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佛陀允許弟子吃三淨肉?

2021-02-16 慈航法炬

為何佛陀允許弟子吃三淨肉?

初學佛的人一般都有許多問題,有關吃素的問題也許是諸多問題中比較重要的一個問題,因為它影響到一個人每日的飲食生活,如果選擇吃素,那將是他的飲食生活方式的完全改變。因此初學佛的人有如下的問題,學佛是不是一定要吃素?吃素是不是營養不足會得貧血嗎?上座部或南傳國家如泰國、斯裡蘭卡、緬甸的出家人和西藏的出家人為什麼不吃素,而只有中國漢地學佛的人要吃素?吃素是不是有功德?三淨肉是甚麼意思?學佛的人是不是可吃三淨肉?等等問題。

一、佛陀對飲食的態度

我們是學佛的人,首先讓我們看看佛陀是甚樣看待飲食問題的。在佛陀時代,佛陀的弟子們都是乞食的,他們是居無定所,到處雲遊弘法。在佛陀成道三個月後,佛陀的弟子很快增加到六十位,這時佛陀對他的弟子們說:「為了芸芸眾生的善益,為了芸芸眾生的幸福,你們去弘法吧。」就這樣佛陀的弟子們以行乞弘化的生活足跡遍布了整個印度。所以佛陀在飲食方面所制的戒律是:乞到甚麼吃甚麼,不挑食,乞食時不論貧富,以平等心來接受。

有一次,衛舍離的將軍西合,是耆那教的一位大居士,要想見佛,因為他是一位很有影響的人物,所以耆那教的教主大雄不許他去,他三次請求都被拒絕了。於是這位居士就不再請教他,而直接來見佛陀。

佛陀給他講了開示,從人天福報講到四聖諦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理,他聽了非常高興並要求歸依佛陀,做一位在家弟子。佛陀講到:「像你這樣有身份、有名望的人一定要三思而後行,不能草率做出決定。」「世尊」,西合講到,「聽了您這句話,我更加樂意歸依佛陀,因為如果我要歸依其他教派的話,他們會高舉旗幟,在城中遊行,高呼:西合,一位將軍歸依我們了。但是佛陀卻不同。」於是他再一次請求歸依佛陀。佛陀表示同意並說:「歸依佛教後,你要繼續尊敬供養你以前的師傅,耆那教之教主。」於是這位將軍西合就請佛陀到他家應供。當耆那教徒聽到這件事後,在佛陀到將軍家應供的那一天,耆那教徒在衛舍離城中要道上高呼:「將軍西合屠殺了一隻很大的牲畜來供養喬達摩,喬達摩也知到這是為他而屠殺,但是他還要去應供,所以這樣的業要記在他的名下。」其實將軍西合準備甚麼樣的飯菜,佛陀並不知道的,這只是耆那教徒對將軍西合離開耆那教而歸依佛陀的一種不滿而已。於是佛陀就制定了三淨肉。當有人供養肉食時,乞食者應當觀察,此肉是不是為我所殺,我有沒有看到殺生,有沒有聽到殺生,是不是懷疑為我所殺。如果不是,可以接受。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三淨肉。直到今天,南傳上座部國家如泰國、斯裡蘭卡、緬甸的僧人仍然奉行這一條戒。所以佛陀所制這一條戒的目的是出於對一切眾生慈悲的本懷,不傷害一切眾生之性命。所以,即使是南傳僧人,如果有人為了貪圖口福而要居士供養他肉食,這也是犯戒。從另一方面來講,我們並不是因為它是肉而不食,不食肉是出於佛教徙對一切眾生之慈悲,因為我食肉間接地助長了殺生,所以我們不食一切眾生肉。

佛陀對飲食的態度,與他對修行的態度是一樣的實行中道,避免極端。佛陀的弟子,也是佛陀的堂弟提婆達多曾向佛陀建義,比丘應當嚴守五條戒:一,穿糞掃衣,也就是穿用從墳墓間揀來的破布縫製的衣服。二,夜宿時住在樹下。三,完全素食。四,不接受居士的邀請,去家裡應供。五,日中一食,即一天吃一餐。佛陀的回答是聽便,願意嚴守這五條戒的比丘,可以這樣做。

