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小北約」?美日澳印「四國聯盟」針對中國

2020-12-27 華夏經緯網

  印度國防部宣布澳大利亞海軍將參加2020年在孟加拉灣舉行的馬拉巴爾演習,這樣一來,美國、印度、日本、澳大利亞四國就在這次聯合軍演中湊齊了,這被廣泛視為圍繞「四國聯盟」概念的最新進展。

  澳大利亞2007年最後一次參加馬拉巴爾演習,印度時隔13年後邀請它回來,是新德裡刻意表演給中國看的一個表情,目的是向後者施壓。美國一直想把「四國聯盟」做實,使之成為針對中國的「亞洲版北約」的基礎。馬拉巴爾軍演以及本月四國外長的東京會晤調動了人們這方面的更多聯想。

  法新社評論稱,所謂「四方安全對話」被吹捧為對抗中國崛起的一種手段,但在遏制或參與遏制北京方面,該集團常常因分歧而步履蹣跚。但值得警惕的是,印度政府的對華強硬派近來不斷鼓吹對華政策「突破底線」。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20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注意到四國軍演的消息,強調國與國之間的軍事合作應有利於地區和平穩定。他同時敦促印方信守承諾,抓緊向中方移交走失人員,與中方一道共同推進第七輪軍長級會談共識落實,維護邊境地區和平安寧。

澳大利亞13年後重返軍演

美日澳軍艦現身南海

  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報導,澳國防部長雷諾茲已確認澳大利亞將參加下個月的「馬拉巴爾」軍演。雷諾茲說,「馬拉巴爾」高級別軍演將成為提升澳海軍防務能力的一次裡程碑式的機會,通過各國的協同作戰,將展示其「維護印太地區開放繁榮的決心」。「瞄準中國,澳大利亞加入美日印軍演」,法新社稱,澳防長此番聲明是「針對中國專制力量的一種很好的暗示」。

  「馬拉巴爾」系列海軍演習始於1992年,最初是印度和美國之間的雙邊操練,日本在2017年加入,並成為永久成員。據「美國之音」20日報導,澳大利亞曾在2007年參加該演習,在遭到北京強烈反對後,坎培拉方面至今已經13年沒有重返「馬拉巴爾」演習了。報導還稱,近年來,澳大利亞也表示過願意參加演習,但印度方面因為「擔心北京的感覺」,沒有同意。「馬拉巴爾」演習2018年在菲律賓和關島附近舉行,2019年在日本海岸附近進行,今年將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舉行。

  據印度媒體報導,本年度「馬拉巴爾」軍演將通過「海上非接觸」的方式舉行,但並未披露「海上非接觸」方式的具體內容,稱有關各方將於10月底就此召開會議協商。據《印度教徒報》報導,四方聯合軍演表面上是為了保護航路的暢通,實際上是展示「民主國家力量遏制中國在印太地區的擴張主義」。即便中國海軍是一支綠色和平力量,只在其沿海領域活動,但重要的是,四國通過軍演將掐住作為80%中國進口能源海上通道的馬六甲海峽的咽喉。

  印度海軍發言人稱,澳大利亞重返「馬拉巴爾」軍演將形成「令人生畏的防務力量」。印度分析人士認為,這一決定表明澳大利亞對中國的立場越發強硬。2007年陸克文政府在北京提出抗議後立即退出了軍演,而如今澳大利亞是右翼總理莫裡森執政。

  澳大利亞國內對此不乏擔憂的聲音。ABC報導稱,下月參加四方軍演後,澳中外交關係恐怕會重新緊張。一名ABC記者在報導中稱,目前澳大利亞周邊安全前景越來越讓人擔憂,在澳政府總共12頁的2016年防務白皮書裡,「中國威脅」的用詞多達十幾次。這也使得澳大利亞人在過去幾年中經歷了一場對中國看法的演變。種種跡象顯示,澳政府已經下定決心,呼應美國對南太平洋和周邊地區戰略部署的需求,而對於本國政客越來越具有煽動性的好戰言論,不少澳大利亞民眾感到非常焦慮。

