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中「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用德文怎麼說?

2020-12-13 新華社客戶端

原標題:將《西遊記》譯成德文走紅的瑞士學者 這回翻譯了德文版《千字文》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用德文該怎麼說?

↑《千字文》德文版。

瑞士學者林小發的新作德譯版《千字文》在德國正式出版,截至2018年底,它已經賣出3500本,在歐洲,從普通讀者到漢學界都對這本書予以了好評。

2017年,林小發曾憑藉其翻譯的《西遊記》首個德文全譯本,獲得德語地區圖書行業重要獎項——第十三屆萊比錫書展翻譯類大獎,當時她的德譯版西遊記回譯成漢語,在中國網絡上走紅,錢報也曾做詳細報導。

林小發1968年生於瑞士比爾,14歲開始自學中文,21歲來到中國求學,曾在中國生活25年,在浙江大學讀完了研究生。她對中國的文化十分精通,一直致力於將中國名著譯成德文的工作。

那麼,將《千字文》中「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翻譯成德語,應該怎麼說?外國人能看懂嗎?

《千字文》文筆優美

翻譯的難點是還原意象

《千字文》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命人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選取1000個不重複漢字,命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編纂而成的一篇文章。全文為四字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採斐然。

林小發談起《千字文》,便讚不絕口:「這樣的一篇詩文,一共才一千個字,從天文地理寫到人文歷史、人生處事,又談及古代文化、宮廷生活,還包括官場隱秘、官員退隱生活等等,甚至還說到了一系列古代名人,整篇文章文筆精美緊湊又朗朗上口,真是令人敬佩不已。」

她在翻譯過程中發現,《千字文》原來已出過兩種德文譯本,1840年和1925年各有一篇德文譯文。其中1840年的譯本做得很認真,把所有典故與經典引文都列了出來,同時還附上了英譯文。

不過,林小發認為前面兩個版本都存在同樣的問題:德文讀起來不通順,上下文也基本不連貫,似乎只是一些毫不相關的句子排列在一起。

她第一次接觸到《千字文》,是1990年在中國美院學書法的時候。當初她讀到第三句「日月盈昃」時就深感費解,後面「弔民伐罪,周發殷湯」等涉及中國歷史文化的內容更是讓她「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經過多年的中文學習,她表示,「這次翻譯雖然不少文字能夠直接看懂,但很多內容還是需要參考注釋本、反覆推敲、查找資料。」

林小發認為,翻譯時最關鍵的是要在譯文中還原中文本有的意象。因此,如何將《千字文》中充滿畫面感而又搭配緊湊的文言文翻譯成邏輯嚴密、精確詳盡的現代德語是她面臨的最大挑戰。

為此,在翻譯之前,她閱讀了很多講解《千字文》的書籍,比如劉宏毅《千字文講記》、李逸安《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汪嘯尹《千字文釋義》等。她說,看了這些書,才明白「起翦頗牧」原來分別指四位戰國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

為什麼專挑難的經典翻譯?

「有挑戰,才有樂趣」

短短一千個中文漢字,林小發一共用了半年左右時間來翻譯。除了譯文,她還寫了許多德文註解和一篇四十多頁的後記,書中還收集了很多《千字文》歷代書法名帖。

林小發200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專業,導師是著名漢語言學專家樓含松教授。之前她曾花17年翻譯德文版《西遊記》,現在又翻譯《千字文》,都是很難用其他語言表現的中國經典名著。

樓含松曾問林小發:「你為什麼總是挑最難的中國經典來翻譯?」

「有點挑戰,才有樂趣。」她回答。

林小發說,她研究《千字文》,是被書中第一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吸引。「這個開頭十分宏偉,接下來的文字也意義深廣。」

當然,書中也有些地方較為平淡無奇,比如「海鹹河淡,鱗潛羽翔」,前一句略顯乏味,後一句卻又那麼有詩意,那些魚類和飛禽顯得活靈活現。而且,書中通篇都是中國文化的典故。一開始她想,這樣的文字是不可能被翻譯成德語的。但正是這個「不可能」,讓她手癢心癢。從那天開始,她就反覆默念原文,捉摸譯成德文的方法,一直到德文詩句能夠脫口而出,譯文就誕生了。

