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各地妹子認證:我們的義大利對象是個媽寶男
談到義大利男孩,你腦海裡是不是浮現出風度翩翩的教父,作為各大奢侈品的老家,男孩們穿衣品味都妥妥地,外加刀削臉、大長腿,見了怎麼能不流哈喇子。
再說了義大利男孩還是全球公認的情話boy,甜言蜜語信手拈來,日本網友曾經收集過義大利人的花式開場白:
這幾年在我國婚戀市場上,有一個群體受到了廣大女青年的普遍抵制,那就是媽寶男——嫁人不嫁媽寶男,娶妻不娶扶弟魔。
但是你們造嗎,義大利才是最盛產媽寶男的地方?
只有真正跟義大利男人交往過的姑娘才意識到——
自己是在和義大利老媽媽搶男人啊!
在交往者的回憶裡,媽寶絕對是高頻詞彙。
德國人嘲笑起義大利男孩媽寶起來也是毫不留情面,坊間甚至有「義大利人只知道媽媽和披薩」的名言。
在跟義大利男孩談戀愛期間,男朋友逛街看到好看的就說嗯,可以給媽媽買一件。
你將擁有一款時不時跟媽媽聊天,還要幫媽媽買面膜的男友。
三十多的大老爺們被娘親餵飯吃,女朋友誇他一笑而過,被媽媽誇能樂一天。
蜜月計劃兩周,但義大利未婚夫猶猶豫豫,擔心媽媽那麼長時間見不著他受不了,因為這輩子他們母子從沒有分開過超過一周。
於是交往過義大利男友的各國女青年,總結了以下情景:
剛交往沒多久,我們在簡訊聊天,他突然沒來由地發了張中年婦女的圖片,說那是他娘,還問我好看不……
結婚以後,他死活不讓我洗他的內褲,說只有他媽媽能洗,而且只有他媽媽洗得最乾淨……
美國流行網絡雜誌《話題》,採訪了許多與義大利男性交往的女生,其中一名說,當她剛開始跟男友交往,一直懷疑對方有外遇,因為男友每個周末都堅持獨自開90分鐘車程回老家。
那個「她」會在電話裡叫他男友micino,而且每周一男友開車回來都穿著香噴噴、熨燙得服服貼貼的新衣服。
在女孩的「捉姦」下,證實男友在家鄉果然還有另一個「她」,只是那個「第三者」是男友的媽媽。
二、對我們盛產媽寶男,所以我們拍電影自黑
在《非正式會談》裡,義大利小哥談起別的國家開他們的玩笑,問什麼時候可以嫁給義大利男人,答:在他媽媽死了之後。
裡約奧運會上,別的國家運動員入場,要麼精神抖擻,要麼對著鏡頭飛吻,只有義大利的選手舉著「媽,我在這」的牌子緩緩走來。
美國CNN主持人克裡斯·科莫,有一次採訪自己的親弟弟——紐約州長安德魯·科莫,談論宵禁問題時說著說著跑偏了,倆人就「誰是媽媽最愛的孩子」在直播前吵了起來。
科莫兄弟來自典型的美國政治世家,而且是義大利裔移民家族,被他們爭搶的母親來自第二代義大利移民。可見即便已經是第三代義大利裔美國人,愛媽媽的特性不會改變。
一位網友在義大利健身房碰到硬漢,紋身居然是熟悉的中文,走進看居然是「想家」。
義大利男孩是媽寶男這件事,在全歐洲都是有口皆碑的,義大利人自己也不否認,在意語中有一個專門的詞彙「mammone」,即媽媽的男孩。
義大利電影《我去哪兒?》,是2016年的本土票房冠軍,一部充滿了濃烈意式自黑的電影。
主人公凱科,一個38歲的禿頭「青年」,典型的義大利媽寶男和巨嬰。
凱科的父親是一名公務員,從小凱科耳燻目染,參觀公務員的工作,不是喝茶看報就是打牌聊天。
凱科小的時候,就立志要成為一名公務員。為此,凱科還每天在家練習公務員必備技能——蓋章。
成年後,凱科如願恰上公務員這口飯,在家中生活起居一切都由媽媽一手安排,他只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凱科的前女友正因為家務不及媽媽做得好,一直沒有被批准嫁給凱科。
當政府開始裁減公務員,把目標對準凱科,甚至將他流放到北極,凱科在北極打電話給媽媽,手機殼上印的也是媽媽。
凱科絞盡腦汁死守自己的鐵飯碗。他利用義大利公務員制度中的種種漏洞想盡一切辦法熬到退休,從請病假到休產假,上演了一出意版的《人在囧途》。
除了拍電影自黑,義大利還把"媽寶男"發展成了產業,羅馬、米蘭、維羅納、那不勒斯等地一度流行「成年寶貝」活動。
活動主辦方整了個超大的嬰兒園,在成人育兒床裡,有需求的客戶可以穿上紙尿褲,重新體會做嬰兒的感覺,園內最多可接納6名「成人嬰兒」。
躺在老師的懷裡被餵奶:
只要你敢想,甚至連紙尿褲都有人給你換!
不過活動主辦方在網上發布了一張漫畫,讓人看了略顯尷尬,畫面裡,一位「母親」正在擦拭「孩子」的私處,配上:「多可愛的圖片,誰會是下一個?」 的文字。
三、被子女告上法庭的義大利父母,「巨嬰」是怎樣煉成的
義大利25至34歲的年輕人中幾乎有一半仍與父母同住。而同樣年齡段,在28個歐盟國家中,與父母同住的只佔28.5%。
平均而言,在義大利能搬出父母家,獨自生活的青年人,年齡一般都超過30歲了。
而同一個年齡段的青年,在28個歐盟國家中,與父母同住的平均只28.5%。在歐洲,年輕人一般平均在26歲時就會選擇離開父母獨自居住,義大利「媽寶」現象嚴重,遠遠高於歐盟平均水平。
與「媽寶」伴生的「啃老」問題,又將父母和孩子放到了對立面。
前幾天,一名35歲的義大利兼職音樂老師,一紙訴狀將父母告上法庭。他聲稱自己的年收入才2萬歐元,又找不到稱心的工作,父母還不肯給生活費。
戲劇的是,一審和二審都判定父母為過錯方,判每月支付給該男子300歐元生活費,二審把金額下調至200歐元。
父母堅決認為不應該慣兒子「啃老」的臭毛病,上訴到義大利最高法院,終於推翻了兩級法院的判決,父母不必為子女提供終生經濟上的支持。
義大利律師協會主席吉安•伊託爾•賈薩尼向CNN透露,每年,類似的案件成百上千。看來,還真有很多義大利人為了「啃老」的「權利」而和父母對簿公堂。
義大利「啃老」和「媽寶」的形成,跟他們的經濟形勢和文化觀念有關。目前義大利的失業率很高,15到24歲的失業率為28.9%,25到34歲的失業率14.7%,工作機會少、薪水低、房價高。
Reddit上的義大利網友Jadhak則指出,在義大利,銀行對年輕人有很大偏見,義大利年輕人很難辦到信用卡,更不要說貸款買房。
而義大利的高等教育是免費的,很多年輕人寧願一直呆在學校。根據法律,他們找工作之前,還是能獲得家裡資助。義大利社會的文化觀念也提倡大家族數代同堂,父母也有繼續資助子女的觀念。
在地球上,如果能看到祖孫三代一同出來旅遊的,不是中國人就是義大利人。《教父》系列電影,就是義大利家族利益勝於一切的最直觀體現,做大哥的要是帶領整個家族來經營黑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