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遷,你知道孟母帶孟子遠離的是哪些環境嗎?

2020-12-25 情景成語吧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從小生活、學習的環境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每個人所處的外在環境可以讓人無意識地與之互動,漸漸形成和環境的相互影響、無論是從思維形式還是行為習慣都會慢慢發生變化。

這就是環境之於教育的重要意義。

在中國的歷史上,大家都知道有一位偉大的母親,因其教育思維、教育行為的超前,被時代所記錄,流傳至今。

現在仍然是一些教育學者們用來進行家庭教育經常引用的典型案例。

這就是大家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

故事講的是孟子的母親為了培養孟子,使他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曾搬了三次家。

後來用「孟母三遷」來指父母對子女教育的重視。

那麼大家知道孟母帶著孩子遷離的都是什麼樣的環境嗎?又為什麼一定要遷離呢?

小編今天就和您細緻地去聊聊孟母搬離的那些不利於孩子成長的環境,而最終又選擇了什麼樣的環境長久居住。

搬離的第一個地方:墓地

孟子小的時候,住的地方靠近墓地。因此附近經常有祭祀的活動。

吹嗩吶、哭喪 、跪拜逝者,這些儀式天天重複上演。

孟子和小夥伴們看得多了,就去模仿,也學著樣子你哭我拜,你哭我哀地表演這套儀式。

孟子的母親看過幾次之後,感到這樣的環境對孟子的行為影響不好,就決定搬家,帶孟子離開了那裡。

第二個地方:集市

孟母帶孟子搬到的新住所附近有個集市,集市上每天人來人往,熱鬧極了。

孟子這時候又和小夥伴們模仿起了大人做生意。

叫賣、砍價、吹牛、誇口,把小攤販的樣子表演得惟妙惟肖。

孟母看到了,覺得這樣長久以往,會讓孟子染上很多不好的習慣,就再次帶孟子搬離了這個地方。

第三個地方:學校

這次孟母帶孟子搬到了學校附近。

這次情況徹底不同了,孟子開始和這裡的小夥伴們做遊戲,學習學校裡的規矩、講禮貌、守秩序。

漸漸變得對學習和學校充滿了興趣。

孟母這次才放下心來,她說:「這次就可以了,這才是我的孩子最適宜居住的地方。」

孟母斷機

除了孟母三遷,孟母教子還有一個非常出名的故事是「孟母斷機」。

當孟子大一點的時候,因為倦學厭學開始經常逃課,孟母為了教育他,拿起剪刀將自己正在織布機上的織布一把剪斷了。

並且告訴他說,如果你荒廢學業,就像我這織布機上的布一樣前功盡棄了,就是一個作廢的布料,以後什麼用也沒有了。」

孟子聽了以後觸動很大,從此以後發奮圖強,開始每天努力讀書。

後來孟子果然成為了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孟母對孩子的教育觀遠遠比現在的一些家長還要優秀。

即便是在今天,還有很多家長不光不能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環境,他自己本身就是不好環境中的一個部分。

比如整天抱著手機,不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也不關心孩子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不及時跟進疏導,到孩子出現了比較嚴重的行為或情緒偏差再進行彌補,已經來不及了。

家長玩手機,孩子一起玩

再比如大人自己在家裡天天打遊戲,孩子很小就看著家長對著電腦打遊戲的畫面,將來想不讓他沉迷電腦遊戲都很難。

又或者有的家長在家裡打麻將,經常叫一堆人呼朋喚友,大呼小叫,讓孩子無法學習,更別說專注地去思考問題。

上面說的這些現象並不少見,因此我們今天的家長依然應該向距離我們現在2500多年的孟子母親好好學習,重視孩子的教育,為孩子選擇或者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這是我們做家長的責任、更是一種義務。

今日互動話題:如果需要你去為孩子的學習環境做出改變,你會去做嗎?

