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毛織業轉型 大朗製造業度「危機」

2020-12-16 全球紡織網

借力毛織業轉型 大朗製造業度「危機」

2012-11-20 08:42:17 來源:網上輕紡城

提起大朗毛織,無人不曉,但有多少人知道已經跟毛織平起平坐的大朗裝備製造業?這個從上個世紀8 0年代開始興起的行業,如今擁有企業1600多家,涉及數控工具機、自動化機械、精密模具、注塑輔助設備等領域。2012年1- 10月份產值高達115億元,佔了大朗全鎮工業總產值330億元的三分之一。目前,裝備製造與毛織、電子信息已經成為大朗三大支柱產業。

1980年-1990年·雛形

跟隨港資毛織企業 裝備製造業進入大朗

在1979年之前,大朗全鎮除了房屋和農田,便全是荔枝樹。據當年大朗經濟發展總公司工作人員陳沛欽回憶,大朗的裝備製造行業最初的形態是一些鎮屬企業,生產一些簡單的農用機械產品。

20世紀80年代,大朗鎮大力發展「三來一補」企業,從香港引進以毛紡織業為主的輕工業,像大朗毛織一廠,其成功模式吸引了更多的港資企業湧進大朗鎮。「這些企業都是跟隨那些港資毛織企業過來的,大部分都是跟村裡合作,也是簡單的代工企業。」大朗分管經貿的黨委葉淑帆說。

1983年,大朗第一家裝備製造業企業———大朗保安塑料五金廠就是這樣進入大朗鎮蔡邊村的。這個投資200萬元的港資企業,剛建立那幾年,每天都是靠兩趟往返的直通車將單接過來大朗,然後再將加工好的產品運到香港。而每個月30元的工資,吸引著無數年輕人。「當年要進這個工廠打工,還要託人找關係。」廠長謝愛娥說。

現在,在大朗鎮昇平路上,保安塑料五金廠的大門上掛著的工會牌匾已經生鏽,斑駁的廠房已經被周邊的新廠房緊緊包圍著。簡陋的車間內,幾名工人坐在殘舊的機器邊,揀出合格的玩具模型。幾十年如一日,工人們生產的玩具都由香港的公司負責出口到美國,賺著低廉的加工費。

現在工人只有五六十個人,謝愛娥說,與建廠當初相比,少了一大半的人。從2008年經濟危機後,生意就一般了,並不是因為接不到單,而是利潤空間小了,原材料和用人成本上升了,現在每年的營業額保持在1000萬-5000萬人民幣。

當年,在大朗引進了保安塑料五金廠後,又相繼引進了投資2100萬元的大朗美德塑膠廠、投資500萬元的竹山大成五金塑膠廠、投資300萬元的大朗洋務金星五金電鍍廠。這批企業使大朗裝備製造行業漸具雛形。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至今仍在生產,但當日的輝煌卻已不復存在。

1991年-2000年·競爭

從港資企業獨大 到三足鼎立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東莞市迎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大朗大規模建設基礎設施,改善投資環境,各村開始進行小型的工業區建設,一幢幢嶄新的標準化廠房代替了原先簡陋的廠房。鎮政府也積極組織大朗鎮外資引進公司和經濟發展總公司開發工業區,如金沙工業區、敦煌工業區、大角嶺工業區、黃竹坑工業區等。
  在這個階段,大朗鎮除了注重毛織產業的發展,也開始注重引進一大批資金雄厚、投資規模大、投資期限長的裝備製造業企業,掀起了一輪引進香港、臺灣裝備製造業的熱潮,大朗裝備製造業從此駛入「快車道」。

明利鋼材模具製品有限公司就是當時引進的企業之一。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明利在香港面臨著人才困境和客戶大舉遷移東莞的情況,投資人幾經考察後,1994年將生產線也搬遷到大朗鎮,並投資1.5億元。

