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歐洲是有故事的地方,對人類歷史產生重大的影響。由於歷史事件甚多,本文希望以儘可能直接和簡單的方式讓大家對歐洲史建立個框架。
本文部分內容源自約翰·赫斯特《極簡歐洲史》,亨德裡克·威廉·房龍《人類的故事》,海斯和穆恩、韋蘭等三位歷史學家的《人類簡史:從遠古到二十一世紀》,你可以說這是讀書筆記,但同時也融入了很多個人的世界觀和歷史觀。
中西對照
如果你能輕鬆背出中國各朝代,從夏朝到清朝,下面的中西對照有助於理解歐洲歷史的框架,好比一見鍾情的青年們,向對方講述自己曾經的天真童年和不羈少年。
商朝
公元前 13 世紀,摩西出埃及
特洛伊戰爭(特洛伊木馬)
東周列國
荷馬(約公元前 873 年生),著有《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史詩
亞述 徵服 古巴比倫
波斯帝國
佛教在印度產生
三次希臘波斯戰爭
老子、孔子 到後來的 商鞅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斯多德、亞歷山大
羅馬與迦太基
秦始皇、楚漢相爭、漢武帝的時代
後來愷撒、屋大維、再羅馬帝國
耶穌基督
西漢滅、東漢興
三國時代
羅馬各路軍閥混戰
匈奴攻佔長安,西晉結束
東晉的時候,東羅馬(拜佔庭)建立
法蘭克王國
穆罕默德,阿拉伯人開始擴張
唐僧取經、貞觀之治
安史之亂
查理大帝,後法蘭克分裂為法蘭西、神聖羅馬帝國(現德國位置)、中法蘭克(現義大利位置)
宋、遼、金、到成吉思汗
神聖羅馬帝國
十字軍東徵
明朝
文藝復興
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滅拜佔庭帝國
唐伯虎和達·文西是同一個時代的人
1492年 哥倫布初次航行到美洲
1550前後,戚繼光抗倭寇、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
康熙和俄國彼得大帝在同時代
林則徐和拿破崙差不多同時代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之後,洋務運動開始
1861俄國農奴制改革
1861-1865美國內戰
1864第一國際成立
1868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71之後義大利和德國才統一
先有個歷史脈絡,記住一些對歷史有深刻影響的事件。
歷來野史,皆蹈一轍
我們人類真的進步了嗎?還是時代更墮落了?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敝人的看法是,時代當然進步了,不要厚古薄今,古人也不是青燈古佛!
我們會看歷史,或多或少也會有這樣的感受,歷史就是靠無數曾經的努力,而創造的!
歷史的故事總是似曾相識,總是不斷循環,小故事裡面也有大道理,就好比這一幅數學分形圖。也有智者覺得能通過分形圖局部推測出全局,這樣就能預測未來,一葉知秋,是人類永遠的遊戲!
人說「歷來野史,皆蹈一轍」,那我們能從歷史中學到什麼?能預測未來嗎?《紅樓夢》第一回中,石頭對空空道人的回答。
空空道人遂向石頭說道:「石兄,你這一段故事,據你自己說有些趣味,故編寫在此,意欲問世傳奇。據我看來,第一件,無朝代年紀可考;第二件,並無大賢大忠理朝廷治風俗的善政,其中只不過幾個異樣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無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縱抄去,恐世人不愛看呢。」
石頭笑答道:「我師何太痴耶!若雲無朝代可考,今我師竟假借漢唐等年紀添綴,又有何難?但我想,歷來野史,皆蹈一轍,莫如我這不藉此套者,反倒新奇別致,不過只取其事體情理罷了,又何必拘拘於朝代年紀哉!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書者甚少,愛適趣閒文者特多。歷來野史,或訕謗君相,或貶人妻女,姦淫兇惡,不可勝數。更有一種風月筆墨,其淫穢汙臭,荼毒筆墨,壞人子弟,又不可勝數。至若佳人才子等書,則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終不能不涉於淫濫… 今之人,貧者日為衣食所累,富者又懷不足之心,縱然一時稍閒,又有貪淫戀色,好貨尋愁之事,那裡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書?所以我這一段故事,也不願世人稱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悅檢讀,只願他們當那醉淫飽臥之時,或避世去愁之際,把此一玩,豈不省了些壽命筋力?就比那謀虛逐妄,卻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腳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換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牽亂扯,忽離忽遇,滿紙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紅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舊稿。…」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下面切入正題
歐洲簡史
古希臘
雅典的民主很有名,可以腦補一下場景,如果要通過一下提案,所有公民就聚在一起,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權利,展開辯論,群體表決,多麼震撼和偉大!雅典城畢竟不大,因此在沒有視頻會議的古代,全民討論還是現實的。如果出生在雅典的公民家庭,那麼必須好好學習並且學會辯論。
古代城邦的生存條件也挺惡劣,內要種地,外要禦敵,需要靠大量的勞力。勞力靠牲畜,奴隸,和生育。牲畜靠養,只要飼料足夠。奴隸靠徵戰掠奪,搶過來之後就是公民自有的物品,而不是公民。人多力量大,公民的人口要保持足夠數量,才能去保家衛國。在那個時代,徵戰很頻繁,被破城可能就意味著幾乎滅族了,全體公民就淪為入侵者的奴隸。
如果出生在奴隸家庭,那這些民主之類的概念是完全絕緣的。
斯巴達是另一個希臘著名城邦,完全軍事化管理。小孩出生即被送往集體託兒所,而不是小家庭照顧。如果出生在古代的斯巴達,若從小體弱多病,基本上不太可能活過童年。
古希臘出影響深遠的哲學家,其影響至今依舊深遠。了解這些哲學家有助於理解後來的文藝復興!
