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遇到了一位很焦急的家長,焦急的原因是她帶3歲多的寶寶去參加了某個培訓機構的智商測試,結果是140多分,在狂喜自己生出來一個天才寶寶的同時,陷入了「教不好把孩子毀了咋辦」的恐慌心態中,於是跑來諮詢到底應該給孩子上什麼課,才能不耽誤孩子的未來。
好吧,為了不耽誤孩子的未來,第一件要注意的事,就是別太把智商分數當真。
智商是用來衡量每個人的聰明程度的一個數字。自從有了這個量化的方法,家長們互撕的時候,就不簡單的是做「我家娃比你家聰明」vs「不對,我家娃更聰明」這種無用功,而是直接拿出蓋著紅章的第三方權威檢測報告,甩給隔壁的李奶奶。
不過,如果只是為了在拼娃論戰中贏一局,智商分數用一下也沒什麼。但如果只從孩子教育成長的角度出發,智商分數,尤其是學齡前兒童的智商分數,就不能看得太重了。
首先,國內的很多所謂「智商測試」,尤其是培訓機構辦的,只是一種銷售工具而已。就像開頭那位家長的案例來說,這個分數的真實性先要打個問號。
就像我們前天的甲醛檢測儀新聞分析中所提到的,一些甲醛治理公司會靠著自己隨便調高調低的測試結果來忽悠用戶,一會揪心一會安心。類似地,智商、天賦測試,則是很多早教機構或者培訓班們熱愛的攬客手法,之前寫過的什麼皮紋測試、基因天賦測試之外,家長最熟悉的智商,也是這些年常見的營銷工具。
不知道這位家長的智商測試是不是傳說中的「指紋測智商」,不過比起那些靠嚇唬家長說孩子有各種問題的機構,測出超常智商的結果至少算是說個「吉利話」。但如果家長真的相信了虛假的智商測試結果,以及接受了各種「超常班」的輔導,從而幹擾了孩子的正常教育,打亂孩子的童年成長,就是弊遠大於利了。
當然,的確有正規的學齡前兒童智商測試模式,比如使用比較多的韋氏學齡前兒童智力量表,但這樣比較專業的智商評測並不是網上流行的什麼「智商自測小程序」,也不是隨便哪個早教中心,或者家長在家就能簡單完成的,需要由專業訓練的主持者來引導孩子,才能評估出較準確的情況。
更何況,對於學齡前兒童來說,智商測試,本來就不是尋找超常兒童用的。
雖然智商這個詞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都很熟悉,時不時的就有一個智商測試的H5頁面或者小程序在朋友圈火一下,但那些只是娛樂遊戲而已。可能很多人並不了解真正的智商測試什麼。
最經典的智商測試,是美國心理學家大衛·韋克斯勒在二戰前後推出的,1939年他完成了成人版的智商測試表,1949年推出了兒童版,1965年則給出了學齡前組的(2.5-7歲)測試表 Wechsler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ale of Intelligence,簡稱WPPSI。
韋氏測試並不是網上那種只考察圖形規律觀察和推理能力的「智商測試」,而是一套系統的測試,包括常識、記憶、圖案、數學等十幾個組成部分。
第四版WPPSI測試
網上總流傳著愛因斯坦智商多少,xxx比愛因斯坦還聰明的段子,都挺扯淡的。愛老爺子出道的時候還沒有智商測試呢,而且要記住一點,所有宣稱比愛因斯坦智商高的,都是騙子。
為什麼呢?因為智商的算法就是這樣的。
就跟我們家長比較熟悉的「成長曲線」一樣,所謂的智商,真正的意義,是表示在某個時間點,某個年齡段的特定人群內,你到底比多少人聰明的相對值而已。生活在文盲的年代,你會寫幾個字就是智商130,而到了共產主義,估計能背下百科全書都未必能到70了。
所以如果愛因斯坦的那個年代有智力測試,那麼作為公認當時全世界最聰明的人,他的智商就鎖定了最高分,也就是全球第一名的標準分。
就算現在有人比愛因斯坦還聰明,那也最多是排全球第一,分數和愛因斯坦一樣,總不能排到負數去吧。所以宣稱自己智商比愛因斯坦更高的,不管是網紅演員、刷屏企業家,只是在說明自己數學不好,或者高考時候沒在算過標準分而已。
智商測試的對應表格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要更新一次,主要的變化之一,就是會把得分下調。之前測試能拿130分的人,用新的測試表也許就只有125了,這不代表我們老了變笨了,只是世界平均值變聰明了。
上面說了那麼多智商分的算法,其實是想說明,孩子的智商分並不能完全等同於先天的「智力」高低。
正規的智商測試可以用來評估孩子的知識能力發展情況。比如如果一個孩子在測試中拿了較低的分數,那就需要跟醫生溝通來進行分析,看是什麼原因,是否需要幹預。
但對於「高分區」兒童來說,分數不錯可以說明孩子肯定挺聰明的,但並不能準確地衡量孩子有多天才多神童 ——一個智商測試135分的孩子,並不代表就一定比125分或者115分的要天資聰慧。
大衛·韋克斯勒先生自己就曾經說過,這套智商測試表主要應該針對平均或者接近平均智力的人,但如果將其用來進一步區分超常人群中哪些是更聰明的,就很難說是準確了。
因為即便是韋氏這些專業的經過幾十年驗證和革新的智商測試體系,仍然無法解決一個根本問題 —— 在低幼年齡段,每個孩子的發育差異極大,學齡前寶寶的智商測試分數高低差別的來源,可能是來自孩子智力水平的差異,但更大的影響是來源於家庭和學校教育的差異。
和已經經過較長時間相似的系統教育的中學生到成年人不同,學齡前孩子的生活教育經歷差異很大,一個很早開始系統教育的幼兒園,一個崇尚自然放飛的幼兒園,前者孩子的智商分更佔便宜,但這並不代表孩子本身的真實智力情況。甚至一些時候,過早對孩子系統灌輸知識訓練能力,可能在長期造成負面的影響。
所以真的沒有必要過多地在意智商測試的結果,這也是為什麼沒有一個國家在常規教育系統中普及智商測試的原因。孩子未來的成就,一方面來自自己的智力天賦,一方面來自後天的努力以及身邊的環境。
早早被掛上「聰慧」甚至「神童」的標籤,對孩子的成長來說並不一定是什麼好事。這點我們經歷過太多了。
提前發現孩子智力上可能存在的問題,或者擁有的巨大潛力,當然是很重要的事情,也是家長合理的要求。但這不是那麼容易實現的:一方面我們要小心規避某些偽科學的智力測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過度誇大智商測試結果的意義。
從養育孩子的角度來說,最重要的是「因材施教」,廣泛體驗,發覺孩子的興趣,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才是重點。正規系統的智商測試是一個有價值的參考,但它並不可能比你更懂你的孩子。
所以不管智商分高低,寶寶都別耽誤,但也別拼命雞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