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孟母,擇鄰處.從孟母身上,我們可以學到哪些?

2021-02-19 希維雅的後花園

三字經裡寫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孟母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培養出了儒家亞聖——孟子。

她與「精忠報國」嶽飛的母親嶽母、三國時期徐庶的母親徐母,並稱中國「賢良三母」,而且她是位居「賢良三母」之首的。

那麼,從孟母身上,我們可以學到哪些呢?

孟母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了。

第一遷,是因為家處在一個整天哭哭啼啼的墓地附近,孩子便模仿大人喪葬的禮儀;

第二遷,是因為處於喧囂熱鬧的市集當中,孩子學會了討價還價錙銖必較,孟母不屑於讓孩子沾染如此的市儈氣,於是再次搬家。

最後一次,搬到了學宮附近,正所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孟子在這樣儒雅的環境裡,耳濡目染,也懂得了讀書人的禮儀,孟母這才滿意。

三字經裡提到,人的本性原本是差不多的,但是因為後天的習慣相差甚遠,父母的教育方式千差萬別,於是,每個家庭走出來的孩子,也肯定是不一樣的。

 

在孩子沒有成熟明智的認知和價值觀時,他受影響最大的就是來自環境。

從向內的家庭教育環境,到向外的社會環境。

這些年,原生家庭背了很多鍋。成年後的性格和情緒問題,不少人會溯源到原生家庭裡。

這個話題太深了,而且,原生家庭,真的很難改變。所以我們不多說了。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父母的鏡子。育兒,先觀己。

在外部的環境裡,孩子和什麼樣的玩伴在一起成長,也顯得尤為重要。

這半年,由於疫情,北京小學一直沒開學。很多孩子都是在小區公園裡聚集玩耍。當我細心觀察下來,就發現,有的孩子必須少在一起玩。

雖然是小孩子,但是有的已然養成了一副吊兒郎當的社會相,說起話來也是TMD、我X、NB等等各種字眼隨口說……如果孩子每天和這樣喜歡說髒話的小夥伴在一起,他自己能有多大的意志力不去說?聽得多了,有時候隨口就出來了。

還有的孩子因為磕磕碰碰就揚言要殺人的,想想小小年紀有這種想法,就覺得偏激得可怕。

這和成人世界的社交規則相同,你身邊最常接觸的一些人,決定了你是誰。

所以,即便不能給孩子營造完美的外部環境,至少也要避免孩子和髒話連篇、暴戾偏激、缺少規則的玩伴在一起。

童年並不意味著自由自在,任何的自由自在,都是以自律和規矩為前提的。

「昔孟母,擇鄰處」的下一句:「子不學,斷機杼」。

講的是孟子小時候貪玩,甚至逃學,有一天沒放學就回家了,孟母問他都學到了什麼,孟子說不出什麼。孟母很生氣,拿起剪刀就把正在織的綢布剪斷了。

孟母是單親媽媽,生計就靠著織布維持。剪斷布匹,就等於自斷了這些錢財。孟子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問母親原因。

孟母說到,「子之廢學,若我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廝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

學問和織布一樣,斷掉了,就廢掉了。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的,必須勤而好學才行。

孟子本質上是個好苗子,從此開始發奮讀書。

其實這種手段,遠比打罵要有效。宛若壯士斷腕一般的勇氣,直抵孩子的內心。

生活中有些虎爸虎媽,採取打罵的方式逼迫孩子學習,結果卻未必如意。因為打罵的後果,往往是造成更大的逆反心理、親子疏離。

明朝徐炳在《謁孟母祠》中寫道:「教子辛勤斷織絲,古來慈母卻嚴師。」

古語有云「慈母多敗兒」,而孟母既能做慈母,又可做嚴師,這便是厲害之處。

她不但「言傳」,也注重「身教」。從胎教開始,一言一行都恪守禮法。

比如著名的「買肉啖子」。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懷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翻譯過來就是孟子少年時,有一次鄰居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鄰居為什麼殺豬?」孟母說:「要給你吃肉。」孟母后來後悔了,說:「我懷著這個孩子時,蓆子擺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這都是對他(孟子)的胎教,現在他剛剛懂事而我卻欺騙他,這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於是買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以證明她沒有欺騙他。