蘇格拉底的哲學對話
《蘇格拉底與失戀者的對話》,據說來自柏拉圖的《對話錄》
蘇格拉底:「孩子,為什麼悲傷?」
失戀者:「我失戀了。」
蘇格拉底:「哦,這很正常。如果失戀了沒有悲傷,戀愛大約也就沒有什麼味道了。可是,年老人,我怎麼發現你對失戀的投入甚至比你對戀愛的投入還要傾心呢?」
失戀者:「到手的葡萄給丟了,這份遺憾,這份失落,您非個中人,怎知其中的酸楚啊。」
蘇格拉底:「丟了就丟了,何不持續向前走去,鮮美的葡萄還有很多。」
失戀者:「我要等到海枯石爛,直到他回心轉意向我走來。」
蘇格拉底:「但這一天也許永遠不會到來。」
失戀者:「那我就用他殺來表示我的誠心。」
蘇格拉底:「如果這樣,你不但得到了你的戀人,同時還得到了你本人,你會蒙受雙倍的損失。」
失戀者:「您說我該怎麼辦?我真的很愛他。」
蘇格拉底:「真的很愛他?那你當然希望你所愛的人幸福?」
失戀者:「那是自然。」
蘇格拉底:「如果他以為離開你是一種幸福呢?」
失戀者:「不會的!他已經跟我說,只要跟我在一起的時候,他才感到幸福!」
蘇格拉底:「那是已經,是過來,可他如今並不這麼以為。」
失戀者:「這就是說,他不斷在騙我?」
蘇格拉底:「不,他不斷對你很忠誠的了。當他愛你的時候,他和你在一起,如今他不愛你,他就離去了,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更大的忠誠。如果他不再愛你,卻要裝著對你很有感情,甚至跟你結婚、生子,那才是真正的詐騙呢。」
失戀者:「可是,他如今不愛我了,我卻還苦苦地愛著他,這是多麼不公平啊!」
蘇格拉底:「確實不公平,我是說你對所愛的那個人不公平。原本,愛他是你的權利,但愛不愛你則是他的權利,而你想在本人行使權利的時候剝奪他人行使權利的自由,這是何等的不公平!」
失戀者:「依您的說法,這一切倒成了我的錯?」
蘇格拉底:「是的,從一開始你就犯錯。如果你能給他帶來幸福,他是不會從你的生活中離開的,要知道,沒有人會逃避幸福。」
失戀者:「可他連機會都不給我,您說可惡不可惡?」
蘇格拉底:「當然可惡。好在你如今曾經擺脫了這個可惡的人,你應該感到高興,孩子。」
失戀者:「高興?怎麼能夠呢,不過怎麼說,我是被人給拋棄了。」
蘇格拉底:「時間會撫平你心靈的創傷。」
失戀者:「但願我也有這一天,可我第一步應該從哪裡做起呢?」
蘇格拉底:「去感激那個拋棄你的人,為他祝願。」
失戀者:「為什麼?」
蘇格拉底:「因為他給了你忠誠,給了你尋覓幸福的新的機會。」
柏拉圖的世界觀
直到今天,柏拉圖依然是一個哲學核心問題的起點:我們的感官經驗是不是真能引導我們走向真實?柏拉圖相信,我們在世間的所見所感,只是存在於另一個崇高靈魂界中的完美形體的影子。世界上有普通的桌子,但有一張完美形體的桌子一直存在於某個別處。即使是個抽象的觀念,例如正義和良善,也是以完美的形體存在於某個他處。人類便是來自那個靈魂界,必須透過心智和精神的鍛鍊,才能重新發現這個完美。
想像一群人,被囚禁於一個幽暗洞穴之中,而且全部被鎖鏈綁住手腳。他們背對高牆整日坐著,看不到背後,只能面對另一面的穴壁。洞穴外頭有一條路,路的盡頭有一個大火炬,路上若有其他人、動物和車輛經過,火炬就會將這些東西的影子投射在他們面對的穴壁上。這些穴居人看到的唯一事物就是這些影像;他們替陰影命名、品頭論足;針對它們推理辯論;他們相信,這些影子是世間真實的存在。
