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幹的事,讓龍應臺直呼「臺灣已崩壞」

2020-12-23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李東堯】

3個多月、超過100天!臺大校長任命這事兒,顯然不再是「茶壺裡的風暴」,而上升到政治層面。

今年1月,臺灣大學(以下簡稱「臺大」)教授、親藍營人物管中閔當選臺灣大學新任校長,在程序完全合規的情況下,民進黨當局一直拒不承認管中閔被選為新任校長的資格。

據臺媒消息,臺當局教育部門27日晚宣布結果,確定駁回臺大校長遴選會選出管中閔為臺大校長的決議,要求其重新回到校長候選人初審階段。

臺前文化部門負責人龍應臺從當天晚間至28日上午在個人臉書上連續發帖痛批,民進黨當局拒絕任命臺大獨立選出的校長,是臺灣載入史冊的一天,標誌著包容開放的臺灣正式進入崩壞

龍應臺(臺媒資料圖)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民進黨將手伸進高校

臺灣《聯合報》報導說,臺當局教育部門27日晚給出的駁回原因是,「學術倫理及基本誠信未被彰顯」,將要求重新回到校長候選人推薦資格初審階段,就被推薦人所提供的資料文件進行整體審查,並在結束完整推薦及遴選程序後,再依程序報當局教育部門。

臺當局當晚作出決定後,隨即遭到各方口誅筆伐。

臺大校長遴選過程中,管中閔曾遭質疑赴大陸廈門大學兼課、兼職。

管中閔(資料圖)

不過,據「中央社」報導,對於此事,當局「教育部次長」林騰蛟27日說,「目前並未發現管中閔在兼職、兼課上有違反重大行政規範」。

臺「內政部長」葉俊榮、新任「教育部長」吳茂昆等人也曾先後被披露赴大陸活動,吳茂昆還涉嫌侵佔專利權一案。

吳茂昆(資料圖)

對於當局「拔管」決定,國民黨27日晚間表示強烈遺憾,嚴厲譴責吳茂昆,批評當局雙重標準。

國民黨發言人鍾沛君批評說,蔡英文當局對吳茂昆種種貪財行為裝聾作啞,卻好意思自詡拿著高道德標準放大鏡看管中閔,這個荒謬的政府「插管」也救不了。

管中閔的義務律師團27日晚間也發表聲明稱,教育部門的決定無法無天,僅能用「欲加之罪,何患無辭」8個字予以形容。

管中閔反擊:沉默不代表默認,我們必將贏回大學自治

從臺當局宣布決定,到28日下午,管中閔在沉默了近20個小時後決定「反擊」!

管中閔28日下午在臉書上發表聲明強調,「我們必將贏回大學自治」,「當局的這項決定也將因違法踐踏大學自治而被載入史冊。」

他說,過去三個多月,為了阻止臺當局任命自己,各種對他個人無所不用其極的抹黑,鋪天蓋地的襲來。這些不實指控不僅企圖毀滅他的人格與尊嚴,更在學界與社會塑造了恐懼的氛圍,使許多人對這種不公義的現象噤若寒蟬。

管中閔還表示,相信臺大過去的老校長們,也絕不屑於與污衊他們的人互擲泥巴,互噴口水,甚至相互扭打。

他稱,政府的權力不能改變我們捍衛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的決心,在這個關鍵時刻,自己將和臺大師生站在一起,面對威權,絕不妥協,堅持保衛臺灣大學90年來的光榮傳統。「我們必將贏回大學自治,臺灣大學也將因此屹立不搖。」

龍應臺——

「載入史冊的一天、臺灣正式進入崩壞」

臺灣知名作家、當局前文化部門負責人龍應臺27日晚在臉書上表示,當局教育部門拖延任命三個半月,理由也一再變動。臺大的三次會議、三次檢視、三次結論,都被拒絕。在這一百多天內,臺當局讓臺大沒有校長。現在又拿出最後手段:臺大遴選會所選出的校長,不予聘任。