從1994年投資辦廠到現在,800工人翻成1600人,年產值從當初的一個億到現在的三個億,明利鋼材模具製品有限公司已經成為了大朗裝備製造業的龍頭之一,年生產模架3.1萬噸,居國內同行業的第二。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大朗鎮主政者,在一手緊抓毛織產業的同時,一手發展裝備製造業。引進明利後,大朗又在後來幾年相繼引進了投資7.8億元的春雨(東莞)五金製品有限公司(臺灣)和投資1.6億元的大寶(東莞)模具切削工具有限公司(日本)等企業。裝備製造業格局也從單一的港資企業變為中國香港企業、中國臺灣企業、日本企業三足鼎立的格局,彼此之間形成激烈的競爭氛圍,當初引進的這些企業如今也成為了大朗裝備製造業的龍頭和明星企業。

2001年-至今·轉型

政府補貼企業 毛織和機械製造雙雙盤活

2001年以後,隨著投資環境日臻完善,大朗鎮著力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規模大的項目。在鞏固香港、臺灣資金來源的同時,把招商引資的工作重點逐步轉移到歐美、日本、韓國等工業發達的地區。

當年,天行自動化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在大朗鎮建立了東莞艾爾發自動化機械有限公司,設有開發、機加工、裝配、服務、銷售等完整體系,具有先進的生產設備。其目前已經成為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自動化機械手臂生產王國。艾爾發的產能與產值連年節節攀升,年產銷量超過6000臺機械手,每年均以30%至40%的速度遞增。

接下來的幾年,成為大朗裝備製造業高速發展期。改革開放初期的簡單的訂單加工企業逐漸被擁有自主技術的大型裝備製造企業代替,並在大朗形成為一個新的產業。到了2006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裝備製造業企業達到87家,總產值85.7億元,佔全鎮工業總產值的48.15%。

到了2008年,經濟危機讓大朗的裝備製造業前景不明朗。而危機同時也讓大朗的毛織產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為了幫助毛織企業擺脫困境,大朗鎮補貼企業購買數控織機,此舉不但盤活了一些中小毛織企業,也給大朗的機械製造業帶來了機會,各種生產數控織機的工廠或生產線相繼投產。2005年,大朗全鎮數控織機不足600臺,現在躍升到4萬臺。大朗毛織產業的轉型升級帶動了電腦織機的發展,這給裝備製造業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可以說大朗裝備製造業的後期發展,離不開毛織產業的轉型升級。

作為廣東省起重機械設備生產企業三甲的東莞市臺冠起重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當時也面臨困境。臺冠總經理唐來森表示,2008年的金融海嘯使得當時的起重機行業一片低迷,為了擺脫困境,他們開始加強和國內著名高校產學研合作,引進行業知名專家來加強企業研發能力。擁有優質產品的臺冠在危機中找到新一輪的發展機會,在市場上樹立了高端品牌形象,除了佔領東莞近70%的市場份額外,還立足珠三角,面向全國,並成功打進了印度、墨西哥、越南、泰國、菲律賓、印尼等國際市場,年產值正式邁入億元行列。

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大朗裝備製造業與毛織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已經成為大朗「三大支柱」產業。2011年,該行業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企業70家,總產值高達115.4億元,佔全鎮工業總產值的29.5%。今年在1-10月大朗全鎮工業總產值330億元中,裝備製造業更是貢獻了115億元。企業(包括個體工商戶)數量達到1600多家,從業人數約3萬人,主要生產數控工具機、數控織機、工業起重機、精密模具、塑膠加工設備、精密緊固件等。

口述史

陳沛欽(大朗經濟發展總公司前工作人員)

招商引資工作人員每天蹲守羅湖

我們負責大朗招商引資工作。當時,政府派人每天都在深圳羅湖守著,凡是看到老闆派頭的,就直接上去套近乎,儘可能拉到大朗來。等有香港、臺灣的老闆來投資後,又開始通過這些「安家」的老闆介紹。當年,通過朋友介紹,我們認識了現在春雨廠最初的老闆,他來大朗看後,並沒有下定決心,回去後又到其他地方考察。但我們每天都給他打電話,無論是他自己接還是由秘書轉,反正我們都要了解他的最新想法。最終,他跑去杭州考察,比較心動。我們得知後,直接有同事跑去杭州,跟他分析大朗的優勢。結果,他被我們這份誠心打動了,最終在大朗設廠,這也成了大朗裝備製造行業第一家臺灣廠。

