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小故事:孟母三遷,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2020-12-25 大白菜視頻娛樂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從小喪父,全靠母親倪氏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期望自我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軻在跟鄰居家的小孩兒打架,孟母覺得那裡的環境不好,於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見鄰居鐵匠家裡支著個大爐子,幾個滿身油汙的鐵匠師傅在打鐵。孟軻呢,正在院子的角落裡,用磚塊做鐵砧,用木棍做鐵錘,模仿著鐵匠師傅的動作,玩得正起勁呢!孟母一想,那裡環境還是不好,於是又搬了家。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抬著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夥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挺好玩,就模仿著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面,認認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當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來,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學堂,有個鬍子花白的老師教著一群大大小小的學生。老師每一天搖頭晃腦地領著學生念書,那拖腔拖調的聲音就像唱歌,調皮的孟軻也跟著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孟母以為兒子喜歡念書了,高興得很,就把孟軻送去上學。

但是有一天,孟軻逃學了。孟母明白後傷透了心。等孟軻玩夠了回來,孟母把他叫到身邊,說:「你貪玩逃學不讀書,就像剪斷了的布一樣,織不成布;織不成布,就沒有衣服穿;不好好讀書,你就永遠成不了人才。」說著,抄起剪刀,「譁」的一聲,把織機上將要織好的布全剪斷了。

孟軻嚇得愣住了。這一次,孟軻心裡真正受到了震動。他認真地思考了很久,最後明白了道理,從此專心讀起書來。由於他天資聰明,之後又專門跟孔子的孫子子思學習,最後成了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母三遷的啟示:

一、關於人的發展問題。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自然的人透過教育使之成為社會的人,一個人從生下來,帶成長為人類社會的一員,是一個相對較長的社會化過程。孩子在現實社會裡學習社會的行為方式,同時參加各種和會群眾活動,理解行動準則和價值體系,進而發展其社會性。因此,人的成長總是受環境的影響,一是自然環境,二是社會環境。從而構成各種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獲得必須的生活知識和社會經驗,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從這一故事中,說明了很久以前人們就意識到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與教育的關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復自直;白沙在泥,與之俱黑。」

現代社會,是一個教育社會化的時代,而我們的學校教育也不就應,把學生關在教室裡,讀死書,死讀書。有些知識、規範是社會要求他們而學校無法學到的,就需要他們到校外學習,所以教師的班級管理和班級活動,不能只限於學校的圍牆之內。

二、是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也是用心能動的。

人們總是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理解著環境的影響,同時也改造著環境,並在改造環境的過程中改造著自我。所以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對學生的將來有著深遠的影響。一個家庭中,家長的生活習慣,語言、行為,思想觀念對子女有著直接的影響;學校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也有直接的影響;社會上一些學生可見、可聞、可感的事物,對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也有影響。

三、教育要有選取性與主導性

從孟子的母親對他的教育,我們可明白擇善而居,三遷而擇鄰,妙在選取。這種選取,體現了母親教育子女的主導性。對於學校教育,對學生教育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個性是班主任,學生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思想道德,人生觀、價值觀的構成和成長,取決於教師所把握的培養目標。因此,教師的主導作用的發揮,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用心發展。

總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要適應社會的發展,貼合發展中的道德規範,社會要求。要以發展的觀念去展開豐富多彩的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設不能不說是《孟母三遷》給我們的教育與學生成長方面的又一啟迪。