龍應臺接著寫道,「我跟管中閔湊巧共事過,但是我們的業務交集不多,也無暇建立私交。他會不會是臺大最好的校長?I don’t know and I don’t care(我不知道也不在乎),我不是遴選委員。但我知道,他是臺大經過正規程序產生的校長。」

龍應臺表示,這絕不單單是當局教育部門的決定。自己在臺當局的行政部門任職過,因此她明白,對於社會矚目、影響深遠的事件,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一定會向當局詳細報告,分析利弊,他在所有部門的事件決策中起到決定性作用。

龍應臺說,2018年4月27日,當局拒絕任命臺大獨立選出的校長,這個日期標註著:在臺當局蔡英文的許可、行政機構負責人賴清德的拍板下,有關部門作出了這樣的決定。他們身為政治人物的從政史上,留下一個紀錄——為了一黨之私,他們破壞了「大學自主」的核心精神。

「今天(27日)是一定載入史冊的一天。」龍應臺坦言,歷史終會審判的,遲早而已。

她說,「但今晚我傷心。我傷心的是,當審判的日子到來,該被審判的被審判吧,但是幾代人幾十年近百年來一滴淚、一滴汗、一滴血、滿腔辛酸所建立起來的包容、開放、溫潤又講究公平與寬容的臺灣,正式進入崩壞。而我們,和我們清純可愛的下一代,都逃不掉。

「臺大,請抵抗」

緊接著,28日上午,龍應臺繼續在臉書呼籲,「臺大,請你抵抗。」

龍應臺稱,在當局公然「入侵」大學自主的一百多天裡,全臺灣的大學校長們至今沒有發表過一項聯合聲明。

龍應臺指責,這些大學校長們不捍衛高等教育的獨立人文精神,而面對當局強權的侵害卻選擇沉默,這「沉默」的聲音太巨大、太震耳了,「我認為將來的歷史會凸顯他們的嚴重缺席。」

「今天的一步退讓,就是臺灣價值的大潰堤。」龍應臺認為,現在是臺大證明自己的獨立精神與人文厚度的時候了,「臺大,請抵抗到底。(臺大)遴選委員,請勇敢,請堅強。」

臺網民:這樣還敢說自己是「民主政黨」?

不止是龍應臺,民進黨這齣戲受到了臺灣各界人士及眾多網民的強烈批評。

國民黨前主席、新北市長朱立倫28日下午出席活動時表示,這是大學自主的大倒退,也對臺灣大學有很大的傷害,應該痛定思痛檢討。

朱立倫說,自己過去也是臺大的教授,更是臺大的校友,對「拔管案」感到非常遺憾,是不是能夠持續地推動大學自主,應該更尊重校園的自主,不應該因為這件事情來傷害整個臺灣的校園自主跟大學的自治,這才是重點。

國民黨前政策會執行長蔡正元27日表示,「卡管案」在「教育部長」換人後很快變成「拔管案」,「拔管理由怪的不得了,但你又能怎樣?你又敢怎樣?」他認為,馬英九當政時,連個小綠官「都不敢拔」,「綠色依法行政只有一個理由,叫剷除異己

全臺教育產業總工會理事長黃耀南也指出,整個「卡管」事件是政治的問題,臺大校長若繼續空缺下去,只會讓臺灣高教體系崩壞,「如果真的這樣下去,臺灣就沒救了」。

28日早,臺北市長柯文哲被媒體問「卡管」一事時表示,他實在不願意批評民進黨,但以臺大醫學院外科教授身份來看,這件是嚴重侵犯大學自主,「不知道哪個白痴決定了這個政策」。

至於該案是否波及到民進黨,柯文哲表示,他曾說過,管中閔當臺大校長會有些爭議,但不當爭議更大,他認為,管選上多少會有聲音,遴選過程有瑕疵,但現在用行政命令把管打掉,這個併發症太大。

