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是佛法的開創者,是佛教創立者,這麼一位擁有大智慧的覺悟者,他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會罵人?
答案或許會讓許多人意外,佛陀也會罵人,並且許多佛經對此進行了記載。比如《阿含經》有佛頭用「非人」來訓責弟子,「非人」一詞顧名思義就是「不是人」的意思;又比如《出曜經》中有佛陀的兒子也是十大弟子之一的羅睺羅經常說謊,佛陀說:「若有至誠執意妄語人,不知慚愧無有羞辱。如此之行無惡不涉。」大意是,如果有人說了謊話,還不知道慚愧羞恥,這樣的行為是大惡啊。
需要注意的是,經文中佛陀罵人,並不是佛法所講的「惡口」,根據經文上下文可以知道,佛陀「罵人」的目的是為了訓誡、教導弟子們,這是一種教導的方法,這一點,對於廣大為人師長、為人父母的信眾是很好的啟發,教育學生、教育孩子不是不能罵,但罵只是一種教育方式,它只是在語氣更嚴厲,用詞更有警示性,是為了以這種方式來刺激受教育者,引起他們的注意。
此外,佛陀證悟後也會罵人,我們可以感受到,「證悟」後的佛陀,他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也是頗有「人」味的,這類內容多見於小乘佛教,而與大乘佛經典中佛陀神格化的內容存在著迥異的差別,這主要是佛教發展歷史階段所產生的,小乘佛教的經典是佛教早期的經典,內容更接近於佛陀真實的日常生活。
而大乘佛教經典則多形成於中晚期,在時間、空間上與佛陀所生活的時空存在著較大距離,再加上佛教發展的需要,難以避免地對佛陀進行了神話,但這並不是說大乘佛教經典就不是佛經,它們只是在理解方法上與小乘佛經不一樣,小乘佛經只要能理解字面意思,就多少能理解經文含義,而大乘經典則需要切換思路,比如說地獄、天、人等世界的情形,這些是我們無法從客觀上證實的,一方面我們可以就從字面理解,但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以其他思路理解,比如地獄種種慘狀,如果把它理解為人在各種逆境、低谷中所經歷的種種煎熬則能更容易理解、接受大乘經典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