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怎樣煉成的?「孟母教子」的故事,值得做父母的好好學習

2020-12-15 琅琊史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是出自《三字經》裡的一句話,字面意思就是古時候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孟子好好學習,就去選擇合適的生活環境居住,孟子不學習,就剪斷織布機上的布,讓孟子懂得持之以恆的道理。

孟母教子的故事,自古以來就被人口口相傳,成為中國古代最經典的民間故事。孟母教子的故事主要講述了了我們孟母是如何培養出了繼孔子之後,儒家的又一位聖人,「亞聖」孟子。

孟母三遷

原文:孟子幼時,其舍近墓,常嬉為墓間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孟子乃嬉為俎豆揖讓進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處吾子矣。」遂居焉。

解釋:孟子小時候的家離墓地很近,孟子就經常和別人去玩模仿辦喪事的遊戲,孟母看到後覺得這不是適合孟子居住的地方,於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旁邊。可誰知,孟子來到集市旁邊後,又開始去學商人怎樣賣東西,孟母覺得集市也不是適合孟子居住的地方,於是她決定再次搬家。最後孟子搬到了學堂旁邊,來到學堂旁邊後,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並且喜歡上讀書,孟母這才滿意道:這才是適合孟子居住的地方。

啟示: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尤為重要,但這裡的環境不是說在學校旁邊就可以的。我們一定要給孩子提供一個有利於學習,有助於良好品德形成的生活環境,而不單單是一種緊靠學校就可以的居住環境,更重要的應該是能夠對孩子起到薰陶作用的那種人文環境。

買肉啖子

原文: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懷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解釋:孟子年少的時候,領居家殺豬,孟子就問孟母:「他們家殺豬幹什麼?」孟母告訴他:「殺豬要給你吃的。」說完後孟母就後悔了,孟母懷孕的時候,座位不端正不坐,肉割地不好也不吃,這都是她的胎教,可是現在她卻騙孟子說鄰居殺豬給他吃,這是在教他不講信用。於是孟母就買了領居家的肉給孟子吃,用來說明她沒有欺騙孟子。

啟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家長只有嚴格要求自己,才能掌握教育的主動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家長以身作則,給孩子起一個模範作用,才是最有說服力的教育。

斷機教子

原文: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我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斯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

解釋:孟子上學的時候,有次回家,孟母問他學到了什麼。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和往常一樣,孟母聽到後直接用刀剪短了正在織的布。孟子看到母親把辛辛苦苦織的布剪短,害怕極了,問其原因。孟母告訴他:「你荒廢學業,和我剪短這塊布一個道理。君子通過學習知識樹立名聲,通過不斷的請教來增長知識,所以平時才能夠平安無事,做起事來也能夠避免禍患。現在你荒廢學業,免不了做受苦受累的勞役,也就不能避免一些禍患。」孟子聽了以後很有感觸,從此以後起早貪黑地都市,最終成為人盡皆知的「亞聖」。

啟示:學習就像織布一樣,不專心讀書,就像斷了的布一樣接不回去,只有持之以恆才能見到效果。家長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也要情理交融的讓孩子產生共鳴,結合孩子的實際思想,有針對性地進行交流。以孩子為出發點,在看法上達成共識,讓孩子既能夠容易理解,也能夠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從而更好地接受父母的告誡或鼓勵。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在進行自我教育。對於孩子來說,生活就像一所學校,一草一木都可以成為研究、探索的對象。家庭教育不是一昧的說教,家長更多的時候應該扮演的是「拋磚」者、「引玉」人的角色。教子要:愛之以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授之以漁,觀之以行。

