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佛陀允許弟子吃三淨肉?
初學佛的人一般都有許多問題,有關吃素的問題也許是諸多問題中比較重要的一個問題,因為它影響到一個人每日的飲食生活,如果選擇吃素,那將是他的飲食生活方式的完全改變。因此初學佛的人有如下的問題,學佛是不是一定要吃素?吃素是不是營養不足會得貧血嗎?上座部或南傳國家如泰國、斯裡蘭卡、緬甸的出家人和西藏的出家人為什麼不吃素,而只有中國漢地學佛的人要吃素?吃素是不是有功德?三淨肉是甚麼意思?學佛的人是不是可吃三淨肉?等等問題。
一、佛陀對飲食的態度
我們是學佛的人,首先讓我們看看佛陀是甚樣看待飲食問題的。在佛陀時代,佛陀的弟子們都是乞食的,他們是居無定所,到處雲遊弘法。在佛陀成道三個月後,佛陀的弟子很快增加到六十位,這時佛陀對他的弟子們說:「為了芸芸眾生的善益,為了芸芸眾生的幸福,你們去弘法吧。」就這樣佛陀的弟子們以行乞弘化的生活足跡遍布了整個印度。所以佛陀在飲食方面所制的戒律是:乞到甚麼吃甚麼,不挑食,乞食時不論貧富,以平等心來接受。
有一次,衛舍離的將軍西合,是耆那教的一位大居士,要想見佛,因為他是一位很有影響的人物,所以耆那教的教主大雄不許他去,他三次請求都被拒絕了。於是這位居士就不再請教他,而直接來見佛陀。
佛陀給他講了開示,從人天福報講到四聖諦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理,他聽了非常高興並要求歸依佛陀,做一位在家弟子。佛陀講到:「像你這樣有身份、有名望的人一定要三思而後行,不能草率做出決定。」「世尊」,西合講到,「聽了您這句話,我更加樂意歸依佛陀,因為如果我要歸依其他教派的話,他們會高舉旗幟,在城中遊行,高呼:西合,一位將軍歸依我們了。但是佛陀卻不同。」於是他再一次請求歸依佛陀。佛陀表示同意並說:「歸依佛教後,你要繼續尊敬供養你以前的師傅,耆那教之教主。」於是這位將軍西合就請佛陀到他家應供。當耆那教徒聽到這件事後,在佛陀到將軍家應供的那一天,耆那教徒在衛舍離城中要道上高呼:「將軍西合屠殺了一隻很大的牲畜來供養喬達摩,喬達摩也知到這是為他而屠殺,但是他還要去應供,所以這樣的業要記在他的名下。」其實將軍西合準備甚麼樣的飯菜,佛陀並不知道的,這只是耆那教徒對將軍西合離開耆那教而歸依佛陀的一種不滿而已。於是佛陀就制定了三淨肉。當有人供養肉食時,乞食者應當觀察,此肉是不是為我所殺,我有沒有看到殺生,有沒有聽到殺生,是不是懷疑為我所殺。如果不是,可以接受。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三淨肉。直到今天,南傳上座部國家如泰國、斯裡蘭卡、緬甸的僧人仍然奉行這一條戒。所以佛陀所制這一條戒的目的是出於對一切眾生慈悲的本懷,不傷害一切眾生之性命。所以,即使是南傳僧人,如果有人為了貪圖口福而要居士供養他肉食,這也是犯戒。從另一方面來講,我們並不是因為它是肉而不食,不食肉是出於佛教徙對一切眾生之慈悲,因為我食肉間接地助長了殺生,所以我們不食一切眾生肉。
佛陀對飲食的態度,與他對修行的態度是一樣的實行中道,避免極端。佛陀的弟子,也是佛陀的堂弟提婆達多曾向佛陀建義,比丘應當嚴守五條戒:一,穿糞掃衣,也就是穿用從墳墓間揀來的破布縫製的衣服。二,夜宿時住在樹下。三,完全素食。四,不接受居士的邀請,去家裡應供。五,日中一食,即一天吃一餐。佛陀的回答是聽便,願意嚴守這五條戒的比丘,可以這樣做。
為什麼佛陀允許他的弟子吃三淨肉呢?因為如果挑食,要吃素食,那將給人們帶來很大的不便和負擔,同時比丘的乞食弘化生活也會受到限制,並且也影響到佛法的弘傳。即使到了後來,僧團不斷狀大,許多大富長者向以佛陀為首的僧團捐贈了很多寺院和精舍,如祗樹給孤獨園,還有《瞿默目犍連經》(中部第三冊第1頁)中提到,衛塞卡優婆夷為佛陀建築了一座七層高的僧舍,建了好幾年才完成。另外一位大銀行家,庫庫陀也為佛陀和他的弟子建了一座大寺院,名叫庫庫陀寺。著名佛教學者,拉毛特(Lamotte)曾計算過,佛陀在世時,僧團擁有二十九座大的寺院:八座在王舍成,四座在衛舍離,三座在舍衛城和四座在驕娑羅。我們可以推想到,在其它地區一定也有許多大小寺院供比丘們在旅途中休息過夜。但是佛陀時代的比丘,以乞食弘化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雖然有這樣多的寺院,他們還是到處雲遊,傳播佛陀之無上教法。與佛陀同時代的耆那教也提昌戒殺,但他們把這一戒條實行到了極點,以至於呼吸時怕傷害了空氣中的微生物,他們就帶口罩,走路時怕傷害了路上的螞蟻和蟲子,他們就邊走邊用掃帚掃地,所以他們至今也未發展成為世界宗教。因此佛教的戒律重在精神,而不重在條文。這也是佛教能夠傳播全世界,並且能夠救度無量眾生的原因之一。
這裡我們可以用一個故事來說明這一點。佛在世時,有一位比丘在靜坐時想到,佛陀制了這麼多戒條,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這很難實行。於是他起座到了佛陀那裡,他說:「世尊,您制定了這麼多條戒律,我很難實行,您是不是可以修改一下呢?」於是大慈大悲的佛陀回答到:「好啊,我現在只給你一條戒,你能尊守嗎?」這位比丘聽了很高興:「能,我能尊守。是甚麼戒呢?」佛陀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就是麼一條戒。」可見一切戒律以行善為主,以行善為目的。因為行善就是佛教徒成佛的資糧,往生的資糧。
=====================
如果您喜歡本文
請點擊右上角按鈕,分享給您的朋友圈!
關注微信公眾帳號【慈航法炬】
微信號:panna-2012
慈航法炬QQ群號:113408815
這裡將引導你漫步於佛法的殿堂,讓你認識佛教、了解佛教,並建立起連結心靈的那座橋梁!感恩一切!
查看歷史信息:
如果想看12月2日信息,回覆信息「1202」即可查看.
關注方法:
請點擊文章發表日期旁的「慈航法炬」,點擊「關注」即可。
也可掃二維碼添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