印度的改變耐人尋味

  耐人尋味的還有印度話鋒的轉變。印度PRINT新聞網援引印度外交和國防消息人士的話說,本月初在日本首都東京舉行的「四方安全對話」外長會上,美日印正式確定接納澳大利亞加入「馬拉巴爾」軍演。消息人士稱,印度起初其實並不願意公開宣布這一消息,理由是「與中國的軍事和外交層面對話目前仍在進行中」,「印度希望儘快結束中印邊境對峙、實現完全脫離接觸」。

  幾個月前,印度對邀請澳大利亞參加軍演還並不熱心,現在卻採取頗為積極的態度,其考慮不是著眼於印太戰略本身,而是把它作為一張牌來使用。印度在中印邊界問題上沒佔到什麼便宜,也不太好收場,於是試圖從其他角度增大對中國施壓,從而在邊界問題上獲得更大籌碼。

  對印度而言,「反中」更像是策略而非戰略——既可藉此向中國施壓,謀取邊境對峙談判的主動權,又可通過對外展示「遏制中國」的立場換取美國等國在「後疫情時代」對印度的支持,同時又夯實了自身「全球最大民主國家」的「美名」。

  「為了表現對中國的冷落,印度海上軍演納入了澳大利亞」,新德裡電視臺網站20日發表以此為標題的報導稱,美國副國務卿比根最近明確表示,他將美印日澳「四方安全對話」視為「類似於北約」的集團,以抵抗「來自中國的任何潛在挑戰」。

  印度政府內部對華強硬派勢力近來不斷鼓吹「突破底線」的對華政策,在涉臺、涉藏等敏感問題上拋棄一個中國的立場。另外,儘管中方對印度在邊境地區開展以軍事爭控為目的的基礎設施建設表示反對,但印度仍然我行我素。據《今日印度》報導,印度計劃在「拉達克地區」和克什米爾地區至少修建10條長約100公裡的隧道,以確保軍用、民用車輛能夠在全天候氣象條件下到達中印邊境的主要地點。

「讓地區所有國家受益」?

 

  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網站本周發布消息稱,19日,美國海軍「麥凱恩」號驅逐艦參加了澳大利亞皇家海軍與日本海上自衛隊在南海舉行的聯合軍演。美軍再度老調重彈,聲稱此舉是「為促進航行與飛越自由」。

  根據一篇新聞稿,參與這場演習的除了「麥凱恩」號驅逐艦之外,還包括日本海自的「霧雨」號驅逐艦與澳海軍的「阿倫塔」號護衛艦。新聞稿稱,這次演習是澳大利亞、日本與美國今年在第七艦隊行動區展開的第五次聯合行動。

  新聞稿還聲稱,在整個演習過程中,參與者共同訓練並開展三方行動,旨在提高盟國的集體能力,以維持海上安全以及隨時準備應對任何地區突發事件。

  「麥凱恩」號驅逐艦指揮官伊斯特迪繼續老調重彈宣稱,通過在南海與親密盟友以這種方式合作,促進了透明度、法治、航行與飛越自由以及支持印太安全與繁榮的所有原則,讓該地區所有國家受益。

圖自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網站

  美軍戰艦近期頻繁在南海開展活動。據美國太平洋艦隊發布的消息,「麥凱恩」號驅逐艦自10月7日以來就一直在南海活動,期間還組織艦員進行重機槍武器操作訓練。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部13日高調宣布「麥凱恩」號於12日與日本「準航母」艦隊在南海上開展聯合演練。另外美國海軍的「裡根」號航母近日也駛入南海,10月7日在南海開展了「大規模傷亡演習」(演練應對艦上出現大規模傷亡情況)。10月12日,原本已經駛出南海進入印度洋的「裡根」號航母又被曝出突然掉頭回到南海,行蹤相當詭異。

