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龔立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羅山皮影戲,10月2日至6日在世界文化之都的法國巴黎舉辦專場演出。據悉,此次演出是應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邀請,在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組織下,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和巴黎十三區政府演出《龍鳳呈祥》《楊文廣掛帥》《諸葛亮招親》《麒麟送子》《徵北番》《哪吒鬧海》等經典劇目,為法國人民及海外僑胞送去風格迥異的中國文化,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擴大河南文化在海外的影響力。
皮影戲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又稱「燈影戲」或「影戲」。它集戲劇、曲藝、文學、音樂、手工藝、繪畫、人文民俗於一身,也是廣泛流傳於中國漢族民間的一種造型藝術與戲曲藝術相互影響、並行發展的綜合性藝術。 2011年,中國皮影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羅山皮影始於北宋景祐年間,距今已有一千餘年歷史,是江淮地區深受廣大民眾喜愛的民間劇種之一。羅山皮影戲經過世代皮影藝人的潛心研習、薪火相傳、不斷精進,現已發展為戲路寬廣、製作精緻、音樂唱腔優美、唱詞道白雅俗共賞、打鬥激烈等五大特徵,地方特色突出,兼具「陽春白雪與下裡巴人」之韻味,在傳統皮影藝苑中獨樹一幟,屬豫南曲藝表演之代表。2008年羅山皮影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名、省級1名、市縣級40餘名、藝人500餘名。演出的傳統劇目有《三國演義》《楊家將》《包公案》《嶽飛傳》等100多本。
羅山皮影的影人是牛皮製成的,有別於北方皮影。其演出班社俗稱「一擔箱」,一般由8個人組成,全箱(道具)為120套剪影,一塊長6尺、寬3尺的白布作影幕,每個影人有三根竹竿支撐。表演時,樂手在幕後既伴奏又配音還要伴唱。伴奏樂器主要是胡琴、嗩吶、鑼鼓,最有特點的是它的唱腔,不局限於某種戲曲音樂,而且還有豫南的山歌、民歌、燈歌等多種形式,因此唱腔選擇相當寬泛,也使得它更貼近群眾。
羅山縣皮影戲的表演,皆是演員操作影人的三根小棍,使影人的形象映於影幕之上。根據劇情的發展,舉、止、動、靜,喜、怒、哀、樂的表現,都要靠演員拿影子的基本功,與其他地方戲的表演大不相同。
羅山皮影戲充分融入當地百姓日常文化生活,紅白喜事、建房升學、民俗廟會都熱衷於請皮影藝人唱皮影戲。近年來,羅山皮影藝人還編撰創作了《朝陽溝》《小蕾賣雞》《三個媳婦磨婆婆》《雙全其美》《鸞鳳和鳴》等現代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