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媒曝光了一組全新高爾夫GTI TCR的測試諜照,相比於普通GTI,TCR的前包圍造型更具侵略性,包圍左側採用鏤空設計,預計會給機艙內帶來更好的散熱效果,TCR制動系統相比普通版GTI也使用了更大尺寸的打孔通風盤以及更大的剎車卡鉗,並在卡鉗上標註了「GTI」非常具有辨識度。另外,消息稱今年下半年高爾夫R就會亮相,其最大功率有可能接近400馬力。
專門設立高性能部門,且要長期潛心研發高於品牌普通車型的產品,其實對車企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是一種考驗,但高性能部門對於品牌形象的提升以及技術成熟後反哺普通車型都有著極佳的效果,這也是車企們前赴後繼打造高性能車型的原因。本期文章,小編帶您了解一下著名車企們的高性能部門。
奔馳AMG
作為奔馳的高性能部門,AMG最初並不隸屬於奔馳。1967年,兩位前奔馳的工程師Aufrecht和Melcher創立AMG,AMG以發動機工程設計與賽車發動機調校測試為主要營運項目,而由於兩位創始人都是奔馳的前工程師,因此AMG的改裝也一直圍繞奔馳進行。
1971年,比利時SPA 24小時耐力賽上,AMG以一臺300SEL 6.9 AMG賽車拿到了全場第二,公司名聲由此打響。1978年,當時奔馳的旗艦級跑車SL,代號R107的旗艦跑車被AMG開發為歐洲房車賽的戰車,儘管成績沒有到達最高的領獎臺,也處在領先水平。1980年,450SLC在紐伯格林賽道獲得首場冠軍,成為了AMG賽道史上的一塊豐碑。
1990年,AMG和奔馳公司籤訂合約,繼續擴展二者在賽車方面的合作範圍,還同意共同開發量產的奔馳高性能轎車,並通過奔馳營銷網絡進行銷售。1999年,奔馳正式收購AMG,成為自己獨立的高性能部門,從此AMG的標識可以名正言順的與三叉星徽標同時出現在奔馳車身上。
其實奔馳的改裝廠有很多,比較有名的Brabus、 Lorinser都打造過優秀的改裝廠,但是為何AMG可以脫穎而出?答案在於畫龍點睛。AMG在動力系統上的改裝並不是像其他專業改裝廠那樣,用更大馬力的發動機換裝原有的發動機,而是在原有的動力系統上加以改進,榨出發動機的最後一分動力。因此經AMG之手改裝的奔馳車還是奔馳,原有的安全性和舒適性絲毫不會降低。
寶馬M
寶馬M的歷史源於寶馬悠久的賽車傳統,寶馬M部門的前身是1972年成立的寶馬汽車運動股份有限公司,專門負責賽車和高性能車輛事務。同年,寶馬推出BMW 3.0 CSL,作為BMW M的開山之作,BMW 3.0 CSL採用11:1壓縮比的3340毫升直列6缸發動機,最大功率達到360馬力,BMW 3.0 CSL的搶眼表現讓M部門名聲大噪。
而真正讓M部門蜚聲世界的,是1978年推出的BMW M1。BMW M1的外形設計工作則由義大利著名設計師喬治亞羅負責,喬治羅亞在「Turbo」概念車的基礎上進行了設計。整車具有強烈的義大利跑車造型,寬大的前臉和流線的車身讓整車極具戰鬥氣息,楔形車身也是當年跑車的經典設計元素。動力方面,BMW M1採用M88發動機和ZF的5速手動變速箱,最大功率277馬力,搭配5前速手動變速箱, 0-100公裡/時的加速僅5.8秒,被當時的德國媒體評為「速度最快的德國公路跑車」。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全球首家使用順序式變速箱(SMG)的車企,SMG最先被運用到的車型就是M3。SMG在M3傳統變速箱的基礎上,在換擋時利用電子液壓方式促動離合片,這樣做的好處在於,駕駛者無需踩下離合器踏板,只要輕推換擋杆,便可在瞬間完成換擋。儘管在開始時有些駕駛者對這項新技術持懷疑態度,但SMG很快便流行起來,到這一代M3生產周期的末期,幾乎所有BMW M3都配備了SMG變速箱。
截至第一款量產車型發布到今天,M部門共生產了30萬輛汽車。寶馬M的產品系列已經擴充至9款車型,如今的M部門也有了近900人的團隊。從打造賽事用車到如今的民用性能車,M部門已經成為了寶馬最有名的金字招牌。
奧迪RS