阮文德(明利鋼材模具製品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

香港小企業成大朗的「寶貝」

1995年,我們在東莞成立鋼材廠和模坯廠,當時跟高英村委合作,村裡和大朗鎮都給了很多優惠政策,這是在香港根本不可能拿到的政策。作為一個在香港並不是太起眼的小企業,卻成為了大朗鎮的「寶貝」,從開始談判到投產,大朗鎮一路開綠燈。從建廠房到招工人,村委幹部和鎮招商幹部都幫了很大忙。無論是在籌備過程中還是在生產過程中,只要遇到什麼問題,村委幹部和鎮裡的招商幹部都很快出來幫忙解決。公司選擇來大朗鎮投資辦廠是走對了,這裡充滿著商機,這裡也有我們需要的人才。

樣本

明利:五軸加工工具機填補國內空白

大朗裝備製造業企業的代表之一,東莞明利鋼材年生產模架3.1萬噸,居國內同行業的第二。東莞明利鋼材模具製品(環球機械)有限公司屬於明利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主要生產注塑模坯、模具、配件及五金塑膠機械、三軸以上聯動數控工具機。總公司於1940年在香港創立,1994年才在大朗鎮高英村建立廠房,當時只有800多工人,廠房面積也才1萬平方米,如今廠區總面積已經達4萬平方米,年產值已經達3億元。

香港受困 轉戰東莞

如果不是當初選擇來東莞發展,明利就不會有現在的成就。成立於1940年的明利是香港眾多家族企業中並不顯眼的一個,當初工人也才100人左右。而如今的「明利」連續10年都是東莞大朗鎮的納稅大戶,成為很多工人嚮往的企業。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香港的機械製造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很多企業要麼倒閉,要麼轉戰內地。我們的很多客戶也來內地投資建廠,把生產線移到東莞,我們也將生產基地搬到這裡。」公司董事、副總經理阮文德說,當時公司在香港的生產線也遭遇人才瓶頸,很多高學歷的香港人都不願意到工廠上班。而來到東莞發展後,他們發現很多高學歷的人才都願意來工廠上班,這也為他們的自主研發提供了技術保證。

自主研發 降低成本

「我們發展最快的時候應該是在2005年至2007年,公司年產值達到3億元人民幣,2008年的經濟危機,對企業影響並不嚴重。」阮文德說,公司的產品8成都是供應國內企業,只有兩成左右出口,嚴峻的經濟形勢對他們企業影響並不大,這兩年基本保持平衡。現在企業有1600人左右,廠區面積也大了4倍,有4萬平方米。

2001年,明利公司將機械廠分拆成立「環球工業機械有限公司」,實行獨立經營。「環球」主要負責研發和銷售,生產環節主要依靠「明利」鋼材。分工更加細化,「明利」開始更加注重自主技術的研發。「我們以前的機器都是靠進口的,現在我們用自己生產的機器,這不但降低了企業成本,也降低了行業成本。」阮文德說。

2009年,明利公司研發出全亞洲第一臺五軸鑽銑複合加工工具機,為國內模具生產提供五面加工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為企業升級轉型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採用五面加工工具機加工可縮短產品的加工周期,節約加工成本。」阮文德說,該公司生產的五面加工工具機是重型、精密數控工具機,作為替代進口的重要機型,預計未來幾年增速將超過30%,發展前景廣闊。

變遷

1983年 大朗鎮從香港引進了第一家裝備製造業企業大朗保安塑料五金廠。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 大朗相繼引進大朗美德塑膠廠、竹山大成五金塑膠廠、大朗洋務金星五金電鍍廠等。

1994年 明利鋼材模具製品有限公司將生產線搬遷到大朗鎮。

1995-2000年 大朗又相繼年引進了投資7.8億元的春雨(東莞)五金製品有限公司(臺灣)和投資1.6億元的大寶(東莞)模具切削工具有限公司(日本)等企業。

2006年 全鎮規模以上裝備製造業企業87家,總產值85.7億元,佔全鎮工業總產值的48.15%。

2011年 全鎮規模以上裝備製造業70家,總產值115.4億元,佔全鎮工業總產值的29.5%。

2012年 全鎮規模以上企業74家,總產值約115億元(1-10月)。

(南方都市報)