孟子成年娶妻以後,有一夏日天氣很熱,孟子回到屋中,卻發現妻子「衣衫不整,箕踞而坐(兩腳張開坐著)」,孟子隨即勃然大怒。

因為孟子是儒家代表,儒家講「禮」,不但人要衣冠整潔,而且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孟子無法忍受妻子如此「無禮」,當即要休妻。

妻子也很害怕,於是去找孟母。孟母說:「乃汝無禮也,非婦無禮。《禮》不云乎:'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將入戶,視必下。'不掩人不備也。今汝往燕私之處,入戶不有聲,令人踞而視之,是汝之無禮也。」

這段話重點講了《禮》中所說,要入門的時候,問問都有誰在;要進入房內時,必須提高聲音讓房內人知道你要進去;進屋門內,眼睛必須向下看。

孟子自責,不再提休妻。

從這件事情,我們可以看出孟母這個婆婆,是很講理,也很能壓事的。古代有多少婆婆,都在挑撥著夫妻關係啊,挑三揀四,往往成為休妻的推動力量。

而孟母,自己不挑事,以一顆寬容仁愛之心,去讓兒子的小家庭更加和諧美好。也將儒家的「仁」和「禮」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是大智慧。

其次,孟母之所以能以《禮》回得孟子心服口服,還是在於孟母自身的知識儲備。言傳身教絕不僅僅是說說,而是自身也有功底,眼裡有星辰大海,心裡有滔滔志向,才能養育出出類拔萃的孩子。

孟母作為單親媽媽,一直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志節,即使在孟子成年長大後,孟母的監督和教導也未停止過。

但是,孟子所在的齊國,並不肯推行他的政治主張。他非常想去願意採納他政治主張的宋國,可是又擔心母親年事已高無人照料。

孟母知道了兒子的心事,對兒子說:「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

孟母的一席話把孟子的擔憂和猶豫一掃而空,孟子隨後離家周遊列國,受到了各國的歡迎,他的政治主張在許多諸侯國得到順利推行。

這就是身為一個母親的深明大義,不束縛孩子,讓孩子勇敢地去追尋自己的夢想。

即使在現代,有多少父母又是頂著「愛孩子、為你好」的名義,去剪斷了孩子的翅膀?

教子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它不僅要言傳身教,更需要一點一滴的積累。

願我們和孩子,都能積跬步,至千裡;積小流,成江海!

