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為什麼不解釋宇宙的真相?佛陀的一生只講了這一件事!

2021-01-14 如釋我聞

佛陀是世間偉大的覺者,流傳下來的覺悟法門,讓無數眾生離苦得樂。

許多人都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佛陀在菩提樹下深觀緣起,徹悟世間真相,可是在流傳下來的佛經中卻很少記載關於宇宙真相的內容,那麼佛陀真的明白了世間宇宙的真相嗎?

佛陀

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一點,佛陀一生宣講的都是知苦滅苦的方法。

在南傳佛教的典籍《中部》裡,佛陀不僅一次的告訴弟子們,自己的一生就是用來傳授知苦滅苦的法門的,並且說修行的最好境界是究竟苦邊。

佛陀不是不宣講宇宙人生的真相,而是要徹底弄清楚那些,窮極此生也不能完全了解,所以應該把有限的時間放在斷除煩惱知苦滅苦上。

佛陀在世的時代,沙門之間經常會進行辯論,而佛陀對於那些關於宇宙或是神人的形上學的問題一概不答。

這些問題與佛陀傳授的教法沒有多大的關係,反而會讓人進入修行的誤區。

佛陀說法

不光現代人對這些問題有疑問,佛陀的時代依舊如此。

佛陀避而不答的次數多了,就難免讓人誤解佛陀是不是真的覺悟了。

在無數提問中有一個是佛陀的弟子,名叫鬘童子,他對宇宙的奧秘非常感興趣,就對佛陀提問,佛陀依舊是避而不答,之後鬘童子就放出狠話說,如果佛陀不給自己解釋宇宙的真相,自己就離開僧團去還俗。

佛陀知道機緣已經具備,是時候告訴弟子們自己為什麼不回答形上學的問題了。

我們都知道佛陀在說法的時候非常善用比喻來形象的解釋。

佛陀面對鬘童子的提問同樣用了一個比喻來解釋。

佛陀講經

生而為人,不去知苦滅苦,反而去想弄清楚宇宙的真相,就好比一個人中了毒箭,但是他不去馬上把毒箭拔下來解毒,反而是問射中自己的人是誰,他為什麼要射我,誰我的人是什麼種姓,我和他有沒有什麼恩怨等等。可是還沒等到他徹底弄清楚這些問題,就已經毒發身亡了。

佛陀的這個比喻就是告訴我們,我們在輪迴中沉浮就是中了毒箭的人,世間的苦就是這支毒箭,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掉這支毒箭去滅苦,而不是去弄清楚宇宙是什麼,時間有沒有盡頭這些形上學的問題,再沒有弄清楚之前,就繼續在輪迴裡沉浮了。

之後佛陀又告訴鬘童子和眾弟子,跟隨佛陀的方法去知苦滅苦,就可以達到涅槃,而那些佛陀不回答的問題,以後也不會回答。

佛陀的這個故事很明確的告訴了我們,想要弄清楚宇宙的真相是徒勞的,唯有斷除煩究竟苦邊,獲得如來智慧,這些問題也就自然知曉了。

佛陀為弟子說法

佛陀作為覺悟之路上的偉大導師,不僅將滅苦的法門貫徹到底,還十分的牴觸個人崇拜。

佛陀在晚年的時候會讓弟子們轉移對自己的崇拜,去精進的修行滅苦的方法。

在佛陀即將如於涅槃之時,回答弟子們的問題,也能知曉佛陀是一位偉大的導師,而不是教主。

佛陀告誡弟子們在自己涅槃後,要以戒為師,並且堅持四念處,要安正自己的心境,以智慧的方法的來破處顛倒,斷除煩惱,知苦滅苦。

佛陀的智慧不僅變現他對於教導弟子們的方式上,還未雨綢繆的遇見到了後世許多的錯誤,並在他在世的時候就加以杜絕。

佛陀

在《中部》記載到,佛陀告訴弟子們,真正的敬奉諸佛,不是用香花頂禮跪拜等方式,而是用正法去修行,這才是最崇高的敬奉。

同時,佛陀還不提倡神通,佔卜這些怪力亂神的事情。

在巴利文大藏經中,佛陀還明確的告訴弟子們,修習佛法是不能超度亡魂的。自己的業報要自己承受,目連救母的故事告訴我們的不是孝道,而是業因果報真實不虛,哪怕是佛陀和阿羅漢,也是不能消除的。

我們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跟隨佛陀的腳步去知苦滅苦,其他的一切都是無用功,唯有究竟苦邊才能證入涅槃。

上文中記述的內容選取了南傳佛教巴利文大藏經《中部》的經文案例,若有出入,望指正!

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弟子,為何不趨吉避兇,反而慘死於外道之手?

達摩祖師被他打掉了兩顆門牙,為什麼還會把禪宗的衣缽傳給他呢?