後來,其中一人意外被解開鎖鏈,從山洞走到露天處。一開始,強烈的光線照得他睜不開眼,等他看到陽光下五彩繽紛、美好的立體世界,不禁又驚又疑。可是,他說,在山洞裡,我們以為……
沒錯,當你身在洞裡,你不可能看到真相。
亞里斯多德的三段論
A: 每一隻貓都有四條腿
B: 米利根是一隻貓
C: 米利根有四條腿
A, B成立,且A和B能推出C,因此C也成立。滿足前提條件和邏輯推導,這就是邏輯三段論。
為什麼三段論這麼有用?據兩個反例:
A和C不能推出B,因此就算A和C成立,也無法判定B是否成立。
A和B能推出C,但如果把殘疾貓也算進去,則A不成立,C也不成立。
希臘人教會我們如何理性思考。
理性思考還不足以引爆科學大爆炸,後來的近代科學蓬勃發展,還得益於實驗思維的產生。實驗用以驗證結論的正確。其根本原因在於:對未知世界的謙卑,和考驗自身的勇氣。
理性思考能告訴我們:如果世界的本質是可以被一系列經典公理所解釋,本質能延伸出各種具體現象,這些現象當然也可以被延伸推理所能解釋。聽上去似曾相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推理是對的,因此「崇拜經典」的思維本身並非不理性。問題是,我們尚且無法包含很多所謂的世界本質;而很多所謂世界本質並沒有得到驗證。因此,邏輯推理的代價其實是很昂貴的,甚至是不可能的。那麼目前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儘量去用實驗證明這些前提條件的正確性,和最終結論的正確性。未知不可怕,只要我們在有限的範圍內可知即是進步。自大和逃避才可怕。
師徒關係圖:
蘇格拉底 柏拉圖 亞里斯多德 亞歷山大
古希臘的主要對手是波斯,互相經歷過多次戰爭。
希臘最疆域最遼闊的時候,是亞歷山大時代。亞歷山大是傑出的軍事家,他的軍隊在短短幾年時間橫掃中東,攻到印度。被徵服者們都紛紛被希臘化,影響至今。
不知道說天妒英才是否合適,亞歷山大才33歲就病死了。死後,跟後來很多的帝國命運雷同,王國開始分裂了。
不管你看還是不看,世界總是在不停地變化。
後來,冒出來了古羅馬,新的時代開始了。。。
古羅馬各方面都落後於古希臘,除了法律和執行力!
根據《人類的故事》
普通羅馬人都是些非常務實的人們,他們不喜歡探討關於政府的理論。當某人慷慨激昂地陳辭:「我以為,羅馬帝國應該向東擴展……等等」,聽眾們便會立即離開會場,回到自己的實際事務中去。這個和古希臘城市裡的群體辯論的畫風相當不一樣啊。
為了加深印象,我想特別強調:古羅馬的發展就是仁者無敵的案例!
「仁者無敵」何解?孟子對魏國的梁惠王說的原話其實反映了當時的情況:
孟子說:「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徵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篇》
意思是:施仁政,深耕易耨,就會有旺盛的生產力和百姓的擁護。而敵國則是人民沒時間耕種養家餬口,將會導致妻離子散。到那時,仁政的王去徵服,誰能敵?
羅馬的執政體制相對民主,並無一權獨大,因此開始的時候,並沒有一個特別有野心的執政官企圖將領土擴大到整個地中海。後來,羅馬人發明了一種共贏的城邦合作方式:各城邦都可以加入羅馬,地位平等,如果羅馬其他城邦受到攻擊,要出兵救援,同樣,如果子城邦收到攻擊,羅馬其他城邦也會出兵救援。就這樣,越來越多的城邦就加入了羅馬,羅馬也越來越強大。用現代的視角去看,這樣的體制有點像股份制,是不是覺得當時很先進?
