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原文:西漢·劉向《列女傳·卷一·母儀》:「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ǎ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bì],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處子也。」乃去,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處子也。」舍市,近於屠,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處子矣。」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ò,夏曆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處子也。」遂居於此。
「孟母三遷」的「三」字的意思為「多次、屢次」解釋,而不是簡單的「三次」的意思。本典故中孟子的母親的確是搬遷了三次,即:居住之所近於墓、近於市、近於屠、學宮之旁。不過作為引申義,「三」還是虛詞,泛指多次。「三」字類似的用法如「韋編三絕」等。
典故其一原文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遊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譯文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
典故其二原文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ă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bì],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於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ò,夏曆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譯文
從前孟子小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典故其三
原文
孟子幼時,其舍近墓,常嬉為墓間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孟子乃嬉為俎豆揖讓進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處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譯文
孟子小時候家離墓地很近,就常常玩辦理喪事的遊戲,他母親說:「這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於是搬遷到集市旁邊,孟子又做學商人賣東西的遊戲。他母親說:「這也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學堂旁邊。於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讓食物的禮儀的遊戲,他母親說:「這裡可以用來安頓我的兒子。」他們就在那裡住了下來。
啟發
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良好的人文環境對人的成長及品格的養成至關重要,孟子後來成為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我想這和他有一個睿智的母親是分不開的!
良好的人文環境對人類的成長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現代的人們不僅要求高品質的物質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啟發人更多的思維。在個人空間,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裡,在生活中,環境造就人才,環境也淹沒才人。
環境是十分重要的,比如把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交給一隻狼去撫養,嬰兒長大後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習性。社會環境與一個人、特別是青少年的成長有直接的關係。孟子後來成為大學問家,與社會環境對他的薰陶感染有很大關係。
孟母三遷所碰到的三次社會環境,其實都是對孟子的社會教育不同。孟母最後選擇的定居之處,就是告誡我們社會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也是以人性的共識為基準的,社會教育本就應該以身作則,給還未走上社會的和初次來到社會的孩子們有一個明確的、正確的社會導向
從孟母三遷看出,如果孟母是掌管墓地的官員,那麼可能第一次就不會搬家了;如果孟母是商人,第二次搬家之後就定居了;如果孟母並不認為孟子懂禮貌、守秩序是對孟子成長的輔助力量,可能還會有第四次搬家。
也就是說,如果父母有能力給孩子選擇社會環境的話,首先不能以己身職業為基礎去選擇,應以人性的共識為選擇標準;
其次,孟母對內,對自己的孩子而言,其所行使的家教的責任,以及選擇最後定居的地方,都是由己身的是非對錯觀、正確的社會認知、對孩子成長之路的抉擇等所決定下來的。不管是社會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文章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