相關焦點

  • 【三字經】【二】昔孟母 擇鄰處
    我們作為家長要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讓孩子從小能養成好習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今日得分:10分累計得分:20分8.2018年12月2日《三字經》學習第2天博一班 田靖瑜爸爸(10分)1.誦讀(2分):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 【謎語詳解】昔孟母,擇鄰處 (打一成語)
    謎面:昔孟母,擇鄰處 (打一成語)謎底:見異思遷 / 退避三舍制謎:鄧鳳鳴  謎面出自中國傳統啟蒙讀物
  •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 孟母教子:《三字經》「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雖然到了城郊,但是新居與市場為鄰,遠遠近近的百姓們,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產來到集市交易,討價還價,市場上行商坐賈,拍賣喧鬧,熱鬧的場面對孩子來說是頗有吸引力的。而且他家的鄰居是一個殺豬的屠夫,孟子就用泥巴捏成小豬,模仿鄰居的樣子用竹片殺掉,沿街叫賣,也學會了錙銖必較的模樣。
  • 昔孟母、擇鄰處
    說得簡單通俗一點就是「跟什麼人,學什麼人」。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孟母三遷」。原文是這樣的: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ă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bì],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於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繼而遷於學宮之旁。
  • 三字經詮釋:昔孟母
    ī mèng mǔzé lín chǔzǐ bù xuéduàn jī zhù3.昔
  • 其實孟母三遷並沒有改變孟子,改變孟子的是孟母的一次發怒
    第二次孟母搬遷是到了集市,這時候孟子又整天看到了那些小商小販的營業,於是又和小朋友們玩起了經商的遊戲,整天都在裝小商販,學習開門迎客,點頭哈腰,討價還價,這導致了孟母的第二次搬遷,這次搬遷搬到了學校,這是孟母覺得最好的一個學習環境,的確也給孟子很深的教育意義,但是從後來的故事我們可以判斷,這三次搬遷雖然對孟子產生了巨大影響,但是影響還是不夠深刻。
  • 昔孟母擇鄰處
    女兒轉學後,我們為了她上學方便,就在學校附近的華僑城租了一套公寓,舉家搬遷到環境不錯的華僑城居住。感覺就像《三字經》中的那句「昔孟母、擇鄰處」。其實,我們家就緊挨著著名的華僑城小學,卻因為不是買的房子而不能入讀。但白石洲中英文學校有校巴來我們家旁邊接女兒上學。女兒進入新學校不久,校長蘭金仁就召集新生家長開會,宣揚他的教育理念。
  • 孟母教子:從故事到傳統
    如果讓母親們來回答,一定會說孟子有一位偉大的母親——孟母。《孟母斷機祠贊》說:「有母若孟,厥子乃賢。有子若孟,母德著焉。」「孟母教子」有哪些故事?這些故事在中國歷史上是如何形成一種傳統的?在講好中國故事、挺立文化自信的當下,這些問題值得我們重視。  「孟母教子」包括五個故事,涉及兩個時期的孟子:一是小孩子時期,二是成年人時期。
  • 你不能不看教子典範:孟母的教育智慧
    孟母三遷孟母三遷「昔孟母,擇鄰處。」孟子住到這裡,經常被書院的朗朗書聲所吸引,孟子天資聰穎,常常跑到學宮門前張望,跟著誦讀詩書,模仿書院學生演習禮儀。孟母看在眼中,心裡非常高興,於是就定居下來。到了入學的年紀,孟母將孟子送入書院,跟隨子思的學生學習儒家文化,自此開啟了孟子的儒學大家之路。
  • 「孟母教子」的故事,值得做父母的好好學習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是出自《三字經》裡的一句話,字面意思就是古時候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孟子好好學習,就去選擇合適的生活環境居住,孟子不學習,就剪斷織布機上的布,讓孟子懂得持之以恆的道理。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周處聽說了村裡來了這「三害」,好打架的個性使他立刻到山裡一拳就把老虎給打死了,接著又到湖裡抓蛟龍,在湖裡追了三天三夜,才消滅了蛟龍。岸上的村民見周處一直沒有浮出水面,還以為他和蛟龍同歸於盡了,於是,大家便在岸上慶祝除去了「三害」。周處回到了村子裡,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後,從此下決心改過自新,不再是個讓人家討厭的人。
  • 家長必讀:孟母教你什麼才是為孩子好的教育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我們不妨來孟母教子的故事裡,汲取一些經驗和智慧吧。孟母發現問題後,首先檢查自己,檢查身邊的環境,發現是因為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孟子才玩這種遊戲不好好學習。於是孟母非常果斷地把家從墓地附近搬到了一個集市附近。
  • 【一天一點小古文】孟母戒子
    【請家人聽你朗讀3遍】孟母戒子 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
  • 孟母的教育智慧:不止是換套學區房那麼簡單
    01昔孟母,擇鄰處 話說戰國時候有一個小朋友叫孟軻,幼年喪父,十分可憐。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不懂就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要做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 小孟聽後嚇了一跳。自此,小孟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於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孟子。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遊為墓間之事。
  • ​孟母教子有方,垂範千古!
    《三字經》中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名句傳誦。孟母「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等膾炙人口的故事,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婦孺皆知的歷史佳話,成為天下母親教育子女的樣板故事。 孟子的父親孟激,是一位懷才不遇的讀書人,為了光耀門楣,他拋別妻子,遠赴宋國遊學求仕。但是,三年以後,一心盼望丈夫出人頭地的孟母,聽到的是晴天霹靂的噩耗(去世)。
  • 影響中國歷史的100位女性之孟母:四大賢母之一,教子第一人
    奧小捷讀歷史頻道今天要為您介紹的影響中國歷史100位女性是被稱為千古教子第一人的孟母。「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三字經中的這幾句話概括了孟母教子的故事,相傳孟母是戰國時期晉國人。孟子(公元前372年到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
  • 孟母教子:言傳身教勝過大聲咆哮
    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學校旁邊定居下來了。孟母三遷給我們的啟示,並不是說為了教育孩子就要時常搬家,也不是說環境對孩子的成長一定能起到決定性作用,而是說人應該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 孟母教子的啟示——言傳身教勝過大聲咆哮
    正所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孟子能夠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和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今天我們來分享幾個孟母教子的小故事,看一看孟母是如何言傳身教教育孟子的。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學校旁邊定居下來了。孟母三遷給我們的啟示,並不是說為了教育孩子就要時常搬家,也不是說環境對孩子的成長一定能起到決定性作用,而是說人應該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