古羅馬時期的主要對手是北非的迦太基。迦太基的政體類似東方的帝國,有個皇帝,也能調動全國的軍隊。西方軍事史上被成為戰略之父的漢尼拔就是迦太基,當時,他率領軍隊奇襲並成功佔領羅馬。然而,羅馬軍隊雖然被擊敗了,但自治性超強的羅馬居民卻並不容易管理。最後迦太基的執政官發現反而更像是被羅馬的居民包圍了。後來,羅馬重新四處組織反擊,再後來羅馬徹底徵服了迦太基。從凱撒和屋大維開始,羅馬開始了帝國時代。帝國的集權制,使得皇帝的指揮調動能力比民主與議會制的範圍更大,如遇明君,國家的發展將非常快,由此古羅馬的版圖變得異常大,開始東徵西戰。羅馬對大多的被徵服者都很寬容,而且也不斷從被徵服那裡學習。耶穌出生的時代,就是羅馬帝國擴張到以色列的時代。
良好的自治體制,讓羅馬變得富饒,不過也談不上居民安居樂業。如果作為出生古羅馬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男子,年輕時參軍南徵北戰,退伍後返鄉開始勤勞耕種賣錢。但可悲的是,小農作坊完全不敵大地主,因為大地主通過戰爭中獲得的奴隸,能以便宜很多的成本種出更多的糧食。小農們種田沒了競爭力,就去城市裡務工了。隨著務工人員越來越多,建造更華麗的羅馬城的同時,也引發對生活狀態的強烈不滿,曾經年少愛追夢,驀然回首情已遠,為國一生,卻最後一無所有。貴族野心家們會對這些失意人群發表激情演說,當然,這些失意者也會從中找到希望。
不管你看還是不看,世界總是在不停地變化。
羅馬內部文明興盛,外面則依然是蠻族,比如日耳曼、匈奴等。蠻族不種地,有塊草地養牛羊,牛羊產奶做奶酪,草吃完了換地方,這就是遊牧生活。逆境成才似乎是千古真理,艱苦的環境選擇了身體強健、意志堅毅的族人,遇到富庶且防守薄弱的區域,就搶掠,普通農民根本不是對手。在冷兵器時代,這些蠻族是很恐怖的。歐洲當時並沒有長城。一群很有組織的暴徒突然聚集,燒殺掠奪,小村莊的防不勝防。文明發達的羅馬人很可能會鄙視蠻族,但後面的歷史教育我們,鄙視鏈只會讓人夜郎自大。試想一下,我們勤勞勇敢的祖先也是這麼有組織地打獵的,就是這麼生存下來的。
遊牧民族很難大規模聚集,日耳曼蠻族也分支很多,互相也為各自的生計而搏殺。當然,富饒的羅馬讓他們垂涎欲滴。
後來,君士坦丁大帝遷都從羅馬城遷到君士坦丁堡,從他開始,基督教成為羅馬的國教。君士坦丁大帝死後,羅馬帝國一分為二,稱東西羅馬。
曾經英勇無敵的徵服者羅馬軍團,漸漸開始大量採用僱傭兵,僱傭兵很多就來自這些好戰的日耳曼蠻族。他們認為打戰是好玩的,腦補一下幾個幼兒園年紀的男童互相裝成武將騎馬打仗的樣子。所以,誇張地說,羅馬帝國當時的場景就是,羅馬的日耳曼僱傭兵和日耳曼蠻族徵戰。
4世紀阿提拉帶領匈奴人橫掃歐洲。匈奴人被認為是野蠻人,但其領袖阿提拉則受過良好教育,從小被作為人質在羅馬長大,對羅馬也非常了解,所以不要輕易小覷別人。當匈奴王統一幾個部落之後,就有能力組織大規模的軍隊,進攻歐洲。
日耳曼蠻族受到匈奴蠻族的入侵後,也只能往羅馬方向搶掠。每次日耳曼蠻族勝利,羅馬就割一塊地。後來,各日耳曼蠻族不斷地勝利,就這樣,曾經的羅馬帝國,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落。
後來,日耳曼的一支叫哥特人,擊敗了奄奄一息的西羅馬,建立哥特王國。不久,哥特王國也被別的族攻陷。之後,分久必合,強大的法蘭克王國建立。法蘭克有個很猛的君主就是查理曼大帝,他死後,法蘭克一分為三,西法蘭克後來成了法國,東法蘭克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約現今德國的位置,中法蘭克是義大利的位置。