「RS」是德語「RennSport」的縮寫,直譯為英文是「racing sport」的意思。要介紹RS就不能不提quattro,因為奧迪RS就是由quattro有限公司研發和打造的,quattro公司成立於1983年,起初主要負責高性能私人定製與配件的研發。公司的名字是為了向當時在奧迪quattro車型基礎上打造的拉力賽車表示致敬,而為了與車型區分還特意將首寫字母改為小寫「q」。
1984年,RS系列的鼻祖——奧迪Sport quattro S1賽車在競爭最為激烈的世界拉力錦標賽B組比賽中推出。這臺性能怪獸配備直列5缸增壓發動機,動力通過quattro全時四輪驅動系統傳遞至四個車輪,僅用3.1秒便能從靜止加速到100公裡/小時。與其它品牌賽車採用的中置後驅傳動布局形式相比,奧迪Sport quattro S1賽車所用的前置四驅方式能夠更高效地將發動機的強勁動力轉化為有效的牽引力,不僅操控表現更加出色,還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前置四驅這一為賽道而生的先進技術也成為日後奧迪S/RS系列最為顯著的標準配置。
1993年,奧迪推出了首款量產高性能車——奧迪RS2 Avant。這款由奧迪和保時捷共同開發的高性能旅行車搭載動力強勁的直列5缸發動機,最大功率達到232千瓦,成為當時性能最強的奧迪車型。旅行車的外表下隱藏著勁爆的性能,奧迪RS2 Avant為日後的RS系列定下了「兼顧高品質實用性和兇悍高性能」的基調。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RS3 Sportback、RS4 Avant、RS 5 Coupé、TT RS等性能怪獸先後走上舞臺,強悍的性能讓每一臺都能在市場上掀起熱潮。對於中國車迷來說,RS系列在中國並不多見,不過RS6、RS7兩款車在國內正式上市,極大地提升了RS系列在國內的知名度,當寶馬M和奔馳AMG在國內風雲了多年之後,RS系列給了高逼格的客戶一個新的選擇。
大眾R
大眾R系列誕生於2002年,當時R並不是大眾的高性能部門,只是大眾個性化定製部門的一個分支,R部門推出的首款車型就是大名鼎鼎的R32。R32配備了一臺3.2升V6自然吸氣發動機,最大功率250馬力,最大扭矩320牛米,功率比當時的高爾夫GTI高了50馬力之多。
2003年,由於2002年推出的高爾夫R32的成功,大眾決定成立負責生產運動型及個性化車型的分部,但仍隸屬於大眾的運動部門,這個分部就是現在大眾R的前身。R這個字母取自「Racing」,意為競賽、速度,模式類似寶馬M和奔馳AMG,主要是對普通車型的動力進行提升和強化,外觀加上運動套件。
隨後R32迎來了兩次迭代,但因為一直沿用老款的3.2升自然吸氣式發動機,市場反響也褒貶不一。2009年,大眾推出Golf R,雖然大眾並沒有延續之前「R+發動機排量」的車型命名方式,但車迷們依舊習慣稱其為R20。R20搭載的2.0升高增壓直噴式發動機可以帶來最高267馬力的最大功率,而扭矩也達到了350牛米。在配合DSG變速箱以及標配四驅的情況下,0-100公裡/小時加速僅需5.5秒,相較於R32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隨著R全球範圍的廣受歡迎,2010年,大眾正式把運動部門的業務獨立出來,成立了R GmbH。2010年3月,大眾汽車R有限公司成立。去年,大眾R系列高性能車部門經歷了一次重組,並且啟用了全新的LOGO。大眾R僅僅用10年的時間就已在車迷心中留有難以磨滅的形象,作為大眾汽車最富傳奇色彩的獨特群體,R系列一直承擔著大眾「探索汽車性能極致」的使命。雖然外表普通,卻因動力上不斷的研新,因此有著大批執著的擁躉為之瘋狂。
說在最後:
其實擁有高性能部門的車企遠不止上述幾家,凱迪拉克V、捷豹SVR、雪佛蘭Corvette、雷克薩斯F等等都是被車企予以厚望的高性能部門,只是知名度和BBA大眾相比還有些差距。高性能部門創立的意義往往並不在於能賣多少車,而在於車企對於追求卓越性能的態度,通過高性能車的研發來進行技術積澱,並進一步提升品牌形象才是最重要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排放法則的日益嚴峻讓高性能部門開始逐步探索新能源方向,高性能2.0時代即將到來。