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裡寫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孟母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培養出了儒家亞聖——孟子。
她與「精忠報國」嶽飛的母親嶽母、三國時期徐庶的母親徐母,並稱中國「賢良三母」,而且她是位居「賢良三母」之首的。
那麼,從孟母身上,我們可以學到哪些呢?
孟母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了。
第一遷,是因為家處在一個整天哭哭啼啼的墓地附近,孩子便模仿大人喪葬的禮儀;
第二遷,是因為處於喧囂熱鬧的市集當中,孩子學會了討價還價錙銖必較,孟母不屑於讓孩子沾染如此的市儈氣,於是再次搬家。
最後一次,搬到了學宮附近,正所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孟子在這樣儒雅的環境裡,耳濡目染,也懂得了讀書人的禮儀,孟母這才滿意。
三字經裡提到,人的本性原本是差不多的,但是因為後天的習慣相差甚遠,父母的教育方式千差萬別,於是,每個家庭走出來的孩子,也肯定是不一樣的。
在孩子沒有成熟明智的認知和價值觀時,他受影響最大的就是來自環境。
從向內的家庭教育環境,到向外的社會環境。
這些年,原生家庭背了很多鍋。成年後的性格和情緒問題,不少人會溯源到原生家庭裡。
這個話題太深了,而且,原生家庭,真的很難改變。所以我們不多說了。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父母的鏡子。育兒,先觀己。
在外部的環境裡,孩子和什麼樣的玩伴在一起成長,也顯得尤為重要。
這半年,由於疫情,北京小學一直沒開學。很多孩子都是在小區公園裡聚集玩耍。當我細心觀察下來,就發現,有的孩子必須少在一起玩。
雖然是小孩子,但是有的已然養成了一副吊兒郎當的社會相,說起話來也是TMD、我X、NB等等各種字眼隨口說……如果孩子每天和這樣喜歡說髒話的小夥伴在一起,他自己能有多大的意志力不去說?聽得多了,有時候隨口就出來了。
還有的孩子因為磕磕碰碰就揚言要殺人的,想想小小年紀有這種想法,就覺得偏激得可怕。
這和成人世界的社交規則相同,你身邊最常接觸的一些人,決定了你是誰。
所以,即便不能給孩子營造完美的外部環境,至少也要避免孩子和髒話連篇、暴戾偏激、缺少規則的玩伴在一起。
童年並不意味著自由自在,任何的自由自在,都是以自律和規矩為前提的。
「昔孟母,擇鄰處」的下一句:「子不學,斷機杼」。
講的是孟子小時候貪玩,甚至逃學,有一天沒放學就回家了,孟母問他都學到了什麼,孟子說不出什麼。孟母很生氣,拿起剪刀就把正在織的綢布剪斷了。
孟母是單親媽媽,生計就靠著織布維持。剪斷布匹,就等於自斷了這些錢財。孟子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問母親原因。
孟母說到,「子之廢學,若我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廝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
學問和織布一樣,斷掉了,就廢掉了。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的,必須勤而好學才行。
孟子本質上是個好苗子,從此開始發奮讀書。
其實這種手段,遠比打罵要有效。宛若壯士斷腕一般的勇氣,直抵孩子的內心。
生活中有些虎爸虎媽,採取打罵的方式逼迫孩子學習,結果卻未必如意。因為打罵的後果,往往是造成更大的逆反心理、親子疏離。
明朝徐炳在《謁孟母祠》中寫道:「教子辛勤斷織絲,古來慈母卻嚴師。」
古語有云「慈母多敗兒」,而孟母既能做慈母,又可做嚴師,這便是厲害之處。
她不但「言傳」,也注重「身教」。從胎教開始,一言一行都恪守禮法。
比如著名的「買肉啖子」。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懷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翻譯過來就是孟子少年時,有一次鄰居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鄰居為什麼殺豬?」孟母說:「要給你吃肉。」孟母后來後悔了,說:「我懷著這個孩子時,蓆子擺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這都是對他(孟子)的胎教,現在他剛剛懂事而我卻欺騙他,這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於是買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以證明她沒有欺騙他。
孟子成年娶妻以後,有一夏日天氣很熱,孟子回到屋中,卻發現妻子「衣衫不整,箕踞而坐(兩腳張開坐著)」,孟子隨即勃然大怒。
因為孟子是儒家代表,儒家講「禮」,不但人要衣冠整潔,而且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孟子無法忍受妻子如此「無禮」,當即要休妻。
妻子也很害怕,於是去找孟母。孟母說:「乃汝無禮也,非婦無禮。《禮》不云乎:'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將入戶,視必下。'不掩人不備也。今汝往燕私之處,入戶不有聲,令人踞而視之,是汝之無禮也。」
這段話重點講了《禮》中所說,要入門的時候,問問都有誰在;要進入房內時,必須提高聲音讓房內人知道你要進去;進屋門內,眼睛必須向下看。
孟子自責,不再提休妻。
從這件事情,我們可以看出孟母這個婆婆,是很講理,也很能壓事的。古代有多少婆婆,都在挑撥著夫妻關係啊,挑三揀四,往往成為休妻的推動力量。
而孟母,自己不挑事,以一顆寬容仁愛之心,去讓兒子的小家庭更加和諧美好。也將儒家的「仁」和「禮」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是大智慧。
其次,孟母之所以能以《禮》回得孟子心服口服,還是在於孟母自身的知識儲備。言傳身教絕不僅僅是說說,而是自身也有功底,眼裡有星辰大海,心裡有滔滔志向,才能養育出出類拔萃的孩子。
孟母作為單親媽媽,一直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志節,即使在孟子成年長大後,孟母的監督和教導也未停止過。
但是,孟子所在的齊國,並不肯推行他的政治主張。他非常想去願意採納他政治主張的宋國,可是又擔心母親年事已高無人照料。
孟母知道了兒子的心事,對兒子說:「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
孟母的一席話把孟子的擔憂和猶豫一掃而空,孟子隨後離家周遊列國,受到了各國的歡迎,他的政治主張在許多諸侯國得到順利推行。
這就是身為一個母親的深明大義,不束縛孩子,讓孩子勇敢地去追尋自己的夢想。
即使在現代,有多少父母又是頂著「愛孩子、為你好」的名義,去剪斷了孩子的翅膀?
教子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它不僅要言傳身教,更需要一點一滴的積累。
願我們和孩子,都能積跬步,至千裡;積小流,成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