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周雷
白露驚晨霜,素衣滲秋寒。登高雲浪湧,霧重雨猶煙。數日陰晴,海拔1250米,橫亙在烏江南岸的白馬山,更顯仙氣縹緲、逶迤磅礴。9月15-16日,記者先後兩次來到武隆區鳳山街道走馬村,零距離走近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周雷。
15日中午,從武隆城區蜿蜒跋涉大約23公裡,採訪車隊終於到達該村便民服務中心。
打開車門跳下車,周雷隨手提出剛在山下購買的一條「龍鳳呈祥」,一溜小跑先衝上了樓。二樓走廊右端,一間十平米的小屋便是周雷的安身之所。室內極簡:一床、一桌、一椅、一個塑料收納櫃,一盒「複方蓯蓉益智膠囊」和「頭孢克肟片」扔在一堆紙質材料旁邊,一本《圍城》放在床頭……「有點亂哈。」周雷撓著頭皮,不自然地憨笑起來。剎那間,眼前這個男人搖身變作了大男孩。
周雷,32歲,重慶忠縣人。2009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交通管理專業,在校期間光榮入黨。從警11年,現為市公安局交巡警總隊辦公室內勤民警。
主動請纓 初心使命
他是選派駐村幹部中交巡警種的「獨苗」
時光追溯至2019年3月8日下午16:50。市公安局交巡警總隊接到市局通知,要求選派年輕幹警駐紮區縣參與精準扶貧工作,周雷也沒太多猶豫就報了名。
「我曉得自己脾氣不好,又缺乏基層工作經驗。正好藉此機會磨鍊心性,提升能力。」他回憶,當時總隊共有七八人報名。最後,總隊長陳軍親自敲定了人選——在市局選派的八人中,周雷成為了交巡警警種的唯一代表。
按照相關要求,3月11日就得進村報導。換句話講,留給周雷的時間僅僅只有兩天。不出意料,周雷的家人及好友都不太贊同。周雷的愛人在一家銀行工作,家庭條件不差;小孩才5歲,需要大人監護照料。放著妻兒老小不顧,相隔千裡迢迢,這一駐村還是兩年,家人的埋怨在情在理。更有好友調侃周雷「你腦殼是不是被門板夾了」。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憑藉一腔熱忱堅定和一番軟磨硬泡,「後方」總算安定下來。新官走馬上任,3月14日下午,周雷開啟了第一次村內走訪。
走馬村位於武隆區城西南,海拔600-1250米,村域面積21平方公裡,周邊與萬銀、車盤、蒲板三村接壤。該村下轄走馬、桐麻、芭蕉、南巖、花房子、四合頭、芹菜園、梅子8個村民小組,現有人口539戶1890人,全村現有建檔貧困戶95戶297人。
由於之前扶貧工作不明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群眾滿意度,村民們對周雷的到來並不十分「感冒」。煙,某種程度上,成為了他跟村民、村幹相識相知、拉近距離、溝通交流的扶手,每當敬煙時,周雷還會遞上隨身早已備好的名片。
▲周雷積極了解村裡情況
功夫不負有心人。周雷逐漸對這個山村有了更為細緻的了解:走馬村屬於典型西部高山地區普通中國農村,無特色種植養殖業、無名勝古蹟、無人文特色、無秀美風景,急需統籌規劃產業升級發展。此外,該村客觀上還存在用水難、外出務工人員多、村民對本村發展問題關注度不高、內生動力弱等制約發展的問題。
「如果走馬觀花,8個村民小組全部走完,要半個月;如果深入調研,則要兩三個月。去年我搞了4次遍訪,對村內人員構成、常態化矛盾及貧困戶基本情況都有了相應掌握,煙和名片散發得快慘了。」周雷說。
「你莫把自己也搞貧了哈。」記者打趣道。
「起初,我也曾認為我只是下來搞協調的,但後來觀念有了轉變和提升。我也不是來『鍍金』的,是真心實意想為村民做些實事,幫這個村脫貧致富的。」周雷眼中透出剛柔與質樸。
事無巨細 為公為民
矛盾的「化解劑」,群眾的「知心人」
▲周雷走訪村民
「老段來了噢。」這時,走馬村村委會綜合服務專幹王登華打斷了聊天。周雷迅即拿上筆記本,大步跨到樓下大廳。
走馬村走馬組村民段賢彬向周雷反映的是人畜飲水管道問題。據了解,村裡人使用和飲用的,大都是自建或幾戶人共建的水池儲水。近來,由於水管破損,給共建的五六戶村民造成了不利影響。「8月下旬那幾天,連豬都沒得水喝啊。」段賢彬說道。
「好的,段大哥,你的訴求我大體明白了。我會和村委會儘快商議,拿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周雷一邊說,一邊朝老段遞了根煙。
「確實,山上存在季節性缺水。」王登華告訴記者,缺水期通常在每年7—8月。儘管區有關部門供水車輛也會前來施以援手,但畢竟遠水難解近渴,而且有些地方車根本開不進去。然而,缺水斷水時間並未超過國標,所以走馬村也是不等不靠,早從2011年起,全村就開始興修水池。截至目前,現已建成水池25口。
待老段走後,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村民一語挑明:「哎呀,莫說楞個多,缺不缺水我們心裡都有桿秤,無非就是想託周書記找村頭要政策。」眾人聞言,皆爽笑起來。
事實上,豈止是修水管,村裡大大小小的事兒,村民芝麻綠豆、家長裡短都愛找周雷!
