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劉盾 通訊員 耿海鷹 連燕純)「我在這裡工作穩定,收入比以前好了很多。」廣東肇慶市德慶縣鳳村鎮桂村村民陸金堯現在鳳村鎮富成工藝製品廠工作,每月收入2000多元。他的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底的3982元,到今年底的13992元,實現穩定脫貧。
富成工藝製品廠由廣東中山市委辦公室、中山職業技術學院等組成的聯合扶貧工作組牽線引進。該製品廠優先招收貧困戶和殘疾人,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就業幫扶從村到鎮漸漸向全縣輻射。
這只是中山職院精準實施「輸血造血」幫扶舉措,助幫扶對象「拔窮根」的縮影。自2016年對口幫扶桂村起,學校在產業發展、教育培訓等方面精準發力,著力構建脫貧長效機制,把教育教學成果轉化為扶貧力量,將知識、技能、技術送到田間地頭和企業車間,助力桂村村民脫貧奔康。
桂村地處山坳之間,是德慶縣內面積最大、貧困人口最多的村落。十多年前,鄉親們大部分收入來源於種植柑橘。但黃龍病的出現,導致柑橘幾乎絕跡。2016年,全村人均收入約7000元,集體經濟收入只有485元;建檔立卡貧困戶57戶159人,貧困戶人均純收入不足4000元。
產業結構較單一、基礎設施欠帳等短板是橫亙在桂村村民和小康間的障礙。村裡的道路原多是泥路,村裡基本沒有公共基礎設施。桂村黨群服務中心原是上世紀60年代遺存建築,牆面紅磚風化殘缺,開會時因空間狹窄常出現「人擠人」現象。
綜合文化樓、文體廣場、垃圾分類集中籌集處、衛生站……桂村的村容村貌與文化內涵正不斷提升。為讓桂村既有顏值又有內涵,中山職院聚焦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投入各類籌集資金共51萬元,為桂村基礎設施建設添磚加瓦。其中,桂村完成的自來水工程建設民生項目,解決村民20多年來喝不上放心水的困擾。
在聯合扶貧工作組鼓勵幫扶下,桂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何炎佳承包10多畝山塘養魚,種植20畝皇帝柑等。他通過勤奮勞動,走上脫貧致富路,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底的3026元,增加到今年年底的23626元。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校著力激發村民脫貧致富內生動力,努力推動造血式扶貧。」中山職院黨委書記尹緒忠介紹說,中山職院深入調查研究,準確甄別貧困戶,實施「一戶一策」幫扶措施,將果蔬基地等項目作為貧困戶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之一。
產業是受援地穩定脫貧的搖錢樹。中山職院等指導桂村做好產業規劃,充分利用桂村棄荒地,建設桂香米、桂皮、果蔬基地。村裡特色產業不斷壯大,光伏與農業融合發展模式進一步鞏固。學校累計投入縣統籌光伏、水利水電項目資金達318.4萬元,將帶動41戶有勞動力戶和村集體連續10年穩定增收,戶年均增收6600元,集體年均增收6萬元。
造血式扶貧要生產銷售兩手抓。為更好實現村有產業、戶有項目、產品有銷路、增收有門路,中山職院專門開發小程序「鳳村在線」,搭建網絡宣傳與銷售平臺等,全面推薦包括桂村在內的鳳村鎮特色產品等。該校還派出大學生攝製組,通過拍抖音、微電影等方式,用全媒體手段幫助農戶推廣特色農產品。在聯合工作組助力下,2018年5月,桂村扶貧農產品成功申報上架國家社會扶貧網,銷往全國。
「看到中山職院的老師和同學們為村子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己也樹立了考取中山職院的目標。」2019年,從小在桂村長大的李振煌入讀中山職院。2019年寒假,他加入學校組織的大學生「三下鄉」活動,發揮專長,反哺家鄉教育。
「學校不僅著力於產業發展富口袋,更重視教育扶貧富腦袋。」據中山職院校長王忠介紹,學校根據桂村小學教育發展需求,投入6萬元捐建桂村小學科普實踐活動室。學校還組織大學生支教團,每年寒暑假到桂村小學支教,主要開展手工、國畫、醫學急救方法等課外拓展課程,讓孩子們在寓教於樂中學習成長。
中山職院還推動中山啟思頓國際幼兒園與桂村小學籤訂結對幫扶協議。該園組織專業教師支教,為桂村小學學前班科學設置獻計出力。桂村小學面貌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教育質量不斷提升,從鄉村薄弱校成為省級規範化教學點、教育強縣示範點。
精準扶貧出真招見實效,桂村村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今年,桂村集體經濟年收入54萬元,同比增長率為257%;57戶貧困戶157人全部脫貧退出,貧困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053元,同比增長率為113%。
作者:劉盾 耿海鷹 連燕純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