    對此,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稱,美方一些政客在大選前為了一己私利,極力破壞中美兩國兩軍關係,甚至妄圖製造意外事件和軍事衝突,這種行徑置雙方一線官兵生命安危於不顧,置兩國人民根本利益於不顧,置世界人民和平訴求於不顧,是極不得人心的。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曾在出席第十屆東亞峰會外長會時表示,僅上半年,美國就派出近3000架次軍機、60餘艘次軍艦,包括多批次轟炸機和雙航母編隊,不斷在南海炫耀武力,強化軍事部署,甚至在與其毫不相干的爭議海域橫衝直撞,肆意推高地區衝突風險,正在成為南海軍事化的最大推手。

虛張聲勢的利益場

  目前四國機制還相當原始,更多是些形式上的東西,所謂「四國聯盟」是一些輿論的叫法。這四個國家同中國的地緣關係和矛盾很不一樣,對四國機制的訴求也不相同,雖然四國往一塊湊越來越多,但亞太地區阻止四國成為實質反華同盟的因素顯然遠遠多於促成這一同盟的因素。

  所謂的「四國同盟」只有美國在不遺餘力試圖推動它成為「北約」,其他三國都是在積極、複雜地利用它。那三國都因為不習慣中國崛起而感受某種「威脅」,同時又與中國崛起形成很現實的利益關係,中國是日澳最大的貿易夥伴,是印度第二大貿易夥伴。加強四國聯繫可以增加它們的力量感,形成對中國的壓力,有助於它們在各自的對華關係中處於更有利位置。

  中國靠施加外交壓力很難阻止四國的各種聚會,但是中國在與印日澳三國關係中的主動性很強,牽制它們與美國對華戰略目的保持距離的資源很多。就印度來說,兩國的邊境摩擦有嚴峻、難以解決的一面,但不讓它成為徹底顛覆中印關係並把兩國推向戰略敵對,相信不僅中國,也是印度的願望。因為邊界問題印度就放棄它的戰略獨立、為美國反華政策所用,顯然不符合它的利益。

  而在與中國的關係中,與美國最緊密的澳大利亞並沒有因為這種緊密而獲得中國的讓步,澳大利亞恰恰在經濟上吃的虧最多。更何況這個地區的其他國家,它們大多都是想與美國相互利用,從而出現了非常複雜的利益場。

「亞洲小北約」能走多遠?

  《華盛頓時報》稱,澳大利亞加入「馬拉巴爾」軍演,顯示川普政府推動亞洲主要民主國家之間建立軍事同盟以遏制中國的行動「比預期更快推進」。報導稱,日本首相菅義偉剛剛與越南籤署日本向越南出口國防裝備的協議。分析人士都在關注,越南、菲律賓或韓國,有一天是否會成為這個「亞洲小北約」的成員。

  日本《每日新聞》分析說,在日美主導的開放的印太戰略構想下,四國形成的對華包圍網,勢必引來中國的反抗。日本《產經新聞》稱,中國領導人明確表態反對開放的印太戰略,中國方面對菅義偉擔任首相後的首次外訪顯示了警惕的態度,認為這是將東協納入印度洋太平洋構想的一部分。日前,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訪問馬來西亞時也批評美國的「印太戰略」,他是對東協發出信號,暗指東協不應該被美日「收編」。

  「亞洲版北約」的構想本身就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它所要對付的那個中國與真實的中國有太大差距。所以美國構建它所希望的反華統一陣線面臨巨大困難,連印日澳對四國機制的公開定義和描述都與華盛頓的不同。

    所以,美國極力推動中的「亞洲小北約」目前雖然有了一些雛形,但是成員們各懷心思,離真正運作還有不小的差距。

 

 