有臺灣網民批評民進黨當局稱,「無法無天,還敢說自己是民主政黨!」「他們比他們口中『十惡不赦』的國民黨更十惡不赦。」

「島內的大學校長們屈服於當局補助款的生殺大權,豈敢出聲?」

臺灣中國時報刊文說,對臺大而言,臺「教育部」執意破壞大學自主原則,執意逼迫臺大重啟遴選機制,臺大當然不會乖乖就範,肯定會提起行政訴訟,這意味臺大將會有1年半以上的時間沒有校長!此外,臺大還陷入聘不到優秀師資的困境。由於教授薪資長期低迷,一流學術人才正在快速離開臺灣。

同樣可以預期的,藍綠肯定在這個議題上找到新戰場,吳茂昆的黑材料肯定會越爆越多,也肯定會越爆越難堪,藍營悲情繼續升高,必定全軍動員抓著吳茂昆猛打。

中國時報指出,過去3個多月,從臺「總統府」、「行政院」到「教育部」,沒看到任何人對臺灣百年大計的教育前景,提出振奮人心的政策,更沒有看到任何人對即將滅頂的臺灣高教,提出有效可行的對策,有的只有「卡管」,以及正在被點燃的「卡吳」。

文章反問,這難道是民進黨想在臺灣教育史上留下的政績?

