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展格局下的製造業數位化轉型

2020-12-12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新發展格局下的製造業數位化轉型

  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各個行業都面臨了一次「大考」。筆者認為,經過這次大考,數字經濟產業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疫情期間,我們深切地體驗了數字網絡技術帶來的「3A」工作模式(Anybody,Anywhere and do Anything),即任何一個人,無論在任何地方,可以幹任何事,這就是網際網路給我們帶來的紅利。尤其在復工復產期間,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將供應鏈中各節點的企業實現協同運作,使企業的上下遊進行互聯、共享、協同,形成產業鏈協同與保障機制,確保了重要企業的產業鏈穩定與安全運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建議》中最大的亮點,暢通國內大循環就是要依託強大國內市場,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

  國內大循環怎麼形成?必須全面發展實體經濟,尤其是振興我國的製造業。《建議》明確提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工業組織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然而,我國製造業顯現兩大不足:一是附加值低,缺品牌;二是核心技術和主要設備依靠進口。

  當前,數字經濟正在強勢崛起,引領人類社會由工業經濟時代進入數字經濟時代。數字經濟與工業經濟最大的不同在於,數字經濟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是以使用數位化的知識信息和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通信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數字經濟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一系列新經濟活動。筆者以為,在製造業的數位化轉型進程中,把握好「四個新」:

  一是「新基建」。新基建與傳統基建最大的區別在於新基建是立足於高技術端,尤其是數位技術端的基礎設施。要充分利用以下三類新基建,為製造業的數位化和智能化轉型提供基礎性支撐,第一類是基於信息通信技術端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第二類是基於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而形成的融合性基礎設施;第三類是基於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等具有公益屬性的創新基礎設施。

  二是「新平臺」。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核心主體部分,發展和壯大製造業,從根本上要靠科技創新,核心的問題就是要增加工業製造和產業的科技含量。進入5G時代,將把實體經濟帶入以工業製造業為主的工業網際網路時代。筆者以為,5G時代或後5G時代,最突出的特徵將是以工業網際網路為核心的2.0平臺經濟——工業網際網路平臺。

  工業網際網路不是工業與網際網路兩者的簡單相加,而是連接工業全系統、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平臺,工業網際網路具有很長的產業鏈,且產業鏈協同性很強,是企業數位化轉型的重要載體。

  三是「新人才」。企業數位化轉型,不僅要依靠數位技術和智能技術,而且要依靠人才,尤其是融合型人才。製造業的數位化轉型需要一大批具有數位化知識和數位技術應用能力的勞動者。目前,在製造業的數位化轉型過程中已經出現2.0「數字鴻溝」,集中表現為勞動者運用數位技術工作、學習和創造財富的差距。

  目前,數字經濟的人才需求與數位技術的發展之間嚴重失衡:一是高層次的數位技術人才供不應求;二是具備數位技術與產業經驗融合型的跨界人才嚴重短缺;三是初級數字技能人才的培養跟不上數位化轉型需求的增長。為此,《建議》提出,要提升全民數字技能,實現信息服務全覆蓋。筆者建議,在「十四五」期間,國家要啟動一項數位化轉型人才培養計劃,培育一大批適應數位化轉型,尤其是製造業數位化轉型的融合性人才。

  四是「新安全」。《建議》強調,要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工業網際網路是實現製造業數位化轉型的重要基礎設施保障,工業設備接入網絡形成的工業關鍵網絡基礎設施,已成為網絡攻擊的主要目標,一旦出現攻擊可能引發極為嚴重的災難性後果。因此,必須強化和完善工業網際網路安全綜合防控體系,有效防範工業網際網路安全風險,有力處置重大工業網絡安全事件,切實保障工業網際網路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和數據安全。

  《建議》要求,保障國家數據安全,加強個人信息保護。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把數據作為新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在5G和後5G時代,80%的數據將是工業網際網路數據,工業數據是現代工業信息化的核心,任何一家工業企業的組織管理和生產運營都對工業數據有著高度的依賴性。對於工業企業來說,諸如生產工藝參數、設備配置文件、設備運行數據、生產數據、控制指令等工業數據是影響企業生產活動的關鍵業務數據,這些數據的安全性直接關係到企業生產線的穩定運行,如果數據被篡改、丟失或錯誤,都可能造成整條生產線的停產,嚴重損害企業的利益。

