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孟母三遷並沒有改變孟子,改變孟子的是孟母的一次發怒

2020-12-25 9爺說酒

相信我們很多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一個故事,那就是孟子母親為了給孟子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而三次搬家,第一次為了守孝而搬到墓地附近,第二次又從墓地附近搬到集市,第三次的時候才從集市搬到學校附近。雖然這個故事成了現代教育的典範,但是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雖然孟母三遷對孟子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是孟子並沒有在孟母三遷以後就變好了。其實孟子真正變好是從孟母的一次發怒變好的。怎麼這麼說呢?咱們來慢慢推算一下。

我們首先來分析孟母三次搬遷的情況,第一次是住在目的附近,搬家的原因是因為在墓地附近上墳的人多,孟子經常都會看到很多哭喪和辦喪的場景,於是整天和小朋友們一同學習這些場景,這是孟母的第一次搬遷。

第二次孟母搬遷是到了集市,這時候孟子又整天看到了那些小商小販的營業,於是又和小朋友們玩起了經商的遊戲,整天都在裝小商販,學習開門迎客,點頭哈腰,討價還價,這導致了孟母的第二次搬遷,這次搬遷搬到了學校,這是孟母覺得最好的一個學習環境,的確也給孟子很深的教育意義,但是從後來的故事我們可以判斷,這三次搬遷雖然對孟子產生了巨大影響,但是影響還是不夠深刻。

結合我國傳統教育來說,當時孟母三遷應該都是心平氣和的。對於古代來說,母親的教育要比父親更加重大,所以在古代就有嶽母、母儀天下之說,可見當時家庭教育中母親佔了大多數。其實這點我們也是很簡單就能判斷的,畢竟在封建社會時期生產力落後,父親成了一個家庭中的主要勞動者,孩子的教育自然就落到了母親身上,這點我們可以從五個方面來進行了解。

一是古代母親必須注重言行,因為這是孩子的參照物 ,這點我們不用去查詢史料,就是現在的一些歷史劇裡面我們也可以發下。

二是注重孩子的生活環境,這點我們可以從《顏氏家訓》中的一句話看出,那就是「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燻漬陶染,言行舉動,無心於學,潛移默化自然似之」。

三是反對溺愛,古時候有句話叫做棍棒之下出孝子,在古代就算是皇親國戚也是這樣的家教方式,所以古代有「慈母敗子」的說法。

四是善於運用比喻,這點其實在孟母三遷中我們很有體會,相信孟母也是這樣的母親,而接下來小編要說的故事更是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

五是清廉教育。在古代能夠做官那才叫官,可以說是讓很多人下跪,《範進中舉》的例子充分說明了在古代做官的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情。在古代做官是很多人的夢想,丟官那可以是丟人了,可能比現代更加丟人。

從這五點我們可以看出,在古代的孩子教育中母親佔了家庭教育的主導地位。我們回到上面的問題,上面我們說孟母三遷對孟子產生了變化,但是這個變化不是最終變化,這點我們可以從《三字經》中看出來,《三字經》中有這麼一句「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從上面我們可以基本解釋「昔孟母,擇鄰處」的意思,大致指的就是孟子小時候的三次搬家,但是後面一句「子不學,斷機杼」,這句話在《三字經》中排在了「昔孟母,擇鄰處」的後面,其實這個事情也是發生在孟母三遷以後,怎麼說呢?

因為}「子不學,斷機杼」並不是發生在孟子的幼年時期,而是長大了,讀書逃學的時候,這說明了孟母三遷孟子最多是幼教,「子不學,斷機杼」說明孟子已經大了,至少已經搬到了學校附近。而這句話的解釋是因為孟子逃學回家孟母問學習情況,孟子漫不關心的回答和過去一樣。其實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單身母親,為了一個敗家子(此時的孟子在孟母心中真的只是個敗家子)三次搬家,最後孟子還要逃學,所以就算修養再高也會生氣,於是就間斷了已經織好的布,還將織布用的梭子也折斷,可見這時候孟母是真的生氣了的,但是接下來的一幕我們不得不服孟母的修養真的很高,同時也不得不承認作為母親的難處。

