練一小時之外,並教導我們在早起及臨睡前,念生命的無常,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來時刻淨化自己及利益眾生。
愛說故事的老師再以一個故事來鼓勵我們:一個媽媽以愛心烹調一件糕點給孩子吃,糕點上有黑色的乾果粒,但孩子拿到手,硬說這些黑色乾果是泥沙,不吃這蛋糕。媽媽對他說:「你可以挑起黑色的東西不吃,糕點的其他部份還是可以吃的呀!你會發覺這這個糕點真的很美味!」
對於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信仰,修習不同法門的學生來說,佛陀教授的內觀法可能還有些不能完全接受。但不必因為不能接受的地方,便全盤排斥了內觀法,那將會辜負了佛陀及歷代傳法大德的慈悲苦心。既然已經接觸了十天的課程,不妨接受受用的地方。當你發覺人生變得快樂光明的時候,再去對「黑色泥沙」部份下判斷。認為可以接受時才接受。
兩次的掩關課程增加了我臉上的微笑,因為當我對自己認識更多,便能放鬆過去的執著。在發展覺知的同時,也發展平等心與慈悲心,對無常的人生也就更懂得接受與運用。我們同來的十六人也像來時一樣,分三批回紐約。每個人的功夫深淺或許有別,但都有同一明顯的特色,就是心情輕鬆了,笑容燦爛了!如在面對起伏無常的人生,我們都能保持這發自內心安詳的微笑,那麼我們便把握了佛法中的摩尼寶珠,必能消融無明與困惑!
(完)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廿六日感恩節 完稿於青年佛教通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