林小發對此次的譯作很滿意,一方面她覺得翻譯得很貼切,格式上也有一種詩歌的美感,讀起來很通順。另一方面出版社完全採納了她設計的排版方案:右頁有原文、拼音、字面翻譯和詩文格式的譯文,左頁有圖畫和詳細的注釋。

對中國文化理解很深刻

致力於翻譯中國古代文學

從十四歲起,林小發就對中國的語言和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深陷其中。她21歲初到中國時,中文已相當流利,能讀中國文學原著、拉二胡、寫毛筆字,也已讀過了幾個學期的漢學專業。

當時她報了浙江美術學院(如今的中國美術學院)的一個書法班,來到杭州,進修一年。在杭州的這一年裡,她跟著老師學習書法、二胡,和中國的學生「打成一片」,交流彼此的文化,她逐漸摸索到中國深邃傳統文化精髓。林小發深深地體會到,想要了解中國文化的話,一年的時間遠遠不夠。因此在1992年,她又報名了中國美術學院的版畫系,在中國讀本科,既能學藝術又能深造中國語言和文化。

在大學期間,她還遇到了她現在的丈夫孔國橋。「他帶我去探訪各地寺廟和僧人,也教我打坐、拜佛、修行等。」林小發在《在中國的25年》一文中回憶,「這些經歷給我指引新的方向,也為我後來對小說《西遊記》的興趣鋪開了道路。」

本科畢業後回到瑞士,林小發開始著手《西遊記》的翻譯工作。書中蘊含的深層文化精神一方面給了她一種寶貴的精神支撐,而另一方面卻成為一次挑戰。

為了真正挖掘和理解這些內容,她報名了浙江大學中文系明清文學專業的碩士課程,補上有關儒釋道的文化知識和經典的閱讀積累,來更好地了解和翻譯西遊記。

現在,林小發在瑞士生活,她可能是整個瑞士對中國古典文化了解最深刻的人。

她每天練拳練劍,業餘時還偶爾在山裡採野菜。不過翻譯工作依然是她生活的核心。其中一部分是她自己選擇的以古代文學為主的翻譯項目,另一部分是她為幾家文化機構進行一些短篇小說、論文等的翻譯工作。

她偶爾也會用德文撰寫文章,有的是關於中國文化,有的是關於漢德翻譯的工作與技巧。她向錢報記者透露,目前擬定的下一篇文章題目是《隨文入觀:古文的閱讀、理解與翻譯》,主要是闡明古代文學作品的閱讀方式,重點突出一些常見的翻譯問題。此外,她還正在逐步翻譯一些宋明清時期的道教經典。