相關焦點

  • 大朗獲評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年度精銳榜十大特色集群
    一年一度的中國(大朗)國際毛織產品交易會盛況。(資料圖)「2019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年度精銳榜雲發布」暨「精銳十年 榜樣力量」雲論壇近日舉行,其中大朗鎮獲評「2019年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年度精銳榜十大特色集群」。該活動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指導。
  • 東莞裝備製造業順勢轉型巧度「危機」
    目前,裝備製造與毛織、電子信息已經成為大朗三大支柱產業。  1980年-1990年·雛形  跟隨港資毛織企業裝備製造業進入大朗  在1979年之前,大朗全鎮除了房屋和農田,便全是荔枝樹。  1983年,大朗第一家裝備製造業企業———大朗保安塑料五金廠就是這樣進入大朗鎮蔡邊村的。這個投資200萬元的港資企業,剛建立那幾年,每天都是靠兩趟往返的直通車將單接過來大朗,然後再將加工好的產品運到香港。而每個月30元的工資,吸引著無數年輕人。「當年要進這個工廠打工,還要託人找關係。」廠長謝愛娥說。
  • 專訪辛辛那提大學教授李傑:借力5G 製造業有望率先實現新跨越
    專訪辛辛那提大學教授李傑:借力5G 製造業有望率先實現新跨越 每日經濟新聞 2019-07-02 20:36:16
  • 風起南部④∣大朗:打造5G產業園深度對接深圳、松山湖
    臨近松山湖和深圳的東莞鎮街,不僅僅只有大朗。相比其他鎮街,大朗有何突出優勢?該鎮為何能牽引如此多優質項目的目光?該鎮對接和融入深圳、松山湖的底氣來源於哪裡?「大朗在對接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融入松山湖功能區統籌發展上,具有區位、創新和產業三方面較為突出的優勢。」大朗鎮委主要領導給出了答案。
  • 來設計:如何用工業設計撬動製造業轉型升級?
    轉型升級的關鍵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在於價值創新,為整個產業鏈賦予新的價值。但是危機也是機遇,在市場回暖的這個時候。企業更應該思考數字經濟的創新驅動作用能夠應用在企業的哪個部分。利用網絡的信息傳達優勢與自身企業結合。衝破模糊的傳統產業界限,打破固有的企業發展局限。第二,保持對市場的敏感度。
  • 後疫情時代-中低端製造業的危機
    這這場危機中,我國的製造業受到的衝擊有多大呢?筆者因工作需要長期於珠三角各地往返,多接觸的都是為一些中型的港資製造工廠,且都是外貿加工廠。據自己的觀察,這些工廠自三月以來,已經陸陸續續開工,目前的開工率與去年同期相比,驚人的一致,大致都是去年同期的7成左右。去年常年貼在工廠大門的招聘工人的廣告也被撤下。
  • 調查No.1外資撤離背後:國內低端製造業危機日盛
    有外企員工在何先生的跟帖裡發出感嘆,感覺2008年金融危機時公司倒閉裁員的情況也沒這麼嚴重,估計今年將會是「最猛烈的裁員減薪年」。外資在成本導向產業的撤離和大規模裁員,一方面是不景氣的宏觀形勢下企業需求萎縮,另一個同樣明顯的因素則是,製造業轉型升級,更高效率的智能製造取代粗放生產的過程中釋放出了低級人工成本。
  • 高端製造業的轉型升級之路
    新世紀以來,我國產業和金融的融合進入蓬勃發展階段,裝備製造業金融市場從2007年開始步入快速增長軌道,當前國內環境和形勢在「產業+金融」複合型發展上面臨新的機遇,產融結合已成為中國裝備製造企業商業模式轉型的關鍵環節。
  • 東京灣區主題系列(四):知識牽引製造業內遷——神奈川縣
    伊勢原工業園圖片來源:kanagawa-nairiku3 危機之下求轉型,從耗資源到要「大腦」70年代是日本也是神奈川縣產業發展的重要轉折時間點,由於石油危機爆發,工業發展陷入停滯,再加上嚴重的環境汙染等公害問題,迫使神奈川縣產業轉型升級。
  • 大朗啟動2020年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
    亮點掃描活動一 參觀學習共成長為學習戰「疫」者的奉獻精神、增強大學生的禁毒意識,大朗團鎮委組織70名大學生開展同心抗「疫」紀實圖片展暨禁毒教育基地參觀學習活動,先後來到大朗檔案館和大朗禁毒教育基地,讓大學生了解戰「疫」期間的故事,學習戰「疫」者的奉獻精神,並通過一系列主題鮮明的禁毒展廳,多感官
  • 新發展格局下的製造業數位化轉型