為什麼佛陀允許他的弟子吃三淨肉呢?因為如果挑食,要吃素食,那將給人們帶來很大的不便和負擔,同時比丘的乞食弘化生活也會受到限制,並且也影響到佛法的弘傳。即使到了後來,僧團不斷狀大,許多大富長者向以佛陀為首的僧團捐贈了很多寺院和精舍,如祗樹給孤獨園,還有《瞿默目犍連經》(中部第三冊第1頁)中提到,衛塞卡優婆夷為佛陀建築了一座七層高的僧舍,建了好幾年才完成。另外一位大銀行家,庫庫陀也為佛陀和他的弟子建了一座大寺院,名叫庫庫陀寺。著名佛教學者,拉毛特(Lamotte)曾計算過,佛陀在世時,僧團擁有二十九座大的寺院:八座在王舍成,四座在衛舍離,三座在舍衛城和四座在驕娑羅。我們可以推想到,在其它地區一定也有許多大小寺院供比丘們在旅途中休息過夜。但是佛陀時代的比丘,以乞食弘化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雖然有這樣多的寺院,他們還是到處雲遊,傳播佛陀之無上教法。與佛陀同時代的耆那教也提昌戒殺,但他們把這一戒條實行到了極點,以至於呼吸時怕傷害了空氣中的微生物,他們就帶口罩,走路時怕傷害了路上的螞蟻和蟲子,他們就邊走邊用掃帚掃地,所以他們至今也未發展成為世界宗教。因此佛教的戒律重在精神,而不重在條文。這也是佛教能夠傳播全世界,並且能夠救度無量眾生的原因之一。

這裡我們可以用一個故事來說明這一點。佛在世時,有一位比丘在靜坐時想到,佛陀制了這麼多戒條,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這很難實行。於是他起座到了佛陀那裡,他說:「世尊,您制定了這麼多條戒律,我很難實行,您是不是可以修改一下呢?」於是大慈大悲的佛陀回答到:「好啊,我現在只給你一條戒,你能尊守嗎?」這位比丘聽了很高興:「能,我能尊守。是甚麼戒呢?」佛陀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就是麼一條戒。」可見一切戒律以行善為主,以行善為目的。因為行善就是佛教徒成佛的資糧,往生的資糧。

=====================

如果您喜歡本文

請點擊右上角按鈕,分享給您的朋友圈!

關注微信公眾帳號【慈航法炬】

微信號:panna-2012

慈航法炬QQ群號:113408815

這裡將引導你漫步於佛法的殿堂,讓你認識佛教、了解佛教,並建立起連結心靈的那座橋梁!感恩一切!

查看歷史信息:

如果想看12月2日信息,回覆信息「1202」即可查看.

關注方法:

請點擊文章發表日期旁的「慈航法炬」,點擊「關注」即可。

也可掃二維碼添加關注:

