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樂法師講述《淨土探微》28
我們接著講經典的名字。上一講我們講阿彌陀,希望大家去仔細理解這個環節當中我們所表達的對什麼是佛法,什麼不是佛法的關鍵的認識。也就是一個人,你走到寺院裡面求佛幫忙,大部分都是世間法,都是你信仰的是佛教作為宗教的一面。但如果說,你拜佛的時候,體現出是向佛學習,希望自己能夠走出內心當中的迷茫,在人生成長的過程當中,希望能像佛陀一樣自在,希望能夠給眾生更多的幫助。
那你的學佛才是真正的作為釋迦牟尼佛、作為有智慧的人的這部分,這才是佛教最基本的特色、最核心的內容。也就是說,你學的是基於人性當中習性的那一面,是習性的延伸,還是你學的是對人性、習性的觀照以及放下的那一部分。這個兩者雖然起點都是起於對人性的觀察,但結果完全不一樣。一種是在輪迴的路上苦苦不盡,一種是走在解脫的道路上、康莊大道之上。
所以無量光跟無量壽在佛法當中有兩種人,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就是佛法當中仍然有世間法,追求無量光的那一部分,才是真正佛陀的弟子。這是這一部分。最後我們講經,經就是經典的含義,就是經典。經典是當年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當年釋迦牟尼佛比孔子的時代可能稍微早一點,但那個時代沒有文字,都是隨緣教化。
當年甚至有人問釋迦牟尼佛說:釋迦牟尼佛,我們對眾生說法是應該用通用語言,還是用方言?釋迦牟尼佛:用方言。因為大部分的下層人民,他們不懂得通用語言,他們只能聽方言,所以說法都用方言說。而釋迦牟尼佛說法的這一部分、大弟子們說法的這一部分,被集體地記錄下來、編輯,後來成為了佛教的經典。佛陀的年代與佛末的年代,就是離佛遙遠的年代。
有個很大的學佛重心的轉移,這是這一講要跟大家著重討論的。在佛陀的年代,所有佛教的重大活動,都是以佛陀或者大弟子們為中心所展開的。它這個當中,所謂佛陀作為榜樣的意義,我們在上一講說的,身教大於言教,身教的那一部分仍然能彰顯出極大魅力。
迦葉尊者拈花一笑的時候,當時大家都不說話,天上掉些個樹葉、花下來,然後釋迦牟尼佛拿起個花看看,迦葉尊者在底下破顏微笑。大家後來說這個叫拈花一笑、以心傳心。這裡面我們不說拈花一笑,這裡我們說,大家都坐在那裡靜坐,千二百五十人都坐在那裡,一個人都不說話,這是一種什麼肅穆的場面?
就迦葉尊者一個人破顏微笑,這是多大的正念的力量?佛陀那個年代,早期的佛教是有著極強的身教在的,所以當時的佛教,它不是以法為中心,這裡的法不是以經典為中心,而是以說法為中心。有佛陀說、大弟子說,有舍利弗說、阿難說、迦葉說,有目犍連說等等。這個時候的法是靈活的,處於不斷變化當中,所謂隨機說法。隨機是什麼意思?什麼人來問,都是根據他量身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