他本是奴隸出身的剃頭匠,又是如何成為佛陀的上首弟子的?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佛雖慈悲,卻只渡有緣人,佛陀告訴你答案
    為什麼佛雖慈悲,卻只渡有緣人?實際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02眾生的選擇不同佛菩薩度人並沒有任何的差別心,只想每一個眾生都能夠得度,但是為什麼只度有緣之人呢?並非是佛陀特意的放棄了某些眾生,而是眾生沒有去選擇被佛陀救度。
  • 佛說:一切心不可得,是怎麼樣的心,讓佛陀講了49年的法?
    心究竟是什麼在佛陀講法之前在眾生的腦海裡面都是一片空白的。佛陀開功開悟之後,看到了宇宙的真相,佛法的真相。了解到眾生沉迷於世間就是因為內心無明,無法真正地認識到自我。從而在無名之中產生無盡的煩惱,碌碌一生終究是為煩惱所驅動而產生的因果,陷入了無盡的因果糾纏無法解脫。佛說:一切心不可得,究竟是什麼樣的心,讓佛陀講了49年法。
  • 佛陀的一生告訴我們什麼
    (圖片來源:資料圖)我時常真切地懷念佛陀。從佛陀那裡,我領略了他偉大的人格、高尚的情操,感受了他對人生的真切理解、對生命的無限關懷。我不能不對他表示由衷的敬意。佛陀自覺放棄嬌貴的王子生活,蔑視奢華的物質享受,走上精神追求的漫漫之路,不僅為現時代人所費解,即使在古代印度社會也非同尋常。但佛陀堅持了自己的選擇,不為名譽、地位所動,不為物慾、色慾所支配,堅定地、默默地前行,如同孤獨的獅子。我懷念佛陀,雖然他是一名普通的託缽者,但留下了光輝奪目的形象。
  • 佛陀不是創世主
    我們把佛陀稱為本師、良醫、嚮導,這與其他宗教視其教主為創世主,就有根本上的區別。我們知道佛陀不是創世主。先解釋一下什麼是創世主?創造世界萬物的主人,並且能夠主宰這個世界和萬物。這是創世主的意思。在西方基督教的宗教觀念當中,上帝是宇宙唯一真神,創造世界,創造一切,信者得救,不信者咒其下落地獄。這就是創世主的基本概念。大梵天像
  • 佛陀一生的言教——切記切記
    於是他又坐下繼續苦思,七天之後,佛陀發現了終止痛苦的最有效方法。佛陀說:「一切苦產自於我們的心,心是所有痛苦的起源!如何調御心,令痛苦不再產生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無我』。無我則無苦,無我痛苦無處可以附著。」佛陀在世宣揚佛法四十五年,我們可以歸納出佛陀一生所說的法為:「緣起法」、「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
  • 佛教:佛陀一生說法有五大階段,分別都講了什麼經?
    02第一階段:華嚴時——《華嚴經》佛陀第一個說法階段被稱為「華嚴時」,顧名思義,說的佛法正是被稱為佛門第一經的《華嚴經》,佛法雲,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這也確實是名副其實的第一經,不論說法時間還是地點還是本身的內容。為什麼呢?
  • 鹿養苑講法:什麼是佛陀?
    五比丘聽法圖不知道是年齡漸老的緣故,還是其它原因,他在講完修行需要「不落兩邊」之後,他的身體很累了,畢竟就算是覺者,也仍是血肉軀,於是五位比丘就伺候他在附近的蓮花池裡沐浴。在沐浴的過程中,悉達多依然沒有忘記向比丘們講法,他一再強調:「比丘們,儘管你們已經聽過我講的這些前所未有之法,但是只聽懂是沒有用並沒有多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需要自己親身實證,付出實踐,唯有實證,才能夠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他繼續說道:「我自己也是因緣覺醒,才能夠成為佛陀,你們以後若是能夠實證因緣,了知一切萬物皆是因緣和合而成
  • 站在佛陀對立面的人,屢次謀害佛陀,為什麼最後還成了佛?
    在佛陀在世時,有一位佛教的叛逆者,他曾多次謀害佛陀,還分裂僧團。這樣一位惡人,卻又被釋迦牟尼授記為佛,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個人的名字叫做提婆達多。他是佛陀弟子阿難的親兄弟,佛陀的堂兄弟。既然是親戚,為什麼要害佛陀呢?其實提婆達多本是僧團的一員。佛陀成道後,他也跟著佛陀一起修行。在俗世的時候,他就和佛陀有些矛盾,不過佛陀後來出家修行,兩人也相安無事。
  • 《佛陀傳》全世界影響力最大的佛陀傳記——3、當牧童初次遇上佛陀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修悟人生」,再點擊「關注」,我們可以每天與您分享宇宙智慧。
  • 關於世界起源,為何佛陀沒有告訴我們全部的真相?
    ,書後面的解釋是「具足三明五行,故曰明行足」,三明你和我講過,天眼、天耳、漏盡嘛,但是和金木水火土等五行搭在一起就很令人奇怪了,難道是佛家的人有了三明就可以看透道家五行生剋的奧秘?小乘發心的修行人只有自己修證的聖行和少分的梵行,沒有方便教化的天行、嬰兒行和病行,這就是佛教講的五行。