相關焦點

  • 佛陀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的是哪位
    龍門1280號(奉先寺)正壁阿難像局部(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阿難:又稱阿難陀,王舍城人,佛陀的堂弟,也是他的侍者。是佛陀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一位,被稱為多聞第一。他在佛陀死後證阿羅漢果,曾經參與第一次集結。據說他繼承摩訶迦葉之後,成為僧團的領導者。(一)多聞第一阿難陀,漢譯慶喜,佛成道日誕生,故名。白飯王次子,提婆達多的親弟。佛成道以後,曾有舍利弗、目犍連侍奉過佛陀。由於佛陀漸漸老了,需要一個常隨侍者,就把弟子集合起來,要大家推一個人來。舍利弗、目犍連認為阿難陀年青,記憶力強,擔任此職最合適,就推舉阿難陀。
  • 揭秘佛陀十大弟子 個個都是曠世奇才
    佛陀十大弟子像(圖片來源:資料圖)佛陀的十大弟子是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常隨釋尊說法度生的10位著名出家弟子,他們是:舍利弗、目犍連、阿那律、阿難陀、羅睺羅、摩訶迦葉、迦旃延、富樓那、優婆離、須菩提。舍利弗跟隨佛陀達40餘年,輔助佛陀弘法度生,對佛陀教法的傳播與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最後,他不忍看到恩師佛陀涅槃,請求先佛入滅,得到了佛陀的允許。入滅時,他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同他的80老母見了最後一面,並為故鄉人民作了最後一次說法,然後安祥進入涅槃。他的這一舉動反映了佛教也是重視人間骨肉親情的。
  • 小乘經典開許食三淨肉,大乘經典卻禁止食肉.該如何理解呢?
    問:小乘經典開許食三淨肉,大乘經典卻禁止食肉。該如何理解呢?
  • 佛陀入涅槃前,為什麼不把佛位傳給弟子?
    譬如佛陀在八十歲那年,示現涅槃,他訓誡弟子要以戒為師,為何不乾脆將佛位傳給一位德高望重的弟子,作為眾生的師父呢?今天小編蓮荷就通過一則典故,為您揭開這個問題的答案。龍樹菩薩所造《大智度論》中,記載佛世時有位畢陵伽婆蹉尊者,他是一位聲聞菩提的四果大阿羅漢。一日,畢陵伽婆蹉尊者要渡過恆河,去對岸化緣。可是河水湍急,又沒有渡船可以乘坐,而且佛陀一再叮囑弟子,不得示現神通。
  • 摩柯迦葉不僅僅是佛陀的弟子,其真實身份讓人心生敬意
    01文法妙明心摩柯迦葉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頭陀第一著稱,因此也被人們叫做大迦葉。實際上摩迦葉不僅僅是佛陀的弟子,他還有著其他的身份。02一、衣缽的守護者 佛陀在樹下將要進入涅槃之前,他就親手將衣缽交到大迦葉的手上並叮囑他等待未來彌勒佛的到來,並協助他廣傳佛法度人。很多人可能無法理解其中涵義,一件衣缽為何能夠讓佛陀如此的重視,甚至是在涅槃前親自叮囑!
  • 佛陀十大弟子阿難尊者!
    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助師弘道,伴明師願行而居,就是蛻變自我、融入道緣環境的絕佳機緣;也是修福長慧的鍥機;(系統了解,找公眾往生心法進群指導)佛陀的十大弟子非福即慧,如迦葉尊者,代師為弟子們做解答;阿難尊者為後人做記錄;還有為道緣環境做護持以及布施的弟子們;但最受益的還是十大弟子
  • 四念處是什麼,為何佛陀涅槃後囑咐眾生以此為道
    佛陀在涅槃前幾個月的時候曾問過阿難是否希望自己繼續住世,可惜阿難中了魔障,竟然沉默不語,沒有出言挽留,佛陀就看出自己和這世間的緣分盡了,這才聽了魔王波旬的請求,涅槃而去。而從魔障中醒過來的阿難悔恨不已,痛哭流涕,但也於事無補,所以他就下跪頂禮佛陀,請示佛涅槃後,他們這些弟子們該怎麼辦,後世眾生又該怎麼辦。
  • 佛陀的十大弟子都有哪些稱號,你知道他們的由來嗎?
    釋迦摩尼佛是佛教的創立者,佛陀在世時,常有十位弟子隨其說法。這十位弟子都已證得阿羅漢果,通常供奉在大雄寶殿兩側,以僧侶形象示現。這十位弟子分別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連、說法第一的富樓那、解空第一的須菩提、議論第一的迦旃延、苦行第一的大迦葉、天眼第一的阿那律、持戒第一的優婆離、多聞第一的阿難陀、密行第一的羅睺羅。他們各自稱號的由來是什麼呢?下面明華居士給各位師兄一一介紹。
  • 病從口入,我們需要吃的是三淨肉
    孟夫子的用心,跟佛法講的「三淨肉」一樣--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因為佛法在印度當時,生活方式是行託缽的制度,人家施捨什麼就吃什麼,不分別、不執著,沒有選擇的。這是大慈大悲,一切隨緣而不攀緣,人家供養什麼就吃什麼。一直到今天,像泰國、錫蘭這些小乘國家還是如此。
  • 佛陀為何六年苦行?每天只吃一粒麻一粒麥?
    六年苦行是極端清苦的,比如《五分律》記載:苦行生活不能食鹽,不能食乳肉,靠乞食為生,一年中春夏秋冬8個月不住房子,只靠露坐,只有入冬至初春4個月自己搭個草棚住。平日裡一口熱乎的都沒有。起初,淨飯王怕太子受苦,專門安排了憍陳如等五位隨從伺候,又命令太子曾經的車夫專門從國內派送物資。不過一切都被佛陀拒絕了,憍陳如等五人也出了家信了道,各自修行。
