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是出自《三字經》裡的一句話,字面意思就是古時候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孟子好好學習,就去選擇合適的生活環境居住,孟子不學習,就剪斷織布機上的布,讓孟子懂得持之以恆的道理。
孟母教子的故事,自古以來就被人口口相傳,成為中國古代最經典的民間故事。孟母教子的故事主要講述了了我們孟母是如何培養出了繼孔子之後,儒家的又一位聖人,「亞聖」孟子。
孟母三遷
原文:孟子幼時,其舍近墓,常嬉為墓間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孟子乃嬉為俎豆揖讓進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處吾子矣。」遂居焉。
解釋:孟子小時候的家離墓地很近,孟子就經常和別人去玩模仿辦喪事的遊戲,孟母看到後覺得這不是適合孟子居住的地方,於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旁邊。可誰知,孟子來到集市旁邊後,又開始去學商人怎樣賣東西,孟母覺得集市也不是適合孟子居住的地方,於是她決定再次搬家。最後孟子搬到了學堂旁邊,來到學堂旁邊後,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並且喜歡上讀書,孟母這才滿意道:這才是適合孟子居住的地方。
啟示: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尤為重要,但這裡的環境不是說在學校旁邊就可以的。我們一定要給孩子提供一個有利於學習,有助於良好品德形成的生活環境,而不單單是一種緊靠學校就可以的居住環境,更重要的應該是能夠對孩子起到薰陶作用的那種人文環境。
買肉啖子
原文: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懷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解釋:孟子年少的時候,領居家殺豬,孟子就問孟母:「他們家殺豬幹什麼?」孟母告訴他:「殺豬要給你吃的。」說完後孟母就後悔了,孟母懷孕的時候,座位不端正不坐,肉割地不好也不吃,這都是她的胎教,可是現在她卻騙孟子說鄰居殺豬給他吃,這是在教他不講信用。於是孟母就買了領居家的肉給孟子吃,用來說明她沒有欺騙孟子。
啟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家長只有嚴格要求自己,才能掌握教育的主動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家長以身作則,給孩子起一個模範作用,才是最有說服力的教育。
斷機教子
原文: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我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斯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
解釋:孟子上學的時候,有次回家,孟母問他學到了什麼。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和往常一樣,孟母聽到後直接用刀剪短了正在織的布。孟子看到母親把辛辛苦苦織的布剪短,害怕極了,問其原因。孟母告訴他:「你荒廢學業,和我剪短這塊布一個道理。君子通過學習知識樹立名聲,通過不斷的請教來增長知識,所以平時才能夠平安無事,做起事來也能夠避免禍患。現在你荒廢學業,免不了做受苦受累的勞役,也就不能避免一些禍患。」孟子聽了以後很有感觸,從此以後起早貪黑地都市,最終成為人盡皆知的「亞聖」。
啟示:學習就像織布一樣,不專心讀書,就像斷了的布一樣接不回去,只有持之以恆才能見到效果。家長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也要情理交融的讓孩子產生共鳴,結合孩子的實際思想,有針對性地進行交流。以孩子為出發點,在看法上達成共識,讓孩子既能夠容易理解,也能夠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從而更好地接受父母的告誡或鼓勵。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在進行自我教育。對於孩子來說,生活就像一所學校,一草一木都可以成為研究、探索的對象。家庭教育不是一昧的說教,家長更多的時候應該扮演的是「拋磚」者、「引玉」人的角色。教子要:愛之以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授之以漁,觀之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