9年前,村民自發墊資修路,花房子組貧困戶佘啟權既不出力,也不出錢。去年,當地政府為解決安全住房有保障,幫他易地搬遷扶貧新建房子。新房建成後,還需架設4根電桿把電通到屋頭,而裝電桿卻要佔用其他村民的地,其他村民就以之前修路墊資的事遲遲未處理好為由,堅持不同意架設電桿。有村民向周雷反映這起鄰裡糾紛,周雷詳細了解情況後,自掏腰包3000元幫忙化解。花房子組村民劉壽良,老婆和孩子都常年在外務工。他本人一直想吃低保,多次找到村委會。可是按照申請低保條件,老劉又不符合享受標準。為此,劉壽良對村委頗為不滿。周雷得悉此事後,一是網上查詢相關政策,向老劉作出說明解釋。二是主動聯繫街道社會事務辦,諮詢相關申辦情況。跑上跑下,盡心竭力,這一切,劉壽良都瞧在眼裡,記在心裡,徹底釋懷。
不忘本行 保暢護行
修整道路、建設勸導站,他是好參謀、先行官
「全面奔小康,關鍵在農村;農村奔小康,基礎在交通」一句話,道出了脫貧攻堅中交通所發揮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中央脫貧攻堅決策部署,將農村公路建設納入市重點民生實事和扶貧攻堅重要工程強力推進。
自打周雷到任後,村民告別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窘境,從過去「走得了」到如今「走得好」,全村成功實現了「社(組)社(組)通」。
16日上午,當記者跟隨周雷來到走馬村花房子組建檔貧困戶餘啟純家附近,突然密雨如織。餘啟純、姚政梅兩口子又是遞傘,又是忙打招呼喊進屋。趁著避雨空隙,記者跟他們攀談起來。
據了解,老餘門前這個三岔口叫馬水井,一條通往郎樹灣,全長3公裡左右;另一條通往新房子,全長1公裡左右。以前是泥石路,坡度大,天雨路滑不說,道路還滿是泥濘坑窪,凹陷處起碼有30公分之深,村民們諸多抱怨。
在修村路過程中,周雷不單積極助推,還將交通管理的專業與工作實際相結合,學以致用、落到實處。王登華透露,該村對這條道路硬化修整共計投入180多萬元。今年4月正式開工,8月順利完工。如今,經行在這條寬3.5米的平整大道上,可謂車穩人安。
「村村通」「社社通」,更要「路路安」。農民群眾出行不再難,但相較於城市,農村道路交通安全情況更複雜,交通管理仍然較為薄弱,農村交通安全問題依然是社會關注的焦點。重慶山多、坡陡、溝深、橋梁隧道多,道路交通先天不足。
▲交通安全勸導站提醒村民安全駕駛
警保聯動•武隆區鳳山街道走馬交通安全勸導站就建在武隆區第二實驗小學集團蒲板完全小學校旁。村民萬明華正騎著摩託車駛過,「雨霧天氣,你把頭盔戴起喲!」勸導站勸導員劉少榮從七八平米的勸導站板房內衝了出來。
劉少榮說,這是個二級勸導站。去年10月建成,在今年新冠疫情期間,該站還被作為了宣傳防控點。站點是周書記來了後建的,主要是考慮到當時已有的勸導站沒有固定位置,路面勸導全靠人,連根欄杆都沒得,極不規範,更不安全。這條路是319國道,同時還和通向土坎的支路相接。山裡又是休閒避暑的好去處,夏天去往白馬山天尺情緣景區遊玩的車輛很多。摩託車不戴頭盔、農用車超員超載,私家車上到山上解開安全帶的不在少數。
「要是連個勸導站都沒整得好,我會覺得很丟人,沒有協助當地職能部門承擔起農村公路『生命防護』標準化建設,確保道路通行安全形勢持續穩定,助力道安辦、勸導站可持續發展,還給總隊丟了臉。」周雷坦言,當時建站的這一想法,剛好同時任武隆區道安辦副主任、區公安局交巡警支隊副支隊長向浪不謀而合。去年7月,周雷和向浪在山上選址,最終確定了這個易於管控,且無道路交通安全隱患的交匯點。
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如今的勸導站不僅硬體改造升級,還越來越智能化。紅色的LED滾動電子屏;檢查車輛時可及時拍照上傳,用作證據留存和工作備案的工作APP;還有大喇叭、警示燈、電子欄杆,監控頭、錐桶等設施設備,無一不是起到了警示宣教作用。
▲周雷給學生輔導功課
