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病夏治」療法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冬病」指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疾病,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夏治」指夏季這些病情有所緩解,趁其發作緩解季節,辨證施治,適當地內服和外用一些方藥,以預防冬季舊病復發,或減輕其症狀。
穴位三伏貼敷是「冬病夏治」特色療法中最常用的手段。三伏貼,是結合針灸、經絡與中藥學,以中藥直接貼敷於穴位,經由中藥對穴位產生微面積化學性、熱性刺激,達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6月21日夏至起,蘭州市各大醫院開始了三伏貼的接診工作。
市民貼三伏貼。
「中醫學觀點認為,在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貼敷,可以治療多種反覆發作及過敏性病症,如鼻炎、氣管炎、咽炎、哮喘等。連續貼敷三年以上,上述疾病大多能夠明顯減輕症狀,減少發病率。三伏貼可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寬胸降氣,健脾和胃,鼓舞陽氣,調節人體的肺脾功能,使機體的免疫功能不斷增強。」甘肅省中醫院特色醫療管理處處長王穎稱,農曆「三伏天」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季節。此時在人體的穴位上進行藥物敷貼,通過將藥物敷貼在俞穴,使藥物沿俞穴→經絡→臟腑途徑滲透並釋放藥效, 從而激活人體免疫力,增強機體抵抗力。不僅對呼吸、消化、免疫等系統疾病及產後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而且對亞健康調理(免疫功能低下、陽虛體質、氣虛體質等)及平常虛弱多病體質偏寒人群具有良好的調理作用。
三伏貼適應症
三伏貼所用中藥——白芥子、細辛、甘遂等可溫肺散寒、止咳平喘、化痰散結、開竅通絡,細辛還具免疫抑制作用,可使有過敏體質的患者,減少抗原抗體反應,減輕過敏症狀。
三伏貼適應症有哪些?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吳華介紹,適應症狀為:1.風溼骨病:風溼、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各類骨關節疼痛,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症,虛寒性頭痛,風溼引起的頸肩腰腿痛及胸腹痛等;2.消化系統疾病:虛寒性胃病,中焦虛寒,慢性胃炎,慢性胃腸炎,虛寒性便秘,胃腸功能紊亂,虛寒性腹瀉等;3.呼吸系統疾病:慢性支氣管炎,喘息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咽炎,各種慢性咳嗽等;4.婦產科疾病:產後風,下焦虛寒,宮寒,痛經,帶下病,更年期症候群等;5.兒科疾病:小兒消化不良,小兒厭食、遺尿、腹瀉,反覆感冒等;6.陽虛、亞健康人群、畏寒怕冷、腰膝酸軟、手足冰涼等。
三伏貼從夏至開始到末伏
三伏貼連續貼敷3年為一療程。療程結束後,患者可以繼續進行貼敷,以鞏固或提高療效。
「三伏貼」的時間與療程: 一般成人4-6小時,兒童1.5-3小時,根據個體差異,貼敷時間也可以做適當調整。每年 「三伏」貼3-5次,每家醫院三伏貼時間略有不同,初貼時間:夏至:6月21日-6月24日 初伏:7月16日-7月25日 中伏:7月26日-8月14日 末伏:8月15日-8月24日 末伏加強:8月25日-8月31日。不同的患者可根據自身疾病選擇時間。
貼敷後局部皮膚微紅或有色素沉著、輕度搔癢均為正常反應,不影響療效。有些患者貼敷後皮膚局部出現刺癢難忍、灼熱、疼痛感覺時,應立即取下藥膏,不可抓撓,不宜擅自塗抹藥物,一般可自行痊癒。貼敷前後兩三天最好禁食魚、蝦、蟹、海參等海鮮類食品及雞蛋、羊肉等易誘發過敏的食物。貼藥後不適宜參加劇烈的體育活動,防止出汗後藥物脫落,影響療效。
文·圖丨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歐陽海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