  筆者建議,正在制定的《數據安全法》要重點對數據資源的權屬、開放、流通、交易等相關法律制度做出安排,尤其要加強數據安全防護,重點要構建工業數據的安全保護法律制度,確立全生命周期的工業數據安全防護制度,明確數據交易安全的基本原則和目標以及對數據要素市場的分類分級標準,強化數據安全管理的各類主體責任,尤其強化數據運營者對數據生命周期相關安全合規能力的提升。

(文章來源:人民郵電報)

(責任編輯:younannan)

相關焦點

  • 中國製造業加快數位化轉型 塑造發展新優勢
    中國製造業加快數位化轉型 塑造發展新優勢 2020-12-20 13:28:37 塑造發展新優勢  中新社佛山12月20日電 (記者 程景偉)2020中國企業數位化峰會12月18日至19日在廣東佛山舉辦。
  • 嘉興市製造業企業數位化轉型評估標準
    引言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從起步建設,到製造業與網際網路深度融合,再到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逐步進入以製造業數位化轉型為核心特徵和重要模式的新階段。數位化轉型就是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製造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將產品製造過程中的各種信息採用數位化手段進行表達,構建數據的採集、傳輸、存儲、處理和反饋的閉環,是製造企業走向智能製造的起點。
  • 驅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推動工業數位化轉型
    卓朗科技創始人、總經理張坤宇接受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採訪卓朗科技創始人張坤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依託自身龐大的工業軟體產品體系,卓朗科技面向工業領域打造專業的網際網路平臺,將大數據技術、人工智慧與製造行業的特點進行了深度的融合,充分發揮人工智慧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作用
  • 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賦能製造業數位化轉型方法論
    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賦能製造業數位化轉型方法論 《企業數位化諮詢 發表於 2020-12-14 16:10:20 導讀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工業網際網路首席研究員
  • 華為洪方明:中國製造業數位化轉型迫在眉睫,加速發展製造服務業是...
    成都在蛻變,標籤越來越多元,中國內陸投資環境標杆城市、中國城市綜合實力十強、中國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今日的成都,正以「智美蓉城」的新名片全速全進,進而有為。今天,10月28日,在「智美蓉城·進而有為 華為成都城市峰會2020」上,華為雲中國區總裁洪方明指出,當前,「5機」協同正促進數位化轉型走向智能升級,政府和企業智能升級重點關注云邊端融合、行業知識、生態協同三大重點,在製造領域,中國製造業數位化轉型已迫在眉睫,加速發展製造服務業是關鍵。
  • 2018中國製造業數位化轉型國際峰會重磅來襲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
    面對如何數位化轉型,企業用戶需要重新思考企業文化、戰略、經營流程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問題,甚至包括與夥伴的合作。基於此,2018中國製造業數位化轉型國際峰會將立足中國,聚焦國際數位化轉型的核心技術,結合製造業行業的數位化案例,通過主題演講,小組討論及問題互動等形式為企業如何數位化轉型提供參考及行業交流平臺,旨在推動數字經濟的快速及可持續發展。
  • 製造業全鏈數位化業務轉型實踐
    資訊時代背景下的製造業數位化市場機遇5G + 工業物聯網/網際網路浪潮推動的製造業數位化轉型,無疑是企業升級生產效能,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的難得機遇。國內,國家在政策層面積極支持我國工業網際網路發展,2019 、2020年相繼出臺了《「5G+ 工業網際網路」512 工程推進方案》和《關於推動工業網際網路加快發展的通知》,明確了我國要由工業大國發展邁向工業強國的戰略目標,加快推進「網際網路 + 製造業」、「5G+ 工業網際網路」 的融合創新。2018、2019 年工業網際網路融合帶動的經濟影響增加值規模分別為 9808 億元、15953 億元。
  • 數位化轉型是我國製造業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徑
    在我國製造業低成本優勢逐步減弱的背景下,必須著力提高產品品質和生產管理效率,重塑競爭優勢,數位化轉型正是提升製造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當前,需更好順應數字經濟發展趨勢,解決好製造業數位化轉型進程中的難點問題,切實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 PLM:製造業數位化轉型的基石_記者觀察_信息化新聞_新聞_e-works...
    疫情加速數位化技術應用    2020年的新冠疫情,為各行各業注入了不確定性,同時也在加速數位化技術的應用。    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金融、銷售、市場營銷等部門的員工大多已經習慣遠程工作,過去一年在線會議系統的日活用戶呈指數增長就是很好的佐證。
  • 雲棲大會:博威合金數位化轉型 引領行業發展