相關焦點

  • 龍應臺:大陸歷史斷裂比臺灣嚴重得多
    日頭落下沒多久,結果就已揭曉─執政的國民黨慘敗。於是,「行政院長」江宜樺當晚便提出辭職,十二月的第一天,率領「行政院」各「部會」首長「總辭」。身為「文化部長」的龍應臺也在其中。那晚,她就率先拋出訊息,稱「配合總辭」,她一千天「文化部長」任期就此結束。  龍應臺提出辭呈之時,正是「文化部」「基礎工程」的代表性計劃之一─國民記憶庫上線屆滿周年之際。
  • 臺灣作家龍應臺:看著大陸崛起 臺灣有一種自卑導致的傲慢
    1985年,臺灣作家龍應臺的《野火集》轟動社會,她在書中寫道「你為什麼不生氣」。30年後的龍應臺卻說,「你怎麼永遠在生氣?」 據臺媒報導,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卸任後,重心放在新的寫作、照顧家人和貓咪,近來從美國回臺灣,她也推出自己的新書《傾聽》。書中,龍應臺直言,「臺灣有一種自卑導致的傲慢現象,以為自己代表正義的一方,不屑於去了解大陸進步的一面」。
  • 龍應臺:看著大陸崛起,臺灣人有普遍的自卑(圖)
    臺灣「文化部前部長」龍應臺呼應兩岸雙方應該多傾聽。圖/龍應臺提供 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卸任後,重心放在新的寫作、照顧家人和貓咪,近來從美國回臺灣。龍應臺自認準備演講很「龜毛」,「準備一場演講的負擔可能遠超過一篇文章的寫作。」她很少答應演講、一年多半只答應一場演講。但30年來,她演講的足跡已踏遍大陸、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德國…… 去年在香港書展舉辦的演講,是龍應臺卸任「文化部長」後的第一次演講。3000多名聽眾中,8成來自中國大陸。
  • 臺灣作家龍應臺《野火集》新版在滬出版
    海峽之聲網上海站8月9日電(吳玉泉)為紀念臺灣作家龍應臺的《野火集》出版20周年,上海文匯出版社推出《野火集》新版。龍應臺應邀來到上海再談這部在海峽對岸轟動問世,並以「龍旋風」之勢迅速刮遍兩岸三地的「女勇士」之作。  「當年的《野火集》是在臺灣威權政治的環境下,極其謹慎地出版的,筆法迂迴、隱晦,使用了很多技巧使之可以公開出版。
  • 不安的野火——專訪龍應臺
    緊接著第二階段應是1986年,到了瑞士,開始寫《人在歐洲》,我從34歲到40歲,人待在瑞士及德國,幾乎把對臺灣的注意力轉移到歐洲的現象,我對於歐洲社會就沒有如對臺灣的那種責任感,純然以一個觀察者的角度去看,但也是以臺灣作一個參考座標去看那種現象。第三個階段應該從40歲開始,從1992年,《看世紀末向你走來》那幾本書到現在,大概對我最有影響的是,進入歷史的世界。
  • 龍應臺談太陽花學運:臺灣擁有的自由是那麼珍貴
    日前,龍應臺接受香港《亞洲周刊》訪問,從「太陽花學運」,到兩岸服貿協議,再到臺獨港獨,無所不談。當被問及服貿協議中,臺灣「經濟部」要開放印刷業時,龍應臺表示了解文化人的不安,「大陸只要一天有審批制度,臺灣人就一天不敢信任北京。
  • 龍應臺:每個人都有身體自主權 臺灣應廢止通姦罪
    臺灣「文化部長」龍應臺日前表示,臺灣的「通姦罪」是一項落伍的法律,「每個人都有身體自主權,婚姻關係不是靠警察敲門或偵探錄影維持,『法務部』應嚴肅面對『通姦除罪化』。」龍應臺稱。臺灣「行政院」昨日上午舉行會議,「法務部」在會中報告「國家人權報告推動辦理情形」,「文化部長」龍應臺特別針對「通姦除罪化」發表看法。
  • 龍應臺痛心:臺灣前途堪憂,大陸根本不用動手!
    3月2日,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接受德媒專訪,她稱對臺灣前途感到非常憂慮,臺當局領導人缺乏遠見,陷入每四年一選的鬥爭遊戲中,「沒有看到大陸本身巨大的改變,以及全球新秩序的正在形成。」對於兩岸關係,龍應臺表示,只要雙方還是處於互不信任的狀態,「北京對臺灣動武」的可能性永遠是在的。面對這樣的「困境」,臺灣應該怎麼做呢?
  • 臺灣屈肢葬「亮島人」遺址出土 龍應臺視察
    龍應臺正在視察。圖片來源:臺「中央社」龍應臺26日在連江縣長楊綏生、馬祖防衛司令任季男中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陳仲玉陪同下,前往亮島視察2處考古遺址。其中今年出土的屈肢葬「亮島人」,經「文化部」協助送往美國鑑定年分,已確定距今約8300年,是杭州灣到越南海域出土遺址中,年代最久遠的人類遺骸,極具考古與人種學價值,也是臺灣考古學的重大發現。
  • 龍應臺簡介
    女,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於臺灣高雄,1974年畢業於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深造,攻讀英美文學,1982年獲得堪薩斯州立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後,曾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及梅西大學外文系、並任臺灣「中央」大學外文系副教授、臺北市文化局長等。現任香港大學傳媒及新聞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 臺灣"三害":"立委"、名嘴和媒體? 龍應臺坦言深受其害
