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出國留學的隊伍越來越壯大,留學隊伍的成員也越來越年輕。有人說去國外上大學只是為了躲避高考,殊不知準備留學的同學們面臨的競爭壓力並不亞於國內高考,尤其是美國本科留學。
大數據時代下,每個準備留美的學生家庭在申請過程中,都會被海量的留學信息淹沒,良莠不齊的信息洶湧而來,很容易讓人看昏了頭,一念之差就容易行差踏錯,與夢校遺憾擦肩。
那麼在申請美國本科留學的時候都有哪些常見的誤區呢?跟小編來看看!
No.1選校的常見誤區
學校在各大排行榜的排名重於一切 ×
QS世界大學排名、US NEWS美國大學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和ARWU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很多人都知道。絕大多數申請美國留學的學生和家長也將其作為選校的重要依據。但這些排名是對學校各個方面數據進行的綜合評價,而非僅憑某一專業或學院的學術成果,也就是說TOP30學校的傳播學並不一定比某些TOP80的學校更有優勢。因此在選校的時候需要多方考慮各種因素,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名字裡有「學院」、「分校」等字眼的不是好學校 ×
受到國內慣性思維的影響,很多家長認為xxx學院或者xxx大學xxx分校就一定不會是什麼很好的學校,因為國內這種名字的學校基本上不會是985/211大學。但是在國外卻截然不同。比如麻省理工學院就是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TOP1,加州大學系列分校也幾乎都是美國排名TOP80的高等學府,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
公立大學一定比私立大學要好 ×
這也是國內教育的大環境影響下的慣性思維,並不適用於美國。留學專家指出,在美國,私立大學的數量會遠遠超過公立大學,二者也是並存的。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的主要區別在於經費來源不同。雖然私立大學的學費高昂,但是私立大學發放的各種獎學金制度會優於公立大學,需要客觀綜合來考量,教學質量和學術成果並不會用學校是公立還是私立來評判。
No.2申請的常見誤區
標化成績刷得越高越好,GPA夠要求就行 ×
都說SAT就是美國高考,所以大部分中國家長也就理所當然的認為高分制勝,逼著孩子猛刷考試分數;另外,託福和雅思成績是作為語言能力的證明,那肯定考得越高能力越強,自然也不能落下。
儘管國內家長對標化成績有著迷之執著,但「美國高考」成績不代表一切。雖然SAT和託福雅思的高分成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增色,但是美國本科高校的眼中,一份令人滿意的在校課業成績單更具吸引力,因為它可以呈現學生階段性的學習成果。所以在刷分時,在校課業成績一定不能落下。切忌將大把的時間和精力一味浪費在標化考試刷分上。
沒有語言成績也可以去美國留學 ×
通過網際網路的「標題黨」宣傳,好多家長和學生都得到這樣一個信息——「沒有語言成績也照樣可以去美國上大學」。但是標題沒有說的是,這個「沒有語言成績」是有條件的:
★SAT/ACT 閱讀部分的成績夠高,達到某高校取消語言成績要求的高度。但是,並非每所學校都會提供取消語言成績審核的政策;提供該政策的,SAT/ACT閱讀成績的多少也是因學校而定,不能一概而論;
★沒有SAT/ACT成績,沒有語言成績或語言成績不達標:
這種情況下的「去美國讀大學」通常指的是:
a.通過學校語言內測考核完成審理並獲得錄取,不過這種形式更多出現在綜排靠後的學校、社區學院或者地區性(regional)大學;
b. 先申請語言中心項目,進行語言學習,語言學習過程中可以刷分(這種情況是需要重新進行美本申請的);
c.拿到學校的雙錄取,即學校提供有條件的錄取:如果入學前,語言成績達到語言要求,則可以正常進行本科項目;不然,學生需先進行語言學習,上課形式可能是該校語言中心的純語言學習,也可能是大學課程+語言課程,根據學生自身能力測試結果而定。
美國申請周期短,不用過早準備 ×
這個說法也是絕對錯誤的。我們需要知道,申請學校所需要做的準備工作是很多的,要了解和清楚包括各校的招生要求、申請時間、材料準備等,因此準備過程需要耗費相當大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各個大學的審核周期也都大不相同。現在美國留學越來越備受各個國家留學生的歡迎,在獎學金上也是採取先到先得的原則。所以申請美國是宜早不宜遲,申請者應及早花時間弄清招生程序,並且提前規劃課外活動以及GPA提升等各個方面,免得延誤自己的時間。
No.3文書的常見誤區
推薦信一定要找牛人名師寫才更有分量 ×
為了使自己的推薦信更有分量,也更有「含金量」,許多人申請者都會花費很多時間精力,去尋找一些名人來進行寫作。但他們往往忽略的一點是,名人即使社會地位或者學術水平再高,如果跟你沒有足夠長時間的接觸和了解,其實並不適合作為你的推薦人,他們寫的推薦在錄取方的眼中也不具備足夠的說服力。這就表示如果需要校方給一個評價,可以找校長或者你的班主任來寫;此外還要求兩封Teacher Evaluation,通常是兩位你的任課老師對你的評價。對你最了解的人,才是在推薦信裡最有話語權的人,他們才最能清楚地說明為什麼你是優秀的、有競爭力的。很多成功的申請者並沒有名人的推薦。
文書寫得越長越好 ×
很多申請者在寫作CV、PS以及essay的時候會擔心,這麼點篇幅怎麼能夠體現自己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還是寫得越多越好,以證明自己的經歷豐富和重視程度。然而通常建議CV的篇幅在一頁左右,講究擺數據,說事實,涵蓋申請者的經歷、成績/成就等,語言一定要簡潔明了,但是格式布局可以根據個人情況而定,內容要客觀真實。PS也不宜過長,600-800字即可,如果學校有明確要求則以要求為準,而非越長越好。
不要為了體現你的經歷豐富而把大量活動都往裡塞,寫作的時候將結果量化,選取匹配專業方向、體現個人長處的活動寫作,側重心路歷程的描寫,長短句靈活應用而非為了體現水平堆砌長難句,用細節打動招生官,但一定要反覆確認,避免出現語法錯誤,尤其是開頭部分。
為迎合學校「口味」打造虛假「人設」 ×
常會有學生想要提高申請的成功率,在文書內容中想法設法地打造出自己認為比較契合目標院校喜好的人設。事實上美國高校更加注重學生群體的多樣性,不管是種族、膚色、宗教信仰、文化背景,還是思維方式或人生理想。在多樣性的群體裡,我們需要做的是確認好申請人的特點和獨特性,而不是一味地找雷同;
儘管有一些學校和專業有推薦或注重的內容,但更傾向能力的範疇,所以,可以深挖自身經歷素材,從中挑選出可以佐證自己具有該能力的經歷,而非編造;
即便通過文書把自己塑造成學校喜歡的樣子,這個人設也不會真的變成你自己,到學校之後,你也無法輕鬆地能按照這個人設愉快地體驗大學生活。
尤其是遇到需要面試的學校,如果文書中涉及了不是你自己的人設,那麼接下來在面試中,就要花大量心思去貼合這個人設,一旦讓面試官覺得你人設崩塌,你的形象值就會下降。總而言之,無需凹人設、凹造型,盡最大努力去展現你自己和你具備目標學校青睞的部分能力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