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請求,依法撤銷浦東新區人社局作出的工傷認定和市人社局作出的行政複議決定……」
「我局認為,浦東新區人社局作出的工傷認定決定,及我局作出的行政複議決定,認定事實清楚,證據確鑿……請求法院駁回原告訴訟請求。」今天(8月27日)下午,在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法院大法庭內,一起行政訴訟案件正在開庭審理,坐在被告席上的上海市人社局黨組書記、局長趙永峰出庭應訴並「出聲」。
記者在現場看到,一旁坐著的還有浦東新區人社局副局長張濤。擔任該案審判長的是靜安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孫培江。來自全市人社系統近百名領導幹部旁聽了庭審全過程,上了一堂生動的法治教育課。
據悉,這也是上海市市級機關首次由「一把手」出庭應訴的行政訴訟庭審、旁聽、講評「三合一」活動。
當天開庭審理的是上海某智慧財產權代理有限公司不服上海市浦東新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工傷認定決定及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行政複議決定一案。
2018年8月,原告上海某智慧財產權代理有限公司的職工楊某在工作時突發疾病,經醫院搶救無效於當日死亡。2020年2月,浦東新區人社局經調查取證作出認定工傷的決定。原告向上海市人社局提起行政複議,上海市人社局經過認真查驗覆核,依法作出維持浦東新區人社局的認定工傷決定。原告對認定工傷決定和複議決定不服,向上海靜安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在審判長的主持下,原、被告雙方圍繞被訴行政行為的法定職權、程序、事實認定以及法律適用等方面進行了舉證、質證,充分發表辯論意見。庭審規範有序,節奏緊湊合理,行政機關答辯準備充分,起到了較好的示範作用。
「儘管此次庭審的案由是工傷認定爭議,但在本案之前,原告與第三人就勞動關係發生過爭議,所以本案的源頭問題其實是用工管理及社會保險繳納規範,這也為後續工傷認定及工傷待遇落實埋下隱患。」法庭上,趙永峰表示,希望通過此次庭審,也能夠對企業和員工進一步遵守勞動保障法律法規起到教育作用。
最終,經合議庭評議,法庭當庭駁回了原告訴訟請求。
庭審現場既是一次精彩的「現場教學」,同時也是關於社會保障的一次普法宣傳。
「我也曾代表區局坐在被告席上,倍感壓力。」在庭審結束後召開的講評會上,徐匯區人社局黨組書記、局長陳繼剛旁聽庭審後坦言,「每一次法庭上的『真刀實槍』都是對行政能力的一場大考,也是一塊『磨刀石』,更是一臺『X光機』,照射出行政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陳繼剛表示,做好依法行政工作,功夫在平時,關鍵在訴前。「通過今天的活動深刻感受到,作為行政機關,要進一步規範行政權力運行,不斷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仔細旁聽了這場行政訴訟案,我深有感觸,這是一堂生動、深刻的法制教育課。」市社保中心主任程徵東表示,社保業務體量大、與百姓民生密切相關,隨著負責人出庭應訴成為常態化工作,自己在感到壓力的同時,也將抓住進一步提升工作水平的寶貴契機。
「這次活動是一個新的起點,接下來要求本系統各級領導都要出庭應訴。」上海市人社局局長趙永峰表示,開展行政應訴「三合一」活動,就是要讓人社系統的領導幹部親歷庭審過程,接受法治教育,通過行政應訴和旁聽講評查不足、補短板,體民意、恤民心,面對面聆聽和回應老百姓的訴求,從而及時發現並改進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全市人社系統將更加自覺地接受人民法院的司法監督,不斷加強和改進行政應訴工作,持續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為全市人社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上海高院副院長張斌指出,目前全市法院按照上海高院部署,積極推進行政訴訟「三合一」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行政負責人出庭應訴對促進依法行政、緩解官民矛盾、化解行政爭議具有積極作用。行政機關應訴重點既要強調行政行為合法性,又要兼顧關注訴求、化解矛盾,耐心傾聽原告訴求,配合做好協調化解工作。
法院要不斷提高思想認識,進一步提高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數量、比例和效果。要加強府院良性互動,加強與政府相關部門的溝通,實現行政審判公正高效,推動審判工作和行政執法工作的有機融合。依託多元解紛平臺,探索委託行政調解、人民調解,努力化解爭議矛盾,合力推進行政爭議實質性解決,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數據顯示,2019年靜安法院共受理一審行政案件1043件,審結一審行政案件1033件。其中,行政負責人出庭376件,約佔開庭案件量的50.88%。
記者 | 胡蝶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