    原標題:臺灣"三害":"立委"、名嘴和媒體? 龍應臺坦言深受其害 (圖片取自網絡)   中國臺灣網11月7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當局前「文化部長」龍應臺6日與讀者座談,從政治到愛情都有人提問。   有位教師問到,臺灣有「三害」:「立委」、名嘴跟媒體,如果周處到現代能除「三害」,該怎麼除掉「三害」?龍應臺說,這題目有一些政治性,她自己在兩年前的「那個工作」(「文化部長」),就飽受其害。
  • 龍應臺出新書《天長地久》講述親情故事 嘆「生命從不等候」
    臺灣知名作家龍應臺在新書《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中如是寫道。     《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新書發表媒體茶敘會24日在臺北舉行。該書包含19封信和30餘幅歷史照片等,龍應臺現場分享了寫作的心路歷程。  「19封信,是對生命信念的親身實踐,是對上一代的感恩致敬,是對下一代的溫柔提醒。有告白、反省、不舍或喃喃自語。」她說。
  • 龍應臺小檔案
    龍應臺在北大百年講壇演講龍應臺1952年出生於臺灣高雄縣,祖籍湖南衡山。1974年畢業於成功大學外文系,之後赴美深造,獲得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曾在臺灣中央大學、淡江大學、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梅西學院以及德國海德堡大學任教。文人龍應臺1984年,龍應臺於中國時報撰寫「野火集」專欄,引起熱烈迴響;隔年出版,一上市即告罄,一個月內印刷24次,印行100版,銷售20萬冊,風靡臺灣,是1980年代對臺灣民主發展極具影響的一本書。余光中稱其為「龍捲風」。同年出版《龍應臺評小說》震動臺灣文壇。
  • 解讀臺灣作家龍應臺「真情目送中」生死的頓悟
    捧起臺灣作家龍應臺的《目送》,靜靜地品讀,我們不難感受到其中文字散發的醇香,以及它帶給我們的對生命的真情目送和精神上的愉悅。《目送》中的74篇文章,以「我」的視角,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的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整本書充滿了人生經歷之後的深邃的智慧和禪機,趣味和豁達。這是一本關於生死、關於人性的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 遼寧大連作家解讀臺灣女作家龍應臺作品
    中國臺灣網5月20日大連消息 日前,遼寧大連《海燕》文學月刊社策劃部主任、作家董曉葵女士在大連圖書館白雲論壇上做了《龍應臺:一個女人的獨特文學視角》的專題講座,一百多位讀者參加了此次活動。  在講座中,董曉葵首先從龍應臺的生活經歷講起。
  • 「美麗」與「文明」:龍應臺的愛與怨
    龍應臺 / 2005-8 / 文匯出版社 / 25.00元 / 平裝臺灣,早期被歐洲人稱作福爾摩沙(Formosa),來自拉丁文及葡萄牙文,意為「美麗」,最早是葡萄牙水手對臺灣島的驚嘆之語,因此臺灣又被稱作「
  • 「原住民」平均壽命比普通臺灣民眾短近9年 龍應臺:讓我汗顏
    馬英九赴大武山走訪「原住民」老奶奶(圖片來源:龍應臺Facebook)【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日前走訪老部屬、「失業部長」龍應臺,幫其在屏東市街上水果攤叫賣,事件在島內引起不小反響。龍應臺今天(10日)繼續揭露兩人遊走臺東大武山部落,看到3歲女童和90歲老媽媽,她有感而發地說,部落醫療匱乏,「原住民」比全體臺灣民眾少活幾乎9年,讓身為漢族的她很慚愧。據臺灣「聯合新聞網」3月10日報導,龍應臺在臉書(Facebook)上描述兩人走遊部落的過程,雖然沒有明指「失業之人」是誰,其實就是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
  • 龍應臺的作文課
    近期,應臺灣好基金會舉辦的「潮書院」講堂的邀請,龍應臺連續3周在屏東潮州為4個鄉村中學的40名初中生上三堂作文課,4位校長和25位語文老師參與了旁聽。10月30日和11月6日已分別進行了前兩堂作文課,第三堂在11月13日進行。今天微信,分享龍應臺在前兩堂課後的感想,以及部分媒體的相關報導。作文課上,龍應臺「用思辨和論辯啟發在場師生,希望撒下文化與思想的種子」。希望今天的分享,也能帶給你新的啟發。
  • 龍應臺茄萣行腳 回憶無割裂的泥土文化
    東南網3月19日訊 據中評社報導 「文建會主委」龍應臺首次文化行腳,18日第一站先抵成長之地高雄茄萣,不但高雄市長陳菊親往迎接,還吸引了大批媒體採訪與地方民眾圍觀,龍應臺與老友攜手走過老、參訪廟宇,對鄉親的熱情,感動之情溢於言表。龍應臺父親曾經是茄萣的警察巡佐,龍應臺表示,14歲至23歲,人生最重要的成長歲,就在茄萣。
  • 臺大「泛藍」準校長上任接連遇阻,龍應臺嘆「臺灣將一無所有」
    臺當局前「文化部長」龍應臺當天也發文,痛批民進黨無恥、沒有底線,並表示臺灣若是連「民主」也放手,就真的一無所有了。管中閔「綠委」舉報管中閔論文抄襲自去年6月,臺大前校長楊泮池任期屆滿後不續任,校方啟動校長遴選機制。遴選委員會經過一一訪談、投票後,於1月5日公布由管中閔當選為臺大新校長,將於2月1日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