    來源:環球網、觀察者網、鳳凰網等綜合

相關焦點

  • 美國鬆了一口氣,印度對澳發出演習邀請後,「亞洲北約」基本成形
    今年9月,美國副國務卿代表美國政府第一次對外承認,美國正在暗中建立一個以美國、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為基礎的「亞洲北約」,並希望日本在其中扮演類似於英國在北約的角色,還希望印度能儘快融入進來。這個「亞洲北約」的目的,就是對華圍堵,在各領域遏制中國的發展。此前,印度一直不願意太靠近,但最近這件事證明印度已經跟進了。
  • 「亞洲版北約」沉渣泛起,這次狼真要來了嗎?
    而在2012年前後南海局勢升溫之際,當時盛傳的「亞洲版北約」的核心則變成了「美日同盟+N」——即所謂的以美國和日本為核心並引誘拉攏部分東南亞國家。近些年在美國提出「印太戰略」之後,「美日印澳」四國機制則成為目前這一階段「亞洲版北約」設想的重要依託。而隨著近日澳大利亞正式獲邀參加今年的「馬拉巴爾」演習,「四國聯盟」的所有成員全部參與到了這個年度軍演當中。
  • 「亞洲小北約」還沒搞成就要解散?還沒等中國出手,莫迪就認慫了
    據環球網10月21日報導,印度、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將聯合舉行「馬拉巴爾」海上軍演,並且印度還發表聲明「四國將共同打造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地區,致力於建立基於規則的新國際秩序」。此消息一出,引起各國廣泛關注。外界紛紛猜測,這場軍演就是故意演給中國看的。難道這場演習會成為「亞洲小北約」的起始點?
  • 「印太」 的建構與亞洲地緣政治的張力
    這次會議是美日印澳四國安全對話時隔十年之後的重啟,一方面足以反映出近年來亞洲地緣政治的變化趨向,另一方面又是對近年來逐漸熱絡起來的「印太」概念的官方確認,自然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2007年5月召開的美日印澳四國安全對話,被認為是「亞洲北約」或所謂「四國同盟」的雛形。這一機制中斷後,近年來呼籲重啟四國安全對話與合作的聲音逐漸增多。
  • 蓬佩奧組「反華會談」,美日印澳蛇鼠一窩,還說中國沒朋友被孤立
    蓬佩奧千裡迢迢來到東京,就為了過嘴癮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周二出席在日本東京舉行的「四方會談」,美日印澳四國外長都將出席討論印太地區的安全議題。部分觀察人士指出,蓬佩奧此行的最重要意義是凸顯中國日漸「自我孤立」和「缺乏朋友」。西方觀察人士頗有些自視過高,中國看不上美日印澳蛇鼠一窩蝟集一團式的「劣質朋友圈」,在後疫情時代,「被孤立」和「沒朋友」的不是中國,而是單邊霸權主義傾向愈發顯著的美國。
  • 印度前外長揭秘退出RCEP,日澳印攻守同盟,被耍成亞洲孤兒
    文/楊斌國11月18日,根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前印度外交大臣坎瓦爾·西巴爾(Kanwal Sibal )表示,印度被日本「欺騙了」,亞洲貿易聯盟RCEP對印度不公平,因此印度退出了談判。坎瓦爾·西巴爾(Kanwal Sibal )最後又提到了印太戰略,並且指出,RCEP的協議籤署稀釋了印太聯盟的作用。
  • 川普對印日澳「論功行賞」,網友稱勳章有毒,中方早有言在先
    當地時間21日,據「今日俄羅斯」(RT)報導,川普政府向「亞洲小北約」中的澳大利亞、印度和日本這三國的現任及前任領導人頒發「功勳軍團」勳章。川普突然對盟友「論功行賞」, 意欲何為?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德納:(續)中俄聯手加緊戰略布局,軍事與經濟破解美日印澳結盟
    據此,秦安戰略頭條號的忠實網友德納提出中俄聯手主動出擊,在亞洲進行戰略布局,以破解美日印澳臺在亞洲的聯盟。鑑於篇幅,分為兩個部分推出,以下是第二部分,請大家關注點評,為祖國強大網聚智慧、網聚力量、網聚人氣。
  • 美日印澳「亞洲北約」或基本成形,趙立堅回應了
    然而,如今的中國已經不是美國輕而易舉就能夠壓垮的,這也就更加劇了美國的恐慌。美國開始拉攏盟友,試圖封鎖圍困中國。"亞洲北約"或形成,美國鬆了一口氣隨著中美競爭愈演愈烈,美方也開始在這場競爭中失去把握,白宮難以想像在持續多年的種種打壓之下中國還能夠與美國保持良好對峙狀態,這讓美方開始懷疑是否真的有勝出的把握。
