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打洞生意火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近年來,穿耳洞、戴耳飾已經成為追求時尚的年輕人的熱衷之事。記者留心觀察:街頭上不僅許多女士耳朵上繽紛亮麗,還有時髦男生也戴上了耳環、耳釘。
傳統的耳洞也由耳垂擴展到耳廓、耳屏等軟骨密布的地方,有人能在一隻耳朵上密布一二十個耳洞,甚至還有人在嘴唇、舌頭、鼻子、眉毛等地方也鑽起了洞洞。記者近日走訪市區的部分商場發現,很多賣首飾的店鋪都打著穿耳洞、穿鼻環、穿唇環等招牌,光臨的少男少女絡繹不絕。記者在一家店鋪門前觀察,20分鐘內就有3個人進去穿了耳洞。
除了在商場、首飾店,許多街邊小店也兼做穿耳洞的生意。這些地方往往依據顧客穿洞的部位不同確定價格,但普遍價格便宜,很受歡迎。
消毒措施很欠缺
穿耳洞消毒很關鍵,由於穿破皮膚甚至軟骨,不潔淨的工具會導致感染化膿等問題的出現。但我市目前市場上穿耳洞的衛生情況卻不容樂觀。
在澗西區某商場的一家首飾店內,記者看到穿耳洞的工具散落在櫃檯一角。說起消毒,店家稱使用的是專業消毒藥水。但記者再三要求,最終也未能看到這種特殊藥水。
在另一家店鋪內,女攤主正在給一個女孩穿耳洞。只見她用棉球蘸上酒精在女孩的耳垂上很快擦了幾下,隨後用鑷子從盒子中夾起耳釘安在打洞槍上。「砰」的一聲,耳洞就穿好了,整個過程不到一分鐘。然而,在沒有對穿耳洞槍等物進行消毒的情況下,她又接著為下一位顧客服務。
「這樣穿耳洞不會發炎感染吧?」面對記者的詢問,女攤主信誓旦旦地說:「放心吧,這些工具都用酒精消了毒的,再說一直都是這麼做的,沒什麼問題。」
一個知情人告訴記者,一般用穿耳洞槍打入的都是鐵製耳釘,數天後需要更換。一些攤主趁著顧客換耳釘的機會,將使用過的耳釘回收再用。至於這樣的耳釘如何消毒,就不得而知了。
「無痛穿洞」其實很痛
幾乎所有穿耳洞的店鋪都打著「無痛」的牌子。店家也是宣傳得神乎其神,好像真的會「沒有感覺」。然而,事實真得如此麼?
曾聽到不少朋友抱怨,穿過耳洞過後有多少多少後遺症,讓人不由對街頭的「無痛穿耳」怵怵的。市民陳小姐說:「我就是聽信店家不痛的說法才鼓起勇氣穿的,結果當時穿那一下是很快,然後就不行了,不光痛、又發炎,最後還化了膿,折騰了大半年才長好,後悔死了。」
在西工區一家穿耳洞的店鋪裡,攤主向記者推薦這樣一種新的穿耳方法:顧客可在店內現選喜歡的耳釘,店家用酒精消毒後將其直接按進耳朵,只用手勁將耳釘紮上,不需要打麻藥,瞬間完成,稱之為「手工穿耳」,儘管她一再說「不痛」,還是讓記者不寒而慄、落荒而逃。
穿耳洞屬醫療美容
「穿個耳洞也能算美容?」不少人對此說法不屑一顧。然而,根據衛生部發布的《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規定,醫療美容是指「運用手術、藥物、醫療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創傷性或者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人的容貌和人體各部位形態進行的修復與再塑。」根據該辦法規定,大到整容、隆胸,小到文眉、文唇、文眼線、穿耳孔等均屬於醫療美容。由此而言,街頭生意紅火的穿耳店面,事實上已屬於違規經營的範疇。穿耳洞雖簡單,但它也屬於醫療美容的項目,有嚴格的操作規定,就該由具有醫療美容資質的機構進行操作。
不潔穿耳洞可導致傳染病傳播
在路邊店面隨意穿耳洞存在多大風險呢?記者就此詢問了有關專家。
市第五人民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趙根旺說:「打耳洞時會刺破皮膚,如果工具不衛生、消毒不徹底,就容易引起炎症,還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傳染上愛滋病和B肝等病毒。」
據了解,只要是侵入人體真皮及其以下組織的美容操作,都屬醫療美容,應當到正規的醫療美容機構進行。因為在操作中一旦侵入真皮,就有可能染上傳染病,而且操作後易產生感染、皮膚不易癒合、潰爛等症狀。而醫療美容最基礎的就是無菌操作,無菌操作不是簡單的用酒精之類的消毒用品擦拭器械就能達到要求的,而是具有一整套嚴格的技術規範和理論,非正規醫療美容機構不管是設備上,還是人才技術上是很難達到的。
趙根旺提醒消費者,即使像穿耳洞這樣簡單的醫療美容也是有風險的,因此一定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到正規的醫院或美容機構進行。此外,耳洞穿完之後,也不要忘記後期消毒,如果發生長時間發炎、腫脹、化膿等狀況,還須及時就醫,進行專業處理。(記者 石蘊璞 實習生 張凱培 鄭曦 編輯 徐翔)
返回洛陽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