註:有種藝術被冠名為哥德式,那是後來的文藝復興為了區分古希臘羅馬和日耳曼建立的中世紀,意思是哥德式的是中世紀的,多少有點帶有對哥特蠻族的鄙夷和仇視。
這個時候,默罕默德(伊斯蘭教創始人)和子孫們東徵西討,建立了幅員遼闊的穆斯林國家。西班牙是被穆斯林佔領的,長達8個世紀,直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年代,西班牙才重新變成基督教國家,那以後,很快西班牙葡萄牙成為殖民時代早期的霸主。
在伊斯蘭教的統治下,西班牙成了中世紀歐洲最文明的區域。不識字的阿拉伯蠻族南徵北討,一路上向他們徵服的民族學習,包括擁有高度文明的波斯人,和拜佔庭帝國的希臘人。
阿拉伯人將希臘學術帶到了西班牙,不只形諸文字,更詳細演繹,並允許歐洲北部的學者前來抄寫。猶太人在信奉伊斯蘭教的西班牙地位崇高,時常充當翻譯者;一人先用阿拉伯語念出先前已從希臘文轉譯為阿拉伯文的文獻,接著以西班牙語高聲翻譯出來,另一人一面聽著西班牙語,一面用拉丁文書寫下來。如此,希臘學說以經過三道翻譯的拉丁文新版本,被帶回基督教歐洲的大學研讀(歐洲於12世紀就開始廣建大學)。就這樣,西歐取得了亞里斯多德關於邏輯的著作,以及醫藥、天文學和數學方面的作品 — — 在這些學科上,希臘人俱是泰鬥。
現在,我們要對這三次徵戰的結果做個歸納。第一,在西歐,日耳曼民族、古羅馬和基督教因此熔於一爐。第二,整個英格蘭被日耳曼蠻族佔領,之後又回歸基督教信仰。第三,在伊斯蘭世界(中東、北非和西班牙),基督教完全隱沒,但希臘學術被保存下來,且被傳播到歐洲。
— 摘錄自《極簡歐洲史》
西羅馬滅亡了,但國教基督教則保留了下來,並融入到後來的野蠻的日耳曼徵服者們生活中。這些被認為是「打戰很好玩的」的蠻族硬漢則成為「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讓他打」的基督徒。日耳曼人文化發展落後,當時武力徵服羅馬後,延續了羅馬的方式治理國家,基督教在穩定社會方面起很大的作用。
如果出生在那個年代的普通農民家庭,勞作和住宿條件都是很艱苦的。通常要住在城堡的周圍,城堡的主人就是封建領主。封建領主要養軍隊,保一方平安,遇其他領主的入侵,就要派騎士去迎戰。戰時,農民可以躲進城堡。平時,農民會向城堡進貢。農民一周的勞作後,會在周日去教堂望彌撒,教堂是那個年代的重要社交場所,神的面前,罪人都平等。神父修士修女等神職人員是社會的百忙官,在那個都是文盲的年代,神職人員能寫字,老百姓婚喪嫁娶得靠他們,心理輔導靠他們,社會福利也靠他們。神職人員還會抄錄很多古籍,我們現在還能看到古希臘古羅馬的經典,都要靠他們的抄寫,當時還沒發明印刷術。騎士要立志保護婦孺,幫助弱小,於是就有了自豪的騎士風度,後來演變成紳士風度。騎士出徵前,也要神父降福。基督徒熱愛和平,但如果為了正義而戰,則作戰特別勇敢!有了神的祝福,就能百戰百勝!當然,封建領主們也會有意宣揚英雄主義,不停地打戰,才會掠地,才能養更多騎士。
德意志、英格蘭、法蘭西都是日耳曼人。法蘭西這個名字就來自於法蘭克,但羅馬化比較充分,因此是拉丁語系。德語和英語則源自日耳曼語系。
日耳曼 Germanic
德國 Germany (德語:Deutschland)
條頓 (德語:Deutscher)
法蘭克 Frank
法蘭西 France
皇帝與教皇誰更大?