相關焦點

  • 翻譯《千字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用德文該怎麼說?
    將《西遊記》譯成德文走紅的瑞士學者這回翻譯了德文版《千字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用德文該怎麼說?《千字文》德文版。她對中國的文化十分精通,一直致力於將中國名著譯成德文的工作。那麼,將《千字文》中「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翻譯成德語,應該怎麼說?外國人能看懂嗎?
  • 瑞士學者將《千字文》譯成德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怎麼翻?
    她對中國的文化十分精通,一直致力於將中國名著譯成德文的工作。那麼,將《千字文》中「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翻譯成德語,應該怎麼說?外國人能看懂嗎?林小發談起《千字文》,便讚不絕口:「這樣的一篇詩文,一共才一千個字,從天文地理寫到人文歷史、人生處事,又談及古代文化、宮廷生活,還包括官場隱秘、官員退隱生活等等,甚至還說到了一系列古代名人,整篇文章文筆精美緊湊又朗朗上口,真是令人敬佩不已。」她在翻譯過程中發現,《千字文》原來已出過兩種德文譯本,1840年和1925年各有一篇德文譯文。
  • 《千字文》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 導言
    許慎主觀上把《說文》建立成一個完整的大系統,包含萬事萬物,正如其《敘》所言「萬物鹹覩,靡不兼載」,用之「以究萬原,知化窮冥」。《說文》有五百四十部首,猶如《周易》有八八六十四卦、《老子》有九九八十一章,體現作者系統性觀念。《千字文》也是如此,作者也是有意把《千字文》建立成一個完成的系統,包羅萬象、蘊含一切。天地為萬物之始,有天地然後才有人和萬物,所以開宗明義即是從天地講起。
  •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千字文這篇大文章,它的開頭是從那裡寫起的呢?天地和宇宙。為什麼從這裡下筆?因為天地的概念,在傳統中國人的思想裡,實在是太重要了。人生於世界之中,頭頂上被天罩著,腳底下被地託著,天地是我們人類生存的基本空間和基礎環境。當然我們的生存環境中還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草木鳥獸等因素,但要說最重要,什麼也比不過天地,因為那些其他東西都是在有了天地的前提下才衍生出來的,連我們人本身也是如此。
  • 劉宏毅:《千字文》第2集—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
    第二集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核心經句: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   天地是怎樣形成的?宇宙形成以後的初期又是什麼樣子?都在這兩句話中,不要小看這八個字,都是引經據典。   「天地玄黃」四字語出《易經》。《易經·坤》裡說「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宇宙洪荒」四字出自《淮南子》與《法言》。《淮南子·齊俗》裡說:「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法言》裡面說「鴻荒之世,聖人惡之」。
  •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是《千字文》第一句。「天地玄黃」出自於《易經》。
  • 煢煢孑立,沆瀣一氣,踽踽獨行;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
    還有之前的《千字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晨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一曲聽完,餘音繞梁,再次讓人感受到國學之美。人自信了就敢於用各種形式表達自己、表達自己的國家。這兩年很受歡迎的脫口秀節目《吐槽大會》,第一季的口號是「吐槽是門技術,笑對需要勇氣」,到了第三季變成了「吐槽,是一種年輕的溝通方式」。從「需要勇氣」到「年輕的溝通方式」,一種自信、一種大氣、一種灑脫撲面而來。自信是一種生活態度。
  • 將《西遊記》譯成德文的瑞士學者,這回翻譯了德文《千字文》
    那麼,將《千字文》中「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翻譯成德語,應該怎麼說?外國人能看懂嗎? 《千字文》文筆優美 翻譯的難點是還原意象 《千字文》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命人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選取1000個不重複漢字,命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編纂而成的一篇文章。
  • 將《千字文》翻譯成德文?這個瑞士學者做到了
    她對中國的文化十分精通,一直致力於將中國名著譯成德文的工作。那麼,將《千字文》中「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翻譯成德語,應該怎麼說?外國人能看懂嗎?她在翻譯過程中發現,《千字文》原來已出過兩種德文譯本,1840年和1925年各有一篇德文譯文。其中1840年的譯本做得很認真,把所有典故與經典引文都列了出來,同時還附上了英譯文。不過,林小發認為前面兩個版本都存在同樣的問題:德文讀起來不通順,上下文也基本不連貫,似乎只是一些毫不相關的句子排列在一起。