孟母在做了這幾個動作以後告訴孟子,做什麼事情都要像織布一樣堅持才能成功,如果厭倦中途放棄,最後只會前功盡棄,這就是前面小編要說的古代家教中的比喻家教法。

其實這或許是孟母生命中第一次對孟子發火,也是最後一次,而從來沒有看到孟母發火的孟子當然嚇得不輕,在母親的支持下開始真正的改變,後來才投歸子思門人門下,成為一代「亞聖」,繼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所以在小編看來,孟母三遷不是孟子真正改變的原因,真正改變的原因還是孟母發怒,你覺得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敬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孟母三遷,你知道孟母帶孟子遠離的是哪些環境嗎?
    這就是大家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故事講的是孟子的母親為了培養孟子,使他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曾搬了三次家。後來用「孟母三遷」來指父母對子女教育的重視。孟子的母親看過幾次之後,感到這樣的環境對孟子的行為影響不好,就決定搬家,帶孟子離開了那裡。第二個地方:集市孟母帶孟子搬到的新住所附近有個集市,集市上每天人來人往,熱鬧極了。
  • 孟子長大後對《孟母三遷》是怎麼看的?
    《孟母三遷》這個故事後人在改編時直接將「三」說成了定數,——硬把孟母搬遷的居所具體到近於墓、近於市、近於屠,說她最後才遷到學校旁。嚴格來講,這裡的「三」只是個虛數,不是定數,好比「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韋編三絕」中的「三」,它們都不是代表數字的「三」,而是引申指「多次」。
  • 孟子的母親介紹 關於孟子與其母親的故事
    後世為了紀念孟母,專門為她修建了孟母祠來供奉她,這對於一位普通的婦人來說是非常了不起的榮譽,同時也是對她教子有方,全心全意為子女著想的尊敬。孟子早年喪父,全靠母親含辛茹苦,勤儉節約把他養大,這一點跟孔子的身世很相似,孔子也是幼年喪父,不過孔子的母親卻不及孟母出名。因此孟子與母親的關係非常好,關於他與母親之間流傳著很多故事,比如「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的故事千古流傳。
  • 孟子是怎樣煉成的?「孟母教子」的故事,值得做父母的好好學習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是出自《三字經》裡的一句話,字面意思就是古時候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孟子好好學習,就去選擇合適的生活環境居住,孟子不學習,就剪斷織布機上的布,讓孟子懂得持之以恆的道理。
  •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孟母三遷:孟子小時候住的那個地方附近有墳地,總有送葬者,孟子看見了就學出殯打幡,哭喪祭拜,孟母搬家,住的地方離菜場近了,孟子就學鄰居買賣,孟母搬家,住的地方離學堂近了,孟子就學讀書演禮,於是定居於此。        選擇一個好的教育環境,學習主流社會禮儀,即儒家之禮是很重要的。
  • 孟母三遷:小時候遭遇如此相同的孔子孟子,其母處理方式完全相反
    中國儒家有二位聖人,一位是孔子,一位是孟子,他們倆不僅僅有師爺孫關係,小時候經歷還超級相似。比如,孔子的祖先從宋國遷到魯國。而孟子的祖先則是從魯國遷居到鄒國。再比如,孔子三歲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孟子也是三歲喪父,由母親一手拉扯長大。到中年時孔子開始周遊列國,孔子也是周遊列國,孔子終生以教育為業,孟子也是以教育為業。看來,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都是有相似的經歷。孔子和孟子還有一個相似之處,就是小時候的居住環境。
  • 母親節將臨,看《易經》孟母三遷之道,原來孟子也曾逃學騙母
    今天翻開《易經》看到了一篇關於「孟母三遷」的故事,我們都聽說過「孟母三遷」,知道如果沒有孟母的第三次遷房搬到了學院附近,也就沒有孟子後來的成就。可孟子搬入學院附近之後發生的事情是否有聽說過?《孟母三遷》第一遷:《孟母三遷》講述的是孟子三歲時父親外出謀生,從此了無音訊。家中只有幾畝田,孟母靠著紡線織布維持生計。孟子家住小農村,莊外是一片墳地,總有送葬出殯的人家在那裡吹吹打打。
  • 你贊成孟母三遷嗎?孟母三遷真的有意義嗎?
    這指的是孟母三遷的典故,孟子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起先孟母和孟子居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常常模仿大人跪拜哭嚎;孟母就帶著孟子搬到了市集處,孟子又開始學著做生意,屠宰豬羊;孟母又帶著孟子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看到了來文廟的官員禮貌相待,自己也會學習他們。孟母為了孟子的教育煞費苦心,終於找到了自己滿意的地方,而這也正是適合孟子學習和接受教育的最佳的場所。
  • 滄州孟子後裔《積極修續孟子世家譜》進行中
    西漢已經確立五個「孟母教子」故事的基本形態,但有意味的是,這五個故事從來沒有在某種特別有影響的歷史文獻當中(甚至包括《三遷志》)集體出過場。唯一把它們全部講上一遍的,可能是明代陳士元寫的《孟子雜記》。《孟子雜記》卷一「孟母」條以及緊接的「孟妻」條,算是把這五個故事完整地放在了一塊。
  • 為什麼稱孟子為亞聖?他對儒家學說的貢獻有哪些?
    有關孟母教子的記載不少,其中最主要有三個故事,即「孟母三遷」「買肉啖子」「斷織勸學」等。第一個故事是說: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世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最初,他們住在基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