雖然西羅馬作為國家早已滅亡,但基督教和其最高代表的教皇則繼續發揚光大。不過教皇的角色已經和中世紀時完全不同。
中世紀歐洲是高度地區自治的,去中心化,完全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每個新皇帝登基,要教皇給戴上皇冠,這樣就權威了。皇帝和教皇若即若離互相牽制,並非簡單地認為是:皇帝管世俗,教皇管神職。教皇本身並不擁有軍隊,但很多諸侯會用教皇的旗號達到目的。因此,皇帝和教皇反而經常是各自拉攏諸侯,劍拔弩張。中世紀的西歐人就是這麼在玩制衡遊戲。
東法蘭克後來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就是以這樣的鬆散結構運營著近千年。直到拿破崙結束了神聖羅馬帝國,自己稱帝,讓教皇為其加冕。
西羅馬滅亡了,東羅馬則一直在。東羅馬又名拜佔庭,其基督教為東正教(區別於羅馬天主教)。拜佔庭受希臘化越來越深,與西歐文化也漸行漸遠。拜佔庭重視教育和科技,水利建設、城堡建築、武器技術都很發達,比當時的西歐要先進很多。拜佔庭的政體不像西歐那麼去中心化,經歷過幾次朝代更替,帝國存在時間非常長,至15世紀,直到被奧斯曼土耳其攻陷。
西歐和拜佔庭同屬基督教大家庭,也曾一起合作,對外進攻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這就是十字軍東徵。其實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就是亞巴郎(亞伯拉罕 Abraham, Abram),本是同根生。但歷史故事告訴我們,宿敵與世仇基本都是鄰近的。因此,要做到如耶穌教導的那樣「愛近人如愛自己」,是很偉大的。
為了講述下面的經濟現象,敝人打算先引用孫子兵法。農耕社會需要大量勞動力,打戰則要徵用大量有生勞動力,是很勞命傷財的事情,自古以來都是如此,孫子兵法中就這麼說:「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說明,久戰之下,軍事供給不行了,戰鬥力也就不行了,則虎視眈眈的諸侯們就會趁火打劫,有智者也扛不住了。
十字軍東徵促進了西歐和中東的交流,這些東徵的戰士回到西歐時,也帶來了拜佔庭先進的技術。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副作用,就是經濟結構的變化(不管你看或者不看,世界的經濟結構一直在不停地變化):即居民從依靠城堡裡的公爵,到不依靠。這個過程大概是這樣的:城堡的主人是公爵,他準備要遠徵中東的穆斯林啦,他需要錢來養他的軍隊。於是,公爵向商人借錢,以城堡作抵押,這樣也是對商人的保障,因為公爵萬一戰死,商人投出去的錢也算有個擔保。戰事不順,過了兩年,當這位不具備經濟意識的公爵回來的時候,面對討債的商人,只能把城堡割讓部分或開放了。商人們則可以用不同的渠道發戰爭財,比如提供船隻運輸:那些士兵可以通過在船上期間為商人工作,或者掠地後分一些給商人,來作為支付。就這樣,財富漸漸往商人那邊集中,而居民對城堡的依賴漸漸減少,最後不會算術的公爵無力維持城堡花費,開始遣散傭人,獨自在城堡裡窮死。偶爾也會發生公爵用無力滅掉商人的情況,但這會影響信用,以後就再也借不到錢去打戰了,在去中心化的環境裡,皇帝和封建領主都會面對這樣的經濟問題,而中心化獨裁的東方帝國式的皇帝,則能以容易很多的方式舉全國之力,調動軍隊,南徵北戰!那商人呢?西歐人會覺得他們發戰爭財而可惡嗎?這是經濟制度的必然結果。在東方帝國,則必須要官商勾結以保平安。
不管你看或者不看,經濟結構的變革和人的思想變革在互相促進。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這兩個詞在政治課上很熟悉對吧。
生產關係:人自古就是群居和協作的,廣義的跳躍式的理解可以為:一群原始人擺開陣勢把野獸圍住、你挑水來我澆園、一人邊路傳中一人搶點射門、等等。
生產力:可以理解為單兵作戰能力:古人用衝擊力更強的騎兵、發明水利工程來替代個人挑水、更精準的腳法和更熟練的射門、等等。