作者其他文章:

諸葛亮一首《出師表》嘔心瀝血,留下一個成語,如今都在用

這個成語被魯迅先生很天才地解釋過,是什麼呢?

漲知識!這些成語很常見,但你很容易用錯它!

從疫情防控透視中國傳統文化

相關焦點

  • 其實孟母三遷並沒有改變孟子,改變孟子的是孟母的一次發怒
    相信我們很多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一個故事,那就是孟子母親為了給孟子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而三次搬家,第一次為了守孝而搬到墓地附近,第二次又從墓地附近搬到集市,第三次的時候才從集市搬到學校附近。
  • 你贊成孟母三遷嗎?孟母三遷真的有意義嗎?
    這指的是孟母三遷的典故,孟子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起先孟母和孟子居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常常模仿大人跪拜哭嚎;孟母就帶著孟子搬到了市集處,孟子又開始學著做生意,屠宰豬羊;孟母又帶著孟子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看到了來文廟的官員禮貌相待,自己也會學習他們。孟母為了孟子的教育煞費苦心,終於找到了自己滿意的地方,而這也正是適合孟子學習和接受教育的最佳的場所。
  • 孟子長大後對《孟母三遷》是怎麼看的?
    《孟母三遷》這個故事後人在改編時直接將「三」說成了定數,——硬把孟母搬遷的居所具體到近於墓、近於市、近於屠,說她最後才遷到學校旁。嚴格來講,這裡的「三」只是個虛數,不是定數,好比「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韋編三絕」中的「三」,它們都不是代表數字的「三」,而是引申指「多次」。
  • 孟子是怎樣煉成的?「孟母教子」的故事,值得做父母的好好學習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是出自《三字經》裡的一句話,字面意思就是古時候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孟子好好學習,就去選擇合適的生活環境居住,孟子不學習,就剪斷織布機上的布,讓孟子懂得持之以恆的道理。
  • 從孟母三遷看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人來到世間是不可能生存在真空中的,總是受周圍環境的制約與影響。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這裡主要談談社會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對孩子來說,在沒有形成獨立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之前,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極易受到誘惑。
  • 昔孟母,擇鄰處.從孟母身上,我們可以學到哪些?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孟母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培養出了儒家亞聖——孟子。她與「精忠報國」嶽飛的母親嶽母、三國時期徐庶的母親徐母,並稱中國「賢良三母」,而且她是位居「賢良三母」之首的。那麼,從孟母身上,我們可以學到哪些呢?孟母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了。
  • 孟母三遷:好的環境能促進孩子的成長,更能提升孩子學習的能力
    當看到「孟母三遷」這個繪本的時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是什麼原因讓孟母下定決心搬三次家呢?孟母看見了孩子的舉動,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利於孟子的成長,於是他們又一次地搬家了。次孟母吸取了之前的教訓,他把家搬到了學堂旁邊。
  • 孟母三遷
    舍市,近於屠,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處子矣。」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ò,夏曆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處子也。」遂居於此。「孟母三遷」的「三」字的意思為「多次、屢次」解釋,而不是簡單的「三次」的意思。本典故中孟子的母親的確是搬遷了三次,即:居住之所近於墓、近於市、近於屠、學宮之旁。
  • 周圍環境會影響孩子嗎?孟母為教子三遷,其實我們都在向她學
    由此我想談一談居住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不僅僅是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極為重視,生怕周圍的環境影響了孩子的前途,其實從古至今都會這樣。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孟子的母親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儼然就是一個生意人。孟子的母親知道了,又皺起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看到這些,孟子的母親才算很滿意。
  • 從「孟母三遷」談學校教育……