  • 日澳要籤「準軍事同盟」協定 「亞洲小北約」要來?
    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莫裡森17日下午還與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會談了近一小時,會談焦點是「與包括美國、印度在內的國家在安全保障領域加強合作」,安倍還特別提到了日、美、印、澳四國11月3日在印度近海的孟加拉灣共同參與的「馬拉巴爾2020」聯合演習。安倍對莫裡森說:「演習成功真是太好了。」
  • 胡錫進:剛加入RCEP又搞「準軍事同盟」針對中國 日澳為何如此分裂?
    有人認為,可以透過這個協定將日澳看成「準軍事同盟國」。日澳都是美國的盟國,如果兩國橫向朝著軍事同盟發展,就構成了整個地區的重要地緣政治動向。考慮到美日印澳四方合作機制也日趨活躍,日澳防務上的深度走近還會激發人們更大的想像力。「亞洲版北約」早已是華盛頓推動、個別美國盟國配合跟進的一個公開願景。
  • 葉海林:「印太」概念下的中美關係
    印度認為中國會受制於美日印澳四邊機制的聲勢,對印度更加謹慎,印度還可以從美日手中獲得實際需要的技術和裝備支持,以謀求加大對中國在某些方面的戰術優勢,並藉助「印太」概念加大參與國際市場力度,獲取實際經濟利益。
  • 中國是二戰以來最大威脅?美情報官員賊喊捉賊,同時試圖拉攏盟友
    美國一直在不遺餘力的宣傳所謂的中國威脅論,他似乎認為只要中國存在,那就是對美國的威脅。其實除了美國之外,北約方面也認為中國是最大的威脅,北約近日發布報告表示,雖然中國目前沒有對歐洲和大西洋地區構成類似俄羅斯那麼明顯的威脅,但是中國在軍事方面的投送能力已經延伸到大西洋以及北極地區,中俄之間的軍事合作正在逐漸加強,在遠程飛彈核武器庫以及新型戰機方面,中國都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些都是對北約以及大西洋地區的威脅。
  • 敏感時刻,日澳又達成重要共識,一細節值得注意,中國務必警惕!
    據環球時報消息,本月17日,澳總理莫裡森訪問日本,並和日本首相菅義偉進行會談。會後,雙方宣布《互惠準入協定》這一軍事協議的「大框架」基本達成一致。路透社對此曾評價,這一協議會讓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兩個盟友進一步捆綁,以此來制衡中國。到了這裡就比較有意思了。
  •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聯盟?」
    據外電報導,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16日猛烈抨擊了美國對土耳其的制裁,並質問「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聯盟?」美國14日正式宣布制裁土耳其,以懲罰土耳其從俄羅斯購買S-400防空系統。他質問:「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聯盟?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夥伴關係?」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作為北約南翼的一個重要支撐點,土耳其對美國、對北約意義重大。這樣一個重量級盟友如今喊出:「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聯盟?」讓人有些意外。
  • 英法德決定出兵印太,日韓印澳都選邊站
    印太地區將會面臨巨大威脅12月8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表示美國正在試圖挑戰聯合國地位,歐盟已經傾向於美國了,只有聯合國依舊處於中間地帶堅持不動搖,這並是不美國想看到的。這種局面對於東歐和俄羅斯來說並不是一個穩定的局面,而且印太地區和東歐一樣都在面臨巨大的挑戰。
  • 川普向日印澳領導人「頒獎」,對華傳遞什麼信號
    印度、日本、澳大利亞皆願意擔當亞太地區的"叛徒",成為美國的"打手、小弟",為了美國許諾的"空頭支票",不斷地對中國採取各種針對手段,試圖破壞亞洲地區的和平。川普政府在國際名聲方面似乎也滿足了日、印、澳三國的"虛榮心",對於他們抵抗中國的行為"予以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