與其說聰明人發明了技術,不如說技術選擇了一個時代的社會人,這裡邊又有微妙的動態平衡。
每個時代,人都是多樣性的,但或多或少都會有主流的技術,也可以說是時代潮流。
石器時代,生產力就是能搭草屋的、能採果、能捕獵的、跑快的等等,掌握這些生產力的祖先生存下來了。
農耕時代,生產力就是會種田,這些祖先生存下來了。
物資貧乏的冷兵器時代,需要掠奪,則能搶奪的祖先生存下來了,試想一下:苦寒的勇猛蠻族攻克文明的希臘、富饒的羅馬。同樣,出身苦寒的徵服者變成了土豪,隨後開始腐敗,由奢入儉難,曾經的英勇善戰也已經鋒芒不再,被新一代的戰士徵服,歷史就是這樣相似,這樣循環,也這樣動態平衡。
當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當憑匹夫之勇無法攻克無敵城堡甚至機關槍陣的時候,苦寒的勇猛蠻族則無法靠技術組織起有效的進攻。同理,如果掌握技術的組織又窮又有野心又能戰鬥,則會為了生計而侵略。所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為對他們來說,侵略的回報與成本比自己發展更划算。駕馭科技生產力是相對有門檻的,而這些頂級科學家們偏偏也是有思想的,未必會助紂為虐,反而會為了天賜的良心和正義感對抗邪惡勢力。另外,生產力的發展也是人們有了比以往豐富很多的物質,如果發展生產的回報與成本比超過侵略,則會選擇和平發展,大家都有吃的,何必去搶呢,這就是動態平衡。
在原始社會,粗野和好色很可能是雄性的美德。物資貧乏的時代,節約是美德。而技術革命與資本主義,使人類首次發現原來還會有產能過剩的問題,而對未來的信心,使得人們發現原來財富並非狹義上的資源零和遊戲,而是能通過投資與消費,使整體財富增長,以此靠生產力解決社會的貧窮問題。現代經濟制度下,人們對財富的支配能力也變強很多,則把錢押箱底、迴避貸款工具等等狹義的節約理念,已不再是時代精神。當然,浪費仍然是錯誤的,不懂理財地亂花錢不等於投資。
廣義說,高科技時代也有高科技的蠻族,可以憑戰鬥力和侵略性來定義,而很理想主義的組織則會被攻陷。
技術太超前也是沒用的,如果現代人穿越到過去,比如說能用快速排序解決大數據的核心技術問題,跟部落酋長說,能把百萬級的數據高效處理完。酋長會想,百萬級是啥?我十個手指頭加十個腳趾頭,再拉上10個兄弟,200個就夠用了,要你那玩意兒做什麼。
用直白的語言歸納一下:流氓會武術,誰也擋不住!流氓成功後,棄武從文,成了文人騷客,然後被其他流氓幹掉了。《紅樓夢》的石頭兄說:歷來野史,皆蹈一轍。
這個時候新的思潮出現並廣泛傳播了,無法阻擋。
科學與啟蒙運動:相當於現在的理工科思維,重視推理和實驗證明,敢於懷疑,承認未知,反對迷信與守舊。大家因此而獲得生產力旺盛發展,如果制度推崇和保障科技人員,則會進一步選擇科技人才的生存,而如果制度推崇權謀,科技人員出了成果後就被兔死狗烹,則權謀人才會生存。最後一種制度會勝出?制度就好比病毒,而組織就是載體,制度所寄生的組織勝出了,制度也就發揚光大了,勝利了。組織就是人才的群體。這就是生命體的特徵,這就是戰鬥的動態平衡。不管如何,迷信和守舊一定會被拋棄,技術的發展是單向的。
理性的啟蒙運動造成了野蠻粗暴的法國大革命,後來陷入了無政府主義,再後來出現了強權的拿破崙。理性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因為很多理性的原理需要很多知識背景,並不容易被大眾所掌握。人是情感的動物,因此需要文化,也是更強大的隱形生產關係。在人這個寄主裡邊,理性也同時需要浪漫主義這個對手。
浪漫主義來自於德意志,他們拒絕靠理性去壓制情緒。他們喜歡這些出身草莽的祖先,喜歡他們的活力、生命力和樸拙,他們不想跟著軟趴趴的知識分子走,他們以過去那些親近土地、深諳德國人原本面貌的日耳曼先祖為榮。他們吶喊自由解放:讓我們甩掉所有的規範,讓我們活得簡單、直接、自在,讓我們自己耕種、自己織布;讓我們蓄髮蓄鬍、住在公社裡,讓我們誠實面對自己的情感,人與人之間坦誠相見。還有,讓我們接近更真實的人 — — 勞工、農民或是「高貴的野蠻人」。
不管你看或者不看,人就是科學與傳統的精神分裂體!