不單只此,除了完善硬體設施,周雷還經常走進學校,給學生輔導功課;給師生講解交通安全知識,宣傳交通安全法律法規。蒲板小學保安蔣小濤和校門對面的百貨店老闆陳維芝紛紛證實,「村頭自從有了標準化的勸導站,加上周書記注重強化交通安全宣傳教育,現在娃兒上學放學、村民出行都更有安全保障了。」
據了解,勸導站建成投入使用以來,村轄域未發生傷人亡人交通事故;摩託車頭盔佩戴率95%;便型拖拉機、貨車載人,小型麵包車超員現象基本消除。
千方百計 四處奔走
深諳產業扶貧才是脫貧的王道
2020年是脫貧攻堅工作收官之年。扶貧工作已進入最後衝刺期,周雷帶動村民,也卯足了幹勁。
然而,在不斷摸索探尋中,周雷發現,該村缺少資金、缺乏帶頭人,集體經濟基本處於空白狀態。全村農戶種植業基本限於紅苕、洋芋、苞谷這「三大坨」,大多數村民只滿足於自給自足,規模種植和特色種植並未得到發展。生豬養殖方面,帶頭人也才剛剛開始步入正軌。
憂心與壓力,讓周雷時常茶飯不思,夜不能寐。本身就長期患有失眠的他,今年7月下旬開始病況更甚。為此,醫生給周雷開了幫助睡眠和補腦的「富馬酸喹硫平片」「複方蓯蓉益智膠囊」兩種藥。
▲周雷帶動大家脫貧致富
為了帶動村民脫貧致富,周雷千方百計,四處奔走,歷經坎坷艱辛。去年9月,周雷在考慮如何提升全村整體經濟水平,如何打造貧困村「一村一品」時,想到芭蕉組農戶有家庭作坊式手工苕粉製作,每年產量大概在2噸左右、每斤可賣到13元,就打算整合農戶力量與企業進行合作。當時,他打聽說武隆區土坎鎮有家欒氏食品加工廠做得比較好,便主動上門洽談。總體思路是由食品加工廠出錢、出技術和出銷售渠道;走馬村負責協調政策、土地;農戶以土地、人力等方式靈活入股,在走馬村新建一個苕粉加工廠。對方一聽立馬很感興趣,雙方前前後後接觸了兩個多月,但受種種因素制約影響,苕粉加工廠最終沒有搞得起來。而後,周雷又想建一個澱粉加工廠,耗上一個多月,依然沒能成功。
今年疫情期間,不甘心的周雷在「學習強國」上看到一則新聞說,貴州省有個地方與企業合作發展集體經濟時,以環境好為由佔了5%的股份。他受到啟發,何不以提供銷售渠道的形式入股,帶動95戶貧困戶與欒氏食品加工廠合作,幫銷苕粉呢?隨後,他聯繫上南山食為鮮枇杷園火鍋,所得利潤用於貧困戶分成和走馬村自行開支建設。據統計,今年5月至8月,已成功銷售苕粉2000斤。
「賣一斤,就提一斤的成。利潤不高,但能讓貧困戶樹立集體經濟意識,懂得集體經濟是好事,進而以點帶面,爭取把整個村子經濟盤活,盡最大努力為走馬村實現鄉村振興打下基礎和鋪墊。」周雷用心良苦,可見一斑。
在貧困戶梅子組村民陳光德家的院壩,能清晰地聽見豬圈裡的忙碌。
陳光德以前都在外打工,但工資並不高,每月也就2000-3000元。堅持了四五年後,陳光德想到錢不好掙,家中又有高齡老人和小孩,便毅然返回了走馬村。一家四口沒有經濟來源,全靠種穀子、玉米和養上一兩頭豬勉強過活。周雷了解情況後,主動找上門向陳光德傳授養豬經驗。
「我去年的四五十頭豬全銷售出去了。一年就賺了四五萬元。這已經是今年飼養的第二批豬了,差不多20—30頭。另外,我還種植了西瓜、蔬菜。」
無獨有偶,同組村民肖成雲也養豬100多頭。
▲周雷幫村民養豬
據了解,真正算得上該村養豬帶頭人的,當屬南巖組村民李永洪。李永洪是走馬村的一名村醫,同時也是以前該村的一名村幹部,後來認為個別村幹部思想保守、觀念陳舊,滿足現狀,固步自封,不免心灰意冷。直到認識了周雷,並跟其一起見證和處理過很多事情,對周雷務實和敢於開拓創新的精神信念由衷佩服。一來二往,李永洪成了周雷的擁躉者。
「周雷當時建議我買豬養殖。我去年就餵了66頭豬,結果除去本錢和工資,我純賺了16萬元。今年第二批豬已賣了100多頭,還剩60多頭了。馬上,我和蔣興龍、段興超還要一起成立農村專業合作社,擴大養殖規模,養個500來頭豬,沒得問題。」李永洪顯得躊躇滿志。
「我說句實話,我自認為工作壓力倒是其次,可村頭經濟如果起不來,我感覺有點對不起老百姓……」周雷如是說。
此時,秋雨停歇,遠山雲渡。寒風後,山村像濯洗過一般輪廓分明,格外清新。
重慶法制報記者 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