  • 「天地玄黃」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你真的理解了嗎?
    「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是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之一《千字文》的第一句,玄幻小說或者仙俠小說也經常引用這句話。對我們現代人來說,這句話聽起來很是玄幻,它具體是什麼意思呢?其實要恢復這句話的本來面目,也很好理解。
  • 將《西遊記》譯成德文的瑞士學者,這回翻譯了德文《千字文》
    那麼,將《千字文》中「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翻譯成德語,應該怎麼說?外國人能看懂嗎? 《千字文》文筆優美 翻譯的難點是還原意象 《千字文》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命人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選取1000個不重復漢字,命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編纂而成的一篇文章。
  • 暢談《千字文》:天地究竟什麼顏色?
    三歲小孩都知道天是藍的,地是黃的。可是為什麼《千字文》中是「天地玄黃」,而不是「天地藍黃」呢?難道是這一千個拓下來的漢字中沒有「籃」字?不,有「藍」字。《千字文》中有「晝眠夕寐,藍筍象床」,「藍筍」是指藍青染過的竹蓆,也就是藍色的蓆子。既然有藍色的蓆子,也一定有其它顏色的蓆子。
  • 我先來: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1、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千字文》賞析:天空是青黑色的,大地是黃色的,宇宙形成於一片混沌荒蕪中。太陽正了又斜,月亮圓了又缺,星辰遍布在無盡的天空中。《易經》裡有「天玄地黃」之說,《淮南子》裡則說上下四方稱為宇,古往今來叫做宙,雲天之上有日月設、星辰列。
  • 如何破解《千字文》中的漢字密碼
    120個字,也就是《千字文》中關於「生我之前的天地先人」的部分。 因此在《千字文》中,開篇就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這是一個對仗,天地對宇宙,玄黃對洪荒,這是古人寫文章的一種方式。對仗能夠讓漢字、漢語特別地鏗鏘有力,產生對照和整齊的美感。這句話是說創世之初,天和地呈現的顏色分別是黑色和黃色的,整個宇宙在時間和空間的開端呈現出一片洪水汪洋的感覺(當然,這是我們先人的一種想像)。
  • 金詩元 甲骨文 第 2 課 玄 黃
    《千字文》第一句是,天地玄黃,見下圖。 古人認為,宇宙形成於混沌蒙昧的狀態中,混沌之氣剛分離時,輕的、清的、陽的氣上升,成為天,天是青黑色的。重的、濁的、陰的氣下降,成為地,地是黃色的。 玄字,在甲骨文裡,是午字的通假字。通假字,是泛指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本字」。見下圖。
  • 《千字文》原來是這樣誕生的
    《參商》是一首古風歌曲,這首歌講了一個非常虐心的故事,我不講故事,對歌曲中出現的《千字文》倒是抱有濃厚的興趣,試著解讀一番,略有所得,願與各位看官探討之。中年傲血: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李傲血: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哎唷!你幹嘛打我! 葉問水 :呆子,說了多少遍了, 是秋收冬藏,藏就是收藏起來的意思。
  • 「洪荒之力」怎麼翻譯?
    「洪荒之力」用英文到底該怎麼說?小編也使用了一次洪荒之力...來查查看這個詞到底是個什麼意思:提到「洪荒」,人們一般會想到以下這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晨宿列張 ...」這段文字來自《千字文》,由南朝梁武帝蕭衍命令大臣周興嗣所作,全文由 1000 個 完!全!不!重!
  • 細思恐極:「洪荒之力」到底是一股什麼力量?
    當然,和她一起沸騰起來的,還有 「洪荒之力」一詞。那麼洪荒之力到底是什麼力?有人用它來形容自己脾氣大,叫「控制不住自己體內的洪荒之力」;有人用它來描述食慾,「無法控制自己吃吃吃的洪荒之力」,等等。朝鮮王朝中期書法家韓濩書寫「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 洪荒之力是什麼意思
    洪荒之力是什麼意思,估計很多人是看了熱播劇和傅園慧在奧運賽場上的採訪,現在很多年輕人想要表達自己要做出成績做出表現或者你已經取得非常好的成績後的話語——我用的是洪荒之力!個人是80後,在我們小的時候,經常會說要爆發我的小宇宙,大家知道是源於何嗎?
  • 央視蔡國慶攜兒子演唱《千字文》,驚豔全場!
    央視《經典永流傳》   蔡國慶攜兒子演唱《千字文》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智慧的結晶   胡適從五歲時就念過"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兩句話,當了十年大學教授以後,還是不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   顧炎武說:「讀者苦《三蒼》之難,便《千文》之易,於是至今為小學家恆用之書。」   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貞稱此書為「絕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