目前,人類無法用理性完美回答世界起源問題,但人類可不會因此而過分鬱鬱寡歡,相反,人腦就是高效的故事接收器,理科思維其實有點反人腦。
澳大利亞土著人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有個老人非常喜愛他的侄兒,年輕侄兒遠赴異國,愛上了一個女孩。這一對情侶後來私奔,可是被當地部落的長者追到,因為女孩已經被許配給部落的一個老人,於是他們用矛射死了年輕人。老人聽到噩耗後非常傷心,因為他非常愛他的侄兒,雖然他很老了,還是跋涉到那個國家,打算把屍體帶回故鄉。
屍體對這位叔叔來說是個重負,因為老人家年事已高,而他的侄兒已近成年。可是他辦到了;他把屍體帶回故鄉,好好埋葬了。直到今天,你依然看得到老人行腳的蹤跡。在他中途將屍體放在沙地歇息的地方,你會發現噴泉;在他放屍體的巖地,你會發現水潭,裝滿了老人的淚水。
傳統土著人住在一個魔幻世界裡,他們土地上的每樣東西都有一個故事,將他們的生活和祖先串連在一起。
你認為這樣的故事應該保存嗎? 「應該。」你會說。
應該講給土著人的小孩聽嗎? 「當然應該。」
學校應該教他們這些嗎? 「應該。」
而學校確實有教。
你似乎被分裂成兩半。對我們的孩童,你希望他們懂得科學就好,可是你也羨慕那些傳統信仰沒有斷裂的人。
這裡再說一下基督教會的另一個作用。在那個教育不普及的年代,教會代表了教育的最高水平。大學也是教會辦的。如果作為那個年代的大學生,可以去歐洲各國的大學交流學習,生活上比勞苦大眾幸福很多。
當這些思想逐步深入人心之後,帝國和稱霸那套思路也會被人所拋棄。那反問,是教育普及消滅了帝國穩定嗎?這是個相對複雜的問題。敝人很喜歡唐代詩人章碣諷刺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詩: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詩人想表達的意思是,秦始皇以為控制讀書人就能穩定政局,但沒想到推翻秦朝的劉邦和項羽卻不是讀書人。思潮與文化也是另一個無法阻擋的生命體,選擇人類寄主。
大航海和工業革命讓世界大洗牌,讓當時相對落後的西歐,成為發達地區!
科學發展,讓人們遠航成為技術上的現實。當時中東和西歐的貿易是人們生活的重要部分,而中東被奧斯曼土耳其佔領後,西歐列強開始大航海,冒險去未知大陸尋找資源。有欲望,又有執行力,就是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所完美的寄主。工業革命的價值有目共睹,西歐列強的生產力因此大大增強,也因此自我革命與更新,發展出更高效的制度。老貴族和老皇室們,也相繼倒下。列強如當年的蠻族徵服者,圈地掠奪,販賣奴隸,瓜分世界。
國家的大小也是一個微妙平衡,人們渴望自治,也渴望安全與效率。中心化有更多的資源,但只有少數人受益,自治化有更多自由,但有可能哪天就被吞併了。對於家庭來說,如果歸隱田園,自己種地,自己教書,則很快發現沒錢獲得更多的書,吃不到美味,甚至不能出行,更別談旅遊。所以還是得去務工,這樣就發展出了城市。所謂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列強之間在洲外搶奪,歐洲內部也發生劇烈變化。浪漫主義也催生了民族主義,民族意識的喚醒,各民族開始獨立了。
解釋一下種族和民族:
種族是人種,比如東亞人喝牛奶容易拉肚子,非洲人比其他人更不怕熱,這個是人種不同。
民族在這裡指的是文化、語言、習俗相同的一群人,往往價值觀也比較接近。
不管是野心家還是愛國人士,民族主義帶來了戰爭,也帶來了獨立,現代的法國、德國、義大利、俄羅斯、希臘、土耳其等等的版圖,都是這一波形成的,錯過了這一波,就難以獨立了。
這個時候,世界版圖已經和今天差不多了。這以後,歷史事件很多,每個民族的獨立和抗戰史,都是可歌可泣的故事,可以另外單獨深入分析。
尾聲
歷史由很多偶然事件構成,而結果只可能有一個(哪怕是平行宇宙,那麼當前的宇宙也只有一個結果)。我們可以無限遐想,如果當年拿破崙攻下了莫斯科,世界會怎樣?如果當年西班牙有更好的制度,培養出更多的人才,無敵艦隊繼續無敵,世界會怎樣?如果列強之間完成了統一,那麼歐洲會不會是一個超級大國?
回頭看近300年的歷史,戰爭是不斷的,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而政治又是經濟的延續。微觀上分析,侵略的成本可以縮到一次戰鬥的攻防。如果進攻的武器優於防守,則侵略的成本就低;反之,如果易守難攻,則務實的野心家會選擇更多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所以,對攻方的損失約束,造就了和平。舉例來說,大城堡,對射箭的騎兵就很難攻破;密集的機關槍陣,則讓沒有坦克的步兵損失慘重;核武器發明之後,如果擔心對方核武器報復,則攻方無疑自取滅亡。
再問一次,那人類真的進步了嗎?人類是貪婪的原罪物種嗎?人是很容易悲觀的,但人通常也很健忘。在這個問題上,健忘也是一種優勢,讓我們忘記煩惱,從頭再來。歷史告訴我們,如果時間窗口足夠短,循環和周期總是能找到的,那我們就在這個點開始下一個循環,前途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