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被認為是一種宗教,但其實佛教是教育,儘管這種教育在歷史的流傳過程中慢慢適應世間在各國出現了各種教育的模式與方法,有教主、教團、寺院、信仰者、擁護者、學習者、實踐者,看起來完全具備一種宗教的性格,但佛教卻超越了宗教,有與宗教不同的內涵。
我們把佛陀稱為本師、良醫、嚮導,這與其他宗教視其教主為創世主,就有根本上的區別。我們知道佛陀不是創世主。
先解釋一下什麼是創世主?創造世界萬物的主人,並且能夠主宰這個世界和萬物。這是創世主的意思。在印度文化當中,婆羅門教認為創造世界萬物的是大梵天,大梵天是萬物之主,創造並主宰著萬物的命運,天若喜則萬物鹹樂,天若嗔則萬物遭苦。在西方基督教的宗教觀念當中,上帝是宇宙唯一真神,創造世界,創造一切,信者得救,不信者咒其下落地獄。這就是創世主的基本概念。
大梵天像
佛教不這樣認為,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不說自己是創造世界的主人,他說自己是覺悟了生命和世界真相的智者。佛陀悟到緣起的實相,看到世界萬物都有其內在的因果規律,每個人的人生遭遇也是由自己的業力感召,佛陀沒辦法讓已經出現的苦痛消除,但是,佛陀有能力、有辦法教導每一個人去改變自己的生命和淨化自己生存的環境。
因此,在《正信的佛教》一書中,聖嚴法師說佛陀就像「醫生」和「嚮導」,並確定的說明佛陀不是創世主,佛不是唯一的神,佛是智慧福德圓滿的聖人,遠遠超越了神的生命狀態,是天人師,是無上士。
另外,佛在《華嚴經》中也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性,將來必定成佛。佛是已成之佛,眾生是未成之佛,所以,佛從不輕慢一切,從不詛咒一切,也沒有欺騙眾生說——你只要相信我就可以解脫了,而是以導師自居,教化引導眾生以法實踐,自證解脫。
佛和弟子們之間是老師與學生、醫生與患者、嚮導與路人的關係,所以,佛教除了信仰之外,還更強調實踐。佛陀對於自己的弟子,不要求大家只是在形式上、表面上恭敬,而是更加希望自己的弟子能夠依照佛說的教法去修行,與法相應,自證解脫。
佛在經中這樣教導弟子,說: 見法即見佛。
曾有一次佛在天上講完法回到人間,弟子們爭先恐後搶著見佛,都想第一個見到佛陀,其中有一位蓮花色比丘尼用神通跑在前頭,見佛頂禮高興的說: 我是第一個見到佛陀您的。但是,佛告訴她,不是你第一個見到我,第一個見到我的人是舍利弗。
此時,舍利弗獨自一人在靜處修行,見大家都跑去見佛,他就在心裡想起佛陀的教導——佛說見法即見佛,佛的弟子若依法修行就和佛在一起一樣,所以,舍利弗沒有起身,而且安心的修行,結果得到了佛的肯定和讚嘆!
由此,我們知道佛是真正的好老師,希望弟子們能依法實踐,而不是只在表面上恭敬。其原因就是,佛是老師,我們光有信仰,若不實修,結果還是沒有辦法得到解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