相關焦點

  • 孟母教子:從故事到傳統
    在講好中國故事、挺立文化自信的當下,這些問題值得我們重視。  「孟母教子」包括五個故事,涉及兩個時期的孟子:一是小孩子時期,二是成年人時期。小孩子時期包括三個故事:第一個是「殺豚」,第二個是「三遷」,第三個是「斷機」(又稱「斷織」)。成年人時期包括兩個故事:第一個是「休妻」,講離婚的事;第二個是「憂齊」,講孟子在齊國的時候,齊王不用他,因而臉上有憂色,母親開導他。
  • ​孟母教子有方,垂範千古!
    中華民族的大思想家孟子的母親仉氏(或又為李氏),就是這樣一位女性。正是這位母親的教子有方,注意環境對幼兒的影響,寓教於喻,以母行、母德,做孩子的表率,才使孟子有了求知的欲望、誠實的品格、勤學的毅力,才使孟子成為儒學的奠基人之一。孟母也因為培育出了一位歷史名人,而被尊為母教的光輝楷模,垂範千古!
  • 孟母三遷,你知道孟母帶孟子遠離的是哪些環境嗎?
    這就是大家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故事講的是孟子的母親為了培養孟子,使他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曾搬了三次家。後來用「孟母三遷」來指父母對子女教育的重視。孟子這時候又和小夥伴們模仿起了大人做生意。叫賣、砍價、吹牛、誇口,把小攤販的樣子表演得惟妙惟肖。孟母看到了,覺得這樣長久以往,會讓孟子染上很多不好的習慣,就再次帶孟子搬離了這個地方。
  • 孟母教子的啟示——言傳身教勝過大聲咆哮
    正所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孟子能夠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和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今天我們來分享幾個孟母教子的小故事,看一看孟母是如何言傳身教教育孟子的。孟母說完就後悔了,心說:」我懷著這個孩子時,蓆子擺得不正我都不坐;肉割得不方正我都不吃,現在他剛剛懂事而我卻欺騙他,這不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滿嘴瞎說麼。」於是買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表明自己沒有欺騙他。其實,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以身作則,是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品質。如果一些事情,父母不能說到做到,還是不說為好。
  • 你不能不看教子典範:孟母的教育智慧
    孟母育子的故事是中國數千年來文化教育的典範,在中國文化在世界上大行其道的今天,孟母也成為了世界範圍內母親的典範。數千年來,中國沒有任何一個母親的育子故事能超越她,儘管歷經了歲月的滄桑,孟母的智慧依然在人類思想文化殿堂裡栩栩生輝。
  • 孟子的母親介紹 關於孟子與其母親的故事
    後世為了紀念孟母,專門為她修建了孟母祠來供奉她,這對於一位普通的婦人來說是非常了不起的榮譽,同時也是對她教子有方,全心全意為子女著想的尊敬。孟子早年喪父,全靠母親含辛茹苦,勤儉節約把他養大,這一點跟孔子的身世很相似,孔子也是幼年喪父,不過孔子的母親卻不及孟母出名。因此孟子與母親的關係非常好,關於他與母親之間流傳著很多故事,比如「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的故事千古流傳。
  • 孟母教子:言傳身教勝過大聲咆哮
    而孟母,就是站在亞聖孟子背後的那個女人。今天我們就細數一下,這個偉大的女人是怎樣言傳身教出一個偉大的兒子的。可是孟子免不了和小夥伴去市場上玩耍,又和小夥伴們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惟妙惟肖,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母親又說:」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孟子的母親又將家搬到學校旁邊。孟子學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學校旁邊定居下來了。
  • 孟母教子:《三字經》「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起初,孟母孟子居住在鄒城以北離城較遠的馬鞍山下,附近是一片墓地,山麓墳瑩處處,不時看到喪葬的情形。村中兒童追逐嬉戲,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們的禮儀,扮演喪葬的過程,孟子也參與其中,有時還搶人家的供果吃。孟母為了兒子不受不良環境的影響,尋找一個好的學習環境,開始了漫長的遷居活動。
  • 孟母為何三遷?父母應該給孩子創造三種良好環境
    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事。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館旁邊。夏曆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後來孟子通過精學六藝,終成一代思想家。
  • 滄州孟子後裔《積極修續孟子世家譜》進行中
    「孟母教子」有哪些故事?這些故事在中國歷史上是如何形成一種傳統的?在講好中國故事、挺立文化自信的當下,這些問題值得我們重視。唯一把它們全部講上一遍的,可能是明代陳士元寫的《孟子雜記》。《孟子雜記》卷一「孟母」條以及緊接的「孟妻」條,算是把這五個故事完整地放在了一塊。這一現象讓我們更加覺得:「孟母教子」故事的傳承,在本質意義上,不是依靠文字記載,而是依靠實實在在的言傳身教。從文字記載的角度考察「孟母教子」故事,只是做學問的方式。「孟母教子」真實的內涵在於言傳身教,真正的精神在於不言之教。
