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教育部編寫的語文教材在2019年秋季統一實施後,關於閱讀的重要性成為家長關注的重點。主編溫儒敏教授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了閱讀對於學生的重要性,以及未來高考的發展趨勢與閱讀的關係。
在這種大環境下,對於沒有從小養成閱讀習慣的孩子來講,是一個坎兒。於是各種「臨時抱佛腳」的閱讀速成,就有了可趁之機,比如前幾天出事的「量子波動閱讀。」
究其閱讀本身,是一種「習慣」的養成。既稱之為習慣,必定是積久養成而得。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曹文軒說:「每個父母都要意識到從孩子出生那天起,就要讓他感受到讀書的快樂,哪怕還不識字時,也要讓他認識到這個世界裡還有書,讓書成為家庭生活的必需品。」
對於一個識字尚少的孩子來講,培養閱讀習慣, 為他讀繪本便是最好的入口。
日本作家「中川李枝子」是繪本育兒的終身受益者,一輩子只專著於三件事,孩子、書、繪本,有著17年的保育經驗,被稱為日本國民童書作家,主要著作有繪本《古利和古拉》系列、《一起來吃好吃的》系列,其中《古利和古拉》已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受到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孩子們的喜愛。
中川李枝子寫的《當孩子遇見書》是她洞悉:「兒童如何被閱讀塑造的全部秘密。」
《當孩子遇見書》通過關注孩子讀書時的「情緒體驗」這個獨特的視角,詮釋了為孩子選擇繪本,與孩子共讀繪本的魅力以及方法。《當孩子遇見書》告訴我們
每個孩子在出生之初,父母都抱有無限的期望,這是人之共性。於是我們記錄他成長的點滴,將每一次進步冠以歲月靜好的模樣。
然而,隨著孩子成為學齡兒童後,歲月靜好的模樣變成了每晚能否按時入睡,每次成績能否在你預期。因為有太多輔導作業的含淚貼在傳達著為人父母的焦慮。
例如:小學一年級,入學之初的煩惱在於「不解題意,於是數學不會解,語文讀不懂。」在上學之初就陷入了困境。
有些父母或幼兒園為了避免這種困境,提前教孩子做題,以期通過刷題的記憶來打開孩子認知的大門。
其實這並沒有解決實質問題,只是把困難變的更難了。
究其一年級孩子的本質困難,在於從生活場景中,到乾巴巴的符號題目之間,缺乏一種過渡的方式。而這種過渡最好的方式就是早期的繪本閱讀。
因為繪本描繪的場景和故事,是可以在孩子的生活環境中找到對應的,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孩子可以建立從畫面到符號的關係,這會讓學習有趣很多。
比如我的孩子,在小學一年級學到「在一起」這首兒歌的時候:「小黃雞,小黑雞,歡歡喜喜在一起。」很自然的就能從「小黃雞小黑雞」的畫面聯想看過的繪本《不一樣的卡梅拉》裡面那些淘氣又可愛的小雞們,從而很樂意的記住「雞」這個字,然後記住其相對應的拼音,和整首兒歌。
從生活到閱讀,從閱讀到學習,這每一步的過渡是水到渠成的,若省掉了中間一步,直接從生活進入學習,孩子就會面臨不適應。
學習與成長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當孩子遇見書》的作者中川李枝子認為,閱讀繪本,是一個讀書的入口,也可以說是一個人生的入口。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三到六歲是幼兒語言發展和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家長如果能在這個時候適當引導培養,讓孩子愛上繪本,愛上閱讀,將是終身受益的事情。
據科學研究,0-6歲是兒童的良好習慣形成的關鍵期,同時也是兒童各項能力的發展黃金期,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學習能力的發展,而讓所有人夢寐以求的學習能力,卻可以通過閱讀能力的培養而開發90%甚至更多。
中川李枝子作為一個有17年保育經驗的童書作家,深解其中之道。
在她的家中,書是超越其他物品的神聖存在,家裡到處都是書本,當孩子在嬰兒時期,就培養他從書架上抽書的快樂,把孩子放在膝蓋上為他讀書,便是家中最幸福的時刻,與孩子共同探索繪本世界的奇妙,更是她作為保育員的職責。
在暢銷書《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作者奧利弗·詹姆斯中說到:「0到6歲,父母教育很重要,關乎孩子長大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幼兒時期讀過的書,會記不清它的細節,然而它最終會轉化為血肉的一部分,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便是這個道理。
總之,當孩子遇見書後,自幼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擁有從書本裡解決問題的能力,便是掌握了學習能力的鑰匙,這決定著我們在陪伴孩子的歲月裡,是否可以天天歲月靜好的完成作業,早睡早起。
這確實是現實世界裡,幸福該有的模樣。
小敏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母親需要工作,所以她從很小的時候開始,白天就是一個人在家,即使是這樣,她卻從未感到孤獨。
因為母親是在書店工作的,每次書店到貨新的繪本,媽媽總是第一時間帶回家,在晚上為她讀,小敏和媽媽在繪本的世界裡馳騁,將一天中積累的委屈全部解消,小敏非常滿足,每晚都在繪本的世界裡甜甜的入睡。
這是一位高中生回憶起來的繪本時間。小敏和媽媽並不是孤零零的兩個人,而是擁有了一座完美的宮殿。
英國作家薩默賽特•毛姆曾說:「有讀書習慣的人,等於擁有了保護自己的避難所,幾乎避免被人生的一切不幸傷害。」
閱讀繪本可以讓孩子:
玩耍是孩子的特權,然而玩耍的樣子各人各樣。
對於讀過繪本的幼兒來講,繪本裡呈現的世界是鮮活的,他們會直接當作現實來接受。
你比如在《不一樣的卡梅拉》這套繪本裡,小雞卡梅拉說:「下蛋,下蛋,總是下蛋,生活中肯定有比下蛋更好玩的事情。」於是卡梅拉經典衍生出24種不同的經歷,讓孩子認知了更精彩的世界。
那個一邊唱著「小雞來」一邊騎自行車的卡梅拉,多麼象一個不安分的孩子對於未知世界的渴求。
小時候,我的兒子常說:「媽媽,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我走了啊,小雞來,小雞來 ……」。每次看他一蹦一跳背著零食包出門玩的興奮,感覺外面會有那樣精彩的不同,因而充滿了期待!