相關焦點

  • 孟母三遷的故事,闡明一個簡單的道理,優秀的孩子需要兩種環境
    在中國古代有一個非常經典的育兒案例,名字叫做孟母三遷,相傳孟子的母親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有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先後曾經搬過三次家,第1次搬到了街市當中,第2次搬到了陵園附近,第3次才搬到了一個學堂。周圍環境的改變影響了孟子的性格,在學堂附近,讓他對知識的渴望越來越強烈。
  • 孟母三遷:好的環境能促進孩子的成長,更能提升孩子學習的能力
    去少年兒童圖書館給孩子借書,在書架上看到了很多關於中國歷史故事的繪本。其中不乏有「司馬光砸缸」、「曹衝稱象」以及「田忌賽馬」這樣的故事繪本。當看到「孟母三遷」這個繪本的時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是什麼原因讓孟母下定決心搬三次家呢?
  • 中華成語小故事——孟母三遷
    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
  • 教育感悟82:孟母三遷,「遷」了什麼?
    家長說,天下父母的心都是一樣的,都是想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孩子也只有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才會有更好的發展。4這位家長的故事讓我想到了七年前張同學的家長。6高一的那位家長,僅僅把教育的保障定位在給孩子找一個好學校,一個好班級,並且把她所作的努力與「孟母三遷」關聯到一起,顯然,她只是簡單地認識到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 兒童教育,成語動畫故事:孟母三遷
    家庭教育是人類社會全部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一個人的成長乃至社會的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個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助力棒。那麼家庭教育對於孩子都有哪些重要性呢?1、影響孩子的成長孟母三遷的典故我們肯定都知道,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環境對人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因為環境因素有廣泛性、經常性、自然性、偶然性的特點,因此孩子會受到種種影響,所以我們更不能低估環境的影響力。
  • 從「孟母三遷」談學校教育……
    關於孟子母親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堪稱教育子女成功的典範,讓人爭相學習的楷模,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三遷「說的就是孟軻(孟子)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故事原文是這樣說的: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
  • 家長如何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有時候在外面的咖啡廳或者肯德基店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在裡面埋頭寫作業,問他們,為什麼不回家寫?大多數都搖搖頭。從他們交談的言語和躲閃的神情,大致可以猜出來是因為家裡沒有適合學習的環境。做父母的應該反思,為什麼孩子寧願在外面寫作業也不願意回家寫呢?這說明改善家庭環境迫在眉睫,讓家成為一個適合孩子學習的地方。
  • 孟母三遷,你知道孟母帶孟子遠離的是哪些環境嗎?
    這就是大家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故事講的是孟子的母親為了培養孟子,使他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曾搬了三次家。後來用「孟母三遷」來指父母對子女教育的重視。那麼大家知道孟母帶著孩子遷離的都是什麼樣的環境嗎?又為什麼一定要遷離呢?小編今天就和您細緻地去聊聊孟母搬離的那些不利於孩子成長的環境,而最終又選擇了什麼樣的環境長久居住。
  • 孟母三遷,五子登科,從三字經裡看教育的力量!
    如果把一個孩子比喻成花朵的話,那麼他的成長和教育環境就是花朵所賴以生長、綻放的土壤,為了孩子的成長,必須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環境,這點很重要,我們可以從《三字經》裡找到答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 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會遇見更好的自己!
    想要愛上學習這件事,其實,也沒有多難,首先要做的是,給自己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可以成就一個人,相反,一個凌亂不堪、烏煙瘴氣的環境,同樣也可以耽誤一個人。好的學習環境,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好的物質環境,有以下幾方面。
  • 教育觀察:為青少年創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
    教育觀察:為青少年創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教育觀察:為青少年創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意思是:一個人要形成美好的品德,必須選擇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長期跟有仁德的人朝夕相處,學習他們美好的品質,這才是明智之舉。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近來採取的這一系列行動,實則就是淨化中小學生的閱讀市場,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 環境對於人的潛移默化,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
    環境對於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古代的時候有一個故事叫孟母三遷,孟子的母親為了保證自己兒子的教育,於是把自己的兒子帶到了學習氛圍比較重的地區,最終孟子成為了大學問家。環境會改變一個人,朋友和身邊的人更會改變一個人。
  • 孟母三遷:教育好壞,環境真的很重要
    好的環境必然帶來優質的教育效果。環境一旦形成,對教師個人素養的依賴就會越來越小,環境產生的教育力就越來越大。班級授課制的弊端已經那樣明顯,但其中依舊可取的就是環境,班級環境能產生讓你意想不到的教育力,影響著環境中的每一個人。
  • 成語故事 孟母三遷
    幾乎每個成語都有自己的故事,富有深刻的思想內涵。故事裡有文化,文化裡有故事,讓我們一起聽故事、學文化。 寶貝們, 準備好,故事開始嘍~
  • 《孟母三遷》《嶽母刺字》《畫荻教子》哪位母親的故事讓你最感動
    《孟母三遷》《嶽母刺字》《畫荻教子》三個故事的母親都非常令我感動和喜歡,但是我最感動的還是《孟母三遷》,她跟現在社會的父母還是比較相像的,為了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寧願兩遷三地。也表示一個好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那麼最讓你感動的又是哪個故事呢?
  • 楓悅園|全鏈式優質教育 給孩子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
    「近期小編的朋友圈被一則新聞刷屏了,新聞的內容為:安徽省小古樓村裡33年來走出了12位博士和28位碩士。網友看到後驚呼「太棒了」「為他們點讚」!村子更被譽為博士碩士的搖籃。」哲學家馬克思曾說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古有孟母三遷,今有擇校而居,居住環境無疑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 從「孟母三遷」的故事出發,解讀社區環境對孩子學業成就的影響
    孟母三遷,在全球華人中,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故事了。孟子小時候應該是典型的「熊孩子」,在他很小的時候,他家附近有一片墓地,於是,小孟子就常常玩辦理喪事的遊戲,他母親說:「這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
  • 生活及學習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很大,來和孩子一起讀孟母三遷的故事
    譯文:古時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孟子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曾三次為了選擇鄰居而搬家。有一次,孟子逃學回家,孟母生氣地吧織布機上的梭子折斷,以此來教育他學習是不可以中斷的。孟母三遷孟子小時候,住在墓地附近,他一看見下葬祭祀的人就跟著他們學各種各樣的共走。孟母看見後,覺得這樣會影響孟子的成長,就把家搬到菜市場旁。可孟子不久又把小商販的叫賣聲學得惟妙惟肖了,仍然不好好學習。最後,孟母決定吧家搬到一所學校附近,孟子這才開始認真學習。
  • 你贊成孟母三遷嗎?孟母三遷真的有意義嗎?
    這指的是孟母三遷的典故,孟子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起先孟母和孟子居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常常模仿大人跪拜哭嚎;孟母就帶著孟子搬到了市集處,孟子又開始學著做生意,屠宰豬羊;孟母又帶著孟子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看到了來文廟的官員禮貌相待,自己也會學習他們。孟母為了孟子的教育煞費苦心,終於找到了自己滿意的地方,而這也正是適合孟子學習和接受教育的最佳的場所。
  • 如何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我是啟志CBP兒童成長中心,點擊上方「關注」,每天為你分享兒童成長教育知識,私信回復我「01」,送您一份家庭兒童教育禮包。1、營造一種良好家庭情感氛圍 第一,和睦家庭能給予孩子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會感到愉快;父母應該努力創造一個健康輕鬆的家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