  • 影響中國歷史的100位女性之孟母:四大賢母之一,教子第一人
    奧小捷讀歷史頻道今天要為您介紹的影響中國歷史100位女性是被稱為千古教子第一人的孟母。「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三字經中的這幾句話概括了孟母教子的故事,相傳孟母是戰國時期晉國人。孟子(公元前372年到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
  • 其實孟母三遷並沒有改變孟子,改變孟子的是孟母的一次發怒
    相信我們很多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一個故事,那就是孟子母親為了給孟子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而三次搬家,第一次為了守孝而搬到墓地附近,第二次又從墓地附近搬到集市,第三次的時候才從集市搬到學校附近。
  • 家長必讀:孟母教你什麼才是為孩子好的教育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我們不妨來孟母教子的故事裡,汲取一些經驗和智慧吧。孟子小時候,不好好學習,總是玩死人哭喪的祭拜遊戲。孟母發現問題後,首先檢查自己,檢查身邊的環境,發現是因為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孟子才玩這種遊戲不好好學習。
  • 青島孟氏宗親代表參加紀念孟母孟子大典
    原標題:青島孟氏宗親代表參加紀念孟母孟子大典2016年5月8日(夏曆丙申年四月初二)上午,紀念孟母孟子大典在孟子故裡鄒城市孟廟隆重舉行。青島孟氏宗親部分代表與孟氏宗親聯誼會會長兼理事長孟淑勤、榮譽會長孟祥居、顧問孟蒙、副會長孟慶升、孟聖喜、孟斌、孟祥太、孟召廷等孟子後裔代表和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領導一道出席了此次活動。
  • 昔孟母,擇鄰處.從孟母身上,我們可以學到哪些?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孟母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培養出了儒家亞聖——孟子。她與「精忠報國」嶽飛的母親嶽母、三國時期徐庶的母親徐母,並稱中國「賢良三母」,而且她是位居「賢良三母」之首的。那麼,從孟母身上,我們可以學到哪些呢?孟母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了。
  • 教育感悟83:斷機教子,「斷」了什麼?
    我當即百度了「斷機教子」的故事,並列印給她看:西漢劉向《列女傳》中記載了這一故事: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我斷斯織也。」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 三字經詮釋:昔孟母
    ,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啟示】孟子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做為孩子,要理解這種要求,是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注釋】  昔:從前。   孟母:孟子的母親。孟子姓孟名軻,字子輿,戰國時代鄒國人。相傳孟子早年喪父,其母為引導兒子學習,曾三次遷徙居處,最後在一所學校旁定居下來。
  • 古代偉大四位賢母:孟母、陶母、歐母、嶽母
    她的兒子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僅次於孔子的儒學大家,被譽為「亞聖」。孟母之所以能培養出如此優秀的兒子,全在於她對子女的悉心教育。她最被廣為傳頌的事跡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早年喪夫,卻志不改嫁,一個人含辛茹苦養育孟子。剛開始她和孟子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以便於每天可以去祭拜丈夫。只是在這種地方住久了,年幼的孟子竟學起了出殯人士的哭喪胡鬧。
  • 文言文誦讀4《孟母戒子》-節拍誦讀 輕鬆記憶
    孟母戒子  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子輟然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愃也,呼而問之:「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得。」其母引刀裂其織,以此戒之。自是之後,孟子不復喧矣。《孟母戒子》是漢代韓嬰所寫的一篇古文,選自《韓詩外傳》。
  • 教子在幼養正於蒙
    於是她經常請人講先人教子的故事,從這些故事中,她懂得了「教子當在幼」,「養正當於蒙」,「教子需早」的道理,並學到了一些關於「胎教」的知識。    人有先天和後天之分,坐胎至落地前為先天,出生之後為後天。教育孩子的關鍵在後天施教,單出生之前的「胎教」,也不可忽視。母親懷孕後的言行舉止、情緒變化、飲食起居、品質德操,對胎兒的發育成長都有直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