  • 你不能不看教子典範:孟母的教育智慧
    孟母育子的故事是中國數千年來文化教育的典範,在中國文化在世界上大行其道的今天,孟母也成為了世界範圍內母親的典範。數千年來,中國沒有任何一個母親的育子故事能超越她,儘管歷經了歲月的滄桑,孟母的智慧依然在人類思想文化殿堂裡栩栩生輝。
  • 青島孟氏宗親代表參加紀念孟母孟子大典
    原標題:青島孟氏宗親代表參加紀念孟母孟子大典2016年5月8日(夏曆丙申年四月初二)上午,紀念孟母孟子大典在孟子故裡鄒城市孟廟隆重舉行。青島孟氏宗親部分代表與孟氏宗親聯誼會會長兼理事長孟淑勤、榮譽會長孟祥居、顧問孟蒙、副會長孟慶升、孟聖喜、孟斌、孟祥太、孟召廷等孟子後裔代表和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領導一道出席了此次活動。
  • 孟母三遷
    舍市,近於屠,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處子矣。」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ò,夏曆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處子也。」遂居於此。「孟母三遷」的「三」字的意思為「多次、屢次」解釋,而不是簡單的「三次」的意思。本典故中孟子的母親的確是搬遷了三次,即:居住之所近於墓、近於市、近於屠、學宮之旁。
  • 孟子的母親仉氏與陽穀的一段情緣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是《三字經》中的兩句話,說的就是孟子母親仉[zhang]氏。孟母三遷、斷織喻學、買肉示信、教子明禮、勵子行道的典故,不僅成就了孟子一代「亞聖」,也使孟母成為名垂千秋的中國賢母的典範。  不過,最近陽穀發現了孟母廟遺蹟和一通明朝萬曆四年的石碑,不僅證實這裡曾經是孟母故裡,還證實這裡曾經安葬孟母仉氏。
  • 300餘孟氏宗親山東鄒城參加紀念孟母孟子大典(圖)
    紀念孟母孟子大典在孟子故裡山東鄒城舉行。各界祭孟人士和海內外300餘位孟氏宗親代表在亞聖廟祭奠孟母孟子。 梁犇 攝    4月30日,2014紀念孟母孟子大典在孟子故裡山東鄒城舉行。各界祭孟人士和海內外300餘位孟氏宗親代表在亞聖廟祭奠孟母孟子。 梁犇 攝   中新網鄒城4月30日電 (楊曉衛  梁犇)2014紀念孟母孟子大典30日在孟子故裡山東鄒城舉行。
  • 追思孟子故裡 致敬母親文化
    ■本報記者 卻詠梅「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伴隨著60名小學生大聲誦讀孟子名言,中華母親節推進大會暨紀念孟母孟子大典近日在山東鄒城舉行。來自海內外的千餘名孟子後裔參加了紀念大典,尋根祭祖。
  • 孟母教子:言傳身教勝過大聲咆哮
    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東邊的鄰居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鄰居為什麼殺豬?」孟母隨口說了一句:」要給你吃肉。」孟母說完就後悔了,心說:」我懷著這個孩子時,蓆子擺得不正我都不坐;肉割得不方正我都不吃,現在他剛剛懂事而我卻欺騙他,這不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滿嘴瞎說麼。」於是買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表明自己沒有欺騙他。其實,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以身作則,是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品質。如果一些事情,父母不能說到做到,還是不說為好。
  • 環境對於人的潛移默化,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
    環境對於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古代的時候有一個故事叫孟母三遷,孟子的母親為了保證自己兒子的教育,於是把自己的兒子帶到了學習氛圍比較重的地區,最終孟子成為了大學問家。環境會改變一個人,朋友和身邊的人更會改變一個人。
  • 孟母三遷,孟子成亞聖:我家孩子換了三次學校,為啥就是學不好?
    《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講了一個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小時候,家住在墳地附近,孟子就常常與小夥伴玩築墳和哭拜的遊戲。孟母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和小夥伴又開始玩殺豬、做生意的遊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開始和小夥伴玩禮節和讀書的遊戲。孟子的母親覺得,這個環境不錯,就住了下來,不再搬家。孟子受到學堂氛圍的影響,逐漸愛上了讀書做學問這件事,最終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 千餘名海內外孟子後裔山東鄒城祭祖
    中新網鄒城5月8日電 (記者 李欣)「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故裡母親文化節暨丙申年紀念孟母孟子大典8日在孟子故裡孟廟舉行。8日,孟子故裡母親文化節暨丙申年紀念孟母孟子大典在孟子故裡孟廟舉行。千餘名來自海內外的孟子後裔和祭孟人士正衣冠,到孟廟亞聖殿紀念孟母、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