    如何把握時代機遇,描繪製造業的智慧未來?新材料行業龍頭博威合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致力於打造數位化轉型的標杆。近年來,博威合金攜手埃森哲,在戰略規劃上制定了轉型之策,啟動博威合金在數位化研發、數位化製造、數位化供應鏈、數位化營銷、數位化管理等多個層面的數位化轉型。
  • 【媒體視點】在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
    在近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會議傳遞出的清晰而鮮明的信號,引發滬上經濟界人士的強烈共鳴,大家表示,將深入學習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上邁好第一步,展現新氣象。
  • 剖析我國製造業數位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數位化戰略已成為全球先進位造業創新發展的前沿,製造業數位化轉型成為催生新一輪工業革命的關鍵。筆者在分析數位化對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重要作用的基礎上,剖析我國製造業數位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和挑戰,提出通過數位化推動我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支撐製造業數位化發展的 工業網際網路快速推進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
  • 加快數位化轉型 中核集團召開數位化轉型工作推進會
    12月8日,中核集團在京組織召開集團公司數位化轉型工作推進會,會議就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的決策部署
  •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新商業文明體系下的製造業依然具備高競爭力
    財經網訊 「今天中國的製造業正在從傳統的製造業向著新商業文明體系下的製造業邁進,而新商業文明體系下的製造業,依然有很高的市值,依然有很高的競爭力。」11月25日,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表示。
  • 佛山:製造業創新發展標杆的新藍圖
    用好「村改」騰出的寶貴空間,順德重塑產業發展新格局,正著力打通產業鏈、人才鏈和創新鏈,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率先通過創新引領產業優化升級,以高端品牌、高質產品搶佔國內外市場,進一步提升「順德製造」影響力和市場佔有率,支撐順德加快向全面高質量發展邁進。搶先機,開新局,一批順德本土骨幹企業更是勇立潮頭。
  • 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加「數」轉型 構建新發展格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加快數位化發展無錫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加快推進一二三產數位化轉型,為疫後經濟復甦培育新動能,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紅豆集團副總裁、工業網際網路公司董事長王曉軍說:「促進我們的製造業跟服務業的進一步的融合,來實現企業更高質量的發展。」   數字經濟不僅在重塑無錫製造業,也在賦能現代服務業。
  • 把握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
    當前要認清我國製造業面臨的新發展形勢,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分析形勢,既要客觀看待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的困難挑戰,又要用好產業升級、消費升級、技術革命、全球格局變化的重大機遇,更要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市場優勢、規模優勢、人才優勢和配套優勢,以必勝的信心和勇氣堅定不移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
  • 長三角(杭州)製造業數位化能力中心揭牌
    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浙江新聞12月15日電(記者 張煜歡)日前,2020(第五屆)中國工業大數據大會暨未來智造大會在杭州市蕭山區舉行,研討工業網際網路及未來智造發展模式。會上,長三角(杭州)製造業數位化能力中心(下稱能力中心)正式揭牌,該中心將面向全球引進一批優質的數位化服務資源,成為服務長三角地區製造業數位化的「策源地」,輻射長三角10萬家企業數位化轉型。
  • 製造業數位化轉型中的工藝創新
    智能製造的大力推進和深入發展,對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數字經濟這幾年可以說在中國是蓬勃發展,2018年,佔GDP的比例已經到了34.8%。所以我特別強調,智能製造是我們的一個目標,而推進到這樣一個過程當中,我們要實現製造業的智能化,通過製造業的智能化來逐漸逼近智能製造這樣一個目標和方向。這樣我們製造業當中的大量企業都有事情可做了,否則95%的中小企業覺得智能製造離他們太遠了。而我認為並不遠,你可以實現製造智能化,然後你就有可能做到智能製造。
  • 數位化轉型升級,聯想繪製工業發展新藍圖
    我國製造業規模龐大、體系完備,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生產管理效率較低。《2018中國製造業痛點分析報告》顯示,中國製造業核心競爭力按照初始級、基礎級、規範級、優秀級、卓越級五級的劃分,總體來看,達到規範級的調研企業只佔到22.11%,僅有5.32%的企業達到了優秀的標準,達到卓越級的企業極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