  • 在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是誰?
    大家知道,佛陀有十大弟子,分別是舍利弗、目犍連、摩訶迦葉、阿那律、須菩提、富樓那、迦旃延、優婆離、羅睺羅、阿難。這十大弟子是眾多佛的弟子中,最優秀的十位,他們不僅具備各種智慧德能,而且各有特長。那麼其中以智慧第一著稱的弟子又是誰呢?那就是舍利弗。
  • 佛陀十大弟子:舍利弗尊者
    佛陀在毗離城附近的森林中說法後,公布了一個驚人的消息,三個月後就要入涅槃。舍利弗聽到這一消息,和大家一樣十分悲哀。在禪定中思維:過去的諸佛,上首弟子,都在佛陀以前入涅槃。我是佛陀的上首弟子,應先佛陀而進入涅槃。他的這一想法,得到佛陀同意後,就回到故鄉迦羅臂拿迦村,拜見了百歲的老母親後,就在誕生的房中進入涅槃。
  • 學習筆記 | 我的串講:佛陀十大弟子的生平故事(二)
    通過學習十大弟子的事跡,對佛陀沒有建立信心的人,可以心平氣和地踏著這些先賢的足跡,在佛陀的法海中來完成自己的修學。末法時代我們慧根淺薄的眾生,可以從他們的事跡中,來長養我們的信心。摩訶迦葉頭陀第一摩訶迦葉,意為「飲光」。是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中的富家子弟。
  • 佛陀十大弟子中誰在宣傳平等
    最後想到阿私陀仙說的悉達多太子,聽說已經成道,想必能說出碑文內容的秘密,於是到竹林精舍訪問了佛陀。佛以偈語回答說:王中之王是第六天王,聖中之聖是大覺佛陀。被無明汙染的人是愚人,斷除煩惱的人是智者。有我、法二執的人沉溺在生死海。證緣起性空的人解脫在逍遙園。修道斷貪嗔痴才能離垢染,勤修戒定慧即能證涅槃。
  • 《佛陀十大弟子傳》:富樓那事跡
    摘自:星雲大師 著 《佛陀十大弟子傳》 上海文藝出版集團發行有限公司 2010年8月 閱讀提示:本師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皈依他做弟子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何止千千萬萬
  • 為什麼佛陀十大弟子中的須菩提,不是菩薩只是阿羅漢?
    《金剛經》主角,十大弟子解空第一人須菩提,是個對生活質量頗有追求之人!在他修行的無數日月裡,有一條不可動搖的準則,那就是只向土豪化緣,修得個油光滿面。可是,在西天定尊會上,這位入選佛祖十大弟子的須菩提祖師卻糗大了。
  • 學習筆記 | 我的串講:佛陀十大弟子的生平故事(一)
    上周日我們學習了佛法概要視頻37,也是第三章佛陀十大弟子的第一個視頻。常隨佛學的十大弟子分別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鍵連、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多聞第一的阿難、密行第一的羅睺羅、苦行第一的大迦葉、議論第一的迦旃延、說法第一的富樓那、持戒第一的優婆離以及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在本視頻中主要講到了前五位。
  • 佛陀弟子中這個比丘,是什麼樣的因緣可以手中生金!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則佛教小故事,講述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發生的一件事情,佛陀弟子中,金財比丘手中生金的故事,世尊講述了這裡面的因緣!金財是出生在佛陀住世的時候,金財聽說有位大覺大悟的人天導師———佛陀,能為眾生解除一切苦難,他長大後就請求父母,允許他去跟隨佛陀出家修行,後來得到父母的同意後,金財獨自來到佛陀的住處。當時新落髮的比丘在受戒時都必須向師兄作禮,金財也不例外。金財來到師兄面前頂禮,兩手按地,都有兩枚金錢留於地面。受戒完畢的金財,精進修行,不久的功夫,就證得了羅漢果位。
  • 佛陀走了涅槃的模式,卻要求弟子「駐世」三千年,原因令人敬仰
    很多人可能會有一個疑問,佛陀在涅槃之前曾經要求自己的四個弟子要「留形駐世」,說明佛陀的佛法能夠讓人長生不死的。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佛陀非得走入涅槃的模式?大迦葉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佛陀囑託他將「衣缽」傳給未來下世的彌勒佛,所以大迦葉在雞足山中入定幾千年不曾出山。而賓頭盧尊者則是因為擅自動用神通導致不良的後果,被佛懲罰為人間祈福,他是唯一駐世到先現在並在人世間走動的尊者。
  • 佛陀十大弟子各種第一,你要pick誰?|建議收藏
    佛陀的十大弟子是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常隨釋尊說法度生的10位著名出家弟子,他們是:舍利弗、目犍連、阿那律、阿難陀、羅睺羅、摩訶迦葉、迦旃延、富樓那、優婆離、須菩提。戳我看:佛陀最帥弟子阿難:不娶何撩?舍利弗和目犍連是一對好基友,二人在皈依佛陀之前就已經小有名氣,聚集了一批弟子,他們皈依佛陀,可以說是為佛陀帶來了第一批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