  • 佛陀在菩提樹下究竟證悟了什麼?
    釋迦牟尼佛當時證悟宇宙實相時,山河大地發生六種變化與震動。這些變化一般上大家只把它當是一種神跡故事來看,難以理解其現象背後原由。若按照現代物理科學來解釋,這當中就蘊涵著現代量子力學與弦理論的原理。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的瞬間,實際上是『自我』徹底消融,化入虛空宇宙最深層的萬象時空當中!
  • 讓我們消業障、開智慧是佛陀一生的事業
    中國古聖賢知道,中國古代科學技術不發展,他走的是人文,他們把人生幸福做第一指標,真正的幸福美滿不是地位、財富,而是象佛陀一樣自由自在,他對於宇宙人生過去未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真正的快樂幸福,佛陀教化我們放下才是真正的幸福,才是真正的美滿,沒有牽掛,沒有憂慮、煩惱。
  • 恭迎佛陀涅槃日|佛陀涅槃前最後一次開示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讓我們一起憶念佛陀,祈願眾生煩惱不現、清涼寂靜!「佛陀涅槃前入禪定中,再授永恆真理」佛陀示現生滅的真相釋迦佛祖百千億劫來屢屢的示生示滅,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中,世尊把他方便示現生滅的真相揭示出來了: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
  • 誰是宇宙第一活人,聖經,一本佛陀老子見證,人生與神的話語的書
    關於人生來去宇宙真相,或許,每個人自出生以來都有著相同的問題與疑惑。「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許多的問題答案,我們總習慣性從書中尋找。在某些時候,人們篤信書本知識的真理,因此而踏上了「書山有路勤為徑」的人生學習之路。然而,有一天,人們也在書中發現了,人活一世的種種苦痛,身不由己的七情六慾。
  • 佛教解密:佛陀證到「緣起性空」這4個字,真的就是世界真相嗎?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陀的真名叫悉達多,未出家之前是一位王子,過著尊貴的生活,但他並不快樂,於是在他二十九歲的那年,毅然出家,去追尋他心目中的大道。經過八年的苦修,正當他準放棄的時候,卻意外的睹明星而悟道,據說他覺悟後講的第一句話就是:」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妄想執著不能得證」。關於這句話後世有太多的解讀,有人甚至把它總結成這4個字:「緣起性空」,並認為佛陀所證到就是世界的真相,這就是後世佛教世界觀最早來源。
  • 觀心得道——佛陀的內觀修行法門,直至看到宇宙的真相
    佛陀的教導實在太棒了!這個智能實在太棒了!」,但這不是親身體證的智能(修慧)。整個身心的範疇——六根以及其相對應的六塵,都有 無常、苦、無我的基本特質,佛陀要我們在自身當中體驗這個實相。要想在自身的架構內探究實相,佛陀選定了兩個範疇,一個是身體的結構,即物質的、肉身的;另一個是心理的結構,即認知(識蘊)、辨別(想蘊)、心感覺的部分(受蘊)、心生起反應的部分(行蘊)。
  • 四眾弟子的使命,要把佛教恢復到佛陀教育!
    教學的時候沒有文字、沒有書本,這些經典是佛滅度之後,弟子們大家公推阿難尊者,把佛在世講的這個經重複講一遍。阿難的記憶力好,又聽得最完整;釋迦牟尼的侍者,一天沒離開,照顧佛陀的,請他復講。五百同學作證,聽阿難講,講的大家都點頭,確實佛是這麼說的,記錄下來。有一個人提出意見,好像不是這樣的,那這句話就不要,取信於後代。所以經典是什麼?
  • 佛教:當遇到這3個問題,佛陀總是笑而不語,大有深意
    釋迦牟尼佛住世之時,有許多外道的修為也很高,但是不究竟徹底;有些外道懷疑佛陀的證悟境界,於是來與佛陀辯論。佛陀和多個外道辯論過,幾乎都很快將他們降服,並剃度成為佛陀的弟子。有些外道專門來找佛陀,會問一些問題,其中有3個問題,佛陀總是笑而不答。
  • 為什麼佛陀不剃光頭,還要讓髮型師設計個波浪卷?
    許多人一定覺得奇怪:為什麼和尚得剃光頭,佛陀卻有一頭烏黑的頭髮?而且,佛陀的頭髮還是波浪卷、十分有型,是修行出來的還是與生俱來的呢?都不是,那是佛陀的專屬髮型師設計的!一、為什麼和尚要剃光頭?依照佛門規定,皈依做和尚首先得剃光頭。
  • 《佛陀的一生》教你如何懲罰不聽話的人
    這樣子做大部分時候適得其反,非但沒有取得好的教育結果,反而助長了以暴制暴的社會風氣,相信很多人聽過諸如此類的話:三句好話,抵不過一殺威棒;馬棒棒底下出好人。這種教育方式好不好,暫時不做評論。下面我們來講一下《佛陀的一生》中佛陀教育自己車夫闡那的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