玩耍是幼兒成長的營養來源,具有創意的,將腦、身體、內心全用上的玩耍,才是高質量的玩耍,它滿足了幼兒發展的四大要素 -身體發育、社會性、智力發展、情緒性需求.
陪伴孩子,是一個全社會都在重視的問題,然而對於職場媽媽來講,不可能做到24小時陪伴,這是現實。
中川李枝子是一個保育員,也是一個作家,生活工作都很忙,但是她堅持每晚抽出時間為兒子讀繪本。她說這是她一天中唯一能心平氣和地面對調皮兒子的時刻。
她認為孩子不需要全程陪伴,孩子也有自己的世界,忙碌的媽媽反而更用心。
在《正面管教魔法書》裡將這種固定的高質量陪伴稱為「身心靈時間,」這樣的陪伴可以極大的滿足孩子歸屬感和地位感的心理需求。
正如小敏一樣,她雖然很小就白天一個人在家,心裡很委屈,可是媽媽給了她固定的「身心靈時間,」通過繪本這個孩子可以感知到的世界,為她帶來幸福。
幼兒期,也被稱之未養育心靈的時期。正因為如此,才要充分地給予孩子能夠激起感受力的精神食糧。
繪本《一隻藍眼睛的貓》在尋找老鼠國的路上,受盡了嘲笑和磨難,然而它並不生氣,而是開朗並充滿活力地繼續旅行,終於找到了老鼠國。
孩子們在讀到這個故事的時候,「什麼?這點算什麼啊。」這是小貓給自己打氣的樣子,這樣的勇敢就會植入內心。
孩子的心靈構建,不是靠言語說教而來,而是靠孩子自己去鍛鍊,逐漸強大起來的。因此,為孩子幼小的心靈尋找一個可參照的範本,便是最好的開始。
閱讀繪本有如此魅力,該如何選擇和閱讀繪本?《當孩子遇見書》裡這樣認為
讀書的快樂來自精神的自由,被強制或橫加幹涉都不會得到快樂。
年幼的孩子因為想看繪本才看,想聽大人念才讓大人念,說到底,讀書的快樂是屬於個人的,對書的喜好也是各人有各樣。自己的孩子喜歡的繪本與周圍孩子的有所不同,並不奇怪。
所以沒有哪個繪本的推薦是完全適合自己孩子的。
順著家人的喜好,會漸漸收集出這一家人風格的繪本。
過於注重繪本的教育、啟發、道德、人格等意義,這樣會阻斷孩子對於繪本的興趣,因為錯誤理解了繪本是為了帶來快樂而存在的,是為了孩子能在繪本的世界裡共情而存在的。在為孩子讀繪本的時候,也要記住這一點。至於作家是怎麼想的、希望什麼,都與孩子無關。
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錢伯斯」在他著名的《閱讀循環圈》裡有個觀點得到全世界的認同,閱讀之所以可以循環,在環境和選擇之後,要得到回應。
孩子的繪本世界會隨著興趣逐漸轉移,在與孩子的共讀過程中,充分感知孩子的需求,並能很好的回應,這是作為母親的本能,相信你作為母親的直覺,和孩子擁有共同的精神世界,這是繪本閱讀的關鍵。也是心理學層面的共情能力。這比關注各種育兒指南要實用的多。
《當孩子遇見書》裡告訴我們:有了孩子,才有了繪本,有了繪本,孩子便會開心。孩子開心了,才可能有持久習慣的養成。
而我要說的是,孩子養成看書的習慣後,整個家庭也就幸福了,因為孩子掌握了學習的鑰匙,還找到了心靈的避難所。作為媽媽,誰不是想要一個堅強快樂學習好的孩子呢?
想要這樣的幸福,從培養孩子看繪本開始吧,當《孩子遇見書》會告訴你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