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人群裡北京人特別好辨認,因為他們一開口,根本就藏不住——太貧了!大S在節目裡形容老公汪小菲掛電話:啊行行,我知道了,好嘞好嘞好嘞,沒問題沒問題,嗯嗯嗯,掛了掛了掛了……
北京人的特點僅僅是貧嗎?並不是!12月11日,北京市體檢中心發布《2018年度北京市體檢統計報告》(下稱體檢統計報告),這份涵蓋2018年度北京專項體檢57萬人次和健康體檢414萬人次的體檢大數據顯示,北京人胖,且胖出內涵,胖出了新高度。
超三成人血脂異常,四分之一的人是胖子
北京人怎麼了?沒怎麼,就是胖!
分析顯示,體檢檢出率排名靠前的為血脂異常(32.78%)、超重(25.03%)和脂肪肝(20.78%)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相關的危險因素,且多年來居高不下。
從性別來看,60歲以下男性體檢出的危險因素以血脂異常、超重、脂肪肝為主,60歲以上男性以甲狀腺結節、頸動脈斑塊和骨量減少/骨質疏鬆為主;50歲以下女性主要以乳腺增生、甲狀腺結節和血脂異常為主,50歲以上女性則以甲狀腺結節和骨量減少/骨質疏鬆和頸動脈斑塊為主。
北京市體檢中心主任張靜波認為,這些代謝異常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動脈硬化、心絞痛、心肌梗死、腦梗死等,是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的危險因素,對健康有潛在威脅。此外,骨質疏鬆、甲狀腺結節、空腹血糖升高、血尿酸增高、幽門螺桿菌陽性等,也在嚴重威脅北京常住人口的健康。
成年人胖,孩子也胖
父母胖,孩子大概率也不會是個瘦子。本次《體檢統計報告》亦顯示出兒童健康狀況。2018年高中入學考試體檢中,異常指標檢出率前五位為視力不良、肥胖、超重、色覺異常、身高不足。視力、身高和體重問題一直居陽性體徵高位。
與往年「城區兒童超重情況比郊區縣兒童嚴重」不同,北京中心城區孩子的超重問題已經好於郊區縣兒童。北京市體檢中心副主任錢文紅分析說,這樣的結果源於中心城區兒童家長的健康觀念在提升,並為子女在體重控制上做出努力,而郊區縣中多半為留守兒童,祖輩尚未樹立控制體重的意識。
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秘書長陳剛在接受健康界採訪時表示,北京兒童上學路程普遍較長,很多孩子只能車接車送,這是兒童肥胖的原因之一。另外,父母健康素養不高,「胖點兒好」的觀念導致家庭對垃圾食品不夠節制,這也讓很多孩子沒有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陳剛建議,健康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與「科學飲食、加強運動」有關的知識最好能納入中小學課本當中,讓孩子們從小就有健康意識,養成好習慣。
體重管好了 慢性病就被遏制住了
毫無疑問,與肥胖有關的慢性病讓北京背上了沉重的診療負擔。
陳剛表示,體重管理好了,就能遏制很多慢性疾病的發生。目前,北京總共有241家開展健康體檢的醫療機構,平均每10萬名常住人口擁有1.06家。241家體檢醫療機構包括139家醫院、8家婦幼保健院、83家門診部和診所、1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家其他衛生機構。陳剛希望通過體檢機構中呈現的數據,相關部門能夠找到幹預的目標和對象,並制訂相關政策。
事實上,伴隨人們對健康重視程度的提高,體檢早已成為很多人每年一次的例行任務。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體檢中心主任陳東寧發現,如今不少單位對職工健康越來越關注。從體檢項目看,早期體檢人均只有幾百元,如今每個人動輒就是2000多元。
專家:男性在健康方面是弱勢群體 需要關愛
多數國家和地區的男性壽命要低於女性。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胡榮特別提到,社會應該關愛男性,從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看,男性著實是弱勢群體。
「傳統觀念認為,男性要多吃,胖一些屬於正常現象,這導致男性從青少年開始肥胖和超重就非常高發,但男性沒有雌激素保護,動脈粥樣硬化、心肌梗死等疾病發病情況相比女性要嚴重。」胡榮說。
不少男性「心太大」,只要沒顯示有腫瘤,體檢報告就會被扔到一邊。胡榮建議,男性不僅自律性要提高,男孩子的家長、男性的妻子也要及時督促家庭成員關注報告中的異常數據。「如果不上心,未來男性健康問題會成為整個家庭的負擔。」
儘管「胖且慢性病纏身」,但北京常住人口的健康水平仍然整體高於我國其他地區。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健康促進處處長湯偉民表示,北京人均期望壽命為82.2歲,僅次於上海;嬰兒死亡率在2.01‰,位列全國前三;孕產婦死亡率是11.7/10萬。這三個指標均接近國際發達國家水平,北京人的疾病發病特點也與發達國家基本一致——慢病防控是重中之重。除了應對慢性疾病外,極端突發傳染性疾病也是醫療健康部門的工作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