    原標題:新發展格局下的製造業數位化轉型   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各個行業都面臨了一次「大考」。
  • 中國製造業加快數位化轉型 塑造發展新優勢
    與會業內人士指出,今年以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倒逼製造業企業加快數位化轉型步伐,塑造了高質量發展新優勢。2020中國企業數位化峰會暨賽意信息用戶大會主論壇在廣東佛山舉辦。 程景偉 攝  今年以來,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推動實施製造業數位化轉型行動,引導企業開展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建設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強化5G、人工智慧在智能製造中的典型應用,加快培育製造業新模式新業態。
  • 如何看待智能製造與風電製造業的轉型?
    中國製造業如何能夠面對這次顛覆性的產業革命,跟上世界變化的步伐並實現彎道超車,成為全球製造業的領先者呢?《中國製造 2025》給出了答案,這就是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國家戰略。在這一戰略框架下,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製造企業需要重新認識趨勢與環境,找準自己的方向,循序漸進地進行企業數位化轉型、服務化創新,最終實現智能化產業升級。
  • 東京灣區主題系列(九):製造業政策變遷
    關鍵詞:東京灣區,東京,首都圈,製造業,政策變遷,貿易戰,產業振興,石油危機,創新產業東京灣區的製造業在戰後的發展歷程,經歷過不同階段的不同問題與困難,從而也提出了針對性的政策加以應對,逐步進化成為今天的模樣。本期將簡單梳理東京灣區製造業發展過程中的政策應對過程。
  • [直播南京]張敬華在華泰證券走訪調研 借力資本市場推動產業轉型...
    [直播南京]張敬華在華泰證券走訪調研 借力資本市場推動產業轉型創新發展 張敬華在華泰證券走訪調研,借力資本市場推動產業轉型創新發展。
  • 嘉興市製造業企業數位化轉型評估標準
    引言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從起步建設,到製造業與網際網路深度融合,再到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逐步進入以製造業數位化轉型為核心特徵和重要模式的新階段。數位化轉型就是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製造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將產品製造過程中的各種信息採用數位化手段進行表達,構建數據的採集、傳輸、存儲、處理和反饋的閉環,是製造企業走向智能製造的起點。
  • 低端製造業陷入薄利窘境,要拋棄它,轉型「製造業強國」嗎?
    尤其是在製造業領域,更是創下一個又一個的輝煌成績。不僅是工業產值超過美國,還在製造業增加值領域,「反超」美國,拿下世界第一的「雙冠王」。而且,就我國的製造業增加值而言,成績更是超過美日兩國的總和,成為了當之無愧的製造業大國。擁有全球最齊全的工業門類,讓我國在吸引製造業企業領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成為「世界工廠」,便是製造業大國的典型驗證。
  • 莞村小康路④|「中國毛織第一村」大朗巷頭:40餘年產業集聚,織就...
    中秋佳節,一村人齊參與社區一天:安居樂業 幸福花開東莞大朗,巷頭社區,早7時許,晨光熹微。砥礪40年:從產業發展到創新社會治理當20多年前葉柳芳和眾多巷頭社區村民一樣,在自己家的院落裡,從學拉機、學縫盤、學打毛開始,開始涉足毛織業的時候,她想不到,自己能過上如此富足的生活。
  • 為何中低端製造業不能被放棄,又該如何轉型升級?
    當前中國的製造業還是以中低端產業為主,且實際上現在面臨最大困境的也是那些從事中低端製造的企業。這些企業通常缺乏技術和產品戰略,缺乏資金,在轉型問題上陷入迷茫。我國的中低端製造業給中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其實他們的生存狀況,更關係到絕大多數普通人的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