    關於孟子母親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堪稱教育子女成功的典範,讓人爭相學習的楷模,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三遷「說的就是孟軻(孟子)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故事原文是這樣說的: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
  • 教育感悟82:孟母三遷,「遷」了什麼?
    2上文中家長提到了「孟母三遷」的故事,出自西漢·劉向的《列女傳》: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遊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遊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
  • 孟母三遷新解
    孟母三遷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孟母為了孟子有個良好的讀書成長環境,幾經遷居,終在學館旁邊安定下來,孟子耳濡目染學習氛圍,勤奮好學,終成一代「亞聖」。而孟母本人也成了中國教子的典範,影響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現在,試著以新的角度來解讀孟母三遷。
  • 孟子的母親介紹 關於孟子與其母親的故事
    孟母為了孟子的教育費盡心思,以身作則,終於把孟子培養成人,孟子能成為一代學問大家與孟母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因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會對子女的思想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正是因為年幼時的經歷,所以孟子非常強調對父母的孝順以及他深刻認識到環境對個人成長的影響。
  • 教育小故事:孟母三遷,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從小喪父,全靠母親倪氏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期望自我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一次,孟母看到孟軻在跟鄰居家的小孩兒打架,孟母覺得那裡的環境不好,於是搬家了。
  • 讀文言文孟母三遷感言
    自古成大器者,與家庭環境有很大的關係,最典型的故事,便是家喻戶曉的孟母三遷。原文:「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遊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之,』乃去,舍市旁。」孟子叫孟軻,舍指房子,墓指墓地,原來孟子小的時候,家就住在墓地附近,嬉指嬉戲玩耍。孟子所見所聞全是喪葬之事,所以也就模仿玩耍這些喪葬的遊戲,曰指說。孟母說,這可不是我帶孩子住的地方,乃去,指搬走,舍市旁,把家搬到了個集市旁。
  • 《孟母三遷》《嶽母刺字》《畫荻教子》哪位母親的故事讓你最感動
    《孟母三遷》《嶽母刺字》《畫荻教子》三個故事的母親都非常令我感動和喜歡,但是我最感動的還是《孟母三遷》,她跟現在社會的父母還是比較相像的,為了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寧願兩遷三地。也表示一個好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那麼最讓你感動的又是哪個故事呢?
  • 孟母三遷:小時候遭遇如此相同的孔子孟子,其母處理方式完全相反
    再比如,孔子三歲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孟子也是三歲喪父,由母親一手拉扯長大。到中年時孔子開始周遊列國,孔子也是周遊列國,孔子終生以教育為業,孟子也是以教育為業。看來,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都是有相似的經歷。孔子和孟子還有一個相似之處,就是小時候的居住環境。
  • 孟母三遷,家裡到底是多有錢?
    《三字經》裡說:「昔孟母,擇鄰處」。在中國,孟母三遷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大概意思是說,孟子的母親為了能有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來教育孩子,多次搬家,擇鄰而居。每次聽到這個故事,除了感慨孟母的這份執著之外,總有一個疑問在心裡揮之不去:短時間內三次搬家,一直搬到滿意的學區房為止,孟母哪來那麼多錢? 家裡有礦啊?
  • 兒童故事《孟母三遷》
    《孟母三遷》粵語音頻從前有個小朋友,去到嗰度模仿學壞都會被媽媽帶走,甚至連續搬家三次。呢個故事就係著名嘅《孟母三遷》啦!《三字經》裡講:「昔孟母,擇鄰處。子唔學,斷機杼。」孟母係邊個啊?就係古代戰國時期孟子嘅媽媽!孟子係個大學問家,今時今日嘅人仲記得佢,多得佢媽媽!
  • 你不能不看教子典範:孟母的教育智慧
    孟母三遷孟母三遷「昔孟母,擇鄰處。」是《三字經》的名句,講的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的父親孟激是一位懷才不遇的讀書人,為實現理想抱負遠赴宋國求仕,卻不幸遭到意外。留下妻子黨氏(孟母)和幼子孟軻(孟子)相依為命。孟子實際上成長於單親家庭,卻能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體系中儒家的「亞聖」,主要得益於孟母的育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